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09章

    “那也贵,一个宅子呢,你穿在身上不嫌重呀?”老周头和钱氏道:“收起来,以后找机会换成钱。”

    这么重的衣服穿在身上,他怕把脊骨给压弯了。

    满宝:……她不乐意说出布匹的价钱就是怕这种情况。

    满宝转了转眼珠子道:“爹,大丫的婚期定了吗?”

    “定了,大年二十九的喜宴,第二天就过年,她进门能歇上两月才开始农忙。”

    钱氏这才想起来问,“怎么定了这个日子?”

    “那没办法,除了二十九,就只有正月初十的日子好了,”老周头理直气壮的道:“年后才娶亲,省了他们回家过年的一次礼,像什么话?而且进门太晚,离着农忙近,对孩子不好。”

    钱氏:……你就是心疼那一次礼吧?

    满宝却喜滋滋的又给她爹倒了一杯水,然后赞道:“这个日子好,成亲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正好一家团圆,多喜庆呀。”

    老周头瞬间笑眯了眼,“是吧,满宝都说好,我就是觉着这个日子喜庆才选的。”

    满宝趁机道:“爹,那你有没有和媒人说定嫁妆?我想把县城里的那个铺子给大丫做陪嫁。”

    老周头直接把嘴里的水给喷了,“你说什么?”

    满宝跳到一边避开了,扯起自己的袖子给他擦脸上的水,“爹,那铺子不就是一匹布的事吗?我都已经给大丫两匹布了,还在乎多送一匹吗?”

    老周头扭头看了一眼床上的绸缎,竟然觉得她说的有点儿道理。

    他立即摇头甩掉脑海中的想法,对满宝瞪眼道:“不行,这布料放着不能生钱,可铺子却是可以生钱的,你知道每个月那铺子的收益有多少吗?”

    老周头道:“比我们在地里干活儿可强多了。”

    满宝便笑道:“这个您放心,我都和大嫂说过了,这铺子虽然给大丫做陪嫁,但还是大嫂在做,每个月依旧要交一份到公中的。其实就是铺子记在大丫名下而已。”

    老周头才不信她呢,但他也知道,论口才他比不过她,于是干脆把头扭到一边去,拒绝再听她说话,“反正我不管,当初这铺子是你买的,你嫂子记在了你名下,说好了等你出嫁的时候给你做陪嫁的。”

    “可爹,我现在这么厉害,能挣很多钱了,又不在县城里,要这铺子没多大用处呀。”

    “你以后总要回家的吧?”老周头这才想起这事来,“对了,今日光顾着去大梨村了,你这两日净往外面跑,我倒忘了问你,你年后还要再去京城?”

    满宝:“……爹,六哥他们还在京城呢,我们要丢他们在京城吗?”

    老周头就摸着烟枪沉思起来,道:“当初我也不知道那事要怎么解决,你们说要去京城,我稀里糊涂的就让你们去了,你们说要买铺子,那也就买了,可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想,京城距离七里村还是太远了,来回一趟得要十几二十天呢,你小叔……你亲爹的冤屈既然已经平了,那还是回家里来吧。”

    他道:“我知道,你们现在有本事,回村里没有施展的地方,但可以去益州,去绵州呀,那儿也大,也富贵,而且离家还近,咋样?”

    满宝一脸严肃的道:“爹,我现在接了给皇后和太子治病的活儿,说好了请一月的假的,我要是不回去,太子是会杀人的,还牵连家里的那种。”

    老周头张大了嘴巴,这才想起来,“对,你给太子和皇后治病来着,这些绸缎就是治病得的赏。”

    他愁起来,“京城那么大,就没一个大夫能接你的手?”

    “我会他们不会的东西。”

    老周头就看着满宝叹气,“我闺女现在都这么厉害了。”

    “好了,说着说着你又念叨着让孩子回来的话,这半年你都念叨多少次了?”钱氏道:“孩子出息是好事,你还真想他们一辈子都跟你似的缩在这村子里?”

    “缩在这村子里有什么不好的?你没听老五说的那什么什么爹娘在,不远游的话吗?”

    “他那不是想爹娘,他那是想媳妇!”钱氏戳破他的幻想,道:“而且,不远游爹娘就过得好吗?你一辈子倒没去过太远的地方,结果爹娘过得好吗?劳累了一辈子,福还没享呢就没了。”

    钱氏道:“可你现在,你想穿棉衣有棉衣,想穿绸衣也做得,隔三差五的有顿肉吃,这些都是哪儿来的?光靠种家里的那些地能有吗?”

    “怎么没有,麦种就是地里种出来的。”

    “要是没有满宝和老四,那不是麦种,只是麦子!”钱氏道:“卖出去也是最多也就三十来文一斗,也就让家里饿不死,又存下些药钱而已,能抵什么用?”

    老周头便不说话了。

    满宝乖巧的坐在凳子上等父母吵完,现在见他们吵完了便抬头叫了一声,“爹——”

    老周头背过身去不理她。

    钱氏就做主道:“让大丫拿出一匹彩绢来,那铺子就记在她名下去,回头我们和媒人说一声,既然我们陪嫁了铺子,那郑家就得他们小夫妻俩在县城买个宅子,到时候给他们夫妻两个住。”

    老周头这才回转过身来,皱眉道:“真给呀。”

    钱氏就横了他一眼道:“换你一匹彩绢了。”

    可那彩绢也是满宝给的。

    话在老周头舌尖绕了一圈儿,他到底没说出来,只是沉吟了一下后道:“也行,大丫这两年也很少下地干活儿了,孙女婿在县城读书,留她一个人在村里也不好,年轻夫妻还是要多相处才是。”

    见他转过弯儿来了,钱氏这才满意,给了他一个笑脸,“也没几天时间了,明天让老大去找一下媒人,把这事给定下来。”

    老周头点头,想想还是有些心痛,他叹了一口气,然后看着床上的绸缎道:“要是能拿去换一间铺子就好了。”

    满宝心想:谁那么傻会用一间铺子换一匹布呀?

    县城里可没有这样败家子的人。

    不过她嘴上安慰的是,“爹,家里也就大嫂能开铺子,你再换一间来也没人会经营呀。”

    老周头便转变成了对几个儿媳妇的不满,“也真是怪了,五个儿媳妇,她们看着也都挺机灵的,怎么饭菜就是做不出来老大媳妇的味儿呢?”

    不然家里也可以在县城多开几间铺子了。

    第1333章

    说定

    连老爹都同意把铺子给闺女做嫁妆了,周大郎自然更没意见了,所以第二天他抱了一匹彩绢给老周头,转身就出去找媒人了。

    十里八村,别说镇上,就是县里都很少有人家嫁闺女会陪送一间铺子的,所以媒婆一听周大郎的话,早食一吃完就去了大梨村找关里长。

    关家也没分家,这个时代,只要不是有仇,一家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不然不会分家的。

    豪富和权贵之家是弱的要依附强的,强的需要用弱的,所以不分。

    而普通人家更分不起了,分家之后的劳役和赋太过沉重了。

    所以劝人分家,天打雷劈。

    里长家虽然是里长,但也要服劳役的,赋也不能少,所以他们家也不分,没见老周家六个儿子挤在两个院里也不分吗?

    他才两个儿子,更不急了。

    所以媒婆一来,关家人都在家。

    快过年了,大冬日的不在家他们也没别的地方可去。一听说老周家会把县城里的铺子给周立信陪嫁,关家人的眼睛都亮起来了。

    特别是大房,目光炯炯的看向关里长。

    关里长就问媒婆,“不知道周家那边对聘礼有什么要求?”

    媒婆就笑道:“这聘礼只要照着规矩来就行,老周家的意思,这些东西以后都是要给两个孩子过日子,只是以后大公子要去县城读书,周家的大姑娘也要去经营铺子,小夫妻两个都在县城了,总不好一个住在铺子里,一个住在学里不是?”

    关里长思索着点头。

    媒婆笑道:“所以老周家的意思是,你们这边要是能给孩子们在县城买个宅子就好了,这样大公子读书也有人照顾,铺子那边也不耽误。”

    她意有所指的道:“里长老爷,两个孩子年纪也都不小了,这成亲以后总不能常分开,还是生了孩子后安稳些。”

    关大郎夫妇觉得媒婆说得对,一起焦急的看向关里长。

    关二郎媳妇却拧了一下关二郎。

    关里长沉吟片刻后点头道:“这话也不错,不知道周家对这宅子有什么要求吗?”

    关二郎忍不住道:“爹,这县城的宅子,就算只有一小进那也得七八十两上了吧?”

    就算他们家家境不错,但娶一个媳妇也去十两上下了,再买一个宅子,那花销也太大了。

    关里长自然也知道大,但老周家连铺子都肯陪嫁了,他总不能让长孙在那边丢脸。

    他瞥了二儿子一眼,然后对媒婆道:“还请您帮忙问一问,周家对这宅子有什么要求。”

    媒婆立即笑道:“老周家说了,只是一个住的地方,在县里就行,主要是方便两个孩子,不论大小,所以关家自己拿主意就好。”

    她笑道:“我来前仔细的问过了,他们家那铺子一月的收益可不少,主要仰仗的是周大郎媳妇的收益,陪嫁以后,这铺子还是她们母女经营,所以不用担心生意。”

    别说关家二房,就是大房都忍不住想,那这铺子到底还是不是陪嫁,还给娘家人经营算怎么回事?

    媒婆不急不缓的轻声道:“里长老爷见多识广,应该是知道的,这做饭馆的,主要看的就是掌勺人的手艺,听说他们家的这饭馆才在县城里开了两三年,已经比一些经年的老馆子生意还好了。”

    关里长显然是知道这一点儿的,甚至还去饭馆吃过,他露出笑容道:“他们家的菜色好,亲家母的手艺的确不错。”

    媒婆就笑道:“可不是吗,所以有周大郎媳妇在,这馆子怎么也是亏不了本的,以后该周家大姑娘的收益她自己收着,可她和大公子是夫妻,一家子夫妻哪儿还分彼此?大公子在城里吃的用的,她也能帮衬一二不是?”

    关家人都思索了起来。

    读书是最费钱的,关里长不敢说全都一碗水端平,但三个孙子的确都在读书,只是两个小一些的孙子似乎已经展现了他们在耕种上的天赋,别说关里长,就是他们的父母也已经有些放弃,打算全力供关咏读书。

    书籍、笔墨、纸张这些是最费钱的,还不算入求学的各种周边花销,如果有周立信的嫁妆做底,从旁帮衬一些,那家里会轻松许多。

    这下关二郎夫妇也没意见了,虽然七八十两买个宅子的花销也挺高的。

    关里长想的却更多,周家现在连铺子都能拿出来陪嫁了,看来,这次周满从京城回来果然带回来了很多东西。

    不然,以周金那抠门的性子,怎么可能舍得陪嫁一间铺子?

    不过,他看中的不是周满带回来的东西,他看中的是挣回这些东西的人和能力。

    那周满才多大?

    跟着她出去的周四郎几个才多大?

    未来还长着呢,而大孙媳妇有这样的叔叔和姑姑,以后遇到难处,总会关照的。

    里长嘴角忍不住翘了翘,很友好的把媒人送出去,转身就把大儿子叫来,道:“你明日进一趟城里,去找牙人看一看房子,不用买太大,就买个一进带个小院儿的,最后里面有井,以后他们小夫妻两个也就不用买水了。”

    又道:“选个离县学不远的,这样阿咏去上学也方便,我记着他们家的铺子离县学也不是很远,大孙媳妇从那里去铺子也方便。”

    当然不远了,罗江县就那么大,一条大街到底,半小时就能转完,最远能远到哪儿去?

    不过关大郎还是很高兴的应下了,买宅置地毕竟是大事。

    “爹,这宅子什么时候买下?”

    “不急,我们家又不会出尔反尔,这宅子买了要住许久的,所以要细细地选,先选下,等过了年再买也行。”他道:“阿咏年后才去县学读书呢,不着急。”

    可关大郎怕他爹反悔,想早点定下,最好是在孙媳妇进门前定下,这样看着也更有诚意不是?

    里长做事却稳重惯了,一切都慢吞吞的,这会子也是一样。

    不过周家做事却不慢,媒人这边给了准信,周大郎和周二郎便找了一个时间,趁着衙门还没关门过年去把铺子给改到了大丫名下。

    第1334章

    夫妻闲话

    这一改,老周家人就全都知道了,几个孩子没什么感觉,但冯氏几个却是羡慕不已。

    尤其是冯氏,老周家除了大丫,就只有她生了两个闺女了。

    所以周二郎刚躺下,她就把他拉起来,低声问道:“爹怎么就答应把铺子给大丫了?”

    周二郎不在意的道:“满宝去说的,怎么了?”

    冯氏酸得不行,无意识的揪着他的头发道:“不是说要留给满宝做嫁妆吗?”

    “满宝说了,她用不着这铺子,她也不缺这钱,”周二郎把头发从她手里拔出来,躺下道:“行了,快睡吧,明天还得去菜地除草呢,老五得去县城托人打听老四的事儿,看他什么时候回来过年。”

    冯氏又把他拉起来,继续缠着这事,“就算满宝不缺,那不是还有大头和三头吗?大嫂也真是的,把铺子给儿子也好呀,怎么给闺女带走了?”

    周二郎就知道不说清楚今晚就没法睡了,他坐起来道:“你管大哥大嫂给谁呢,反正给谁也给不到二头身上,那给大丫还是给大头有区别吗?”

    “怎么没有,给大头,那铺子就还在我们家手里,总是一项进益不是?”

    “放心吧,就是给了大丫,那也是大嫂掌勺,大丫那手艺……”周二郎顿了顿后道:“像大哥,我估摸着没有十来年是学不好的,所以馆子里要用的菜蔬还是家里出,粮食、豆子这些也都是从家里这边买的,到时候还是照着老规矩交一部分给公中,剩下的才是大嫂和大丫的。”

    冯氏一听,放开他了,但还是羡慕不已,“就不知道二丫出嫁的时候家里能不能也陪送一间铺子……”

    “你别想了,家里就一个铺子,而且真买了铺子,你舍得给二丫陪嫁吗?”周二郎戳破她的幻想,然后道:“对了,三丫的彩绢你给她还回去,那孩子昨儿找到我的时候都快要哭了。”

    冯氏:“……我那是怕她糟蹋了好东西,特意给她收着的,等她出嫁了自会给她。”

    周二郎:“她也不小了,东西可以自己收着,大丫一出嫁,二丫又在京城,家里就只有她一个姑娘了,你没看见爹对家里的两个丫头都和蔼了不少吗?”

    冯氏揪着他的头发道:“我也没说昧下她的东西不给,每年她穿的衣裳,鞋子,还有去学堂的束脩,要买的书和笔墨纸不都是我们花钱的?”

    说到这里冯氏就心疼,“她一个丫头花的钱比她哥可多太多了,当年她哥读书的书是小姑抄回来的,用的笔墨是小姑剩下的,用的纸也是小姑给的,还有的就是自己出钱买,我们就用给束脩,可到她的时候,你看她一年花了多少银子?”

    周二郎就道:“那会儿不是有满宝带着他们挣钱吗?三丫他们现在没人带着,身上一文钱都没有,你让他们怎么买?”

    “其实我觉得她读了两三年的书尽够了,还是应该送到大嫂身边去学一学厨艺,要是能和老六一样学会做饭的本事,那将来开间铺子也能帮衬家里不是?”

    见周二郎又躺下了,她便又把他拽起来,捶了他一把道:“我问你话呢,你看二丫,出去以后就不知道回来了,满宝说她挣了不少钱,可也没见她拿回来孝敬我们呀,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周二郎便又只能老实的坐着,他压低了声音和她讲道理,“你看满宝就知道了,你说女孩子读书有没有用?咱现在身强力壮的,也没需要到孩子孝敬的时候呀。”

    他道:“二丫没把钱拿回来,那二头也没有呀,对了,那小子还回来了呢,结果过家门而不如,连闺女都不如呢。”

    冯氏就掐他耳朵,“哪儿就过家门了,他们才到绵州就转道儿了。”

    周二郎并不怕她掐,反正她掐的又不痛。

    “可是总读书也不行啊,还是得学手艺,”冯氏很坚持,“这女孩儿不比男孩儿,立学读书读多了还能考官什么的,她怎么办?”

    “二丫好歹算账厉害,在外头学做账房,将来也有个活计,可三丫读书出来将来能干啥?”冯氏道:“要么,她跟大嫂一样,有一手好厨艺;要么,她跟她姐一样,会做账;不然就得跟她小姑一样会医术,不然,她读再多的书将来嫁了人也得种地纺织,那还不如不读书呢。”

    周二郎思考了一下,觉得她说的有道理,于是道:“行,改明儿我有空了就问问她将来想干啥,不过你先把彩绢还给她,别人都有呢,只有她没有。”

    冯氏:……这事儿怎么还没过去?

    她道:“四头他们也没有啊。”

    “那是男娃,能跟女娃比吗?”

    冯氏也躺下了,拉了被子盖住头,当没听见。

    周二郎就推了推她,“我和你说话呢。”

    冯氏发出鼾声,表示自己睡着了。

    周二郎:……

    第二天,满宝一大早的便进了母亲的房间,蹲在一个大瓮前和她一起从里面往外摸鸡蛋,一边摸一边数。

    钱氏在篮子里放了一层米,将摸出来的鸡蛋放进去,再倒一层米,再放一层鸡蛋,足足放了二十个后才提了篮子出去。

    小钱氏接住篮子,钱氏就对家里的人问,“我们要上道观去拜天尊,你们谁去?”

    孩子们都兴奋的举手表示要去,周大郎就道:“娘,让三郎送你们去吧,我和老二去整一整菜地。”

    钱氏点头,让周三郎去套牛车,这才问几个儿媳妇,“你们要不要去拜一拜?”

    她们也很意动,尤其是方氏和陆氏,她们家就在大梨村,去道观还能顺道回一趟娘家,于是大家都点头同意了。

    满宝已经溜回自己的房间里拿了三本书,她用布包了拿过来交给她娘带着,“这是我在京城买的书,给道和的,娘,你先帮我拿着。”

    钱氏接过,“你不去吗?”

    “我去找白善他们一起走,顺便看一下白大哥。”

    钱氏便收好了书道:“那你快一些,最好和我们一起进殿,我还要领着你去给主持见礼呢。”

    满宝应下了,拔腿就往白家跑去。

    第1335章

    风气

    白善和白二郎正带着白大郎躲在书房里,满宝跑过来找他们,见他们连出门的衣服都没换,不由生气,“说好了今天去道观的,你们怎么没动静?”

    平常都该他们去她家那里接她,或是在村口汇合的。

    白二郎嘘了一声,白善压低了声音道:“今天陈表哥一家离开,我们在这儿躲一躲。”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