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杨和书就伸手道:“交给我吧,免得你带了还累赘。”五皇子就将手中的信纸都给他。
杨和书仔细的折起来,然后塞进钱袋子里放好,等到了观景楼中,里面正吃得热闹,满宝几个正在教明达长豫和六皇子烤肉吃。
杨和书一上楼,正大快朵颐的长豫立即被呛了一下,她立即抢过明达手里的帕子擦嘴,然后挺直脊背,脖子微微抬起,开始小口小口的咬着肉,还用帕子遮了一下嘴巴才开始嚼动。
明达:……
杨夫人:……
众人:……
大家默默地看了一下她,只能低头去看手中的肉,明达一回神才反应过来自己被烫了一下。
白二郎坐在她身边,见了随手递过去一块帕子。
明达接过,谢了一声后继续吃,还给回来的五哥让了个位置,“五哥,杨大人家的鹿肉特别好吃。”
正矜持的长豫连连点头。
杨夫人站起身来,拉过进屋的杨和书,“相公饿了吗,我烤了好几块,你尝尝味道怎么样。”
长豫目光就落在了杨夫人身上,有些矜持的道:“我也想吃一块。”
杨夫人对长豫大大方方的一笑,给她夹了一块,笑容满面的道:“公主尝尝我烤出来的味道。”
一旁的满宝忍不住离杨夫人和长豫远了些,直接碍着白善坐了。
白善抬头看了一眼俩人,让她挨。
唐夫人早见怪不怪了,长豫不过是个小姑娘,崔氏不知道应付过多少个比她还厉害的角色。
杨和书坐在了杨夫人身边,接过她手里的盘子,只对两位公主微微点头,然后就去找六皇子说话,“六殿下,您还小,烤肉不能吃太多。”
六皇子正和唐润吃得高兴,唐大人投喂的也正高兴,闻言一起看了六皇子跟前的盘子一眼。
六皇子就指了白善他们道:“他们也吃了很多。”
白善:“我们比你大。”
满宝:“我是大夫。”
白二郎:“我身体壮。”
明达忍不住抬头看着他们三个。
六皇子的目光就看向与他坐在一起的唐润。
唐润往嘴里塞了一块肉,悄咪咪的离他远了一点儿,更靠近他爹,“我,我经常吃烤肉。”
话音才落,唐夫人已经从他手里夺过盘子,瞪了唐大人一眼后把儿子拎了过去,“你今日吃得够多了,不许再多吃。”
唐润泪眼汪汪的看着他爹,他爹对他报以同情,然后把他盘子里的肉都吃了,对他媳妇表达了忠诚。
唐润气得不轻,泪汪汪的看着大家。
满宝就觉得他很可怜,迟疑着看了唐夫人一眼,也没敢当着他娘的面给他东西吃。
不仅唐润,六皇子盘子里的肉也不能添加了,五皇子约束了他,“你在宫里很少吃这些,要是吃坏了肚子怎么办?”
满宝一听,觉得自己要履行身为太医的职责了,于是对明达道:“你也少吃些,你肠胃比六皇子更不好。”
明达:……
她盯着满宝手里的盘子,问道:“你不该以身作则吗?”
满宝看着盘子里的肉很舍不得,白善就主动从她盘子里夹去了两块,然后吃了,只给她留了一块儿,“这样就好了,你不用纠结了。”
满宝:……
见一群孩子里有四个要哭了,杨和书便笑道:“大家移步到饭厅吧,这烤肉也就吃个趣味儿而已。”
一直偷看杨和书忘了吃肉的长豫瞬间有些后悔,觉得架子上的那些肉香得不行,于是顾不得偷看杨和书,而是直直地盯着架子上的肉。
第1769章
考量
长豫舍不得走,见大家都起身了,她在纠结了一下后还是没忍住上前盯着架子上还在烤的那块鹿肉。
明达已经放下了盘子,伸手拉她,“快走吧,这些让下人收拾就好。”
长豫心中泪流,见不少人回头过来看她,她只能放下盘子跟着走了。
她一直到吃过午饭都还有些不能释怀,心里很伤心,宫里鹿肉倒不难得,但烤鹿肉,还是自己坐在一旁亲自烤的鹿肉可太难得了,比见到杨和书还难得。
长豫神色郁郁,只能临上车前又偷看了杨和书一眼,可惜也没能治愈心里多少。
杨和书对这些目光早习惯了视而不见,他只和五皇子六皇子说话,叮嘱他们天色不早,应该早些回宫了。
杨侯爷是长辈,不好再亲自把人送出门,因此就站在高处上看着他儿子把人一个一个的送走。
“都不知道长博和五皇子说了什么?”
下人低着头轻声道:“是,当时府上只有万田跟着大爷。”
而万田是杨和书的心腹,他一定不会告诉杨侯爷实情的。
杨侯爷叹息了一声,已经猜出自己的打算是不成了,看到门口的杨和书把唐鹤等人也送走,夫妻俩人转身回府,他便站着看了半响后道:“让长博到我的书房……算了,你去看一下他去了何处,我过去找他。”
杨和书在二门处和妻子分开,让她回去看孩子,他则转身去了自己的书房。
万田让下人点了火盆送进来,怕他冷到,还要拿毯子给他盖腿。
杨和书挥了挥手,“不必,你下去吧,父亲要是来了,直接让他进来。”
“是。”万田应了一声后躬身退下。
杨和书坐在椅子上,沉思了一下,从袖子里将那个钱袋子取出,一扯开,里面是五皇子已经撕碎了的信纸。
他取出,一片一片的放入火盆里烧了。
等杨侯爷大步从外面进来时,杨和书已经烧得不剩下多少了。
他看到杨和书手里的信纸,脸色沉郁的问道:“这是什么?”
杨和书并不起身,继续将手中的信纸放入火盆,他道:“是父亲让五皇子转交给贵妃娘娘的信件。”
杨侯爷气得不轻,怒气上涌,上前怒问,“你这是要干什么?”
杨和书抬起头来,有些伤心的看着杨侯爷道:“父亲,是您教儿子的,君子方正,您现在做的是什么事?”
杨侯爷张了张嘴,半响后有些干巴巴的道:“我这是为了宗族……”
杨和书道:“为了宗族,更不该如此。陛下不是傻子,他知道那件事是谁所为,你们推出贵妃娘娘和五皇子,只会让陛下更生气。”
杨侯爷冷淡的道:“帝心是重要,但也没重要到非他不可。但你知道,一旦罪名落在你堂叔身上会如何吗?”
他道:“先不说他们那一房名下的房产田产,我们杨氏在江南一带的盐粮生意可都在他手里,不救他,杨氏起码要断掉一半的钱财。”
杨和书淡淡的道:“断就断了,我们是耕读世家,本就不该过于奢靡,那部分生意本来就是十年前做出来的,再回到十年前就是了。”
“你说的轻易,这族中的事儿哪一样不要钱?别的不提,你能在罗江县里大展拳脚不也是家里给钱,还有回京以后,哪一样打点不需要钱……”
“父亲,那是有钱时的用法儿,没钱自也有没钱的做法。”
杨侯爷见他说得淡然,气道:“你身上穿的用的……”
杨和书淡淡:“儿子也是可以穿粗布衣裳的。”
杨侯爷:“你要气死为父?”
杨和书摇头,“父亲,儿子这同样是为了家族好。”
杨侯爷就忍不住跺脚,他往外看了看,还是没忍住关上门和他说悄悄话,“是父亲教错了,从小只想着让你做忠义君子,却忘了教你这世上的……一些规则。”
杨和书无奈的看着他爹,他爹这是把他当成单纯的娃娃了?
杨侯爷没看明白他的目光,顿了顿后继续道:“这其中牵扯甚多,在江南那边的生意不止我们家,还有其他家,若是让陛下因此抓住把柄将我们在江南的人手拔掉,你知道会怎么样吗?”
“陛下的人手会进入,各家说不定都会把气撒在我们家身上,这也就罢了,我们全族几乎有一半的钱财都投在了那边,一旦失去江南的钱财,我们弘农杨氏还有可能失去氏族志中的地位。”
杨侯爷似乎一下老了好几岁,他叹息道:“你以为世家的地位是一成不变的吗?你看崔氏,不过是两代里没什么杰出的弟子就被陛下从一等落到了三等,各世家面上在为他们崔氏抱不平,但心里却是嘲笑居多。”
就是他,虽然很认可崔氏的底蕴和对女眷的教导,但心里还是隐隐看不起他们,觉得他们这几代的荣华几乎都靠家中的女子撑起,而不是男子。
但就是这样,崔氏也没被逐出世家中的利益链,如果杨氏在江南的人手和财产被皇帝接手……
杨侯爷打了一个冷战,一把抓住杨和书,盯着他沉声道:“长博,听父亲的没错,君臣博弈有什么看的是各自手中的实力,帝心没你想的那么重要,一旦杨氏失势,我们最紧要的不是面对陛下的清算,而是各世家,你知道吗?”
“崔氏要不是有遍布各家后宅的女主人支持,他们家也早被各家挤出去了,你可没有这么多姑姑和姐妹。”
崔氏女儿多,从三代前便热衷与各家联姻,他们家女儿又教得好,几乎是各家宗妇,长媳的热门人选。
当年皇帝都想替太子求娶崔家的女儿,不过因为崔节在外喝酒时说了句不好听的话叫太子听到了。
所以太子发誓死也不娶崔氏女,后来皇帝才没有从世家中选择太子妃,而是从他那一众追随的武将中选了苏家。
而崔家也感觉被冒犯,放出话去,崔氏女不嫁皇族,隐隐很看不上李氏的意思,不然,五皇子说亲时,不管是杨贵妃还是杨氏这边都倾向于崔氏女的。
崔家能靠女儿保持住地位,可杨氏不行,他们家可没那么多闺女。
杨和书淡淡的道:“杨氏有我,还有杰堂弟他们,杨氏能力出众的弟子不少。”
第1770章
又气又乐
“人是要钱养出来的,他们现在还没出仕,出仕以后需要花的钱只会更多。”杨侯爷道:“你堂姑也是杨氏中人,杨溶毕竟是她亲兄长,你焉知她不愿意为了杨溶顶罪?杨溶认罪,杨氏需要付出的太多……”
“父亲,”杨和书将手中的信烧完,突然抬起头来打断他,“您知道我想做的是什么吗?”
杨侯爷一愣,“什么?”
“各世家在江南的经营都太过了,您放心,将来不仅杨氏会被逐出江南的利益场,其他世家也会被逐出,所以您不用担心杨氏因此会被排挤在外,而且今日杨氏提早退出,对我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杨侯爷愣愣的看着杨和书,半响才反应过来,手抖着指着他问,“你,你疯了不成?就是皇帝也不敢对众家一起下手,你以为江南那边只有我们世家?那还有朝中那么多大臣呢,就是赵国公一家,在江南那里也不干净。”
杨和书道:“父亲,民生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各家用江南,甚至用大半个晋国的所出奢靡花费,将天下百姓和皇帝置于何处呢?”
搞了半天,他在和他说家族的发展和未来,他却在和他说的是国家和万民的未来。
杨侯爷气得喷出一口气,直接起身就走。
他再和他多说一句,他就把心口那口血喷出来。
杨侯爷转身便出了书房,怒气冲冲的往正院去,走到一半突然气乐了,他胸中怒火如炽,却又觉欣慰,一时心中复杂,干脆一屁股坐在路边的花坛上发呆。
他心中思绪万千,很想回头再问一句杨和书,把他们各家的势力逐出江南,那些钱财都给谁?
皇帝吗?
都给了皇族,知道这有多危险吗?
可他心底却隐隐觉得答案不是这个,他儿子没他表现出来的那么爱戴皇帝。
随从见他家老爷坐在花坛边上发呆,不由忧心,“老爷,砖石上凉……”
杨侯爷这才觉得屁股冷,扶着他的手起来。
随从小心的问:“大理寺那边……”
杨侯爷闭了闭眼,攥紧了他的手,半响他才咬牙道:“不管了,让人去江南一趟,能抽回来多少钱就抽回来多少,一些能够隐匿的产业都也都隐匿起来,若是藏不住,就把人收回来……”
先把人保住吧。
随从应了一声,先把杨侯爷送回正院,这才拿了杨侯爷的手心疾步出门,带了人连夜往江南去。
他前脚一走,千亩后脚就去给杨和书禀报,“二管家带了许多的干粮,应该是要出远门,看方向,是出东城门。”
杨和书微微颔首,道:“他们至少比宫中多出十天的时间来,能藏起来多少就看他们的本事了。”
千亩忍不住问:“少爷不帮一帮他们吗?”
杨和书缓缓摇头,“由他们各凭本事去吧,你准备一下,过完冬至就启程去夏州,将夏州里外的情况摸一遍,此次出京,我们的日子可能不会太好过。”
千亩应下,躬身退了出去。
一旁的万亩就问:“大爷,我们这一次去夏州带多少东西?”
“能带多少就带多少吧,这一次去可能要在北边待上好几年,”杨和书想到了孩子,笑了起来,“把我小时候用的那些东西和书也都带上,以后琪哥儿启蒙也都用得上。”
“是。”
而此时,皇帝正在小书房里见太子、殷礼和魏知三人。
他将手中的一沓东西交给殷礼和魏知,道:“这是太子查出来的东西,你们看一下吧。”
殷礼和魏知一人分了一半,开始一目十行的扫过去,越看,心中越惊。
魏知都忍不住从坐席上站起来,问道:“陛下,这是谁做的统计?”
皇帝看了一眼太子后道:“户部。”
殷礼将手中的东西合起来,看向皇帝,魏知忍不住怒火道:“这是国蟊!”
皇帝就叹气道:“江南太远了,朕鞭长莫及啊,而王氏、崔氏等家族当年南渡,在江南经营了百余年,朕就是有心也无力。”
魏知看了一眼手中的东西,也感觉到无力。
这是没办法的,皇帝,甚至朝廷的势力更多的还是在陇西及北边,江南一带的重镇,不论是政权,还是兵权多在各家手中。
魏知突然想到了益州王,当初他想叛乱,钱粮不也都是从江南过的,甚至连致仕在家的虞县公都听到了些消息……
由此可见江南那边的风气。
魏知很干脆的抬头问皇帝,“陛下打算怎么做?”
“天下半数的盐税出自江南,更别说那边还有良木,良田,若江南富足可用于天下百姓,而不是只供养几家,那天下百姓富矣。”
魏知和殷礼对视一眼,纷纷跪下,“但凭陛下吩咐。”
皇帝就指了太子道:“朕决定将此事交给太子和魏卿,此次就从杨氏入手,你们选出良才,将人安插进去,待以时机,江南也该清肃了。”
太子也起身跪下,和魏知一同应了一声。
皇帝就对殷礼道:“殷爱卿就多劳累,在京城这边管束一下各家子弟吧。”
这是让殷礼吸引火力呢。
殷礼也低头应下了。
魏知则还有一个疑问,“陛下,收回的田产,房产以及盐场这些,是归国库还是归私库?”
要是国库,他自然愿意死而后已,可要是私库……
皇帝本想打算一半一半的,像田产和盐场这些东西放到户部,但房产,还有一些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书啊,画啊,古董啊,各种名贵的木材啊,药材啊之类的就塞到私库。
但见魏知抬头目光炯炯的盯着他看,皇帝只能改口道:“自然是归国库了。”
魏知得了皇帝的承诺就放心了,假装看不到皇帝的憋屈,行礼领命后便起身退下。
太子也要出去和魏知商量一下这事儿要怎么办,于是也告退。
等人走了,皇帝这才憋屈的和殷礼道:“魏知这厮忒的讨厌了,朕又没有说与民争利,那些东西放到国库也并没有什么用……”
殷礼假装听不到,而是问道:“陛下,大理寺那边的审判何时下来?”
他们也好师出有名。
皇帝就被转移了注意力,道:“等休沐回来就差不多了。”
第1771章
肱骨
皇帝此时深觉人手不够用,他看着殷礼叹气道:“守节啊,你可得保重身体,朕现在手上没几个能用得上几个人了,唉,可惜你儿子身体不好,不然将来他接你的位置,太子也不至于无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