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大家这么一听,立即帮忙把钱都放到箩筐里抬上牛车,三个工头不急着回家,秉持着和封主哥哥搞好关系的理念,他们非常愿意陪着周五郎走这一趟。第2549章
数钱
一个工头赶着牛车,周五郎坐在车上扒拉着自己箩筐里的钱,在一堆菜篮子里捡了一个看着还算可以的,把里面的烂菜叶子放到其他篮子里,便数了二十吊钱放在篮子里。
挺大的篮子,二十吊钱装得满满的。
想了想,觉得这样不好,大庭广众之下容易引起误会,于是在车上找了找,找出一个装米面的细袋子,略拍了拍,拍干净后把铜钱转移到里面去。
三个工头默默地看着,忍不住问,“周五哥,你这一趟赚钱了吧?”
周五郎道:“还不知道呢。”
他叹息道:“你们吃喝的钱还没算出来呢。”
哦,对,他们这六天还吃东西了。
三个工头扫了一眼箩筐里成堆的钱,心里舒服了许多。
就不知道他们这三百号人这六天里吃了多少东西。
周五郎把钱送给石场,两方结算完,他便高兴的架着牛车回家去了。
老周头和钱氏不在家,他们都看职田去了。
今年满宝有三处职田要春耕,其中一处离得还有点儿远,因此本想参加完白二郎婚礼就回七里村的老周头和钱氏又留了下来。
他们决定等春耕结束一定要回去了。
他媳妇则是和四嫂她们在作坊里呢,因此家里一个人也没有。
周五郎让门房帮忙将一箩筐的钱搬到他的屋里,然后他就去书房里翻出周立重他们常用的算盘,再拿了纸笔一点一点的算他赚的钱。
这几天,他每日买了多少肉,买了多少菜,耗费去多少粮食,还有油盐这些东西,他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呢。
粮食是从家里拿的,但不能不算成本,他都按照市价算好了的。
这六天来,他们一共吃去一万四千八百六十八文钱。
周五郎挠了挠脸,“所以还剩下多少?”
周五郎看着箩筐里的钱,干脆算出十四吊钱,想了想,干脆又多拿了一吊一起放下。
放下后又觉得不好,立君说过,管账最忌讳的就是差不多就行了,因为一文钱也是钱,今日差不多,明日也差不多,日积月累下的差不多就变成差很多了。
于是周五郎又将那一吊钱拿出来,然后开始数该从里面拿出多少钱来。
一千减去八百六十八,那就是先取一百,一百再减六十八,那就是三十二……
周五郎数出一百三十二文钱来串好,一起放在箩筐里,然后他就看着箩筐里的铜钱笑眯了眼。
这就是他这六日赚回来的钱了。
至于是多少,他目前还不知道。于是周六郎决定数一数。
没有拆过的铜钱串放在一边,一吊就是一千,绳子松过的就是拆过的,他哪里还记得拆过多少个铜板出来?
只能一个一个的数,不够一千的补进去,重新绑好放到一旁。
周五郎数数还是可以的,为了不数错,他特意数出了十枚铜钱,数够一百就往旁边放一枚,放完十枚就是一千。
于是这十枚铜钱从左边到了右边,再从右边到左边……
太阳越来越向西……
先是方氏她们回来,发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便道:“糟了,大嫂也没回来,叫个人去饭馆,让四郎和五郎送些饭菜回来吃吧。”
然后话音刚落,老周头领着一家大小回来了。
方氏他们好奇,不由问道:“爹,你们怎么都回来了?”
不是住在莆村那边的庄子里吗?
老周头闷闷的道:“没水,我们在那儿看着也是干着急。”
周大郎道:“这里就是没我们七里村好,虽然这里地平坦,我们七里村山多,可我们水也多呀,开春要是没水,开了河里的水浇灌也能行,这边不行,不下雨,连河道都是干的。”
老周头觉得这样不行,“再不下雨,我干脆回家去算了。”
周大郎也怕他在这里干着急,到时候急出个好歹来就不好了,“爹,要不一会儿我问问白老爷去,看他啥时候回去,您和娘就和他们一道回去。”
老周头点头。
周二郎和周三郎夫妇在白二郎成亲之后就结伴跟随商队回去了,毕竟家里的地也要种的,他们赶回去正好可以下稻种。
老周头没想到今年开春这边会旱得这么严重,也不知道家里头那边怎么样,那儿可别旱的好。
说完话,老周头这才左右看了看,问道:“老五呢,他怎么还没回来,之前立重和立君不是说他手头上的活儿今天半天就能干完吗?”
周立重(大头)道:“门房刚才不是说五叔回来了吗?”
“回来了也不做饭,也不说去饭馆打饭回来,这是当老爷当习惯,连饭也不会煮了?”
陆氏立即道:“我去看看。”
她回房去找。
周五郎正全神贯注的数钱呢,根本没听到动静。
陆氏推门进来喊了一声,他吓了一跳,手上的数就乱了,他看到拨到一半的铜钱,半天想不起来他刚才数到多少了。
他看了一眼脚边的铜钱,已经数过的那边放了六枚,但这一乱,意味着他前头数的六百也都白数了,他得重新数。
周五郎郁闷,“你喊什么,差点吓死我,这下好了,我忘了手里的数儿,得重新数了。”
虽然他是很喜欢数钱不错,但再喜欢,他也不喜欢重复的数呀。
陆氏惊诧的看着地上堆着的两堆钱,问道:“你哪来这么多的钱?”
周五郎道:“赚的!”
周立君和周立重他们也过来了,等听他说完他为啥要坐在地上数钱,半晌无言。
周立君从地上拿过算盘,问道:“所以你拿这个东西来有什么用?”
周五郎道:“算菜钱。”
周立君就拿过他那些记得乱七八糟的数,坐在桌子边打算盘,“我给你算吧,来,报个数,你多给三个工头多少钱?”
他算数是不怎么样,但记忆却很好。
一笔一笔都记得非常的清楚,当然,他只会算个人的,总数是不知道的。
周立君拨算盘拨得啪啪响,不一会儿就道:“一共去了十二万六千一百二十八,五叔,不算你自己这六日的工钱,你一共赚了七万三千八百七十二。”
晚上九点见
第2550章
候缺
周立君琢磨了一下这收益,挑了挑眉道:“行啊五叔,你这一天就赚了一万多钱呢。”
站在门口的老周头嘴巴微张,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会儿他总算不说周五郎在家不做饭的话了。
他琢磨了一下后看向地上那堆钱,问道:“你得交多少给公中?”
周五郎还没说话,周立君又拨了一下算盘,然后道:“两万九千五百四十九文钱。”
老周头立即道:“行吧,数出来给我拿回去。”
周五郎:……
这些铜钱他都还没捂热呢。
他连忙问周立君,“那我剩余多少?”
周立君道:“四万四千三百二十三。”
那也不少了,周五郎乐眯了眼,然后招呼着周立重帮忙来数钱。
老爷子还站在一旁盯着看呢。
钱氏就问道:“怎么赚了这么多?你该不会坑了二少爷吧?”
钱氏和老周头都叫习惯了,就是现在也还是习惯把白二郎叫做二少爷。
周五郎立即道:“我可没坑他,我都问过的,那么长一段路,若是有善人捐路,大概就是要二十五万上下的,我这还要少了呢。”
所以一开始他才不确定是赚是亏。
不过他都想好了,赚了自然好,亏了也没什么,反正白二郎也算是自家人,这条路本来就多数是为了满宝和白二家建的。
周大郎目瞪口呆,“怎么差这么多?”
五万也不少了呢。
当下修路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县衙征收役丁修路,其实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情况;
还有一种就是善人捐路,自己拿出钱来修路修桥,这是大功德,比去寺庙里捐香油钱和在道观里做法事更被人记住的大功德。
一般会这样做的都是当地的乡绅。
比如白老爷这样的,修一条路能够让人念上二十年,路要是修的好,能被人念叨百年。
周五郎道:“善人们捐路还得和县衙打招呼的,甚至有时候胥吏还要下去监督,一来二去的花销就大了。”
也是因为知道这些猫腻,周五郎才从打听到的二十五万里直接砍去五万,因为他用不着走关系,也不用和县衙打招呼。
不说有明达公主这块招牌在,就是拿他妹妹周满的名字,一般县衙也不会为难他。
因此他没给人钱。
老周头琢磨了一下,甚是惋惜,“可惜修路的活儿不好接,一般县衙直接征役丁干了,不然都和公主一样请人来修路,那你不知能赚多少钱呢。”
周五郎也觉得惋惜,这相当于就是一锤子买卖。
不过不要紧,满宝说过,当下是缺很多东西,但最缺的就是人,只要手上有人,要赚钱容易得很,他先把那些人笼络住,以后要赚什么钱时就容易了。
大家把分出来的钱给老周头搬到他的屋里去,这才开始琢磨晚上要吃什么。
正好满宝他们下衙回来,听到了便道:“一起吃吧,厨房那边有菜,让容姨她们现做也快。”
白老爷一看,也不愿意自家吃了,于是搬了饭菜过来一起吃,大家一边吃一边说话。
庄先生问白大郎,“选官的事儿可有眉目了?”
大家一起看向白大郎。
白大郎道:“我今日再去的时候正好看到唐州桐柏县有个空缺,我已经申请了,只是侯缺的人不少,我听吏部一位书记员说,侯这个缺的人包括我在内一共有六个。”
那是不少。
今年的缺其实不少,但京中的缺不多,多是地方上的缺,还有军中的缺。
其实不管是进士还是明经,三个方向的缺都可以申请的。
当下并不轻文或轻武,因此军中有不少人是文武双全的。老一代的勋贵中便有不少人文武双修,建国时尚且能保证这样的质量,更不用说当下了。
其实读书识字在军中升迁会更快些,若是明经或进士出身,则会更受青睐,毕竟,你好歹读过兵书,总比全靠摸索和天赋的粗人要强吧?
可惜白大郎没有军事天赋,因此哪怕军中有许多留京的职位,他也没想过去申请。
在发现几次申请不下京中的职位后他便隐隐猜到了什么,于是开始把目光放在外面。
吃过饭,他们换了一个地方继续讨论这事儿。
白善道:“唐州距离京城不远,且是中原地带,位置上佳,就不知桐柏县实际情况如何,这个缺是因何空出来的?”
“听说是县令病故了,还是急症,才报上来的,这两日刚到的京城,所以是新添的空缺。”
也是他这段时间天天跑吏部,而且因为白二郎白善和周满的关系,吏部的官吏对他还算照顾,所以一有空缺就通知了他,他当即就写了申请表上去。
可和他一样有关系的人不少,所以也有人与他前后脚的功夫申请了这个职位。
庄先生道:“桐柏为淮河之源,据我所知,那里水网密布,有东西两种地势,西边是平原,东边则是丘陵,但也都不高,是个好地方。”
当县官,最主要看的说就是地势,又地有水,那经济就容易发展,人口容易增长,这两样有了,那就可以抓教育。
当官的政绩看的就是税收,人口增长和教化的比重。
什么是教化的比重?
一看中明经和进士的人数,二看县内正在受教育的人数。
白老爷一听是好地方,立即和白大郎道:“你多跑一跑吏部,务必将这个空缺跑下来。”
他忧心道:“吏部考试都过去半个月了,好的缺都快要被人挑完了,你再不定下,剩下的就都是些穷乡僻壤了。”
白善也点头,“大堂哥,就定下这个缺吧。”
白大郎苦笑,“这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呀。”
白老爷就看向庄先生等人,本想说去找一下二郎,但想到驸马不好过多插手这些政务,而且今年二郎也在侯缺的人选之中。
庄先生等人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儿,他道:“这事儿不能白二去做,先不说他能不能做好,便是可以,作为嫡驸马,他这样插手选官,陛下就算不发作,也不会多高兴的。”
庄先生看向满宝。
满宝便点头道:“我明天偶遇一下李尚书,和他说说话儿。”
第2551章
提醒
白善现在还是个小翰林,虽然每天都能在皇帝面前见到各位大佬,见皇帝的次数比周满还要多,但正因为位置特殊,他也不能开口。
算来算去,发现最合适的还是周满。
不管是位置还是身份上。
不过……
满宝眨眨眼,“许久不见白二了,话说他去候官了没有?”
屋内一静,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最后一起看向白大郎。
白大郎郁闷道:“没有,我以为是你们教他的,怎么,不是你们让他避风头吗?”
今年白家一门双进士很是惹人注目,尤其白二郎还是嫡驸马,更引人注目了。
吏部考试后不知多少人盯着他们家呢,白二郎一直没去候官,他以为是白善和周满教的。
毕竟此时白二一动不如一静,皇帝那里肯定有安排的。
不然兄弟俩都急匆匆的去候官,落在人眼里到底显得急切了些。
而白大郎都候缺半个月了都没候到官位,更是说明了上位者的态度。
显然二弟是要留在京城的,那他就不能再留在京城了,兄弟俩总得有一个出去,这是避嫌。
白大郎的目光落在对面的白善和周满身上,没看白善出仕以后,周满便留在了纯技术部门——太医院和清贵部门——崇文馆。
避开了现在的实权部门之一太医署。
不然白善就得一辈子留在翰林院修书了。
白善郁闷的道:“我是让他过两天再去候缺,但我也没让他到这会儿都不去呀。”
满宝道:“他该不会是忘了吧?”
白老爷着急起来,“这么重要的事怎么能忘记呢?”
他看了一下外面的天色,天边还有余晖,于是想要去公主府里问问,白大郎连忙拉住他道:“父亲别急,明天再问就是了,这会儿过去说不了几句话就宵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