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93章

    知道他是刀子嘴豆腐心。

    她凑上前去,“我能考上哪所学校,您就等着月底擎好吧,倒是我那几件捡漏的宝贝,不如您老现在辛苦些,帮我掌掌眼?”

    第368章

    字画的秘密

    寿老头瞥了祝穗岁一眼。

    “在这等着我呢,你去把你那几件宝贝拿出来吧。”

    找谁掌眼,都不如找寿老头。

    哪怕祝穗岁有异能,但面对寿老头这样级别的大佬,她那点异能还真不够用,辨别真假行,真刀实枪的还是得寿老头来。

    过了会儿。

    祝穗岁就从屋子里拿出来了几件宝贝。

    像是宋代钧窑、小琴炉这两样,祝穗岁心里有了数,基本上知道价值所在,毕竟严子卿能肯定的,他也不是随随便便说的,除非其中还有别的乾坤。

    寿老头先说的就是这两样。

    和严子卿说的差不多,不过更为仔细,包括其年份、由来,甚至还包括了其中的制作过程,就比如宋代钧窑,颜料这些,他都说的清清楚楚。

    他抚摸着这两样,不由道:“你倒是运气不错,若是换做是以前,这两样都能卖得出高价,如今就得看碰不碰的上这方面的收藏家了,要是能碰上,那上不封顶了,一般来说,这个小琴炉能卖至少三千五的数,而你那个宋代钧窑少说也是五千以上,低于这个数,你就别卖了,放着吧。”

    如今时代不同。

    这些价值,都不一定能卖得出去。

    因为大家都没什么钱,一个月就几十块的人,你让他花几千块买这些,连脱手都难。

    这圈子还是小,国家又刚开始发展,只能看缘分。

    其实真要碰上喜欢的,价值是无法判定的。

    寿老头是觉得有些东西是可以留下的。

    不缺钱的情况下,等以后发展的更好了,自然能水涨船高。

    祝穗岁点点头,摸了摸小琴炉,“师傅,所以这小琴炉不是宣德炉?”

    闻言。

    寿老头翻了个白眼,“你以为宣德炉是什么很随意的东西么,要知道在我们古玩圈,宣德炉那就是一个传说,真正的宣德炉是明宣宗,也就是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建造的铜香炉,当时用的铜,都是从暹罗进口,在让工部侍郎还有御匠,专门研究了五大名瓷,还有各种史籍,花了三年,才将宣德炉制作而出。”

    “当初,明宣宗为了保证香炉的质量,那红铜是经过了十二遍精炼,在这种情况下,红铜是练一遍少一遍,整一套下来之后,原料直接烧没了三分之二!”

    “在铸铜的时候,里面还放了几十种的昂贵金属,这么一来,宣德炉的抗氧化能力非常好,只要保存得当,到现在你看到的真正的宣德炉,只会跟新的一样。”

    说到这。

    寿老头又感慨道:“连我父亲都不曾见过真正的宣德炉,不过据我父亲传闻,我们家祖上,曾经有一本秘籍传下,只是等传到我父亲手里的时候,书籍已经不齐全了,只是里面有一个钟说法,是海家曾经有人见过真正的宣德炉,用的是风磨铜。”

    “风磨铜?”

    祝穗岁惊讶。

    这是什么铜,自己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

    寿老头点了点头,“风磨铜的主要成分是红铜和黄金,它的颜色呈现的紫红色,含金量越高,它的颜色就会越淡,这种铜制造而成的宣德炉,微风吹过时,都得绕道走,也称之为一线天。”

    一线天的意思祝穗岁了解过。

    就是将一支香插进香炉里面,等点燃后,哪怕有风,这香也会不为所动,烟雾永远都是一条直线。

    不过祝穗岁只是知道这个情况,并不知道原来真的有这样的炉子。

    难怪宣德炉这么难得了。

    祝穗岁叹了口气,“我这要是真正的宣德炉,那就好了,绝对发财了。”

    寿老头面无表情,“那你就别指望了,我都不曾见过,那宣德炉一共就制了三千只,你走遍华夏的博物馆,就算看到有写着宣德炉的,全都是仿造的,没有一只是真的。”

    三千只。

    听起来不少,但要完好无损的保存到现在,确实挺难的。

    说不定还流传出去了不少。

    这样登封制品,无缘得见,实在是可惜。

    自己手里这只,无疑是制假的了。

    看祝穗岁满脸的可惜,寿老头无奈道:“你这只也不错了,我要是没看错的话,应该是康熙年间仿制的,其实看宣德炉的年份区别,还能从下面这六个大字上,去辨别。”

    就比如康熙年间的,“大明宣德年制”这六个字中的年,那一竖会写得特别的长。

    其他年制的,也会有别的不同。

    毕竟这是没法仿制的,每个朝代也有每个朝代的审美。

    除了雍正官窑仿明成化窑,是一笔一划的全都按照原版的来,所以真假难辨,只能从颜料开始分辨。

    只不过说了一样,祝穗岁就学习到了不少,延伸出去的是关于香炉的知识。

    她听得津津有味。

    寿老头其实也是看祝穗岁乐意听,要是不愿意的,自己说再多,也不会过脑,可祝穗岁不一样,她还真有点天赋,又带了兴趣。

    说完了小琴炉。

    寿老头将目光落在了破布和字画上。

    这两样,都是被严子卿判定为打眼的古玩。

    其中一件还是从海宸琰那用一个竹筒换来的。

    绿色的雾气。

    宋代钧窑也是这个颜色,说明价值也只会是在五千以上。

    另一件破布,则是祝穗岁花了五块钱捡漏的。

    紫色雾气。

    祝穗岁之前还不敢确定到底是价值连城,还是不值一提,但经过羊城帝王墓一事,可以判断出来,紫色雾气绝对是高价值。

    只是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能这么高。

    祝穗岁并不知道。

    寿老头叹口气,“也不知道你是什么运气,这字画表面只不过是普通的民国画家制作而成,但其实内有乾坤。”

    这么一听,祝穗岁就来劲了。

    她就知道自己肯定捡漏了。

    这会儿就等着上课呢。

    寿老头摸了摸那画,纸张用的是三层夹宣,一般画家用的都是生宣,而熟宣会厚很多,不过渗透性没生宣那么快。

    这幅画虽然用的是熟宣,但画的还算是不错,只是懂行的人还是能一眼看出来,这画不值什么钱。

    是刻意模仿的。

    寿老头能看出这幅画的不同,是因为这幅画的疑点太多了。

    懂行的人不会买,不懂行的人也不会去买,就好像刻意不让人买似的,事出反常必有妖。

    寿老头这会儿摸着字画的厚度,心中更有了决断。

    他看向祝穗岁,“我打算割开这幅画,但里面到底有没有乾坤,我也不敢保证,要是我这么割开了,里面什么都没有,这幅画就毁了,你是怎么个想法?”

    第369章

    眼前一亮又一亮

    祝穗岁笑了。

    “这幅画就算不割开看里面的情况,等放上个几年,顶多卖个几千块,真要是放这么久,我还不如打开看到底怎么个事实在,真要是就如此,我打了眼,那我也认了。”

    听到这话。

    寿老头就知道这意思了。

    一般人不一定能舍得就这么割开,这幅画就像是祝穗岁说的一样,虽然是民国时期不知名画家画的,但其实画的不错,真要是放久了,要卖上点价值不是没可能。

    这也是寿老头疑惑的点。

    这画家画的不错,但用的纸张不好,明明能处理的更好,依照对方的能力,寿老头觉得完全能画的以假乱真地步,可偏偏又要让人看出不对的地方。

    他猜来猜去,这就是对方想要保护不被发现的另一个秘密。

    那不如割开一看。

    两人一打定主意,寿老头就小心翼翼的,用刀片一点点的划开这幅画。

    在整个过程下。

    祝穗岁大气都不敢喘。

    寿老头的动作也很轻柔,万一里面真有什么,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损害到里面的东西。

    不过这一刀下去。

    果然是夹层。

    寿老头心中的猜测,已经被证明了。

    等到整面被割开后,寿老头这才将最上面的那层取下来。

    祝穗岁看过去,才发现里面竟然还有一幅画。

    那画的纸张就明显不同了。

    而且那绿色雾气显然更浓郁了起来。

    寿老头看着这画,久久没有说话。

    半晌后。

    他看向祝穗岁,“你这画是从哪来的。”

    祝穗岁摸了摸鼻子,“也是机缘巧合,先前海宸琰想要从我手中算计走一个魂瓶,我就用了一个竹筒,从他那换来了这幅画。”

    闻言。

    寿老头却是哈哈大笑,“这海家小子,还以为自己多聪明,从你那得了个小玩意,把这幅画却换给了你,依照他的性子,绝对是看走了眼,倒是你有眼光,知道哪个更贵重。”

    见人笑,祝穗岁还有点不好意思。

    毕竟自己是有外挂的。

    要不是这外挂的话,依照当时自己的能力,完全不可能捡漏。

    不过寿老头笑的也太夸张了,不知道的还以为多讨厌海宸琰了。

    祝穗岁道:“是人都有打眼的时候,又不是谁都跟您似的,这么厉害。”

    话说的不怎么样,但听的寿老头很舒心。

    这马屁算是拍到位了。

    他笑着道:“也算是你运气,海宸琰这样的能力,还在那打着海家的名头,这海家名气都被他给破坏彻底了。”

    对于海家的名气如何,寿老头其实无所谓。

    只是对于海宸琰,他确实很苛刻。

    见状。

    祝穗岁突然想起之前,吴温柔说有人给寿老头送钱,是个年轻男人,难不成就是海宸琰派来的?

    她心里犯着嘀咕。

    不过既然寿老头不说,自己也没必要多问。

    寿老头继续说这幅画,“你的运气我都不知道怎么说了,这幅画是唐寅真迹,如今卖就能卖几万,等往后更是不得了。”

    唐寅!

    祝穗岁当然知道这是谁,只是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能获得唐寅的真迹。

    她张了张口,“那海宸琰知道了,还不得跟我拼命。”

    这可比宋代钧窑还要挣钱啊。

    字画和瓷器还是有所不同的。

    字画名气越大的,制假的就越多,在市面上流通的,大多数都是赝品,真品能遇到的,都是小画家,因为没人仿小画家,大画家的名气大,利润空间多,愿意去仿的肯定是大画家的。

    而唐寅的,手艺好的去仿画的,实在是太多了。

    可寿老头说是真的,这绝对就是真的。

    这绿色雾气倒也是不一样的。

    像这幅画的绿色雾气,就很浓郁。

    祝穗岁看着这幅画,如今倒是越看越顺眼了。

    随后她就把目光落在了破布上。

    这是紫色雾气。

    该多有钱啊。

    见祝穗岁的眼神都变成人民币的形状,寿老头却是道:“这幅画虽然是唐寅真迹,不过却是早期作品,还没有到达巅峰时期和晚年后的所做,价值会稍微打一打折扣,不过只要是唐寅的作品,各大收藏家,甚至是古玩圈的那些人,都会蠢蠢欲动的。”

    “至于这块破布……”

    祝穗岁的心提了起来。

    寿老头摸着这破布,就摸到了夹层,其实和这幅字画的原理有点像。

    他叹了口气。

    “其实这是一件袈裟,一般的袈裟都是小布片缝制而成,而这一件却是整块黄段子,你可知道为什么?”

    祝穗岁看寿老头的样子,明显有点不对。

    她迟疑的开口,“师傅,你是不是见过这袈裟?”

    寿老头看了她一眼,感慨道:“你确实聪明,这袈裟事实上是我父亲缝制而成的。”

    因此。

    再见到袈裟的第一眼,寿老头才那么的惊讶。

    他小时候见过,只是后来动荡的时候,搬家搬来搬去的,很多东西都没法带上,这袈裟自然也不知道何时丢了。

    祝穗岁这才知道。

    当年海老爷子为了隐藏这件宝贝,就亲手缝制了袈裟,将东西藏在了里面。

    如今竟然失而复得。

    还落到了祝穗岁的头上。

    实在是太过于感慨。

    而这里面的东西,便是当年乾隆所用的经被。

    其中的工艺复杂程度,还有名贵程度,都无法言喻,这是传说中的织中圣品,又是乾隆所盖,据说是当年活佛特意敬供的。

    又是帝王所用的经被,有非凡超度的作用。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