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34章

    只有从最低处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人,才明白,一切皆虚,唯独阶梯才是真实,人生在世,无非两种:被人踩在脚下,或踩在别人头上!爬上去,爬上去就是一切!

    赵高出身卑贱,野心却不小,他很清楚,未来时局的关键在何处,也明白,谁才是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

    如今扶苏出奔,黑夫远在南方,李信远征西域,蒙恬已被囚,蒙毅独木难支,王贲垂垂老矣,没几天好活,朝中主事的,就剩下左右丞相。

    若皇帝当真去世,不管他留下何种遗诏,让谁继位,赵高觉得,自己都是时候约李斯密谈一次了……

    他有把握,让这位刚被秦始皇黜落的左丞相,与自己合作!

    赵高盯着天上的星河,吐露了深藏许久的想法。

    “众说纷纭,可实际上,荧惑星不是别人,正是我赵高!”

    “一旦能爬上高位,我将留于心宿,把持太阿!”

    但凌晨时分,匆匆赶来的谒者,却让赵高的如意算盘打空了。

    “中车府令,陛下,醒了!”

    第0720章

    总有一天我的生命将抵达终点

    “陛下醒了?”

    一入寝宫,赵高立刻收起了方才野心勃勃的狠辣眼神,在门口哭得稀里哗啦。

    等起来后,他擦了擦眼泪,问太医道:“陛下已昏厥数日,夏太医用了什么法子,让陛下复苏?”

    “是海东进献的药材,叫人参。”

    夏无且也很老了,老到下药时的手都在颤抖,或是因为,皇帝陛下的命悬于其手,又或者是,听说咸阳的变故后,生怕那身在南征军中的徒弟陈无咎会牵连自己。

    赵高颔首,心中却暗道,这人参,还是黑夫在胶东搞的商社,从海东弄来的吧?若无此物,皇帝陛下就此长眠不起,也说不定。

    等入内后,却见秦始皇已靠在榻上,正在听一左一右,跪在地上的两名丞相李斯和冯去疾,诉说这几日来的重大变故。

    从墨者行刺,到扶苏出奔,李斯一边说,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抬头观察陛下情绪……

    夏无且和赵高也紧张地盯着秦始皇的一举一动,生怕皇帝陛下会气得再度呕血昏厥。

    但秦始皇没有,他显得异常平静,皇帝一生中经历过大风大浪,也遇到过无数亲人的背叛:父亲、母亲、仲父、弟弟、朋友、丞相、将军……

    如今,又加上了儿子,还是他最寄予厚望的长公子。

    秦始皇的双眼中有很多情绪,愤怒、不解、难过、失望,但最终,只化作了一句关中方言的骂。

    “狗急跳墙……”

    说罢,便挥手让李斯、冯去疾退下,只留下赵高、夏无且。

    虽然靠着太医们近几年颇喜的参汤苏醒过来,但皇帝身体依然虚弱,闭着眼睛休憩,但就在赵高以为皇帝睡着时,他却忽然说起话来。

    “他小的时候,在华阳宫摔了玉璧,也曾因为害怕,躲过朕,躲到宫墙角落的蒿草里,沾了一身的草刺。”

    “朕打了他一顿,孺子不听话,就是该打,扒了衣裳,往臀上狠狠打!”

    可这一次,扶苏闯下的弥天大祸,可不止是摔碎一块玉璧那么简单了。

    他差点让国器坠地!

    秦始皇的眼睛缓缓睁开,看着赵高。

    “丞相禀报,说外面有传言,说扶苏欲勾结墨者刺杀朕,呵,朕料此子也没那个胆子,更无那种狠辣。顶多是想要在朕又出‘乱命’时,发动政变,让我这个‘天下之大害’,没法再为害天下,不曾想,却弄巧成拙……”

    “出了事后,以他的性子,应该一个人入宫请罪的,是谁逼着他不得已出走,还是谁胁迫了他?往南边去,这是走投无路,想去投靠谁?谁事先给过他承诺?”

    赵高跪地:“陛下,此中疑点的确颇多,但惟有一点可以肯定,昌南侯的家眷也一同离开……”

    “是黑夫?扶苏去投南军,把黑夫当成了狄国,他不想做申生,想做重耳,还以为朕是晋献公?”

    秦始皇叹了口气:“悲呼,父知子,而子不知父。”

    这是儿子的问题么?

    “父不信子,子亦不信父,呵。”

    还是说,父亲也有问题?

    秦始皇现在每说一句话,都得休息一会,他再度闭目,片刻后做出了决定。

    “传朕制。”

    “诺!”赵高立刻提笔。

    “蒙恬私放扶苏出奔,削去卫尉之职,贬为庶人。”

    “派中郎骑将李良,率兵卒一千,追击扶苏,再通告沿途汉中、巴郡、洞庭诸郡县,若不能追上,让扶苏逃到岭南,所有途经郡县官吏,不更以上者,皆死!”

    “若是李良和当地官府追上了,却误杀了扶苏或其妻、子,所有追捕的人,不管是一千还是一万,皆死!”

    两个“皆死”代表着秦始皇的决心,这天罗地网之下,扶苏等人,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

    “除了扶苏及其妻、子外,幕僚党羽,统统杀死,一个不留!”

    秦始皇一直认为,是扶苏身边的人,将他带上了一条不归路。

    赵高一一写在诏令上,等了好一会后,秦始皇却久久未言,只看着头顶的帷幕发呆,只好问道:

    “陛下,阻住公子之后呢?是带回咸阳么?”

    “不。”

    秦始皇摇了摇头,眼中,除了厌恶,竟还有一丝拒绝。

    父子,不该以那种方式相见。

    “不必回来了,朕不想见他,也不想听他申诉。”

    “离开咸阳,若是扶苏自己的意思,说明他连最后一点职责都丢了,既然抛弃了长公子的身份,那他就不配回来。”

    “若是被手下胁迫,一个连寥寥属下都管不好的人,又如何能管好数千万心思各异的生灵?”

    而且追根溯源地想想,这一切的根源,是因为扶苏设想的帝国未来,和秦始皇想要的,不是一个……

    封建、郡县,这是路线之争,无法改变,而秦始皇不允许帝国的制度基石,有半分倒退!

    夏无且在旁边不寒而栗。

    皇帝不见扶苏,难道是要……杀子?

    老太医跪了下来:“请陛下三思啊!”

    “夏无且,你是真的老了,又老又糊涂,朕,怎么会赐死自己的长子呢?”

    秦始皇决绝的目光,变得柔和了一些。

    “扶苏是八年生人,朕记得他的生日,腊月十九,大雪纷飞。”

    秦始皇依然记得,这孩子初生的时候,仿佛整个咸阳都在高呼他的名: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他是秦始皇证明自己“已壮”,进而亲政的关键。

    外面是冰冷的雪夜,怀中那皮肤粉扑的稚嫩婴孩,却无比温暖,枕着皇帝的臂膀酣然入睡。

    他要是一直像当年那么乖,该多好啊。

    但当他一点点长大,却疏远了,也变得让秦始皇不喜欢了。

    “他今年29了,已为人父,有两个子嗣,一个四岁,一个六岁,他以为朕忘了,可朕其实都记得。”

    秦始皇闭上了眼。

    “让李良阻住扶苏后,扒了他的衣裳,当着两个儿子的面,打29杖!扒了衣裳,往臀上狠狠打。”

    秦始皇咬着牙:“一定要重,但千万别打死了。”

    然后呢?

    “嫪毐之乱,朕将其党羽,及夺爵迁蜀四千馀家,家房陵,吕不韦,朕原本也是要将他流放到蜀地去的,只不过他半路就自杀了。”

    对扶苏,秦始皇打算踹得更远些,远到他再也不可能回咸阳,因为他从踏出咸阳城那一刻起,便已经永远失去了争夺皇位的资格!

    这于扶苏而言,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秦始皇问道:“蜀郡和巴郡不是在修五尺道,通西南夷么?前年蜀郡尉刚打下的那个小地方,叫什么?”

    这赵高哪知道啊,于是左丞相李斯又被唤了进来,他倒还记得,想了想后道:

    “陛下,在蜀郡沫水(大渡河)以南,叫邛都(今西昌),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为强大,现在也叛服不定……”

    “好,就邛都!”

    秦始皇点了点头:“扶苏成年那年,朕问其志,他不是说什么‘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扶苏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么?好啊,朕就让他带着妻、子去邛都,食其邑,户四百。让他在那偏僻之乡,复他最爱的周礼,兴他梦寐以求的封建,向蛮夷推广仁义去吧!”

    李斯、赵高二人对视一眼,他们知道,倘若扶苏真被抓住,这安排,形同流放……

    但这,已是政争、夺嫡失败者最好的下场了。

    也是秦始皇帝陛下,对长子最好的仁慈!

    这时候,秦始皇又说话了。

    “前些天奉命南下,令黑夫到邾城见御驾的使者,还追得回来么?”

    李斯道:“陛下,这是六百里加急,走的还是武关道,眼下只怕已至南阳郡,追不回来了,再说,出了这么大的事,昌南侯他……”

    “既然如此,不管黑夫去不去邾城接驾……”

    秦始皇在侍从搀扶下,强起下榻,示意赵高等人替他穿上衣裳,皇帝消失数日,咸阳人心惶惶,他必须出现在众人视野内,若天下人以为他崩了,恐怕又要来一场诸田之乱。

    “朕,都必须去,南巡计划,不变!”

    室内众人大惊,皆下拜道:

    “陛下不可啊!”

    “陛下当静养!”

    但秦始皇心意已决。

    冕服、赤舄、佩绶、玉圭,一点点披挂到身上,秦始皇伸开双手,从未觉得,它们如此沉重过,仿佛穿着走到殿上,都会累趴下。

    “黑夫,他曾是帝国安稳的磐石,是朕最信任的人,从来没让朕失望过,他也是最年轻的大将军,呵,三十余岁,真羡慕啊……”

    可现在,因为谣言,因为扶苏,形势异变。

    蒙恬下狱,秦始皇不打算杀他,但起码暂时不能用了。

    王贲病笃,也许比秦始皇去的还早。

    李信在西域,短时间回不来。

    放眼四方,除了镇守燕赵,但也已衰老,甚至一度在演武时体乏坠马,正在养伤的冯毋择,大秦的将军,谁还能与黑夫一战?

    “里克是晋献公的股肱之臣,能征善战,出可为将,入可为相,但他,也算太子申生的坚决拥护者。”

    “然而,就是这个里克,却在晋献公死后,连弑晋国两在秦始皇心中,为自己昌大南疆,原本准备稍微打压,留给二世皇帝大用的黑夫,已成了天下最不安定的一角!

    大秦,不会有申生、重耳,更不能出现里克!

    “朕举其于行伍之中,是朕成就了黑夫!”

    在赵高协助下,秦始皇戴上了自己的皇冕,沉甸甸,摇晃晃!

    “现在,朕,也要亲自去……”

    秦始皇抬起手,亲自稳住了冠冕,玉旒垂落,哗啦作响,遮住了他的双目。

    “将他毁掉!”

    第0721章

    陆梁

    秦始皇三十七年,仲冬之月(十一月)中旬,咸阳局势天翻地覆之际,因为消息得传两个月才能到,岭南仍一切如常。

    北江已经到了尽头,密林掩映中的番禺城遥遥在望,船上的几位乘客叹了口气,风浪有些大,他们得尽力保持在甲板上的平衡。

    南郡人盖庐摸了摸光秃秃的下巴,裹紧了褐衣,是谁告诉他岭南四季皆夏的?明明冷得很。

    不过,这一丝丝凉意,总好过酷热滋生的疾病,岭北人对岭南的种种恶疾,都是谈之色变的。

    不同于过去四年,发往岭南的军队以戍卒、更卒、刑徒为主。秦始皇三十七年被派往岭南的人,有许多“治狱吏不直者”,也就是有违法行为的官吏。他们来自中原各地,将运送到南海郡治番禺,再经由这里被分派到岭南各处设立的县府,以充实当地急缺的公务员队伍。

    如果没有其他变故,他们这些新移民的余生,很可能将在岭南的原始森林中度过……

    但原本心如死灰的盖庐万万没想到,才刚到番禺,他竟得到了南征军最高统帅——昌南侯的接见!

    ……

    昌南侯和传说中的一样,面黑。

    不过或许是因为岭南天气酷热,大部分人来这被太阳晒了几年,也黑不溜秋,昌南侯的肤色隐于众人之中,倒是没那么显眼了。

    这位君侯没有想象中的严肃,进来自顾自地坐下,上下打量盖庐一番后道:“知道本侯为何要单独接见你么?”

    盖庐笼着袖子,有些无奈地说道:“或因为,罪吏是南郡人,乃君侯同乡,又或是,此番南迁之人中,我昔日的官爵最大……”

    黑夫道:“爵位的话,你倒不算最大的,去年有位叫曹咎的咸阳县丞来这边,他可是公乘,犯的是贪赃枉法,被那位‘喜青天’给查办了。”

    黑夫的声音低沉了下去,充满了遗憾:“只可惜,曹咎在营地里,和袍泽沐浴时低头捡皂角,不慎滑倒撞死,英年早逝。”

    “现如今,你的确是发配陆梁地的罪吏中,还活着的人里,职位最大的。”

    他笑道:“南郡攸县县令,六百石长吏,多少人羡慕啊。所有人来陆梁地的原因都一样,犯法。但犯的法各不相同,盖庐,说说你的故事吧,为何会被扔到这个破地方?”

    盖庐喉咙动了动,虽然不太想说,但考虑到这可能决定了自己未来的生活,还是将自己的事讲了一遍。

    “罪吏的确是南郡攸县县令,犯的罪是‘纵囚’……”

    盖庐说,秦始皇三十七年正月(十月),发生在攸县利乡的一场叛乱,导致他从父母官,成了阶下囚。

    “尉将军的监军乃昌武侯公子成,坐镇江陵,一切南来北往的辎重粮秣,都要经由他手。昌武侯征召南郡民夫运粮,却有许多才服完更役的人也在征召当中,黔首不服,与官府争辩,被打压入狱,结果引发利乡黔首聚众于乡邑,要求官府放人……”

    因为县尉、县丞处理不当,利乡的群体性事件,最终演变为叛乱。盖庐当时在江陵上计,闻讯匆匆赶回县中,却发现事情越闹越大,官府镇压不利,连不少被征调去平叛的黔首都逃进了深山。

    “一乡千人皆为乱,我以为,一味严刑镇压是不行了,便不顾县丞反对,释放那些被捕获的囚犯,好平息这场动乱。结果动乱稍平,我却被郡府的卒史捉了,认为我篡逆纵囚,我虽上诉乞鞠,江陵却维持原判,判我耐为鬼薪……”

    一边说,盖庐还摸了摸满是胡渣的下巴,所谓耐刑,就是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是一种羞辱刑。

    在南郡受刑后,他只觉得所有人的目光都火辣辣的,好在来到岭南,所见之人,要么是刮了胡子,要么脸上刺字,甚至像昌南侯的四千短兵亲卫,竟是人人髡发,人称“髡军”,相比之下,他反而不显眼了。

    这就是盖庐被发配的经历。

    一边听他说,黑夫一边瞥着卷宗,知道其所言不虚。

    “你明知可能会违律,为何还要释放‘反叛’黔首?”

    盖庐道:“释黔首可平息动乱,追究起来,不过是‘纵囚’之罪,可一旦黔首聚集,打下了县邑,我身为县令,就犯了失地之过,全家老小都要受株连而死,两害择其轻。更何况,当时的情形,一味严刑打压,已无济于事。”

    黑夫点了点头,暗道:

    “自从喜君之事后,官吏们,便再不敢对律令的条款说半个不字,皆乐以刑杀为威,朝廷也以善逼民勒税为良吏,像盖庐这样的,却被发配为刑徒,这算不算奉法害民?”

    可想而知,都一味严刑处置,天下这口大鼎,眼看又要开了……

    “类似的叛乱,南郡还有么?”黑夫问盖庐,他乡党眼线虽多,但控制力,无法越过大江。

    “不少。”

    盖庐忧心忡忡:“除了安陆县、江陵县尚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抗徭窜逃之事。黔首逃入山林抓不到了,倒霉的,就是我们这些管事的官吏,多被缉捕定罪。我离开的时候,云梦泽的盗寇,又多了起来。且不止是南郡出事,隔壁的九江郡,也闹出了两件较大的事……”

    “一是一名受秦律被黥,叫英布的刑徒,本要被送去修骊山陵,他却杀了押送的官员,带着百余人,亡之江中为群盗。”

    “二是有一支人马在巢湖活动,打着项燕的旗号,据说是项燕的嫡孙项籍……”

    黑夫皱眉暗道:“项籍……项羽?他不是随项梁一起,发配北地郡了么?”

    不管是真是假,他如今也是泥菩萨过河,可没功夫管江淮的事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