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但看着那一锅汤,刘大郎兄妹四人两眼发直,直吞口水,仿佛锅里煮是的什么人间美味。家里油盐酱醋全都没有,秦瑶翻到一个小陶罐,罐壁上还有一层盐晶,用开水烫一遍融入锅中,勉强有了点滋味儿。
木勺舀一勺尝尝,这农家自种的蔬菜确实和大棚里种出来的不太一样,汤甜菜鲜,居然也十分好喝!
“阿娘,好喝吗?”四娘咽着口水,巴巴的问。
秦瑶冲他们笑了笑,示意大郎二郎准备好碗,把一锅汤分成五份,一家五口,一人一碗。
秋夜里,一碗热气腾腾的菜汤喝下肚,就着煮好的芋头,再也没有比这更满足的了。
三郎小小声说:“大哥,要是每天都能喝菜汤吃芋头,那就好了。”
大郎摸摸弟弟的小脑袋,叫他快吃,别多想。
二郎瞪了弟弟一眼,“没出息,一碗菜汤你就满足了,我可不,我以后是要吃大白米饭配肥肉的!”
秦瑶还以为他要说出多大的志向呢,听完眉头一挑,就这?
不过以刘家村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来看,大白米饭和肥肉,已经是顶配了。
像是刘老汉家这种,哪怕逢年过节,也不一定能吃上一碗满满的白米饭和两片油滋滋的肥肉。
吃饱了饭,秦瑶嘱咐两个大的帮两个小的洗漱,弄完过来继续帮着自己搓草绳。
虽然兄弟两力气小,但练一练,搓出来的绳子也能用。
秦瑶拿起自制的简易支架,就着火光开始编织草鞋。
之前为省事,做的是夹趾草鞋,日常穿穿没事,真要下地干活的话,露趾可不行。
所以,这次她要编的都是能裹住脚的草鞋。
精细了,速度自然慢了下来,但考虑到刘家村的市场行情,秦瑶宁可多费点功夫。
万一刘家村卖不出去,拿出去别的村里卖,总有人会要。
其实村里会编草鞋的人不少,可有这个闲工夫的人确实也不多,加上现在正值秋种农忙,家家户户铆足了劲跟老天爷抢时节,倒是让秦瑶捡到了这个空挡。
至于刘季家里那两亩地......再说吧,眼前吃饱饭更重要
山里那些芋头,并不足以支撑她们过完这个冬天。
想起这些,秦瑶顾不得掌心火辣,加快了编织速度。
刘季家就在河岸不远,潺潺流水声清晰入耳,今晚月亮又大又圆,月光洒入河里,泛起凌凌波光。
山间宁静,秦瑶深吸一口气,心不由自主跟着平静下来。
她真的很喜欢现在的环境。
夜里虽然还是睡不踏实,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条件反射弹坐而起,但只要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在末世,便觉幸运。
秦瑶抬眼往河边看去,一道小小身影正踏着月光,往村里踉踉跄跄跑去。
其实,这小子一靠近,她就发现了。
好像是刘季大哥家的孩子,应该是叫做刘金宝。
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躲在屋后矮木里,既不是来找他们,也不像是来讨东西。
于是,秦瑶便装作不知道,看看他到底要干什么。
没想到小家伙就蹲在那看他们吃完了晚饭,然后就跑了。
秦瑶只觉莫名其妙,低头继续编草鞋。
当然,也有可能是刘老汉发现田里的稻草被搬空,派个小子过来一探究竟。
但这稻草都已经编成了草鞋,来了也无济于事。
除了秦瑶,没有人发现刘金宝曾来过,大郎和二郎照顾好弟弟妹妹,哄了他们上床先睡,便懂事的自觉围坐到灶台前,借着火光,继续帮忙干活。
做到半夜,两人脑袋已经一点一点的耷拉下来。
秦瑶叫醒两人,让他们上床去睡。
“阿姨,你呢?”大郎揉着眼睛,强忍困意,担忧问道。
秦瑶手上动作不停,“编完手上这只我就睡了,你们快去睡吧,明早起来到后山多捡点柴,家里的已经烧完了。”
秦瑶还想到,要是过冬,现在可能就要囤柴了,又补充,“早上叫我,我跟你们一起去。”
兄弟两应下,也是实在撑不住了,进屋沾枕即睡。
秦瑶编完第四双鞋时,灶膛里最后一点火光也灭了。
她把做好的四双男码草鞋收起来放到屋里,栓上门栓,这才就着最后一点月光沉沉睡去。
这一觉,感觉睡得很短,梦都没做完呢,房门就被小心翼翼的敲响了。
“阿姨、阿姨?”
兄弟两在门口小声叫唤,要不是秦瑶警惕心高睡眠浅,听都听不到。
“等会儿,这就来!”秦瑶应了一声,不情愿的从并不算舒服的床上坐起来,拍拍脸清醒清醒,穿鞋束发,把柴刀绳索拿上,出了房门。
家里有一个破烂的小背篓,大郎已经背在身上。
这里的山,对兄弟两来说危险重重,他们不敢进山打柴,都是在山脚下捡些别人不要的落枝。
得空了去拾一背篓,兄弟两一个背一个扶,拿回家能烧两天。
因为每次都拿不了多的,也不能像别人家那样囤下柴火来。
去山脚的路上,秦瑶好奇的问:“那往年冬天你们怎么过的?”
二郎看了哥哥一眼,又瞄一眼秦瑶,才试探着说:“村里有个卖炭翁,他会烧炭,有时候窑里会剩下些炭渣,我和哥哥就去捡回来。”
“捡?”秦瑶嘴角一勾,“怕不是偷吧?”
兄弟两顿时哑了声。
秦瑶看着两人,神情认真的叮嘱道:“以后不许再偷人东西,咱们自己多囤柴火,没必要再做这些事情。”
大郎和二郎神情一怔,随即恼羞成怒,觉得她是‘何不食肉糜’,加快速度往前走。
秦瑶心里暗笑,看来这两天填饱了肚子,力气也见涨,那就多给她背点柴回去!
011
摆摊
自尊心被戳破的兄弟两,此刻还丝毫没有察觉,看见前方树林下又多了好多断枝,欣喜的就要跑过去捡。
秦瑶把两人叫住,让他们回来,跟自己上山。
村人砍柴的小山林,只有一些小动物,大人盯着,还是安全的。
大郎和二郎有点懵,但还是跟着她上山。
来到半坡上,秦瑶选了一处树木茂密的地方,把绳子一扔,让兄弟在这比较平坦的小空地上等着,拿起柴刀钻进树丛里。
秦瑶先是砍了两个树杈,给大郎做了一个三脚柴架,才往更深处去,挥刀砍柴。
她速度极快,小孩手臂粗的柴一根接着一根从草丛里扔下来,很快就攒了一堆。
大郎和二郎惊喜的对视一眼,好多柴!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也太多了吧。
嗯,一定是后娘准备多砍些,然后慢慢扛回家。
却不想,秦瑶把这些壮年男子都要扛两趟的柴全部捆了起来,扎成两捆,选出一根最粗实的做扁担,直接挑了起来。
她原地走两步,觉得重量还差点,又从大郎的柴架上选几根塞进去,觉得合适了,示意兄弟两把各自的柴架和背篓背起来,回家。
大郎没见过三脚柴架,村里人都是把柴扎起来扛着走,力气大的,就挑着走,从没见过用这种叉子的。
秦瑶只好把担子放下,把柴架提起来放在大郎那小小的肩膀上,让他扶着两边的脚。
十多斤的柴,有柴架分散了受力点,从一个单点,变成整个肩膀,大郎惊讶的发现,好扛多了。
背篓里都是秦瑶提前斩断的细柴,引火是好用的,看起来满满一背篓,其实也不重,就八九斤。
二郎背起来,完全可以。
“能走了吗?”秦瑶问。
兄弟两点点头,内心是收获的喜悦。
特别是看到秦瑶担子上那大大的两捆柴,心里既吃惊,又佩服。
他们从来没见过比后娘担得还多的人!
母子三人从山上下来,要从村里的田穿过才能到家。
村民们先是发现了大郎肩膀上横着的柴,走近了,才发现有一个叉子叉着柴,大郎就扶着延伸出来的两个腿,抗在肩上走得轻松。
但那柴火,可比扎起来扛得还多。
他们怎么从前就没想到做个柴架呢,看起来也不难,就两根树杈中间横一块木板而已。肩上却省力了。
而后,视线不自觉被两大捆自己移动的柴火吸引。
那一捆柴能抵得了别人两捆,加起来起码有二百五六十斤。
“哎呀,那不是刘老三家新来的小娘子吗?”
村民发现,两个移动柴火间原来还有个人,只是因为身材瘦小,被柴挡住了。
更让他们吃惊的是,这个人居然还是刘老三家的秦娘子。
“她怎生得这般大力气!”
田里的村民们呆呆目送母子三人从眼前走过,直到不见身影,吃惊的下巴才缓缓合上。
随后,刘老三娶了个大力妇的消息就在村子里传开了。
傍晚秦瑶领着兄妹四人,拿做好的草鞋到村井附近摆摊时,她已经成了村民们口中的“大力母夜叉”!
这个时间点,大家做完了地里的农活,距离晚饭又还有一段时间,都喜欢聚在村井那歇会儿,人比较多。
有小孩正在井边大树下玩闹,看到秦瑶出现,“啊!”的惊叫着,一窝蜂四散逃去,缩在爹娘爷奶身后,又惧又好奇的打量她。
秦瑶眉头一挑,巧了这不是,正好给她腾了个摆摊的好位置。
“摆上。”秦瑶冲面前四个排排站的wifi信号抬了抬下巴。
三郎和四娘把从家里扒拉出来的破草席往树下一铺。
大郎二郎把怀里串着的十双草鞋解下摆开。
秦瑶再整理一下,往地上放一个木牌,用炭写上几个黑漆漆的字:草鞋三文钱一双!
拍拍手,齐活。
虽然害怕‘大力母夜叉’,但村民们还是忍不住好奇的围了上来,看看母子五人到底在搞什么东西。
不过,字就认出一个三和一,还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只有几个人知道。
秦瑶拍拍二郎的肩膀,经过这几天的观察,她发现,二郎这个小子脸皮最厚,也最豁得出去。
二郎往前迈一大步,深吸一口气,开口叫卖:“卖草鞋咯,三文一双,一双三文,只要三文钱,精工编织的草鞋您就能带回家!”
这突如其来一声吼,先是把围观村民们吓一跳,随后才发现,原来是卖草鞋。
二郎继续扯开嗓子喊:“三文钱,您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只要三文,只要三文就能拿走舒适耐穿的精编草鞋!”
“没钱用东西换也行哦!”
三文一双,这个价格是秦瑶研究了村民们的消费水平,以及从昨天兑换到的丝瓜和青菜价值里推算出来的。
果然,大家伙对这个价格很心动,对以物换物更心动。
虽然刚刚还在说秦瑶母夜叉,但那毕竟是玩笑八卦,价格实惠,这些都不怕了。
草鞋是家家户户都需要的,看二郎叫得这么卖力,一对妇人在摊子前蹲了下来。
四娘立马拿起鞋子往前递给她们看,“周婶婶,我阿娘做的鞋可好了,你们买一双吧。”
秦瑶有点意外,她以为四娘胆子小又粘人,没想到还会主动推销。
小孩都这么卖力,秦瑶一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干站着,她拉出一个微笑,主动讲解自己的鞋子编得有多结实,费了老大功夫才做出一双来。
被四娘叫周婶婶的妇人翻来覆去的看,这鞋做得确实结实,尺码也合她家男人的脚,最近家里爷们下地勤,脚上的草鞋已经烂了,正想换新的呢。
“秦娘子,我拿两双,你能不能再便宜些?”周嫂子试探问。
秦瑶也爽快,“行,开张第一单,五文钱给您拿两双。”
占到了便宜,周嫂子开心了,把选好的草鞋拿出来放到一边,示意秦瑶等她,她回家拿铜板去。
很快就小跑回来,五文钱数了三遍才递给秦瑶,欢喜的拿走了两双草鞋。
生意做出去一单,还是两双,刘家兄妹四个都笑了起来。
二郎喊得更卖力,四娘仗着自己人小,拿鞋主动找人推销,卖乖卖可怜。
她专门找那些婶婶,因为她发现,婶婶们兜里才有钱。
三郎看妹妹都这么勇敢,鼓起勇气,跟了过去,小小声问:“要买鞋吗?您买一双吧。”
兄妹两合作,又卖出一双,惊喜的看着秦瑶,一脸求表扬。
虽然兄妹俩穿得破破烂烂,但小脸擦得干干净净,发髻绑得整整齐齐,看起来很可爱。
草鞋越卖越顺利,有人拿了家里不用的碗来换,五个有点豁口的粗瓷碗,换走了一双鞋。
又有阿嬷拿了三个鸡蛋来,换走一双。
不知不觉,天就黑了,各家归去吃饭,最后只剩下秦瑶母子五人,激动的在树下清点今天的收获。
012
刘货郎
一个傍晚,草鞋卖出去六双。
换得铜板十一个,粗瓷碗五个,还有三个鸡蛋。
大郎说,一个鸡蛋能卖一文钱,多攒些,等到赶集的时候就能拿到镇子上去卖掉,也是好几文钱呢。
粗瓷碗虽然豁了口,但比起家里那几个破陶碗可好用多了。
秦瑶数出六个铜板,问大郎村里哪家有油盐卖。
大郎咽着口水说:“货郎家里有。”
“怎么卖的你知道吗?”秦瑶问,顺手拾起剩下的四双草鞋和破席子。
要是买到了油盐,今天晚上就能吃到有滋味的菜了,昨日的青菜还剩下半把呢。
大郎摇头,他几乎没有机会去货郎家里买东西,他们往日在山上采到一些野果,想拿去卖给货郎,直接被赶了出来。
今天这么多村民围上来时,兄妹四人其实有些受宠若惊,因为从前,村民们只会驱赶他们,或是嫌弃地离得远远的。
可今天,大家居然都围拢过来,不但不嫌弃,还买走了他们的东西。
大郎和二郎隐约意识到,可能是因为他们洗干净了脸,梳整齐了头发,还穿了鞋,身上没味儿了。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后娘,从她来到他们家后,屋子变得明亮,床铺变得软和了,就连他们,也变干净了。
往日那看不见光亮的日子,渐渐灿烂起来。
所幸大郎二郎知道货郎家在哪里,趁着天色还能看到一些轮廓,秦瑶叫兄妹四人在原地等候,自己拿了铜板和剩下四双草鞋,快步朝卖货郎家里走去。
这货郎也姓刘,二十出头,时常去镇上铺子买些针线油盐等日常用品,拿到周围几个村里贩卖赚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