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95章

    知道夫妇两还没吃早饭呢,何氏下厨给两人一人煮了一碗菜粥。

    之前还能加个鸡蛋,这会儿只有菜粥,生活水平明显下降。

    可见老宅这边也为虫害这事紧张起来,现在就开始缩减一日两餐的分量了。

    刘季习惯了家里丰盛的饭菜,只觉没滋没味儿,但还是吞完了一碗粥。

    饭毕,刘老汉谈起家里的情况,去年的粮食还有,如果没有徭役的话,吃到明年都足够,所以不知道要不要囤。

    秦瑶回答得十分坚定,“囤,能囤多少囤多少,万一没事就自己吃,有事可是能救命。”

    没准还有可能小赚一笔。但这话秦瑶没说。

    老宅众人没那么多心眼,说多了反而给他们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刘老汉问秦瑶打算囤多少。

    “看现在的粮价吧,起码囤够一年的量。”

    众人在心里算了下,秦瑶一家一年的量,得三千斤。

    这点量还是好买,就怕其他人也要囤,城里米铺会涨价。

    不对,这会儿已经涨价了,细米得十二文一斤。

    刘老汉看了看张氏,张氏道:“咱们家最多能拿三两银子出来。”

    这就是想和秦瑶一块儿囤粮的意思了。

    秦瑶点点头表示明白,直接点了刘季,“你来负责采购。”

    望天发呆的刘季没想到还有这种好事,眼里的狂喜一闪而过,赶紧答应下来。

    这可是藏私房的好机会啊!

    秦瑶岂能让他如愿?

    给刘老汉使了个眼色,刘老汉把刘肥推到刘季身前,

    “老三你照应着点老四,多教教他,你们两先去县城看看,县城没有再到邻县去。”

    刘季心里咯噔一下,面上不显,一把揽住刘肥肩膀,哥两好的说:“放心,我定好好教他。”

    刘肥一把甩开他的手,“你莫挨我!”

    嫌弃的退出去四五米,离刘季远远的。

    何氏和邱氏妯娌俩看这水火不容的架势,皱起眉头。

    这两人凑一块儿,能行吗?

    秦瑶冲她们安抚一笑,这才多大点事,放心好了。

    211

    大采购

    事实证明,从边关回来后的刘季,是可以让人期待一下的。

    第二天天还没亮,拿着秦瑶给的三十两买粮钱、二两差旅费,以及老宅那边的三两银子,共三十五两银,和刘肥一起,一人赶一辆车就出发了。

    刘肥毕竟没什么出门经验,走出金石镇后,刘肥再不满刘季这个同伴,也不得不选择听他的。

    因为他出了镇子才发现,外头东西南北自己都分不清。

    但在这方面,能从草地中走出来的刘季已经可以熟练辨别方向。

    两人先是到了开阳县,刘季把车停在城外让刘肥看着,这样他就能省下来一份入城费,只需缴纳自己那一文钱,刘肥那份还有车马停车费‘合理’收入囊中。

    县城里有三家米铺,刘季都看了一遍,惊讶发现,自己认知里不怎么贵的米价,突然增加了很多。

    三文一斤的糙米涨到了四文,细米则到了十三文一斤。

    就这样,门口排队买粮的人还是很多。

    如果不关心这些生活细节的人,根本感受不到这其中的微弱变化,因为它并不是突然就涨起来的,而是一天天,缓慢增长。

    负责生活日常的都是家里的妇女们,她们排队买粮,抱怨声不绝。

    不过比起米,面的价格才是暴涨,直接翻了两倍。

    刘季把三家米铺都转了一遍,发现这三家就像是商量好的一样,价格一模一样,倒是避免了恶性竞争。

    眼下只是日常所需的米面,米铺应付起来很轻松。

    刘季试探着问过米铺存货多不多,掌柜的都不搭理他,显然不想做大宗生意。

    也是,这粮价一天一涨,今天这个价卖给他,吃亏。

    不过掌柜的这么有底气,就说明他们有低价的采购渠道给他们源源不断输送粮食过来。

    刘季从早上待到中午,才从县城出来。

    走的时候,又去了书院一次,再多请了几天假。

    他决定到紫荆府南边去,那边的粮食产量比北边更多,两地相隔得远,可能并没有虫害。

    这个决定是很冒险的,一来一切未知,那地方的路他自己都得边走边问。

    二来,如果正常价格的粮食买到了,他和刘肥只有两辆车完全不够用,来回折返又远,还得多增加一份运输费用。

    但刘季自有他的办法,反正甭想他自己多出一文钱。

    递给刘肥两个杂粮馒头,刘季跳上马车,“走,去邻县看看。”

    “什么?”刘肥大吃一惊,不过手里的馒头真香啊,赶紧啃两口解馋,这才一边赶着牛车跟上一边好奇问:

    “咱们县里没卖吗?”

    刘季只答:“太贵,买不起。”

    刘肥哦了一声,没再说什么,啃着香喷喷的馒头,还有点期待外头是什么样子的。

    两人傍晚时分抵达邻县,刘季还是不进城,两人在县城五里外的驿馆花了五文热水钱洗漱一遍,换了两壶热水,继续啃着刘季白天买的杂粮馒头过了一晚。

    夜里睡在车厢里,兄弟两面对面,大眼瞪小眼,好久才睡着。

    早上起来,二人在驿馆大堂用餐。

    刘季眼也不眨抛出去二十文要了两碗酱肉面,挤上前去跟其他商旅同桌而食,聊得火热。

    刘肥小心的品尝着这碗肉酱面,吃得一滴汤都不剩。

    听着刘季和那些商客吹牛都要吹上天去,刘肥暗暗哼了一声,狗改不了吃屎。

    但很快他就被啪啪打脸。

    离开驿馆后,刘季笑盈盈的跟他说:“有点门路了,再往南走二百里地,那边有两座大农庄并没有遭到虫害,主人家刚收了麦要出手呢。”

    刘肥不敢相信的看着他,这就打听到了?

    不但打听到,他们还买到了正常价格的麦子。

    因为要得多,带壳的三文一斤。

    知道家里那位喜欢吃细米,刘季还犹豫了一会儿。

    但转念一想,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赶紧买了先,出门在外挺辛苦的,他想回家吃肉睡大觉。

    三十三两银子付出去,买到一万一千斤。

    回程二百八十里路,两人的车最多只能拉两千斤,剩下的还得找十辆车帮忙运送。

    但即便是算上运输费用,也比开阳县里的米铺售价便宜一半多。

    对了,还得买米袋来装,这又是一笔花费。

    刘季瞄了一眼自己的钱袋子,里头只剩下不到一两的碎银子。

    要是拿出去租车,这点‘辛苦费’可就落不到他手里。

    于是,刘季花五十文在最近的县城里买了两包糕点带去卖给他们粮食的主家里,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麻烦。

    “于老爷还愿意给咱们找牛车运粮?”刘肥又又吃了一惊。

    刘季得意的点点头,“还能先赊账,到时候送到开阳县,让你三嫂拿钱过来付车费。”

    “为啥不直接送到咱们村啊?”刘肥不解问。

    刘季抬手敲了下他的头,“你傻啊,多一节路车费不就得多一点?”

    从这个县走到开阳县,一路都是大大的官道,而且这边虫害受灾很小,路上不用担心被抢,运输费用自然划算。

    但要是过了开阳县,谁能保证不出乱子?

    还是让家中那恶妇提刀来接比较好。这不要钱的镖师不用白不用。

    刘肥揉着后脑勺,难得没有冲刘季叫嚷,只是有点心虚的问:“三嫂不会生气吗?”

    “生什么气?老子现在兜里一文钱都没有了,能办到这一步已经很好了。”

    刘季嫌弃的一挥手,“你起开,我先写封信托人带回去。”

    刘肥狐疑的瞅了他怀里一眼,这才让开位置,让他写信。

    家里金宝在学堂上学,偶尔四娘也过来教金花写字,跟在这几个孩子屁股后面转,刘肥也认得几个简单的字。

    但他知道的那些,放在刘季提笔洋洋洒洒就是一整篇的实力面前,根本不够看。

    信上开头有两个字他不认识,但猜到可能是三嫂的名字,忍不住好奇的问了下:“三哥,这是三嫂的姓名?”

    刘季像是没听见那声从未听过的三哥,或者听见了他也没在意,本来这小子就该这么叫他的,理所应当。

    他收了笔,这才点点头,“秦瑶,秦关的秦,王旁的瑶,记住了吧?”

    刘肥不自在的挠挠头,多看了几眼,可能、大概、也许记住了吧。

    212

    乞要的人

    “多跟金宝学点字,多大的人了,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说出去闹笑话。”刘季一边吹干信上的墨迹,一边拿乔乘机教育道。

    看刘肥愣愣的被唬住,心里小人笑得满地打滚,面上继续一本正经的说:

    “你三哥我现在可是考过初试的人,虽说两家分了,但村里谁不当咱们是一家?这以后怎么也算得上是个书香门第,不会写字算什么事儿。”

    刘肥有点自卑的哦了一声,但心里总觉得他三哥这些话说得哪里怪怪的。

    书香门第是他们这样的吗?

    他们配?

    算了,读书人的事少问,免得把自己泥腿子啥也不会的本质暴露出来。

    春雨一丝丝落了下来。

    给整个刘家村罩上一层朦胧的纱幕。

    地里田间,都是头戴斗笠,辛勤劳作的农人。

    正在厂棚里和刘木匠商量神力书箱产能情况的秦瑶,突然听见外面传来一声:“三婶!有你的信!”

    信?

    这放在刘家村可算是个稀奇东西。

    村里没有几个人会写字,秦瑶一想,就猜到可能是采购员刘季寄过来的。

    放下手里的工作走出去,刚从外头买了五百多斤糙米的刘琪正牵着他家牛车,站在牌楼下。

    见到秦瑶,立马把手里的信递过去,说:“我刚刚在路上遇到了下河村的车夫,他说这封信是三叔从南边县城托人捎回来的,遇到我了,正好让我带回村来。”

    秦瑶道了谢,接过信封。

    刘琪忙着把买回来的粮食带回去给村里最穷那几家分,笑笑先走了。

    秦瑶打开信封查看,短短几行字很快扫完,露出一个无语的表情。

    信确实是刘季寄来的,信上好一通哭惨,说他一路过去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不过不负所托买到了一万多斤低价麦。

    但现在他身上的钱已经花光,求了人家帮忙,最多只能把他和粮食送到开阳县五十里外的驿馆,让她过来接应一下。

    末尾,还表达了一下没有她在身边他独自出行有多么害怕被劫财劫色云云,腻歪得秦瑶眉头紧紧皱在一起,一言难尽。

    刘木匠久久没听见门外有动静,好奇的问:“秦娘子,怎么了?”

    “没事,我先回家一趟。”秦瑶应了一声,示意他放心,拿着信回村去找人手。

    村里人已经开始耕田了。

    今年大家伙商量过,要留出最好的田,跟着秦瑶一起育种细耕,所以现在都在赶着时间先把那些远的、瘦的地粗耕粗种下去。

    秦瑶还想借车呢,但大家都要用,显然是借不到。

    只能去老宅叫上刘柏刘仲一块儿,到镇上租车前往城外驿馆接应。

    秦瑶早到一刻钟,一刻钟后,刘季在信上约定的时间范围内出现,让想揍他一顿的秦瑶怒气消退不少。

    办事还要留点尾巴,刘季自己心里也发虚,但理不直气也壮,周围这么多人呢,笃定了自己只要不出太大的差错,秦瑶就不会动手。

    况且他这一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合该对他客气点。

    两头的车费一共花掉一两二钱银子。

    掏钱的时候秦瑶都不想看见刘季的脸,怕自己忍不住想给他一拳。

    “回家咱们再仔细算账!”指着刘季的鼻子,放下这句话后,秦瑶招呼车夫们,把粮食转移到自己带来的车上。

    刘季凑上去,“娘子你放心,账目我都记着呢,老四也看着,不会出差错的。”

    一路上被刘季忽悠瘸的刘肥,很认真的跟秦瑶说:“三嫂你放心,我盯着三哥呢,他一文钱都别想昧下来。”

    秦瑶同情的看了眼面前这天真的年轻人,拍拍他肩膀,继续搬粮。

    刘季站在一边看秦瑶一人就扛起来五六袋粮,赞道:“娘子,幸亏有你啊,要不然回程我都不敢走了。”

    “这一路上过来,自从进了咱们开阳县地界,路过的人一看见咱们这粮食,那叫一个虎视眈眈。”

    秦瑶眉头微皱,并没有吐槽他用这些成语用得蹩脚,疑惑问:“你没有夸张?”

    刘季抬起手做发誓状,“一点没有,我发誓!”

    又指了指刘肥,“不信你问他。”

    刘肥这次不跟刘季唱反调了,他确实感受到了大家伙看到粮食时火热的目光。

    本来大多数农人就吃不饱饭,所以任何一点意外发生,都会让他们陷入饥饿困境。

    每每到了春耕这段时间,熬过一个冬天的百姓就会出来做短工找饭吃,乞讨也不在少数。

    秦瑶在刘家村见过几次乞讨的人,多集中在春耕后秋收之前这段时间,家里有余粮的,也会给他们半碗糙米或是两口水喝。

    刘家村里的族人们,对外来人一直都保持着高度警惕。

    因为时常有人化成乞丐进村打听小孩和女人的情况,一不小心,就拐走了。

    不过这两三年来,国家安定,在路上看到乞丐的次数很少。

    但听见刘季和刘肥这么说,回程路上,秦瑶特意留意,发现乞讨的人确实多了。

    他们都以家庭为单位,三五成群结伴而行。

    有些人数多达二十人,差不多都是一个村里的。

    看到粮车时,原本黯淡的眼神都亮了,想上前乞要。

    秦瑶一双冷眼扫过去,手握住了刀柄,强大的恐怖气场笼罩全场,乞要的人心里齐齐打了个颤。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