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32章

    殷乐赶马车带着二郎三郎四娘。

    大郎自己赶着牛车,秦瑶不是太放心,跟他同坐一车到村井,发现小少年牛车赶得有模有样的,便放下心来。

    “路上慢点。”秦瑶叮嘱。

    几人笑应着,稳稳驶离刘家村,向镇上驶去。

    秦瑶看着他们驶远,直到不见人影,这才收回目光,定了定心神,开始干正事。

    从里正那抄来的征税文书展开,涂上家里带来的稀粥,略吹吹,趁着那股黏糊劲,把文书贴在村里告示栏上。

    村民们围聚过来,关心问:“村长,是粮税文书吗?”

    见秦瑶颔首,围聚过来的村民就更多了,人们围着告示栏,识字的便读出文书上的内容给其他村民听。

    秦瑶站在一旁,时刻做着补充。

    当看见村民们知道今年增加粮税,大受震惊准备来质问自己时,秦瑶抢先喝了一声:

    “我知道大家都很急,但请大家伙先别急,听我说!”

    村民们全部朝她看了过来。

    秦瑶被一双双饱含愤怒和不解的眼睛包围,硬着头皮一本正经的谴责道:

    “都怪里正瞒得紧,要不然我也不至于昨夜从镇上回来才知晓朝廷增加粮税的事,害得大家伙这般没有准备,受了委屈......”

    村民们眼中的不解瞬间变得清明,大气的冲秦瑶说:“不怪村长您,要怪也是怪里正,这般天大的消息竟也瞒着,临了才来说,搞得大家伙都不高兴!”

    远在镇上的里正突然打了个大大的喷嚏,奇怪的看了看头顶火辣的烈日。

    不冷啊,怎么感觉后背凉飕飕的呢?

    527

    中秋节

    秦瑶凭借着甩锅,成功引导村民们把不满情绪都发泄了出来。

    毛撸顺了,税收工作也得以顺利进行。

    其实对老百姓们来说,朝廷政令只要不是过分到让人活不下去的程度,他们从来不敢反抗。

    所以即便心中有再多的不忿、委屈,但在强大的皇权压迫之下,该上税还是上税。

    顶多每个村会出那么几个反骨,给村长们制造出那么一点点小麻烦。

    比如缺斤少两的,又比如以次充好的,以及耍赖说听不懂人话拒不执行的。

    总之,这些抱有侥幸心理的人每年都要闹上一场。

    往年老村长管事,年纪大了没那么多精力,也只得先由着他们闹腾,等大部分粮税收齐后再处理。

    但这种办法得到的结果太随机。

    秦瑶绝对不允许自己办事的时候有人给自己添堵。

    于是从收税正式开始的那一天开始,便先去了去年那些不听话的几户,‘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半天不到就结束了战斗。

    刺头被拔光,后续就顺利多了。

    村里祠堂在税收节点还得充当仓库,秦瑶在祠堂门口摆了桌椅和秤,每天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

    连着守了三天,秦瑶觉得这样也不是办法,她可不能把自己晒中暑,全村村民还等着她来带领呢。

    于是乎,傍晚吃完晚饭便背着手在村里溜达。

    成功抓来五个步了刘季后尘的村溜子,摁在祠堂门口,给本村长好好干!

    什么?

    不会写字不会看秤还不会算数?

    “你们要不要看看村长我的拳头有多大?”秦瑶邪笑着倚靠在竹椅上转了转手腕。

    五个无业青年吓得再也不敢说一个不字,学!现在就往死里学!

    忙碌中,中秋节到了。

    村中稻田里的稻子收了九成,只剩下一些偏远田地里的稻子还没收回来。

    这段时间老天爷一直很给面子,没有下大雨。

    这对老百姓来说,便是难得的风调雨顺丰收年。

    中秋节这日,家家户户都停下来歇了一天,文具厂也放了一天假。

    人们把家里好吃的好喝的都拿出来,全家聚在一起,庆祝这难得的快乐时刻。

    老宅那边叫秦瑶一家过去一起过节,秦瑶拒绝了,今年她要在自家好好过一次中秋节。

    “我们来做月饼吧!”秦瑶兴致勃勃道。

    三郎立马响应:“阿娘,我要吃月饼!”

    四娘嫌弃的瞅了小哥哥一眼,“馋死你算了。”

    可转向阿娘时,又换了一副期待神情,“阿娘,你会做月饼?”

    见大郎二郎,还有殷乐都好奇的看过来,秦瑶两手一摊,“不会。”

    众人:“......”

    “但是有人肯定会。”秦瑶来到厨房门外,“噗呲噗呲”试图引起正在忙着和面的李氏注意。

    李氏又不是聋子,早就听见母子几个在院里的说话声。

    好笑的回头道:“洗手,等我把面和馅料弄好就端到堂屋里来,大家伙一起做。”

    孩子们顿时兴奋起来,嗷嗷叫着冲到洗水槽前排队洗干净手,冲进堂屋里等着。

    秦瑶和殷乐也开心的问:“我们能帮点什么忙吗?”

    李氏不客气的吩咐起来,“夫人去生烤炉,乐小姐你把堂屋的桌子收拾出来,我这边马上好。”

    师徒俩重重一颔首,得令!

    等堂屋和烤炉都弄好,李氏这边的原料也备好了。

    众人聚在堂屋,开始跟着李氏学包月饼。

    用到家里的模具时,大郎和四娘兴奋的拿起这些模具介绍:

    “这是我们去年和阿旺叔一起做的梅花模和福字模!”

    说着,忽然情绪低落下来。

    秦瑶抬头一看,兄妹四个加上一个小来福,全都是一副思念模样。

    “怎么了?想阿旺了?”她好笑问。

    五个孩子嗯嗯点头,阿旺叔已经走了好久了。

    秦瑶轻松一笑,“算算日子,下个月他们应该就回来了,很快的。”

    四娘突然想起自家的怨种爹,担心嘟囔:“也不知道阿爹这次还能不能考倒数第一。”

    二郎无语。

    三郎小小声,“妹妹,你可以盼着阿爹考倒数第二嘛。”

    “都别嘀咕了,李姨一个人都快要把月饼全部做完了。”大郎无奈提醒道。

    至于阿娘和乐师姐,一个比一个不中用啊,看那馅料都要从饼皮里炸出来的几个梅花月饼,大郎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小少年专门分出一小碗馅料放到师徒二人身前,“阿娘,乐师姐,你们俩自己去一边玩吧。”

    殷乐惊喜:“真哒?”

    秦瑶瞪了徒弟一眼,指着她面前的炸皮月饼,“你这做的都是什么东西,不知道细粮精贵?等烤出来这些你都给我吃完!”

    殷乐不可置信的瞪大了眼,师父您要不看看您手里的月饼有多稀烂?

    当然了,这话是不敢说的。

    师父就是天,师父说啥就是啥,替师父背锅乃徒儿之幸!

    自己给自己洗完脑,殷乐重重一点头,“师父放心,徒儿会吃完的。”

    秦瑶这才满意的点点头,孺子可教也。

    放下手上模具,“没几个了,留给你们年轻人多锻炼锻炼。”

    说罢,撤走回屋,光明正大的躺着。

    小算盘掏出来,算一算家里今年的收成。

    殷乐带着四个孩子去收租子,拿回来稻谷12500斤,黄豆1100斤。

    自家五亩西瓜地卖了72两银子,五亩稻田产出稻谷2300斤。

    粮税减免,所以得到的便是全部的。

    上半年还有不少余粮,这次添一些进来凑齐一万斤囤着,余下多出来的八千斤稻谷全部以三文一斤的价格卖了24两银子。

    黄豆全部留着自己吃,李氏厨艺好,豆浆、豆花、豆腐都换着花样做。

    还能发发黄豆,冬天当新鲜蔬菜吃。

    又或者多做些豆腐,然后加工成各种口味儿的豆干。

    秦瑶倒是想过再弄个增项,比如把李氏做的豆干拿出去酒楼出售什么的。

    不过后面算了算成本和收益,香料价高,豆干制作时间长,人力也有限,加上镇上和县里本来就有人做这个,竞争力大,累死李氏也没什么赚头,果断放弃。

    还是做给自家人吃好了。

    最后一笔账目拨完,算盘上便是秦瑶现在手上的全部现银数额,一千一百九十六两。

    528

    看榜

    九月刚刚到来,官府便派下人来,催促粮税。

    所幸村里的粮税都已经收齐,秦瑶得令次日,便组织村中青壮将粮食送到县里粮仓,圆满完成税收任务。

    如此,忙碌的秋收总算结束,秦瑶这个村长也得以松口气。

    不过这期间,官府又来要了十几个徭役前往邻镇修筑河堤。

    这种在县内的徭役已经算是很好的了,因为是重体力活,官府会给每人每天发四斤粮,不需要自带食物。

    就是苦了家里人,在秋收这么重要的关头损失一名强劳动力,会辛苦很多。

    这种时候,刘家村村民才会欣喜发现,村里忙忙碌碌这一年,自家居然已经有了可以请短工的余钱。

    而这一切,都是文具厂的功劳。

    看着全村人一起集资重新修建起来的文具厂一点点成型,刘家村全体村民都十分期待它建成后会给村里带来怎样的巨大变化。

    不过在新工厂修建完毕之前,村里另外一个重要建设项目已先竣工。

    学堂建好了。

    孩子们有书可以读了。

    学堂开门仪式进行这天,秦瑶也如约把自己请下河村铁匠做的奖励勋章带了过来。

    给村里那些在学堂积极帮大人们干活的孩子,一人发了一枚。

    小来福得了一枚,爱得都不知怎么办好,捧在手心,不舍得带,开心的看着。

    那幸福的神情,把大郎兄妹四个羡慕死了。

    “阿娘,明年我们就能回村里上学了吗?”

    从学堂离开,回家的路上,三郎和四娘期待的问道。

    孩子们还没有对各地教学质量不同的认知,以为都是夫子在教,学生们便都是一样在学。

    想起每日都要早早起来跑去镇上学堂的繁琐,自然期待能够在家门口上学。

    然而,秦瑶却摇头说:“大郎和二郎一直在丁氏本部学堂,你们不会有变动。”

    “至于你们两个小的,到明年就满两年了,丁氏族学如果愿意接纳其他学子进入他们本部族学,那不管学费高低,我都会让你们继续留下。”

    “如果他们不想其他人进他们本部族学,那我再想办法。”

    总之,能留下就留下。

    大郎和二郎倒是十分赞同,毕竟年长弟弟妹妹好几岁,加之一直和丁家本部的孩子们待在一块儿,多多少少也辨别出来了本部和外部学堂的区别很大。

    外部学堂不过是教些启蒙,但本部却大不相同,先生一来就是奔着让他们考功名的,不但教书,还会点拨一下人情世故,官场朝堂形势。

    虽远不能与公良缭这样的名师相比,但对生活在闭塞县城里的学生们来说,丁家本部学堂夫子们说的这些,是唯一的信息来源。

    可惜两个小的还想不到那么多。

    听到阿娘说不能上村里学堂,小肩膀立马耷拉下来,唉声叹气,游荡鬼混一样,吊着两条手臂,一甩一甩往家走。

    秦瑶看得好笑又无奈,没有说什么我都是为你们好之类的话,只给她们讲事实。

    “跟着丁家本部的夫子,才能考科举。”

    三郎还是不开心,他都没有想过要考科举的事,只想每天能够多睡一个时辰。

    倒是四娘反应略有些激动,急急跑回阿娘跟前,仰头问:“阿娘,那我也能考科举?”

    大事上秦瑶从不撒谎骗小孩,十分严肃的答:“女子不能参加科举。”

    “那我变成男的呢?”四娘立马追问。然而话问出,眉头便紧紧皱在了一起,笃定道:“可我还是喜欢当女的,除了阿娘,我最最喜欢自己啦!”

    秦瑶把自恋的小姑娘抱起来走,浅笑说:“读书不是只有参加科举这一个目的,还可以认识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事,更多的人,不是吗?”

    四娘歪头一想,是哎,读书还是很有意思的。

    “阿娘,那我都听你的。”小姑娘亲昵环住阿娘的脖子,在她耳边认真的说。

    秦瑶侧头亲亲那粉嘟嘟的脸颊,“宝贝真乖。”

    “阿娘,什么是宝贝?”

    “四娘就是我的宝贝啊。”

    三个吭哧吭哧跟在身后,努力追赶走得飞快而不自知的阿娘的小少年听见前方传来的肉麻话语,齐齐顿了一下。

    四娘是宝贝,那他们呢?

    合着都是捡来的呗?!

    ......

    下大雨了。

    然而,应天府府衙外的放榜墙下,却没有一人躲着。

    “小师兄,榜已经放出来了,你确定不下去看看?”

    路边一辆低调中透着奢华的马车上,公良缭与齐仙官镇定自若,唯显得动来动去的刘季像是一只上蹿下跳的猴儿。

    刘季感觉自己人格受到了小师兄的侮辱!

    “行,你高贵,你清高,我自己去看!”他一扭头,就要打开车门跳下去。

    齐仙官深吸了一口气,提醒他:“外面正下大雨,在车上等着石头他们回来不好吗?”

    留下一句“我不!”,某人义无反顾的冲进大雨中。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