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在邓名离开后,吴三桂和赵良栋的心里不约而同地生起同样的疑问,以这个保宁千总在这一个时辰里表现出的才能,他怎么会被李国英埋没?赵良栋打算明日就把邓名唤去好好盘问一番;而吴三桂与李国英相处过一些时日,后者当过他几年的手下,以吴三桂之见,既然李国英不提拔邓名那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吴三桂同样把疑惑埋在心里,打算明日再说——今天已经在这个小兵身上表现出太多的注意力了,已经有些冷落了部将们。这次和邓名同行的亲卫,并不是带他来昆明的那个人,离开大厅后邓名对这个亲卫说了许多奉承话,对方也回答得比较客气。刚才这个亲卫站在大厅门口看到了邓名的表现,据他观察吴三桂和赵良栋对这个保宁千总还是十分欣赏。
趁着左右无人,邓名就把身上的银子掏出来送给这个亲卫:“辛苦了,这么晚还要陪我走一趟。”
“好说,好说。”这个亲卫推脱了几次没能推脱掉,就把银子收了起来,心想一会儿邓名要是顺手拿把好刀、好剑,自己就当没看见好了——就是邓名送的礼物有点重,这个亲卫在心里掂量着,觉得一把好刀也不值得这么多银子。
又走了一段,亲卫才觉出只顾说话走错了路,突然勒定马:“李千总,我们去武库,不是这条道啊。”
“是啊,不是先回卑职的住处么?”邓名答道:“刚才大帅还许了我十七领棉甲,我一个人也拿不回去啊。”
“这个……尊属的甲也要今晚一起取走吗?”亲卫闻言一愣。
“是啊。”邓名看这个吴三桂的亲卫脸上有犹豫之色,便以退为进:“要不,您回王府再问问大帅。”
这种鸡毛蒜皮的事亲卫当然不会回去惊动吴三桂,已经拿了邓名的银子他又不好板着脸反对,再说对方还会是赵良栋未来的手下人,将来打交道的时候可能还不少。于是只好先跟着邓名来到兵站。不过这时亲卫心里已经很是不满,他感觉自己好像是被利用了,而且时间也很晚了,一会儿一定要铁面无私,不能让这小子占了便宜——也是因为他感觉邓名给的银子有点少,给这么点银子就想自己办这么多事未免也太不懂事了,或者说小气。
亲卫有些生气地在兵站外面等邓名的时候,从里面冲出来一群热情洋溢的人,为首的正是周开荒,他率先冲过来一个劲地喊久仰,然后嘻嘻哈哈的说了许多好话。相比周开荒,李星汉要笨嘴拙舌一些,但也和其他人一起围上来恭维这个亲卫有本事,年纪轻轻就做到了郡王亲卫,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被十几个围在身边的人时刻不停地吹捧,亲卫原本那份不快渐渐淡去了,这时邓名也出来了,他又从行李里拿了不少银子出来。亲卫最后一点的不满也随之散去,看来不是邓名不懂事,确实是刚才银子没带够。
从兵站走到武库的一路上,邓名和卫士们吹捧个不停,亲卫甚至没有机会开口谦虚几句,被灌了满满一肚子的迷魂汤。等武库的卫兵验明腰牌、令箭后,这个亲卫已经在想:只要邓名他们不做得太过份,铁甲稍微多拿个两领、三领的,只装没看见好了。
第52节纵火
离开平西王府前,邓名看到吴三桂唤来亲卫时给了令箭,他灵机一动,就哄着他回到自己住宿的兵站。当邓名进屋去叫同伴们时,三言两语概括了眼前的情况,第一个跳起来的就是李星汉,极力主张去武库放火。不过邓名告诉大家要冷静,要见机行事,如果仓库的防备森严,那就老老实实拿了棉甲回来睡觉,明天再找机会出城;如果有机可乘那就放火,当然不许擅自行动,而要听邓名的命令。
在来武库的路上有一个兵营,兵营外边有站岗的哨兵,还有其他巡逻的士兵走来走去。过了兵营很快就到了武库,两者距离不远。当时明军就意识到必须静悄悄地动手,以免惊动了不远处的军营。
仓库很大,里面似乎分成几个大的库区,为了防火还打了几眼井,有提水的设备,摆了许多储水的大缸。由一个仓库的看守在前面带路,邓名和吴三桂的卫士跟在他后边,李星汉等人紧随其后。路过的几个库区各有一个入口,分别有两、三名士兵把守,都坐在门口打瞌睡。有几个人听到了动静,睡眼惺忪地抬起眼皮看看这队行人,见他们从自己的防区前走过去,就又低下头,闭上了眼睛。
仓库的大门十分沉重,从外面无疑很难突破,若是强攻的话肯定会惊动附近的兵营。现在昆明的治安良好,城内只有吴三桂、洪承畴的嫡系军队,能够进入这个仓库的更都是吴三桂、洪承畴的心腹。日落后库区大门上锁,除非持有吴三桂的令箭才能进来。三个月以来从没出过事故,仓库的看守也就放松了警戒之心。白天他们要巡查站岗,不敢懈怠,可是天黑以后部分守卫都回家了,仓库内寂静无声,值夜班的小兵们就守在各个库区门口打瞌睡。
以前倒是有过晚上来人取东西的先例,但守夜的兵丁知道通常晚上不会来取大量的器械,一般都是几件盔甲、兵器,或是几件帐篷、军装。守兵提醒进来的这些人仓库里不能举火,守兵点了几个灯笼,再三叮嘱要把这灯笼提在手里,不要随手放下,虽然这种灯笼都是特制的,即使放倒也不会把火甩出来,但小心谨慎总是必要的。
停在一个库区的门口,两个执勤的兵丁被叫醒后又验了一遍令箭,这才掏出钥匙,打开仓库的大门,然后退后一步,让这些人进去。
虽然不知道李星汉的名字,但是吴三桂的亲卫感觉这个家伙实在有点烦人,走了一路翻来覆去就是那么一、两句奉承话,“您这么年轻就深得王爷信任,真是了不起”让亲卫感到自己耳朵都听得快要磨出茧子来了。
“一会儿他要拿铁甲可不行。”李星汉那种机械式的重复已经不是恭维而是对人的一种折磨了,亲卫在心里发狠道。
就在这时,武三和吴三突然同时出手,抓住了亲卫的左右两臂,而紧跟在背后的李星汉则一手捂住他的嘴,干脆利落地拧断了他的脖子,同时明军把其余的三两个人也都收拾了。
把几具尸体抬进仓库里在地上放平,武三从吴三桂的亲兵怀里掏出了刚才送给他的银子。上次在建昌伏击清军后,在战后总结的时候,武三就叹息自己当时不够冷静,忘记在杀人后把银子拿回来了,这次他当然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比银子更重要的是这个亲兵的腰牌和吴三桂的令箭,邓名把这两样东西收入怀中,开始观察这座仓库里的储藏,原来这是一座盔甲库,从普通的棉甲到精致的铁甲应有尽有。
李星汉和周开荒各带着几个人,一言不发,放轻脚步摸了出去,过了一会他们拿着好几串仓库钥匙返回来。看守大门的兵丁和看守仓库的兵丁统统被他们收拾掉,有的人在睡梦里被杀,也有的人觉察出来有一点不对,但来不及喊出声就咽了气。
打开一个又一个仓库,邓名看到不但储存着枪械、弹药、盔甲,还有军服、被褥、帐篷,以及大量的布匹、棉花、皮革。更重要的是,邓名找到了火药仓库,一打开门闻到那浓郁的硫磺和硝石味道后,大家都紧张地后退了两步,唯恐手中的灯笼会引起灾难——这里不但有永历朝廷的储藏,还有吴三桂后来运来的数以万斤计的火药,更有最近新生产的新火药。在这个仓库的角上还有储存硝石、硫磺的仓库。
“就是这个。”邓名找到了最需要的纵火材料,他们把灯笼放在远处的空地上,摸黑进去拖出了好几口袋的火药。
他们在一面挡风的墙壁后,把这些火药搅拌均匀,把火药从袋子里倒出来,形成一条黑色的带子,一直伸到存放火药的仓库中。铺好之后邓名看了看,担心这道引火索会中途熄火,就又搬出两袋火药,在引火索上又铺厚一层。
还有几袋子火药则被运到其它几个仓库中,在仓库内做了几道小的引火索,剩下的就统统倒在引火索的末端以保证最初的火势够大。棉布和棉花中混杂了火药后,邓名毫不担心它们的火势,倒是觉得兵器和盔甲仓库的可燃物不够多,他们又从棉花仓库拖了几包棉花放到兵器库,棉花掺杂了火药,摆放在引火索的末段。
这些工作完成后,邓名和两个人再进行一遍最后的检查,其余的人则马上分头去挑选铁甲和兵器——这倒是件很容易的工作,各个仓库里都把比较稀少的昂贵兵器放在明显的位置,不同等级的装备不会混杂摆放在一起,明军根本不用看后面的成堆货物,专门在那些最好的装备里挑选。
刚才周开荒看存储的马鞍时就留心了,等到正事忙完后他马上带上了五个人跑去,急急忙忙地挑出了一批上好皮革、做工精良的优质马鞍,一人夹着两个、三个的,在库区和大门之间飞奔——他们把东西搬出去,还需要飞快地给所有的坐骑都换上新鞍具。
李星汉也在这个皮具仓库里取出了一批好靴子,同伴们一人一双。而李星汉则在两双之间权衡了一会,他换上了其中的一双,但另外一双还是舍不得扔,就挟在腋下飞奔去军衣仓库。刚才开门的时候李星汉就看中了其中的丝棉披风,现在牛皮靴到手了,他赶快去给自己还有同伴搬大麾,精致的丝棉披风轻便保暖,平时可是很难找到的。
“快点,快点!”邓名已经完成最后一遍检查,还砸了所有储水的缸,摧毁了各口井的提水设备。此时看到大部分手下还在忙着寻找仓库里的好东西,邓名忍不住催促起来,现在这些卫士兴奋的表情,给他一种“老鼠掉进了米缸里”的感觉。
“还早哪,邓先生。”武三从邓名面前跑过去时回答道,刚才他把大家系在马后的旧棉布毯子和那些陈旧的马鞍一起扔了,现在武三怀里抱着的是一叠崭新的羊毛毯,正忙着要去系在同伴们全新的马鞍上。
邓名指着旗杆上猎猎作响的旗帜,对大家急道:“今天风可不小,一会儿要是突然变风向了,那我们的火药就白铺了。快走!快走!少拿点东西罢。”
在邓名的催促下,大家换上铁甲,拿好兵器,准备立刻离开武库。临走前明军取出一些香烛,在每一根导火索的初始端用火药做一个小丘,然后把几只香烛点燃了插在上面。在通向火药仓库的那条导火索上,邓名担心香烛熄灭,还一口气多插了三根。
虽然破坏了消防器材,但邓名临走还是把所有的门都牢牢地锁上,尽可能地给救火人员制造麻烦。在深夜的昆明城里,清兵应该不会有很迅速的反应,很难在火势变大以前赶到。不过邓名还是担心会有意外,或是有路过的巡逻队发现火情。从偏门出来以后,邓名同样将它锁上,这样外面的人就算想进仓库都要花费一番气力。
李星汉意犹未尽,主张到市区再去点几把火。
“没有时间了,”邓名说道,他们只有大约一柱香的时间,如果在这个时间内不离开昆明城,就会陷入险境:“如果我们没能及时跑出城外,那你就随便放火好了,也许我们能趁着大乱脱险。但现在还是先出城再说吧。”
骑上战马,邓名和他卫士们径直向最近的城门跑去……
城楼上的卫兵看到一串火光迅速地由远而近,守卫在城门前的卫兵也听到夜色中传来密集的马蹄声,很快他们就看到一队骑士高举着火把,从漆黑的夜幕中出现,来到自己的面前。
“入夜,非急令不得开门。”一般来说,凡是在夜里来到城门前的人都会带着军令,不过出于职责所在,守卫城门的军官还是重复了一遍这条军令。
“大帅亲卫吴名。”为首的骑士从腰间摸出一块腰牌,递给城门前的军官。
军官仔细检查了一番,双手捧着奉还,接着问道:“可有军令?”
“奉命出城办事。”那个骑士口中答道,取回腰牌小心地收入怀中,然后不慌不忙地又掏出一根令箭递过来。
核实无误,城门的守卫军官再次双手捧着将平西王的令箭还给他的卫士。
“开门,放吊桥!”这个军官退开几步,给这队骑士让开去路。
随着军官的大声吆喝,沉重的昆明城门被缓缓地打开,显出城外的一片沉沉黑色。打开城门后,两个士兵快速走出门外,高举起火把,让邓名他们能够勉强看到刚刚放下的吊桥通道。
城门口的卫兵和他们的军官都打量着来人,他们并不认识平西王所有的亲卫,但猜出眼前这些人一定来头不小,领头的就算不是亲卫队长、队副,也是平西王面前数一数二的红人。因为借着城门前的火光,眼尖的卫兵已经看到这个吴名全身上下都是一等一的装备,火光映照出他马鞍和马靴上发出的鲜亮之色;腰间挂着的佩剑盛在青鲨皮鞘中,不用看就知道是一口宝剑;身上披着的丝棉大麾下,露出阵阵金属铠甲的寒光。
若是只有一人如此也就罢了,可紧跟其后的一群骑士也都是一般无二的装束,城门口的卫士看过的平西王亲卫也算不少,穿戴这样奢华的还真没遇到过几个。
邓名一马当先从城门下冲出去,身后的骑士更不迟疑,一个接着一个从门洞下穿过,在火光中踏上吊桥飞奔而去,驰离昆明。
当看到一个又一个从夜色中走出来的骑士,人人都是这幅行头,城门前的军官心中感到震动。在深夜把这样的心腹卫士大举派出城,平西王显然是要有什么大动作了。不过城门口的卫士知道这绝不是他们能过问的事情。
每通过一个骑士,城门军官就在心里默数一声,当最后一个骑士离开吊桥消失在城外的茫茫夜色中后,城门军官如释重负。
“十八个啊,王爷派这么多亲卫去哪里啊?”军官轻声自言自语了一声,然后对士兵们大喊道:“收起吊桥,关城门。”
当沉重的两扇城门又一次合拢,把城外的那队骑士与自己彻底隔绝开后,这个城楼的守卫们才纷纷议论起来。
“你看见刚才有几个人背的鸟铳了么?”说话的是一个火铳兵,刚才他看到几个吴三桂亲卫挂在马上的精制鸟铳后就直咽口水,他估计自己这辈子也未必有机会能拥有同样的一支。由于做工问题,这个时代的火器并非很安全,装药足量就很容易炸膛,若是装药不够就缺乏威力。至于相对安全的三眼铳则威力很小,与谭弘作战时李星汉的那几把三眼铳邓名也见过,当时没有火药只好当锤子用,但即使有火药它们还是应该当锤子用,或者说一开始就不应该用这些铁来造三眼铳而是应该直接造铁锤。但这次在火器库中见到了五支精致的长筒鸟铳,装在几个精美的枪匣里,被邓名一支不落地尽数带走。
“还有他们的弓,他们的箭!”又有一个清兵嚷起来。刚才他注意到几个明军骑士箭壶里的白翎箭:“都是三重倒刺的铁骨狼牙箭!”这个士兵知道每一支狼牙箭的造价、用时,至少是他手里这种普通羽箭的十几倍。
吴三桂夜晚派人出城不奇怪,但一口气派一队装备精良的亲卫出城则非常离奇,这并不是罕见而是前所未有,这队骑兵在昆明城附近行动居然还带着步战用的弓箭、火铳和其它各种兵器。
在昆明城附近吴三桂的亲卫不需要冲锋陷阵,所以他们携带的装备早已经从侧重战场需要变成侧重保镖需要。而这队骑士却完全不同,携带的都是只有在战场上才有重大意义、平时只会觉得累赘的武器。就像那个领头的,他的武器也不仅仅有佩剑——这种既美观又大方的装备同样可以满足保镖工作,差不多是吴三桂亲卫的标准配备——军官看到马的一侧挂着一人长的马剑,后者虽然在马战中很有威力,但下马步行时显然很不方便携带。城门的军官眼神很好,他还注意到另一侧的马背上似乎还挂着一把马刀,马靴上别着一把肉搏用的长匕首。
“这大晚上的,他们要去哪里?”终于有人好奇地问道,这队骑兵带着大量的野战兵器,显然有人要倒霉了,但什么样的敌人需要平西王出动亲卫去攻击?当然没人知道这队武装到牙齿的平西王亲卫到底要去对付谁,不过看到他们的装备后,城门的官兵都有些同情他们的敌人了。
离开了昆明城后,邓名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停在夜色中的大道上,转过头向着昆明方向张望,他们怀着焦急地心情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一炷香的时间似乎已经过了,邓名感到了周围人的不安,他同样也非常紧张,担心导火索或是燃香出了什么意外:“我们再等一柱香的时间。或许已经烧起来了,但是我们看不见罢了。”
若是没烧起来,那当然要尽快地逃亡而去,明日气急败坏的吴三桂肯定要通报全云南沿途拦截抓人。但若是能烧起来,那邓名觉得自己还有一件事情要去做。
……
此时在洪承畴的官邸中,他的心腹将领接住顶头上司投过来的令箭,迟疑了一下,并没有立刻执行前去拿人的命令。他还有几句话没有说完,还有件事需要向长官报告。
“还不速去?”洪承畴不满地呵斥道。
“启禀大人。”将领终于拿定主意,此时他的酒意也散去不少,急忙向洪承畴报告道:“刚才那个李名被赵总兵收为手下了……”
“那也去给我拿。”洪承畴有些不耐烦了。
“末将知道。”将领结结巴巴地辩解着:“可是,然后,李名就央求给他一幅铁甲,还央求平西王和赵总兵同意他立刻去武库领取。”
“武库?”洪承畴又从地图上抬起头来,眉头皱得更紧了:“他大晚上去武库干什么?”
洪承畴唤来另外一个部将,递给他一根令箭,吩咐道:“你速持我的令箭去武库……”
话未说完,突然平地一声巨响,就好像有一团惊雷在昆明城中炸开,震得洪承畴身体一晃,同时屋顶的尘土也纷纷落下……
第53节烈焰
出城数里后邓名等人停下脚步。今夜风急云密,看不到月亮和群星,暗空中似乎正在酝酿着一场风雨。邓名一直望着来路方向,在深深的夜色中他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几个红点,大概是昆明守卫在城头点燃的火炬,除此以外什么都看不到。
突然之间,像是打了一个闪,不过不是平时打闪那般的白光乍现,而是在无边无尽的黑暗中猛地腾起一片红雾,半个天空被映成红色。在红光出现之前,周围的景物隐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中,但红光映亮了山峦、湖泊、草木,也映衬出远处灰色的城楼和城墙,昆明城的轮廓浮现出来,紧跟着一记狂雷般的轰鸣声传来,众人坐下的马匹都不安起来,纷纷打着响鼻。
“好家伙!”周开荒在黑暗中已经有些不耐烦,时刻在焦急地等待着,但是当这一刻终于到来的时候,他感到周围的大地好像都跟着颤抖了一下。
数里之外武库旁边的那个清军军营里,士兵的感受和周开荒就完全不同了。
之前城外众人还毫无察觉的时候,这个兵营的守夜人和巡逻队就发现了武库似乎有点异常,看到有红光从库区后透出——储存皮革、棉花、衣服的仓库里,导火索要短得多,它们的香烛先被点燃所以率先引发了火势。装皮革的仓库最早起火,屋顶也迅速被烧穿,此时用来引燃火药库的那几根香烛还没有烧到头。
察觉到异样的几个巡逻兵议论了一会儿,觉得库区围墙后透出的红光怎么看也不像是正常现象,一个军官考虑了一下,就带着几个人走到仓库的大门前问话,但任凭他们喊破喉咙,里面也没有人作答。这时已经有好几个仓库开始熊熊燃烧,火药仓库的导火索也烧到了仓库内,可大门外的清兵并不知道危险,他们看到红光越来越浓,还有阵阵烟雾腾起,知道仓库里出了大事。
又喊了几声,军官命令人去推门,但沉重的大门纹丝不动。这个军官倒是知道仓库区还有一个偏门可以让人临时出入,但这个偏门居然也被锁住了。眼看两个门都不通,又没人回答,军官不再犹豫,决定下令翻x墙进去开门——他不知道里面的门栓也被邓名锁上了。
这个军官还回头命令身后的一个士兵跑步回营,喊醒全营士兵准备协助救火。作为驻扎在仓库旁边的军队,军官知道仓库内有储存着大量凉水的水缸,有许多特意开凿出来的水井,每一口井上都有抽水的小型脚踏提水车。
几个士兵叠起人墙试图翻越过墙,另一个士兵也听明白了军官的命令,转过身就向着兵营的方向跑去。就在此时,军官突然感到周围的世界好像瞬间变得明亮无比,彷佛是从深夜突然到了正午:路边的石头、四周的街道、士兵身上的衣服和面容都好像和大白天一样清楚……
还未等军官对眼前的异象产生疑惑,他就感到自己好像突然腾云驾雾,脑袋里隆隆作响,眼前的景物飞快地变换着、扭曲着,周围好像是一片光明、又好像是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当这个军官恢复观察周围的能力时,他发现自己正趴在地上,下巴上感觉粘粘的,他伸手抹了一下,借着周围的亮光他看到满手都是血——是他自己的血,但却没感觉到疼。
军官奋力想站起来,但感到腰腿发软,有点类似大醉之后的感觉。他在地上挣扎的时候,看到周围的士兵一个个也都在地上翻滚,刚才叠罗汉要翻x墙的几个士兵则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有个人仰面朝天躺着,被震的五官出血。还有有个满脸都是擦伤和血迹的士兵好像正冲自己喊些什么,军官只能够看到那个士兵大张着嘴做出一些动作,但他一个字也听不到,脑袋里好像有好几口大钟在敲。不但听不到任何东西,而且这些口大钟每敲一次都震得军官身体一软,差点再次趴倒在地。
这时军官才感到奇怪,为何周围是这么的明亮?他抬起头看向天空,只见库区上方就像是在放烟花一样,不时有一簇又一簇的焰火窜上夜空。第一次大爆炸后又开始了一连串的连续爆炸,残余的火药和其它装着硝石和硫磺的仓库紧随其后,现在存放布匹和棉花的仓库也一座跟着一座开始炸起来。
不过现在远没有第一次爆炸时那么惊人,第一次震响时猛烈的爆炸把整个火药仓库和它周围几座小仓库的屋顶、四壁都一起掀飞,隔壁铳炮仓库的一门重达千斤的火炮也被冲击波送上半空,那门火炮就像一张被抛起来的扑克纸牌,在空中翻转飞舞着,一直飞过库区的外墙,落到远远的城区那边去。
其它被抛入空中的火药袋、硫磺飞起几十米高,在空中爆炸、燃烧,化作漫天的火雨,哗啦啦地浇下来。此时军官的身边地上,到处都是这些滚烫的火粒,他面前库区的顶上是冲天的火光,向周围吹着灼热的风,其中仓库连绵不绝的爆炸把更多的烟火送上半空,整个库区现在看上去就像是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口,不停地喷吐着红光、烟雾和照亮夜空的火雨。
被从头顶落下的火粒烫了几下,军官挣扎着站起,看着地上忽明忽暗的火星——这些闪烁着的红色颗粒密密麻麻铺满了整个大地,谁也不知道刚才那次爆炸到底喷洒出来多少。军官背后街道上、屋顶上也落下了不少,这些已经无人居住的民房顶上的茅草和木板正在发出焦臭的味道,气味迅速地变浓,和弥漫在空气中的硫磺焦臭混杂在一起。实际上从这里到几个街区之外都落下了这些火粒,只是密度不同罢了。
再次抬起头,军官看着仍不停喷洒火雨的库区天空,知道一定要尽快开始救火,不过还不等他喊出这个命令,刚刚站直身的军官就感到脑袋里好像又是几口大钟同时作响,轰隆一下子震得他再次双膝一软跪倒在地。双手扶在地上,军官感到一股剧烈的恶心从腹部直冲上胸膛,然后从喉咙中喷涌而出。这个军官和几个尝试站起来的士兵们一样,都趴在地上呕吐着,随着开始呕吐,他们的感觉也稍微恢复了一些,现在他们全身上下都开始作疼。
在这个军官背后的军营方向,也有一些清军士兵的人影,他们距离爆炸现场较远,但一个个看上去也是东倒西歪,像一群喝醉酒的人般摇摇晃晃,不得不用力扶住周围的东西来保持平衡。这是另外一些巡逻兵和兵营值夜的卫兵,他们站起来后虽然也有人感到恶心,但大部分还没有出现呕吐现象,他们想过来看看究竟,但就是无法走出一条直线。
……
洪承畴府中。
被那声轰鸣吓了一跳,一个将领吐了下舌头:“好响的雷,今天这场雨可小不了。”
不过话才出口,这个将领自己也感觉有点不对了,和屋内的另一个将领一起跑到窗口,推开窗户向天上望去。倒是能看到天上滚滚的阴云,但没有看到一颗雨点,也没有看到在云层间窜动的银蛇。为什么能看到阴云呢?因为天空被染上了一层红色,而这红光似乎是从房子的另一边发出的。
“不好!”两人中没去喝酒的那个头脑反应较快,他大叫一声就离开这面窗户向房子的另一侧跑去。另外一人楞了一下,也急忙转身离开,扶着洪承畴走出房间赶向户外。
离开室内来到房子的另外一面时,洪承畴已经可以看到夜空中升腾的红光和焰火,还有半空中缤纷的火流星雨。
“啊!”
“啊!”
看到这火光已经映红了好大一片天空,洪府的官兵都惊叫起来,刚才那一声巨响才过去没有多久,怎么火势会燃起得如此之快?
“这是武库的方向吧?”众人之中洪承畴最快恢复判断能力,他大声问了一句,可是没人回答。周围的人全都目瞪口呆地看着头顶上发红的天空,被照亮的夜空正急剧地扩大,迅速地变得更加明亮,火势的发展超乎所有人的预料。见状洪承畴知道再也耽误不得,他低声骂了一句:“两个酒囊饭袋,无能误国!”
刚听说那个保宁千总深夜去武库,洪承畴就觉得有些不对,不过这个人胆大包天竟然在武库中放火,实在还是出乎他的意料。在重兵云集的昆明周围进行这种破坏,在洪承畴看来和自杀也差不多了。当然,用几条人命换十几万大军的军需仓库,对方大概觉得很合算吧。
“马上去武库救火。”洪承畴觉得武库那么大,一时半刻未必能烧尽,其中储备的大量物资十分重要,很多都是多年生产出来,历尽辛苦跟着大军一起运输到昆明的。现在的首要目标已经不是抓人。洪承畴重新分派任务,他让一个将领马上带着手边所有的人赶去武库,沿途叫上所有遇到的清兵,尽快设法将武库大火扑灭,尽可能地抢救其中的物资。
另外洪承畴又派了两队人去武库周围的街区巡逻。他觉得对方明目张胆地放了这把火后,多半也不想活着离开了,可能会在周围点燃更多的火。洪承畴派出人马在这些地方仔细搜寻,若是见到有人纵火就捉拿人犯、扑灭火头。
完成了这些部署之后,洪承畴为了以防万一,还下令几个士兵持他的令箭通报各个城门,严禁任何人离开昆明城,即便自称是吴三桂的亲卫也不行,若遇到这样的人也必须要先行扣留,然后派人向平西王府核实身份。
洪承畴还不是很悲观,以前他遇到很多次细作纵火,即使数百细作一起动手也被洪承畴控制住了,没能闹出多大动静,而今天对方的人手还不太多。虽然刚才那声响雷给人带来不祥的预感,但洪承畴觉得武库内虽然看守不多,但有一个兵营就在附近,火势应该很快就能控制住——损失肯定会很大,但未必不能弥补。
看着手下将佐点齐府内兵丁,带队离开洪府,洪承畴又一次向火光处看去。他看得并不是很真切,因为他的眼睛已经很不好了——看文字都变得很费劲,常常像有一层薄雾蒙在眼前。洪承畴又命令人去通报吴三桂,不过他决定先不提自己对那个保宁千总的判断,这个时候要务是救火而不是分辨责任。而且洪承畴相信吴三桂很快也能猜到是怎么回事,他没有必要把平西王惹得恼羞成怒。他给吴三桂送去的消息里,只是让后者尽快动员手下全部的人参与救火。
下达完这一系列应急命令后,洪承畴想了想,决定自己亲自去前面一趟,近距离监督手下将领救火,免得有人在这个时候弄出差错,给云南清军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对李定国的部队即将发起全面的进攻,这个时候每一分物资都很重要,都能让清军更早地取得决定性胜利,摧毁最后一个汉人朝廷。对这一天洪承畴已经盼望了不少年,这个梦想时刻激励着他更加勤奋的工作。想到这里洪承畴急忙回屋去换衣服。
不过火势的发展远比洪承畴想像的要快,没有人能够进入起火现场,大爆炸发生后进入火灾原发地是否还有意义也成为疑问。那个被洪承畴寄以厚望、距离武库只有一墙之隔的清军兵营,此时也有不少营帐开始起火。由于距离太近,这个军营几乎是沐浴在火流星雨中,睡得迷迷糊糊的士兵们被那巨响惊醒后,就看到有些红通通的硫磺颗粒烧穿了头顶上的帐篷,直接落到自己的被褥上来。
一时间兵营内人声大哗,有人被烫得大喊大叫起来,没有被烫到的士兵们也纷纷跳起来,在已经满是硫磺和火药味道的营地里扑打众多突然窜起来的火苗。军官们涌出来维持秩序,其中不少人和士兵们一起看着隔壁冲天而起的火焰发呆,没有一个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仓库周围的两三条街道内,房子上或多或少都落上了火星,大部分被喷上半空的火星都在空中熄灭,被卷到空中爆炸的残余火药多数也化作了青烟。至于那些落地时仍没熄灭的火星,其中大半很快也自行燃烧殆尽。
但也有一些火星,在熄灭前烤焦了房屋顶上的茅草,或是把木板熏出一个黑圈。渐渐的,从这些焦黄弯曲的茅草和焦黑的木头上,升起了一股股的烟,然后逬发出明亮的火苗。
最靠近仓库的整整一圈街道,差不多在同一时刻从各个地方腾起了火苗,和满是士兵的兵营不同,这些没有住户的居民区的火焰无人关心。很快小股的火苗就形成大团的火焰,或是合并起来,开始吞噬这些无人照料的房屋。
在第一圈街道的火势不断壮大的同时,距离仓库还要再远一条街的民房也开始被火光照亮,这些街道的屋顶上落下的火星密度要少一些,出现的火苗也要稀疏得多,没能迅速汇合起来,但随着时间它们也在不断地燃烧。在更远一些的地方,东一串、西一串地出现了火舌,不过它们的密度小,大部分都在孤零零地独自燃烧,可能好几间房子里,才有那么一丛还很不起眼的火苗,这些无人控制的火苗在慢慢地舔食窗户上的纸张、房顶的的茅草。
最靠近仓库区的街区已经是火光滔天,凶猛燃烧的大片房屋上火焰高达数米,发出噼噼啪啪的爆裂声。火区生出强劲有力的热风,把一束束还在燃烧的茅草和木条吹上半空,这些东西又被空中的急风吹得更远,播洒到更大的范围里去。
看到这样的火势,本来还打算去库区救火、至少也要保住自己营地的清兵当机立断,马上放弃了这些已经没救的街区和他们的兵营,飞快地向上风区撤去,对愈演愈烈的火势再也不做任何控制。
火焰就这样在空无一人的居民区急速地蔓延着,很快就横扫数个街区,有一股径直向着昆明的粮仓烧去。
那声巨响同样惊动了粮库的守卫和驻扎在粮库边上的五百清兵,一开始他们还觉得事不关己,看着远处的火光议论纷纷,发表着自己对这场变故的猜测。军营里一些严厉的军官,还勒令士兵立刻回营,等待命令。
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们还没有等到去救火的命令,这火头就直逼他们的营地和仓库而来。
没受到阻碍和控制的火龙扫荡了数以百计的民房,汹涌而来的火墙已经高达十米以上,此时还距离兵营很远,但士兵们已经需要仰头去看它。耳边呼呼风声大作,士兵们看到威胁仓库和营地的火龙虽然还未到,但已经可以看到被它抛上去的杂物——椅子、桌子、门板、茅草屋顶,无数的东西燃烧着在天上飞舞,稀里哗啦地向营地、仓库还有四周的街区落下。
第54节授权
此时在昆明城外,邓名等人已经连续跑到第三个城北清军营地前。
和前两个一样,这个也是吴三桂旧清军的营地,营地里的清军也都被昆明城内出现的火光和响声所惊动,营墙内的空地上站着大批士兵,他们望着城市上空的红光,脸上都带着惊恐和不安。
驰近营门,邓名向卫兵出示了腰牌后,马上就有人飞奔着进去通报,另外的几名守卫打开营门,忙不迭地把邓名一行引进去。
中军帐眼下已经是灯火通明,主将召集了满营的军官,议论着昆明城到底出了什么事。本来这位将领觉得可能是一般的失火,还派了一队士兵去询问昆明需不需要他们进城协助灭火。可是昆明城门守兵的表现让人觉得有点奇怪,各个城门都戒备森严,将领派去的卫士听到城楼上的人喊话,说是洪经略严禁城门进出。
将领和他手下军官听到这个回报后都感到今晚的事情里透着一丝诡异,城里没有百姓,城外没有敌军,他们都不明白怎么昆明突然摆出一场如临大敌的模样,还隔绝了城内外的通讯。
有人怀疑是有细作放火,不过在永历朝廷已经远遁,昆明附近没有明军的情况下,清军兵将也想不出来会有哪路人马来昆明搞破坏,更想不明白连城外的清军都无法进城,细作又是如何混进昆明城并闹出这么大动静的。听说平西王的亲卫来到了营外,中军帐内的人顿时都松了一口气,觉得马上就可以解开所有的谜团,搞清楚城内到底出了什么事了。
邓名被引进中军帐后,立刻掏出了平西王的令箭。和在前两座营地里的行动一样,邓名根本不解答那些人七嘴八舌的问题,只是迅速地把想好的说辞吐出:“早些时候昆明城内有人作乱,大帅已经把他们收拾得差不多了,很快城内就会无事了。大帅担心城外新降的前明军不稳,已经下令他们呆在营地里不许出门。大帅命将军就近监视,若是他们有什么动作,将军可便宜行事。”
听到城内有乱兵,营帐里一下子就炸开了,邓名四周都是嗡嗡声,不过对此他充耳不闻,而是一口气把该说的话说完。
“城内什么人在作乱?”将领耐心地听邓名说完,然后出言问道。这期间他一直仔细地观察邓名身上的装束。
“几个蟊贼罢了,将军不必以昆明为念。”说完邓名一拱手,一刻也不肯多停留,就向这位将军告辞:“卑职还要去其它地方传令,告退。”
将军见邓名口风如此之紧,知道再问下去对方也不会回答,就点点头把吴三桂的令箭还给他。邓名再次向这位清将鞠躬行礼,然后转身大步走出营帐。
这位清军将领走到门口,看着邓名翻身上马,目送着他们一行十几个人呼啸而去。
“什么人在作乱啊?”
邓名走后,几个愣头青军官还在议论,而稳重一些的则和他们的将领一起遥望着邓名离去的方向若有所思。
“看来城内的乱事不小啊。”将领叹了口气,他对那几个还没有明白过来的部下说道:“你们没看见大帅这些亲卫的装束么?”
如果城内的形势真像刚才那个亲卫说的那么轻松的话,将领觉得邓名就没有必要口风那么紧,而邓名一行那副武装的行头更加重了将领心中的不安,以前只有在战场上才会见到吴三桂的亲卫打扮成这个样子,现在平西王的亲卫们都准备拼命了,这城里的事情还能小的了么?
而且城外新投降的明军有数万之众,吴三桂并没有指出是哪一支不稳,而是要清军就近监视,这说明平西王并没有掌握形势,大局相当的混乱不清。要是这数万降军出了问题,而且已经有内应入城,那今晚之事可不能善罢甘休啊。
想到这里将领感到自己开始出汗了,他不敢耽搁,急忙调兵遣将,准备出营监视距离自己最近的那一营降兵。在这种关键时刻,他一定要在平西王面前好好表现,不能让吴大帅失望。
就像去武库纵火是邓名临时起念一样,到这些军营假传命令也是他在出城路上才冒出的念头。刚才他看到吴三桂已经喝得大醉,城内起火后估计他也不会立刻想到是谁干的,多半还会认为是意外。一个醉醺醺的人遇到意外失火,吴三桂肯定会把全部精力首先都用在指挥救火上,这倒是个进一步给城外清军制造混乱的机会。
邓名听说刚投降的西营官兵即将被派去攻打李定国,都部署在城西南的几座营地里,与吴三桂的老清军是分开的。不知道前西营的将领都是谁,所以不能编造具体命令指明目标,邓名能做到的顶多是假传一些非常含糊的命令,让清军去自己猜测。一开始邓名觉得这样的命令未必有效,但在城外休息的那段时间里邓名仔细思考了一番,发现自己还是有机会的。
有一句关于人性的判断邓名记得很清楚,那就是“任何拥有权利的人都会滥用权力”,邓名觉得若是给清军将领传达明确的命令,让他们去进攻降军,反倒不太容易成功,这样的命令非同小可,清军将领一定会非常谨慎地询问细节,要搞明白吴三桂到底为什么会下这样的决定。
而一旦牵扯到细节问题,邓名觉得露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而如果以吴三桂的名义给这些清军将领“便宜行事”的权利,那反倒是一个看上去非常合理的命令,还可以避免交代细节。更重要的是,清军将领会很愿意接受一个这样的命令,因为这道命令里隐含着吴三桂对受命将领的信任,清军将领能从中感到一种对自己能力和判断力的肯定——有谁不喜欢恭维呢?又有谁会认为自己缺乏能力、不值得信任呢?所以邓名就毫不犹豫地给城外各营清军送去了平西王的充分信任。
进展比邓名想象的还要顺利,没有任何将领质疑邓名带去的命令——果然没有人认为自己配不上平西王的信任。很好,现在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创造滥用权利的机会了,或者说,是给他们一个表现不辜负平西王信任的机会了。
离开北城,邓名急急忙忙地赶往城南,那里驻扎的都是前西营部队,邓名注意到这里的气氛也相当紧张,显然他们也注意到了昆明城的变故。
这次邓名并没有进入军营,甚至没有靠近营墙,而是带着自己那队人站在较远的地方,连马都不下,只是冲着对面举起吴三桂的令箭。周开荒打着火把照亮了邓名手中举着的令箭,高喊让里面领军的将领出来答话。等营墙上有人自报是此营之主后,邓名立刻朝着营墙上大喊:“平西王有令,昆明失火,为了避免殃及你们,立刻拔营向南二十里扎营!”
一连喊了三遍,邓名收起举着的令箭,带着手下一溜烟跑离了这座营地。
看着那队全副武装的吴三桂亲卫消失在夜色中,营墙上的西营降将默默地站立良久,终于对身后的卫士下令道:“传令,拔营,连夜出发,向南二十里。”
“大人,这大半夜的!”听到命令后,卫士们中间不少人都不满地叫起来。目睹吴三桂亲卫用那种傲慢自大的态度下达了这样无礼的命令后,不少人都是心头火起,见长官真要遵命而行,一个个都快要气炸胸膛。
“昆明城里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但事情一定不小。”降将轻声说道。看到吴三桂亲卫那明显的作战姿态后,他更深信昆明城里出大事了。作为一个刚刚投降的将领,他知道清军肯定在怀疑自己。之前吴三桂让他们作为先锋去攻打李定国的命令其实也是一种羞辱,不过既然已经投降了,遇到什么样的侮辱都只好忍气吞声。今天看到这些平西王的心腹甚至不打算掩饰对自己的怀疑,这位降将更是感到凄凉,只是为了众多部下的性命着想,他也不能不低头:“平西王不让我们在昆明城边上呆着,我们就走好了,难道现在是惹平西王不痛快的时候么?”
另外几座西营降军的军营邓名也是照此办理,摆出一副“平西王信不过你们,现在昆明城内有事,不想在附近看到你们,你们就是摸黑赶夜路也得给我滚。”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