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顾不得查看战果,郑尧君把弩机垂下支在地上,伸手从背后上摸出一根弩箭,将它搭上机括,扭腰用劲把机弦再次绷紧。又一次把弩机端平放在眼前,郑尧君这才又时间搜索着下一个目标,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闭上一只眼、瞄准目标、按下扳机。完成第二次射击后,郑尧君马上又开始给弩机紧张地上弦,然后再次重复搜索敌人、攻击目标的战术动作。
在清军的整条巡逻线上,松弦声此起彼伏,一道道寒光接二连三地划破半空,向那些清军哨兵飞去。那些能够站立着的绿营士兵数目急速地减少着,在短短十几个呼吸间,外围的绿营士兵就尽数倒地不起,当郑尧君第五次举起弩机瞄准时,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找到新的目标,这是一个急速远去的背影,郑尧君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朝着这个敌人射出弩箭。
这时背后已经传来隆隆的鼓声,还有数百人踩踏大地的震动,郑尧君再次上好弩箭后,没有继续迫不及待地把它射出去,而是原地喘了几口气,一直等到大批的披甲步兵从自己身旁跑过后,才挺身而起,抱着弩机跟在步兵的后面,弯着腰和友军一起向清军的营地方向逼近。
望楼上的清军士兵已经反应过来,他们一边发出大声的惊呼报警声,一边惊恐地看着黑压压快速接近的明军。冲在前面的明军都穿着闪亮的盔甲,为首的那些军官还都披着猩红的斗篷,更是惹人注目。
塔楼上清军自然而然地弯弓搭箭,向着这些衣甲鲜明的敌人瞄准,但立刻就有弩箭呼啸着向这些持有弓箭的清军射手袭来,他们还来不及松弦,就可能已经被击中,大叫着从高塔上跌落。
郑尧君此时也已经小心翼翼地靠近到一个清军塔楼附近,他看到这塔上面的三个清兵中,至少有两个人拿着弓箭。
一个顶盔贯甲的明军军官就在郑尧君不远处,一边发出猛烈的呐喊,一边指挥部下用大木撞栅栏墙,这个军官的大嗓门为他吸引来不少火力,郑尧君看到他的肩甲和胸甲上各插着一根羽箭,脚边的地上还竖着更多。
“要是我挨上一箭,那就糟了。”郑尧君盯着塔上的清军,一边寻找着合适的攻击位置和时机,一边在心里想到。那个一声鲜亮装束的明军军官虽然是个很明显的目标,但他有甲胄护身,从他的大嗓门和有力的动作中可以看出,那插在他盔甲上的两根羽箭根本没有对他造成伤害;但郑尧君不同,他身上灰黄色的草编蓑衣虽然很不引人注意,但也没有什么防御力。
没有一个清军射手关注自己,塔山另外一个拿着长枪的清兵的目光也定在那个明军军官身上离不开。郑尧君举起弩,指向目标。
“射哪一个呢?”塔上的两个持弓清军一前一后,郑尧君把冰冷的弩箭箭头锁在了后一个清军的身影上:“先射这个!前面那个不会注意到后面的同伴中箭,就不会注意到我。”
就在扣在扳机前的一刹那,郑尧君看到后一个持弓清兵已经松弦胡乱射出了一箭,这个清兵的动作显得有些笨拙,好像也不太会瞄准。而前一个清军刚刚把弓拉成满月,这个敌人和身后的那个敌兵不同,他没有急于射出弓上的箭,而是把身体从塔台上探出,仔细地进行着瞄准工作。
郑尧君注意到前面的这个清军射手拉弦的手臂绷得笔直,姿势完美无缺,而且即使在弓弦已经完全绷紧的时候,他的手臂仍然一抖不抖。没有更多的思考,郑尧君迅速把箭头指向挪到了前面这个清军身上,他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若是让清兵射出这支箭,那他就会失去一个战友兄弟。
正是这种感觉,让郑尧君扣下扳机后没有立刻给弩机上弦,而是保持射击的姿势,全神贯注地望着目标。那个清兵弓手在松弦前的一刹那,被侧面疾射而来弩箭击中颌部,锋利的弩箭贯脑而入,从脸颊另一侧透出。
看到清军从高塔上栽下,弓上的箭也飞得无影无踪后,郑尧君总算是放下心来。另一个清军弓箭手被献血溅了满头、满脸,他惊得一个哆嗦,目光一扫就找到了郑尧君,两人的视线对在了一起。
紧接着郑尧君就垂下头,避开对方的视线,开始不声不响地给弩机上弦。
从张长庚手中得到了这批单人弩后,邓名立刻将其装备部队,不过在弩手装备上,成都明军内部发生过不少争论。任堂认为浙军传统射手装备就是火铳和一把防身用的长匕首,现在既然没有火铳,那就用单人弩机代替火铳好了。
而穆谭是铁甲的坚决拥护者,闽军最重盔甲,除了铁人军以外,剩下的明军士兵也装备铁兜和铁裙,其中包括弓箭手。但任堂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太重的盔甲严重影响射手装填和瞄准,使用火铳都不能考虑批重甲,更不用说弩手。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周开荒和赵天霸也都站在穆谭一边,他们认为弓箭手可以不批甲或者着轻甲,但弩手不行——弩手射速慢,要对付的多半也是弓箭难以对付的披甲目标,因此弩手应该批重甲,哪怕为此牺牲装填速度和瞄准效率也没办法。至于任堂主张的长匕首,周开荒更是认为全无必要,因为若是被敌军重装步骑近身,弩手别说拿着长匕首,就是拿着短剑也是死路一条。
虽然在高级军官上任堂处于绝对劣势,但是浙江兵却众口一词坚决支持他的设想,至少对郑尧君来说,长匕首和不批重甲都代表着浙军的骄傲——从戚继光开始,他们一直是最好的射手,不披重甲意味着不惜代价地发起抢攻,不关注自身安危而关注杀敌;而长匕首同样是浙兵传统武器,至于浙兵的勇气更无须质疑,当年在辽沈战场上,浙江兵即使面对满洲八旗,也没有选择和关宁军那般逃走而是用长匕首和铁骑搏斗。
以前在舟山,张尚书别说火铳、弩机,就连长匕首都无法充分供应,现在既然条件改善了,那郑尧君他们还是渴望恢复以前的光荣传统。
在郑尧君低头给弩机上弦的时候,塔山的清军已经重重射来一箭,插在郑尧君的腿边,他对此视若无睹,上弦的动作没有丝毫停滞或是匆忙变形。
在郑尧君完成装填前,清军弓手已经把第二支箭搭上了弦,不过在他拉弦时因为焦急手一滑,羽箭斜着窜出,落到无人的地方上去了。这个清军射手虽然从军有一段时间了,但成为战兵还是最近两年的事,十日一次的操练中也不是以射击为主,今天之所以让他拿起弓箭只是因为他比另外一个拿枪的同伴要强。
当清兵第三次弯弓瞄准郑尧君时,这个浙江人也举起弩机,与敌人相对而视。
“弩机射一次的工夫,弓手能射三箭,若是遇上弓箭娴熟的真鞑子,你们一箭射空,就给他们连射三箭的机会,你们不批重甲绝对不会有射第二箭的机会。”当初见浙江射手坚决不肯披甲,生怕影响射击精度时,周开荒无奈地说道。
对面的清兵已经把弓拉得满满的,郑尧君并没有看那朝着自己的箭头,而是认真地瞄准对方,他知道对方若是一个善射的满洲大兵,自己恐怕早就被射死了。不过尽管对方不是个好射手,两箭都没有射中自己,但若是再给对方射三箭的机会,郑尧君多半还是要被放倒在地。
“如果这是一个真鞑子,我也没亏本,我已经射死一个了。”在瞄准的最后关头,郑尧君脑子里突然冒出这样一个念头。
“中!”那个清兵看到郑尧君的动作后,用力大叫一声,抢在明军射手之前射出了一箭。
弓箭破空而来,当利箭从脸颊边掠过时,郑尧君有一种被金属擦拭的感觉,在这一刻他也扣下了扳机。
无论是贴面而过的弓箭,还是扣动扳机的动作,都不能让郑尧君手中的弩机有一丝一毫的颤动,他看着自己的铁箭怒射而出,刺在敌人的头盔下的眼眶上——清兵射手一个倒栽葱向后倒去。
“只要我百发百中,遇上真鞑子也不会亏本,遇上这些绿营更是不在话下。”目击敌人倒下后,送了一口的郑尧君才感到额头和背上有冷汗开始透出,不过他心里满是胜利的骄傲:“我们浙兵是天下最好的射手,无论用火铳还是用弩机。”
……
董卫国扔下吃了一半的饭碗,从营帐中冲出来的时候,明军已经发起了对营墙的进攻,而且很开就在多处取得突破。清军营中一片大乱,当反应迅速的勇敢军官胡乱聚集一下手下,并带着他们开始向营墙进发去增援防守者时,他们看到明军已经在栅栏上撞出了两个口子,还有两处明军也已经翻过了栅栏,正在尝试夺取营门。
营中的清军本来就是以无甲为主,一心想着神不知、鬼不觉闯关的董卫国并没有在装备上太用心。看到明军攻势如此猛烈,一转眼就突入营中,董布政使也张大了嘴巴,半响说不出话、发不出命令来。
先是腾空而起的响箭,接着又是冲天而起的杀喊声,同样惊动了船只上的清军士兵和水手,他们中的大部分也都去陆上吃饭了,留守的哨兵见到片刻间营内就升起烟火,传来呐喊厮杀声,一个个也都惊得不知所措。
第23节瓷器
翻过栅栏的明军迅速地聚集到营门周围,还有一些矫健的明军射手爬上了两侧的塔楼,掩护步兵的攻击行动。看见营门被明军打开后,营内的清军已经失去了斗志,董卫国带来的南昌披甲没有多少,大部分都是水手和民夫,他们此时只想着如何逃命。
“早降!”
“早降!”
“坐者免死!”
冲进营地的明军一边继续进攻,一面齐声大喊起来。
清军的披甲兵中,还有一些曾在九江被俘过,被释放后又跟着董卫国来从事这场军事冒险,这些人非常有经验。他们知道如果激烈抵抗给明军造成伤亡的话,那多半不会得到宽恕,但如果老老实实投降,那多半没有性命之忧。
“投降!”
“投降!”
见大势已去,这些有经验的老兵立刻扔下手中的武器、饭碗和面饼,双手抱头蹲在地上——这是向邓名所部投降的标准姿势,邓名的部下现在也发现这种姿势能够保证对方无法暴起伤人,也无法隐藏武器,因此要求投降者全部采用这种动作。上次在九江投降时,明军还纠正过俘虏的动作,反应慢的还挨过棍子。
除了这些就聪明的,还有一些有过被俘经历的绿营士兵惊慌之下忘记了这个标准动作,他们先是像以往那样趴倒在地,见到那些记性好的同伴的动作后,又连忙蹲起来双手抱头,向明军证明他们没有在身体下藏着刀剑。不少民夫和水手见无路可逃,也纷纷效仿这些经验丰富的战友,向明军投降求饶。
中军的董卫国则在卫士的簇拥下,急匆匆地向湖边赶去,他的身边都是乱哄哄的人群,这些还没有被明军追上的清军争先恐后地向船队的位置挤去。
而这时在湖面上,船只上的清军突然听到背后响起鼓声,他们转过头,惊愕地看到一片打着红旗的快船正向冲过来。这些明军的战船在把步兵x运输过来后,就藏在距离此地不远的湖湾后面,通过响箭把进攻的信号传过去后,明军就急忙出发,他们赶到时明军步兵已经顺利打开了营门。
一些船上的清军望了望一片大乱的营地,又看看正急速驶来的明军战船,终于有人顾不得等同伴了,甚至连布政使的死活也不管了,催促着水手赶快松开缆绳,升起风帆逃走。
尽管这些清军船只想逃,但船上的大部分人手也都已经上岸,等水手手忙脚乱地解开缆绳后,明军战船又逼近了不少。而升帆需要的人手同样缺乏,更不用说急需的桨手,情急之下不少哨兵都去操桨,想快一点让船只能够动起来。
其实就是有足够的桨手和操帆手,这些清军的船只也无法和明军的快船相比。江西的水师已经覆灭在九江,轻便一些的漕船也都损失得一干二净,董卫国带来的这些都是笨重不便的大船,这些船只也就能在鄱阳湖和长江里行驶,运河估计都进不去——董卫国本想把漕粮送到南京或是扬州,就算完成任务或是换船继续运输去北京。
这些装满的粮食的大船吃水很沉,任凭心慌意乱的清军用船桨在水里一通乱搅,它们却如同迟缓的蜗牛一般,迟迟无法离开锚地。
“怎么又不动了?”一个急于离开的清军军官望着越来越近的明军战船,已经急得满头大汗,刚才他差不多是第一个叫嚷起来,要水手们抛下陆地上的同伴率先逃走的,但折腾了半天这船却始终没有驶出锚地。
“锚又挂住了!”拼命划了半天水,船却一动不动,终于有人发觉不对,一个水手跑到船帮边瞧了一眼,发出一声绝望的惨叫。
刚才匆匆收起锚后,这船上的几个水手就忙着去挂帆,让哨兵帮忙卷好,很快这些士兵和水手又被喊去划桨,结果没有收好的锚又落入水中,把船重新拴住。
几个桨手闻声跑过来,大家一起用力地拉锚索,但船刚才行驶了一小段,落在湖底的锚可能拖住了太多的水草和岩石,四、五个人一起用力竟然还是拔不起来。
“要把船倒一段再拉。”有经验的水手说道。
“胡说!”军官红着眼跳过来,抽出佩刀就向锚索上斩去。
这条船忙着砍锚索的时候,另外一条船从它的侧面驶过,成为了第一条离开锚地的幸运儿。不过尽管顺利驶离浅水区,这条船的速度依然慢得不像话,上面的清军士兵都发了疯一般地划桨,但船依旧不慌不忙地缓缓前行。由于划桨的士兵不全是水手,所以他们的动作并不一致,也不太会听着号子统一划桨,再加上人手不够,尽管一个个人都使出吃奶的力气,这船依旧是快不起来。
“帆已经都升起来了,没法再快了。”一个水手满脸惶急的说道,向这条船上的军官报告道:“货太多了,要扔!”
远处的明军船只疾驰而来,两者之间的距离仍在继续地拉近,船虽然开起来了,但和刚才原地不动时相比,这距离拉近的速度似乎依旧,至少军官的肉眼看不出其中的分别。
“扔!”军官当机立断,这些粮食虽然重要,但命都要没有了,粮食还有什么用。
一个人下到舱中没有多久,就又探出头来诉苦:“总爷,大包的粮食捆得很紧。”
“割!”军官更无二话,他最后看了一眼那些打着红旗的敌舰,纵身跳下船舱。面前就是小山一般的粮包,军官和部下一起的动手,连砍带锯,把捆着几大包大米上的绳索切断。
“太沉了!”
两个人拼命地想把米包拖上甲板,但才把口袋从粮堆里拖出来的时候,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当初把这些粮食装船时可是用了很多民夫,更不是一时片刻完成的。
又唤来了几个桨手,大家齐心合力,总算把一包米抬上了甲板,正要把这包米往水里推时,一艘明军船只已经驶近,已经能够看到敌船甲板上站着的人影。
“完了。”军官终于绝望了,明军用不了多久就能追上自己,而船舱里的米还多的是,说什么也来不及都推进湖里去了。
回头看了看这一船的粮食,军官终于做出了决定:“降帆,我们投降!”
要是把粮食推进了湖里还没能逃掉,愤怒的明军会怎么处置自己就不好说了,军官下令把刚刚拖上来的米包再塞回舱里去,对周围的士兵悲哀地叫道:“这么一大船粮食,应该能给我们换回一条活路吧?”
“对,对,总爷说的好,我们应该算反正的!”想通了其中的道理后,部下们纷纷附和,七手八脚又把粮食推了回去,把船帆都降下来的时候,清军士兵顺便把绿旗也降了下来,还有个水手掏出块红布,将它升到了桅杆最高处,以示这条船倒戈的决心。
董卫国带着卫兵冲到湖边时,只有一半的船只还留在锚地,大批的清军士兵纷纷脱去衣服,向水中跃去,想游上船只逃生。有些士兵跳入水中后,就开始挣扎呼救,他们情急之下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泳。
背后的喊杀声越来越近,很快董卫国就听到四周都传来此起彼伏的的劝降声,不死心的董布政使领着卫兵在乱兵里左冲右突,抢上了一个土丘。
向大营的方向望去,董卫国看到那里已经升起了红旗,大批的明军正从四面八方追赶而来,冲在最前的还有一队骑兵,所到之处清军纷纷伏倒,若是还有人继续逃跑或是仍直立不降,就会被他们无情地砍翻。
再看湖面上,董卫国的心彻底变得冰凉,大批明军快船已经开到了水寨附近,最前面的距离这里只有半里之遥,一艘艘都快逾奔马,显然是由训练有素的水手在驾驶。
而那些从锚地逃出去的清军大船,最远的也就是上百米远,而最前的几条船已经降下了船帆,升起了红旗。董卫国看到其后的清军船只也学着领头人的模样,纷纷开始降下船帆,他知道船上的清军士兵都已经明了,他们根本无法逃脱明军的追击,只能希望用船上的粮食换取明军的宽大了。
拥挤在水寨锚地周围的上千清军先后看到了这番景象,那些逃上船的清军士兵在看到明军船只逼近的速度后,也无意催促水手开船了。
“早降!”
明军的呼喊声变得清晰又响亮,董卫国环顾四周,留在岸上的这些清军已经无人还有抵抗的**,他们纷纷按照明军的要求,抱头下蹲。虽然此时明军还没有抵达董卫国的土丘,但周围的清军士兵已经有人未雨绸缪,抢先一步蹲在地上了。
“穆……”董卫国看清了敌将的旗号,他身体一晃,右手一松,佩剑就无力地掉落在地面上。
“怎么一遇上我,他就记得侦察了呢?怎么一遇上我,他本事就都来了呢?”董卫国气愤得大叫起来,仰头质问苍天:“他怎么就会欺负我呢?”
此战明军伤亡不到二十,击毙二百多清兵,俘虏了三千多敌兵。战后郑尧君并没有立刻去营地里和同伴欢庆,而是和其他弩手一起在战场上寻找被他们射死的敌兵,每找到一个被自己杀死的敌人后,郑尧君就会掏出匕首,把弩箭从尸体上挖出来。
这些纯铁的弩箭也都是张长庚给的赎城费的一部分,都府目前根本无法提供同样质量的兵器,所以邓名鼓励弩兵自行回收弩箭。
“这一仗有什么可总结的呢?”郑尧君一边寻找着,一边在心里琢磨着,现在明军战后肯定会有总结会,作为一个常备军中士,郑尧君暂时还没资格参加军官会议,不过肯定要在班组讨论会上发言。
去年跟着张煌言前去南京的时候,郑尧君带上了妻子、妹妹,所以他没有选择冒险返回舟山,而是加入了邓名的军队。那时郑尧君虽然是个射手,但不识字、对旗鼓也缺乏了解,可他显然有打仗的天赋,在湖广的几次战斗中脱颖而出,战技也通过军事训练迅速提高,黄州之战后就分到了一把精致的弩机。等到了成都后,也没有丝毫意外地被留在常备军中。
现在郑尧君已经认识近一百个字了,还给自己起了这个正在用的名字,这个识字数已经达到了邓名定下的军官资格标准,如果将来军队扩编,从军士中提拔更多的军官的话,郑尧君有很大的机会。
晚上的班组讨论会上,郑尧君主要就潜伏接近和班组配合进行了发言。后者是郑尧君发言的重点,他觉得明军目前还有不少问题,清扫战场时在好几个敌兵身上发现好几处致命伤,也曾亲眼看到一个重伤的敌兵,只是因为迟迟不肯倒下,就继续受到弩箭打击——明明这个敌兵已经失去战斗力了,但是明军射手却因为紧张情绪下意识地不停攻击,直到他彻底倒地。
郑尧君觉得这可能是因为明军彼此间配合还有问题,而且在紧张的战场上也不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准确判断目标的威胁程度——浪费火力无可避免,但如果浪费太严重就不好了。至于怎么改进训练方法,郑尧君暂时没有想法,没有提出任何建议。除了郑尧君以外,还有几个明军射手也提出了类似的报告。
……
穆谭第二天返回九江后就去向邓名报告战果。
“又是董卫国?”邓名吃了一惊:“他不是才走么?”
“没错,有给我们送船送粮食来了。船不好,适合在鄱阳湖里用,但不适合长江,若是提督想进入运河,这些船可真够呛。”穆谭已经检查过所有的船只,他向邓名报告道:“不过粮食不少,足有三十万石呐。”
除了董卫国以外,还有好几百在九江被俘、经过甄别拿了一两银子走人的清军士兵再次落入明军手中,这批有经验的老兵损失并不大,几乎都没伤到一根寒毛。被明军击毙的多是从南昌派来的绿营,这些人没有和明军交战的经历,抵抗最激烈,伤亡极其惨重。
“他们是不是觉得我的银子太好拿了?”邓名眉头皱了起来,这批九江绿营十天前才拿了遣散费,这就又来拿第二份。
穆谭观察着邓名的表情,试探着问道:“是不是不给他们遣散费了?”
“唔,我想想。”邓名琢磨了片刻,问道:“他们都有盔甲吗?”
“有些人有,不过大部分无。”穆谭答道,这些人刚刚被释放,江西巡抚张朝没有立刻补齐他们的装备,只有董卫国的亲信卫队又一次向穆谭交出全套装备。
“连盔甲都没有,太亏了。”邓名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不过他最终还是摇了摇头:“还是发遣散费吧,我们连不要的辅兵都给,他们不给也不合适,不过我以后得想个法子,不能老这样。”
“遵命。”
“那个董卫国还是给一两银子放了吧,才过去十几天就又来给我送粮食,真是辛苦他了。”想到三十万石粮食,邓名觉得多发五百两银子也不算什么了:“我本来觉得江西、湖广我们不会老来,没必要建立非常重要人士制度,不过说不定有必要为董布政使特设一个了。”
“董布政使不肯走,”穆谭笑起来:“他想见提督。”
“他见我想干什么?”
“他想贿赂我。”穆谭告诉邓名,昨天捉到董卫国后,对方曾提出给穆谭一笔钱,让他高抬贵手放过这些船只和粮食。
“三十万石的粮食,他说放就放吗?他是三岁小儿吗?”邓名嗤笑了一声。
“哭得和三岁小儿也差不多了。”穆谭告诉邓名,昨天董卫国苦苦哀求放他一马,说若是丢了这些粮食他只有全家上吊了,还向穆谭保证,说他愿意把全部的家产都送给穆谭。
“他的家产值三十万石粮食?”邓名有些惊讶地问道,想行贿明军肯定要用浮财而不是地产,很难想象董卫国一个布政使仓促间能凑出三十万两左右的银子来,估计三万都悬。
“当然不够,董布政使拍着胸脯说有两万银子,也不知道真有假有,他说了一堆结草衔环的誓言,还愿意把他两个没出嫁的女儿送给我。”穆谭笑嘻嘻地说道:“董卫国说,要是不把粮食还他,他这两个女儿也得送宁古塔。”
“哦,那不就是说不值钱嘛,真不会做生意,居然上来就露底牌。”邓名不屑地评价了一句:“比周培公可是差得远了。”
接着邓名就陷入了沉思,穆谭安静地等待着,他知道主帅正在消化刚才他报告的那些内容。
“后来董卫国怎么想起要见我了呢?”过了一会儿,邓名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卑职告诉他,我确实受贿,但受贿的前提是不能连累到我自己,所以如果他把两万银子和两个女儿都给我,我就帮他在提督面前说话。”穆谭告诉邓名,这个董卫国好像听说过高明瞻行贿一事,而穆谭给他的解释是,他收了高明瞻的贿赂,然后帮高明瞻想出一个能让邓名同意的交换方案来。
“原来如此。”邓名哈哈一笑:“你的方案是什么?”
“是瓷器,江西的瓷器非常不错,延平在内地有商行专门收瓷器,但江西的瓷器很难收到,太远了。提督就算不运出海,在这里收一些,运到湖广也能卖个好价。”
“嗯,确实不错,现在长江航运在我们手里,瓷器运回湖广也可以优先卖给有欠条的人,”邓名琢磨了一会儿,点点头:“那我就见董卫国一面吧,不过人家的两个闺女……”
“卑职明白。”穆谭放声大笑:“提督放心,卑职还没有不知轻重到那个地步。”
说完这件事后,邓名又问起这次的战后总结。
“常备军比那些征召来的士兵强得太多了。”在九江的时候明军军官就有这种感觉,此战更是加深了穆谭的这个影响。
“当然了,一日一操,当然会强得多。”
“卑职认为我们需要更多的常备兵,或是添加更多的军训日。”
“军训一天要付出四斤粮食,还不能从事生产,还要让他们适当休息,不然转天也没法工作了,什么时候等都府有了百万人口再说这事吧。”邓名摇了摇头:“还有什么重要的?”
穆谭报告完毕后,邓名心念一动,对部下说道:“或许我应该成立一支特别的部队,就叫‘特别装备与特殊训练部队’,不过这事倒不用着急,等我们返回都府再详细筹划不迟,先把董布政使请来吧。”
第24节掠夺
董卫国被明军卫兵领进一张大营,他没有丝毫犹豫地跪倒在地,冲着正前方大喊道:“罪人董卫国,拜见提督大人。”
“董布政司不必客气,”从董卫国侧面传过来一个声音,邓名把他用来谈判的那张长桌子搬了出来,摆在这张帐篷的正中央,董卫国一进门就冲着桌子行大礼,邓名没来得及阻止他:“董布政司请坐。”
董卫国不但不去就座,还在那里不停地谦虚,见对方不吃敬酒,邓名冲着门口的卫兵使了颜色,两个明军士兵同时重重地从鼻子里哼出一身,把腰刀抽了一些出来。见状董卫国马上停止了客套,飞快地窜到邓名手指的地方,老老实实地坐到了椅子上。
“听说董布政司愿意用瓷器交换粮船和粮食?”等董卫国坐定后,邓名问道。
“不错!”不等邓名多说,董卫国就口若悬河地讲起来,先是吹嘘了一番江西瓷器的质量,然后就开始炫耀产量,更拍着胸脯保证无论邓名要多少他都可以双手奉上,只要邓名把粮船还给他就行。
期间邓名侧头去瞧穆谭,后者无奈地苦笑了一下,摇摇头表示他绝对没有特意吓唬这位江西布政使。
“这样不行。”等董卫国发言完毕后,邓名摇摇头,这位仁兄显然是狗急跳墙,打算不管明军提什么要求都一口答应下来,表现和鸦片战争中的那帮家伙没有什么大区别。但邓名手中可没有强大的英法陆军、皇家海军,因此他不能同意与董卫国签订太不公平的条约:“打仗是打仗,生意是生意;打仗讲得是兵不厌诈,而生意必须是童叟无欺。这批粮食是我军打仗缴获来的,船只也是,自然不会白白还给董布政使,可交换的时候,若是董布政司想把粮食要回去,我只要市价三十万两白银的瓷器,船只另算,如果董布政司的瓷器有多的话,多出来的那部分我会花钱买的。”
在这个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的时代,江西瓷器在本地的价值只有武昌、南京的几分之一,邓名指的市价当然是江西的市场。现在长江航道在邓名控制中,之前他本以为没有机会染指陶瓷交易,所以根据武昌方面的要求,对运输陶瓷等江西土产的上行货船不问不闻,如果今天顺利与董卫国达成交易的话,邓名就要换一张面孔对陶瓷商人说话了。
“怎么敢要提督出钱?”董卫国以为邓名不相信他的诚意,急忙赌咒发誓:“下官一定竭尽所能,把每一个瓷盘子都给提督找来。”
“不行!”在这个问题上邓名非常坚决,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余地:“董布政司送来的瓷器、或是其他江西土产,都必须按照南昌的市价计算,折算成白银后按照一石粮一两银子的价格交易,如果董布政司一定要白送给我,那这笔生意不做也罢。”
邓名的口气斩钉截铁,没有一丝一毫的回旋余地,董卫国听得愣住了,良久后脸上渐渐浮现出因此完全不能理解而产生的惶恐之色。
“董布政司心中或许疑惑,为何我不要白来的东西?”遇到周培公那种精打细算、说起话来九假一真的家伙,邓名要据理力争与他争夺利益,但碰上董卫国这种完全不知道讨价还价、为了度过眼前难关完全不考虑以后的人,邓名就不得不反过来替他考虑。
董卫国迅速地点点头,显然他根本想不通邓名为何要手下留情。
“实话实说,我根本没有夺取江西的力量,就连派兵常驻九江这件事,对我来说都是一桩沉重的负担,需要耗费我大量的粮草和军饷。”本来邓名对攻打九江没有太大的兴趣,除去粮饷外,战略上也不允许他分兵驻防距离基地遥远的江西九江,而且邓名还担心攻破城市会给城内的百姓带来灾祸——无法驻守就意味着最终还是要放弃,而清兵收复失地时对屠城是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的。但邓名发现九江有重建的江西水师,而水师对明军是具有很大威胁的,既然如此邓名也管不了什么九江百姓了,先把九江打下来将江西水师再一次摧毁再说。
“明人眼前不说暗话,瓷器生意有很大的赚头,我希望将这个买卖长期进行下去,而要想把这个生意长期做下去,就不能光我占便宜、让董布政司吃亏,这样肯定是没法长久的……”邓名明明白白地告诉董卫国,只要对方愿意做他的生意伙伴,那邓名就会竭尽所能地保证他能从合作中受益,邓名又把他的双赢理论向董卫国推销了一遍。
双赢模式给董卫国的震动比周培公还要大,周培公不但反应快、脑筋活,而且对邓名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董卫国已经很多年没有和他人进行过地位平等的交易了。对于上官董卫国就是阿谀奉承加忍气吞声、对于下属就是仗势欺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事态度就是董卫国生活的全部,每次与人见面前董卫国会先衡量双方的势力强弱、地位高下,然后从中选择一种态度。
“打仗是你死我活,没有什么情面可讲。”邓名见董卫国脸上表情变换,知道他一时绕不过来这个圈子,就进一步说明道:“但做生意就完全不同了,董布政使不要认为是我在施舍东西给你,我无论给董布政使什么好处,都是为了自己方便——就好比保住董布政使的身家性命吧,这对我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若是换了其他的一个人来当这个江西布政使,就未必肯卖瓷器给我了——既然董布政司肯卖瓷器给我,那我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要全力保住董布政使的权位。”
邓名都说得这么明白了,董卫国哪里还能不明白,对方已经表明态度,只要董卫国一天还在给邓名走私瓷器,那邓名就会一天给他方便。但如果董卫国将来反悔,他与邓名的关系就会再一次恢复到你死我活的关系上来。
“提督的意思,下官明白了。”
“明白就好,所以董布政使尽管安心讨价还价,我想董布政使要用到钱的地方应该很多吧,要是董布政使想从这生意里赚一些钱,我认为是完全应该的。”邓名又问道:“就是不知道,董布政使说话算不算数呢?江西张巡抚对此是个什么态度?”
“巡抚大人还不知道,不过他应该会赞同下官的意思。”董卫国急忙答道,他记得张朝说过,这次水师要是出了什么麻烦,那江西就一条船也没有了——就是把董卫国宰了,张朝也没法挽回局面,将来蒋国柱和张长庚无论遇到什么麻烦,张朝都会是替罪羊。
“那好,就请董布政使回南昌与张巡抚商量一声,只要按南昌的市价卖给我瓷器,什么粮食、船只都好办,我在九江还有些漕船,也可以便宜卖给张巡抚和董布政使。”邓名口中的漕船都是他上次从董卫国手里抢来的:“贵朝廷惩罚太严厉了,我认为实在有些过于严苛了。”
吸取明朝的教训,清廷对文官采用更严厉的问责制,只要丢失了驻地就是死路一条。这当然大大刺激了地方官员的抵抗**,反正弃城逃跑也是思路一条,还不如拼死抵抗到最后,至少能给家人争取个宽大处理;另一方面,就是官员为了逃避责任甘愿行贿,当初李定国咄咄逼人的时候,大批清廷候选官员倾尽家产,向吏部行贿以免去广西、湖南上任,这种情况一直到洪承畴上任后才有所改观。
“九江并非董布政使的信地,”邓名缓缓说道,理论上董卫国的办公地点也在南昌,不过最近几年江西布政使为了监督漕运常呆在九江,几乎把这里当作了驻地,这也是为什么董卫国丢失九江后感到首级有可能不保。如果朝廷较真就是死路一条,如果朝廷看他顺眼想放董卫国一马也不是没有正当理由——这也是董卫国一心要从事这场军事冒险的原因,他想讨北京欢心:“不过丢了九江还有有些不好看,以前董布政司和我没有生意往来,轮不到关心董布政使死活,但现在既然董布政司是我的生意伙伴了,我看九江还是还给您好了。”
虽然邓名没有挑明,但董卫国很清楚对方的意思,他再次大声保证道:“提督放心,下官回南昌后一定能说服巡抚大人,不然就不活着回来见提督。”如果说服不了张朝,也确实不用活了。
“好,那我就静候佳音了。”邓名下令送给董卫国一条快船,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九江也可以安全地还给江西绿营,不必担心这里的百姓遭到屠城厄运。
……
穆谭很完美地歼灭了清军,在董卫国返回南昌前,江西巡抚张朝甚至没有得到战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