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从第一期一周就突破了首印的五十万,到二期三期的加印,三期四期的首印都直接百万册。如今四期已经上市一周,具体销量要到下个月才出来,可这个月《武侠》杂志的总销量结果还是出来了。
“多少?”李昂坐在办公室内,头发早已被他捋乱糟糟,他却丝毫未觉。
市场部人员也丝毫没在意他们主任的形象,而是难掩激动地汇报:“三百二十万册。”
这个数据一出,整个《武侠》杂志社内都爆发了欢天喜地的欢呼声。
已经年近五十的李主任更是不住的对着空气激动的连连挥起自己了拳头:“YES!YES!YES!”接着又是眼眶一红。
多久了?《武侠》杂志自创刊以来,已经多久没有达到这样的销量了?
市场部人员如何不理解李主任激动的心情,他何尝不激动呢,这是自他们八十年代末,他们杂志社的杂志月销量,首次再度突破三百万。
是的,别看他们之前已经没落,月总销量已经滑落到五十万,可即使是在中后期,他们杂志社还能维持月两百万的销量。
但是突破三百万,是自进入到九零年代开始,就再也没有过的。
市场部人员脸上的笑容是止都止不住:“期刊上连载的第四期才投入市场一周,南市和沪市分社才刚铺货,市场反馈的速度没有那么快,若继续按照这个热度下去,下个月的总月销量,预估不会比这个月差。”
“对对对,要趁热打铁。”李主任十分明白,《大宋》的大火,是有着一定运气成分在的,首先它便占了题材的便宜,其次便是乘了一次《包青天》的东风,一旦《包青天》下播,《大宋》的热度必然要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武侠》的销量紧跟着下降。
但他完全可以抓住这股东风,乘风而起,在《包青天》还没下映前,赶紧抓住这股火热的飓风,让他一手创立的杂志社,再一次走向辉煌!
他冷静了下来,摘下眼镜,把眼睛和眼镜都擦了擦,复又戴上才说:“王咏那边已经和柠萌签约上了,柠萌在一周多前就已经寄过来四万字稿子,王咏也加急送来一万五,叫收稿部门好好整理下收稿信件,有王咏在吴城负责柠萌的稿件,暂时不用担心《武侠》开天窗了。”
他们手中还余下六千字,加上柠萌和王咏寄过来的五万五千字,总共就是六万一,六万一,可供他们连载三期了,时间一下子充裕很多。
市场部人员也高兴地问:“主任,柠萌那边回邮件啦?”
此时李主任已经压住了心头的兴奋之情,闻言没好气说:“回什么邮件!”他本来想说柠萌还是个学生,还是个寄宿制被关在学校出不来的学生,想了想,忍住了没说,而是说:“我已经把王咏留在柠萌那里,专门负责柠萌的稿件了,一会儿上去跟财务部说一声,把王咏这个月的工资,连着奖金、差旅费,月底一起给他打过去。”
按道理来说,这趟出差,王咏已经完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该回杂志社了,这不是为了以防万一嘛,稿子还是多多的好。
“对了,招人,去招人,各院校不是刚毕业了一批大学生吗?继续去他们学校招人,这次要五个,不,六个,等新招来的人一到,先安排一个办公室接线员,让其专门坐在办公室接电话,尤其是王咏那边电话,再安排一个专门查看邮件和回复邮件的。”
因为下岗热潮,九五年正好取消了包分配编制工作的政策,此时尚有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自从柠萌给李主任留下邮箱后,李主任就已经明白,这已经不是八十年代,纯靠手写投稿的年代了,自他们将雅虎邮箱等在投稿地址下面后,已经陆续收到不少作者发来的稿件,这是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收稿方式,他有预感,未来这种投稿方式,会随着电脑使用的越来越多,国家发展越来越快,可能会成为一种主流。
他想到最近流行的那什么联络方式,叫什么MSN?回头也赶紧申请上。
*
而随着《武侠》的再度崛起,对武侠市场的冲击,不少同类型杂志社都注意到了目前市场上最火热的文章《我在大宋当捕头的那些年》,其实不光是武侠类杂志注意到了这篇文,就是以女性向言情类杂志社,也注意到了。
因为是女主视角,且文笔细腻,不同于以往武侠风格,言情类杂志的主编们很快就意识到,这篇文的作者柠萌,很可能是个女作者。
此时还无人知晓《武侠》的柠萌和《知音》等其它杂志名下的柠檬是同一人。
其它武侠类杂志期刊,首先想到的,就是挖人。
毕竟能凭一己之力,直接将一个快要濒死的杂志社给盘活,并且直接起飞,这样的作者价值是巨大的。
挖!
必须挖!
不光是武侠类杂志社,言情类杂志也在打听柠萌的消息。
他们杂志也可以连载的嘛,他们还可以向柠萌约稿,下篇文直接签到他们言情类杂志也行啊。
于是各大同类型杂志都安排了杂志社内的记者去广市,卧底也好,还是想其它办法,一定要打听清楚柠萌目前的稿费,得到柠萌的联系方式。
这一点其实不难,收买几个《武侠》杂志社收件部的工作人员,以前他们就是这样操作,挖了《武侠》杂志社不少墙角的。
《武侠》杂志社只差一点,就被他们挖倒闭了呢,之前业内都传出消息了,《武侠》广市分社要撤销了。
同是一个行业内,哪怕不在同一个城市,他们都自有消息渠道。
可这一点,《武侠》杂志社的创始人李昂早就防着了,自杂志社人员被调动的只剩小猫三两只后,剩下的全是从创刊开始,就一直跟着李昂打江山的死忠,或没关系的老实人,但凡有点关系的,全都调走了。
李主任说的很直白:“一旦柠萌的信息被挖走,你们是能暂时得到一点钱财,可那又怎么样?之后面临的将是什么,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明白。”李主任说:“大不了我被调走,我依然做我的主任,再过几年我就退休了,依然有退休金拿,你们呢?”
“等待你们的只有下岗!”
前段时间下岗的阴影还笼罩在这些人的心头,此时终于消散了一些,那些人过来哪里是在挖柠萌?分明是在挖他们的工作,挖他们的根基,又哪里会告诉别人柠萌的信息?
他们不知道柠萌的身份,但联系地址总是知道的。
知道了地址跟找到柠萌本人,那还有区别吗?不过时间问题罢了。
于是这些老员工们一个个严防死守,稍微有点风吹草动的,就如临大敌,怀疑是不是对手杂志社派来的卧底。
不怪他们怀疑嘛,之前他们杂志社就出过多次卧底,差点直接被偷家了。
为此,李主任还专门对老员工们开了次会:“咱们也不是只能一味的防守,咱们也可以进攻的,对吧?现在柠萌的信息只有咱们知道,但这不妨碍咱们放出点真真假假的消息出去,比如,柠萌的身份,柠萌的工作。”他顿了顿,喝了口茶,“不是很多读者来信,分析柠萌的真实工作是做什么的嘛?我看读者们就分析的很好嘛,火眼金睛!”
“柠萌,他其实就是机关单位的公安,这一点说得通吧?”
老员工们虽然不知道柠萌的具体身份,但主任都这样讲了,那必须说得通啊。
于是很快,《大宋》的作者其实是机关单位内部的某市公安干警的消息,就这么从广市传了出来。
第32章
32
江柠对自己在外的‘身份’信息一无所知,
在结束了开学模拟考后,班主任和各科老师们,对班里同学的大致成绩,
就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判断,
和中考成绩排名相差不大。
唯一的例外就是江柠。
毕竟这是个在中考中文科成绩考的非常好,理科成绩也还行,
英语成绩一般般,但开学模拟考时,完全颠倒过来,这实在是各科老师们属实没有预料到的。
这变化……就算暑假加强了英语学习,也不至于把其它科目内容全都丢到爪哇国去了吧?
江柠也在模拟考之后,
继续见缝插针的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
经过一周军训,加几天的了解,
610寝室的女生们,也初步都认识了,
没有刚来时那么陌生那么有距离感,此时再看江柠在那里奋笔疾书的卷啊卷,也会好奇的放下书本,过来看看江柠到底在写什么了。
江柠连忙捂住稿子,不给看。
她实不想让人知道她靠投稿挣钱的事,
总觉得一件秘密被一个人知道了,
全校就都知道了,
她爸妈也就知道了。
她不想节外生枝。
徐秀丽的性格还真有两分像八七班红楼梦里林妹妹的傲娇,
见她不给看,
噘嘴哼了一声,
大眼睛翻了个漂亮的白眼,“不给看就不给看,
哼。”坐回到床上,又不时地从书上方探起脸很好奇,“江柠,你屁股下面坐的什么书啊?”
洗脚盆翻过来坐,有些硌屁股,江柠便将自己买的和杂志社寄来的两本《武侠》杂志垫在了屁股下面。
江柠从屁股下面抽出一本《武侠》杂志递给徐秀丽:“你要看?”
徐秀丽又忙嫌弃地说:“咦~谁要看你垫屁股的书。”
江柠也不在意,又塞回屁股下面继续写。
现在时间不像军训时那么紧张了,她大概能保持每天五千字的节奏,写到熄灯,去洗漱睡觉。
等她去洗漱了,寝室里几个室友,便好奇的凑过来看看她垫屁股的究竟是什么书。
实在是她们的娱乐太少了,除了极个别的同学有余钱买闲书外,其余同学基本是没钱买课外书的,即使有钱,也是拿去买辅导书、作业本、笔之类,最多最多花钱买本高考作文集。
她们早看出这本是个杂志了,原本看着是新书,不好意思借,结果江柠居然用这崭新的书来垫屁股,暴殄天物啊!
一中虽说都是下面各乡镇的尖子生们考上来的,可也不是人人都是死读书的,不少人都和江柠一样,也喜欢看金庸看古龙。
610寝室的女生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真正完全靠死读书的书呆子,是极少的。
在江柠洗漱回来后,她们便好奇地问她:“江柠,你床上的那两本《武侠》看完了吗?”
“没看完,怎么了?”
听到江柠说没看完,出口想借的女生就不好意思了,“没什么,你如果看完了,能借给我看看吗?”她从自己枕头下,抽出一本《读者》来,“我们交换着看,可以吗?”
江柠没接她递过来的读者,而是直接把自己床褥下的《读者》《青年文摘》《武侠》《长江文艺》《科幻世界》等之前买的准备找准风格投稿的杂志,全部翻了出来,放到寝室里唯一一张书桌上,“随便看,别丢了就行。”
毕竟她可能还需要投稿呢。
现在是签约了《武侠》杂志社,忙着写《大宋》,没时间写别的,可这本写完了,或者中间又想写短篇时,又需要了呢?
况且,江柠是个表达欲很强的人,许是从小告诉自己,不要成为江妈那样唠叨又吃力不讨好的人,她从小就不太说话,可不说话,并不是没有表达的欲望,而是自我控制,那那些她需要倾诉的表达欲望如何宣泄呢?
写作。
她将自己全部的表达欲,都倾尽在了自己的作品里。
工作后,她为什么还能坚持写作?其实也是她的表达欲作祟,因为她的工作,更需要她沉默,需要她守口如瓶。
有人说,写作,就是你表达欲的体现。
江柠深以为然,且她是个表达欲极强的人。
表达欲强,也意味着,她拥有极强的写作欲望和源源不断的灵感。
她可能看到一朵花,一棵树,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甚至读到一首诗,一篇文章,看到生活中的故事,一个人,都会冒出各种灵感。
她随笔写出来的东西,修一修之后,就可以投稿发表,又极有灵气,为她带来收益。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天赋。
寝室里的小姑娘们,都没有想到,江柠居然有如此多的存货,好几个都从床铺上爬了起来,就着走廊昏暗的灯光,去书桌前翻了起来。
“江柠,你哪来的这么多杂志?”她们转头惊叹的看着江柠。
她们对《知音》不太感兴趣,但她们都很喜欢看《读者》和《青年文摘》。
江柠不知道的是,《读者》《青年文摘》《知音》都在她离村后,给她寄了样刊,此时都堆积在大队部呢。
大队部的人虽不知是谁寄来的,但也不会随便拆人家信件,就那么一直堆在角落的纸箱里堆着,无人问津。
或许半年或一两年后,会有人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
而此刻,因江松不愿意复读而萎靡了大半个月的江妈,终于想起来,江柠去窑厂搬砖快一个月了,要发工资了。
这工资她自然不会让江柠拿到手的,她打起精神,快步往她妹妹家赶。
九月的天,天依然很炎热。
见妹妹不在家,又往窑厂赶,本来还想让妹妹帮她领江柠的工资的,现在她去刚好可以直接领了,省的江柠一个小丫头,领了工资乱花了。
夏季本就热,窑厂温度更是要比别的地还要再热上三分,哪怕身上穿着围裙,戴着护袖,汪爱兰依然灰头土脸,满身砖屑灰尘。
她比江妈小八岁,自小就是江妈一手带大的,很是尊敬长姐,听闻姐姐来了,用毛巾擦着脸上的汗:“姐,找我来什么事啊?你之前不是说让柠柠过来搬砖吗?怎么没来?”
“她没来?”江妈声音一下子拔高了。
“恩,没来呢,我还想着找个下雨天去问问你什么情况,这些天一直没下雨,我也找不到一个带口信的。”汪爱兰和汪爱莲长得完全不一样,汪爱莲长得像母亲,虽体格高大健壮了些,五官却生的硬朗刚毅,王爱兰则像父亲,面容柔和,明明是亲姐妹,却一个鼻梁高挺如山岳,一个塌鼻梁。
她将自己的脸抹成了花猫状,边走边摘下袖套,“你来我也没个准备,家里没什么吃的,走,我带你去街上吃。”
她说的街,是她们乡的乡镇府那一条街,是个四岔路口,路口摆着许多水果摊、面条摊、早点摊等等,十分热闹。
江妈嫌弃道:“别忙了,我吃了早饭来的,才不去吃那些东西,烧的又不好吃,还贵的要死。”她想到江柠的手艺,拒绝道:“你忙你的去,我就是来找柠柠。”
“柠柠没来!”小姨汪爱兰说:“我到今天一回都没见到她。”
汪爱莲气的咬牙切齿地说:“这小XX也不晓得跑哪里去了,看我找到她不把头发揪光!”XX类似于女性生~殖~器的词,又没有直接骂那么露骨,是当地人日常骂女儿的话。
江松不听话不复读跑去深市的怒气,江妈原本就没有发泄口,这下一下子就找到了可以发泄的地方。
汪爱兰却有些不解长姐为啥这么生气说:“柠柠不来就不来就是了,发那么大火做什么?要我说她不来才好,她才多大?哪里能做的了窑厂的活,她读了这么多年书,让她到大队部找个文书的工作多好。”
汪爱兰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八岁女儿五岁,平时对两个孩子也一样,若说没有差别,那肯定也有,但也不至于苛待,她每天搬砖没空带孩子,都是哥哥照顾妹妹。
江妈气道:“这丫头胆子是太大了,不打不行了,我要她到你这里搬砖,她居然一天都没有来,这些天也不在家里,还不知道去哪里鬼混去了,这要是跟人跑了……”
她是越想越生气,越想越慌。
姑娘都养这么大了,眼看着就要挣钱嫁人了,这时候要是跑了,那这么多年养她,不是鸡飞蛋打了?
汪爱兰用袖套拍打着身上的灰:“柠柠不是说考上了一中吗?是不是上学去啦?”
江妈一怔,还真有这个可能。
她辞别汪爱兰,赶紧回家问江爸,在江爸这里得了确切答案后,气的是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她是完全没有把我的话放在心上,完全当做耳旁风啊?我让她去打工,她居然敢去念书?”说着就想冲到她学校去打她。
江爸不耐烦道:“行了,她学费都交了,你现在去找她有什么用?”
“有什么用?我要她滚回来去搬砖!给我把钱都退回来!”她一腔怒火对着江爸而去:“江国平!是不是你拿钱给她交学费了?”
“我身上哪来的钱?赚的钱还不是都给你了?”江爸一脸无辜状。
“那她哪来的钱?”
“卖小龙虾赚的吧。”
“学费加书本费学杂费七百多块钱,她最多也就卖十来天小龙虾能挣七百多块钱,你糊弄鬼还差不多!要是钱那么好挣,你也天天卖龙虾,咋没给我带回来七百多块钱?你跟我老实交代,她钱到底哪来的?”江妈一把抓住江爸的衣衫。
江爸掀开江妈抓着他的手臂,“你也晓得学费三百多,书本她用的哥哥们的就行,至于其它学杂费,她没钱还不能省点啊?大不了校服不要就是了。”
学校发的校服性价比极高,春夏两套运动服套装,耐磨耐穿,是很多贫困家庭出生的学生难得的好衣裳,恨不能一年穿到头,而就算他们一年穿到头,三年下来,穿到毕业都穿不坏。
是以,只要不是穷的叮当响的人家,都会愿意给自家孩子买上一套校服,姐姐穿完弟弟穿,弟弟穿完妹妹穿,可以当传家宝的那种。
江柠领校服时,还特地挑了一六五的码,穿在她身上宛如披了一只麻袋,为此寝室里同学还笑她,干嘛选这么大的衣服,江柠笑嘻嘻地说:“别看我现在矮,可我后劲足,长得快!”
把寝室里女孩逗的哈哈大笑。
她们却不知,江柠说的是实话。
江妈原本气的想去江柠学校,把钱都退回来,又怕要不到钱还白白搭上两趟路费。
从水埠镇去吴城来回路费至少要五块钱呢!
这都没算从汽车站去一中的路,虽不算太远,可要靠两条腿走路,也是不短的距离。
江妈舍不得那五块钱,心里便暗暗发狠,等她回来,看她给不给她好果子吃。
她能在学校待一天两天不回来,还能一个月两个月不回来?除非她想饿死!
前世她便是这样拿捏江柠的口粮的。
此时她还不知道,江爸为了省路费,一次性把她一个学期的粮食都拉去了。
自从有了江爸送来的两百斤粮票,江柠就不再天天吃咸鱼咸豆角了,她会去打菜吃,她深知,人只吃碳水和咸鱼咸菜营养是不够的,她正在生长发育关键期,营养跟不上不光会影响大脑发育,对身体发育也有影响。
恩,江柠前世就是美丽的太平公主呢,跑步嗖嗖地。
有了钱和饭票,她吃菜也不抠搜的,有时候会打二两烧的稀碎味道却还不错的花菜,有时候会打三两青椒炒豆干,有时候会打八两的雪菜红烧肉,有时候还会连着红烧肉和花菜一起打,一顿吃一斤粮票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