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69章

    赵千兰听见这话,双手一抖,又是垂下了眼眸,对着宋俊材笑了笑:“堂哥赏识你,是好事情。”

    “不过那位赵大人,是要去干什么呢?”

    宋俊材回答:“大概是要去见他的夫人吧,就像是我来见你一样,今日方便,日后可就不方便了。”

    赵千兰听见这话,若有所思的哦了一声。

    宋俊材抬眸,视线扫过了眼前的众人,又紧紧的握住了赵千兰的手。

    妻子、女儿、女婿,都在他的身边,一心一意的,自己又得到了贵人的赏识,马上要脱离礼部的苦海,此刻他是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

    “赵大人愿意赏识我,也就是赏识云策,咱们一家人,很快就要蒸蒸日上了!”

    宋若安听见这话,心中幸福极了。

    她觉得从前宋熹之造成的阴霾已经消失,有了外祖家的助力,她很快就要把宋熹之狠狠踩在脚下了。

    趁着宋俊材来了屋里,身后还带着几个小厮,把原本不大的屋子挤得水泄不通的。

    阿莲便趁着这个机会摸去了宋熹之的院子里。

    宋熹之这边刚收拾好了屋子,她便麻利的上了软榻,随即便听见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司琴打开木门,便瞧见阿莲低着头,脚步匆匆的便进了屋子。

    “阿莲?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看见来人,宋熹之很是意外,她没想到阿莲居然会在此刻过来。

    阿莲抬头望向宋熹之,谨慎又小心的点了点头:“奴婢觉得宋若安的母亲,赵千兰今日很是奇怪。”

    宋熹之一听这话,眉毛一挑,瞬间来了兴趣:“她哪里奇怪?”

    阿莲回忆着方才自己观察到的一切,事无巨细的向宋熹之讲述了出来:

    “在奴婢陪着宋若安到院子的时候,赵千兰应该已经到了有一会儿了。”

    “可她那副模样,像是刚从外头回来,眼眶还有些湿润,步子也有些乱。”

    “宋若安问她出了什么事情,她摇头说没有,可却在门槛前一个踉跄,险些是要摔倒。”

    “奴婢急急上去搀扶,便发现她手腕上有些捆绑住的痕迹,而鞋底也同样是沾染了一些青苔……”

    第173章

    宋熹之听见这话,眼眸在瞬间变得幽深了起来,整个人也来了几分兴趣:“捆绑的痕迹和脚上的青苔?宋若安的院子里有青苔吗?”

    阿莲摇了摇头:“奴婢去看过了,屋里屋外都是没有青苔的。”

    宋熹之也点了点头:

    “想来朝中夫人们居住的院子,都是新建的,就像是我这院子,在之前也是用专门的人来打扫过,是不可能有青苔的。”

    阿莲脸上也是带着些许疑惑:“奴婢也想不通,所以特地前来告诉您。奴婢觉得她或许是得罪了什么人,被闷头打了一顿,手腕上才会有捆绑的淤痕。”

    宋熹之饶有兴致的摸了摸下巴:“鹤延山上,能有什么人会对赵千兰动手?”

    “就算是贺云策还不上印子钱,那些人找上门来,也不可能在此时此刻,对赵千兰动手。”

    除非是赵千兰得罪了什么达官权贵,所以她就算是受了委屈,也不肯声张,还要一副强颜欢笑的样子。

    阿莲听见这话,又是想到了什么:“对了,印子钱的事情大概赵千兰也能帮贺云策解决了。”

    “她说她找赵老夫人聊过了,贺云策的前途有救了。”

    宋熹之沉默的思索着,没有说话。

    她觉得事情有些说不通。

    宋熹之正在沉默的想着,谁知道外头竟是传来了一阵吵嚷的喧闹声,就像是有人在门口发生了争执。

    听见这声音,阿莲的脸色微微有些变了。

    “我去外头拖着人,你从后面翻窗户回去吧。”

    宋熹之一边说着,一边从软榻上站起身,又是郑重的拍了拍阿莲的肩膀:“回去的时候小心些,别让旁人发现了。”

    阿莲感受着肩头的力量,微微有些愣神,她望着宋熹之的背影,突然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肩膀。

    然后才从后头翻窗户走了。

    等宋熹之开门出了屋子的时候,看见的就是院子里熙熙攘攘的人,有丫鬟有小厮,还有大件小件的包裹物件。

    而站在这些东西最前面的,则是一个衣着华贵、妆容得体的中年妇人,她身材清瘦,高颧骨、丹凤眼、柳叶眉。

    此刻正双手叉腰的站在原地,像是朝着辛夫人说些什么,模样强势,看样子也十分不好相处。

    “赵夫人,这真是不赶巧,你来得迟,我们都已经安顿好了。”

    “若是我们是一同来的这院子,你想要大些的主屋,我们定是让你先挑,可如今我们东西都安置了下去,总不可能重新搬了,这兴师动众的……”

    辛夫人脸上还挂着笑,声音也是轻声细语的,她上前一步,拉着赵夫人的手,又是拍了拍她的手背:

    “不过是暂时住下,等日后回了京城,我找你喝茶,正好有些熏香拿来给你品品。”

    一听这话,赵夫人原本剑拔弩张的情绪正缓和了不少。

    她真要招呼着下人把箱子搬到空下来的那间小屋里,却冷不防的看见了宋熹之从屋子里出来。

    辛夫人朝着宋熹之招了招手:“之之,你来见见,这位是赵夫人,是工部尚书赵大人的夫人,也是誉王殿下的亲舅母呢!”

    工部侍郎,赵大人?

    宋熹之听着这个名字,微微眯了眯眼眸,随即走到了辛夫人身边。

    辛夫人又是朝着眼前的赵夫人介绍,在外人面前,她的声音细细的,却也带着几分热络:

    “这位便是安定侯府的大少夫人,我这病便是她帮我治好的,若是赵夫人想要调理身体,找她就对了。”

    辛夫人当着外人的面,又是恢复了从前与她初见时的样子,让宋熹之不免觉得有些好笑。

    她扬起嘴角,刚准备跟着面前的赵夫人打声招呼,可谁知这位赵夫人翻脸比翻书还要快。

    赵夫人半眯着眼眸,上下打量着宋熹之的模样,等看清了宋熹之的脸,眼眸里还带着几分轻蔑与厌恶。

    “我身体可好得很,没病没灾的,谁敢去找她看病啊?”

    辛夫人骤然听见这话,一愣,连脖子都伸长了几分。

    只见赵夫人回忆着方才赵庆舒对自己的嘱咐,如今看见了真人,语气里也越发的含了几分冷意:

    “是非不辨,长幼不分,我与辛夫人在这里,你不过一个刚成婚的姑娘,却占了最大的院子。”

    “我如今箱子那么多,下人仆从也多,若是你不搬,便是在为难我,我定是要告诉贞妃娘娘。”

    宋熹之先是被赵夫人突然的反应愣了一下。

    感受着她眼中鲜明的厌恶,宋熹之突然明白了些什么,她非但不生气,还觉得有些好笑,她干脆利落的便扭头,回了屋子。

    “好啊,我让,我现在就叫人搬。”

    辛夫人一愣,没有想到宋熹之变得这么好说话。

    赵夫人以为宋熹之是怕了,态度倨傲的抬了抬下巴:“若不是旁的院子没了屋子,我才不住你住过的地。”

    她身边的嬷嬷瞧着自家主子态度突然的转变,心里有些古怪。

    她也是赵夫人身边能说得上话的老嬷嬷了,从未看见是自家端庄得体、张弛有度的主子,突然这样发作。

    于是嬷嬷扯了扯赵夫人的衣袖:“主子,这位夫人看着也是个好相处的,您怎么突然这样说话呢。”

    赵夫人想起赵庆舒说过的话,冷笑了一下:“她……不过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丈夫躺在床榻上,她却打扮的这样狐媚,看着便不是什么好东西。”

    而她,生平最恨的便是这种狐媚的妖精,若是丈夫昏迷,便是这种人最会破坏旁人的家宅,不安于室又不甘寂寞,惹得男人神魂颠倒。

    就算是夫君方才没有刻意嘱咐,让她小心这个女人,她也是会远远的冷着她。

    空穴不来风。

    如今夫君千里迢迢找她,向来淡淡的人,却如此旗帜鲜明的表达了对宋熹之的厌恶,还要让她提防着些。

    一定是宋熹之有什么不堪入目的底细,又被夫君知晓了。

    她能不提防吗?

    一想到这里,赵夫人还上前一步,扯了扯辛夫人的袖子:

    “咏书,我实话跟你说了,她不是什么好女人,若是你想要后宅清净,可是要离她远些。”

    赵夫人的声音不小,也没打算瞒着宋熹之,原本在屋子里收拾包裹的众人,心中都憋着一股气。

    吴嬷嬷心里也很是不解:“主子,您从前也不是一个忍气吞声的人啊,如今这么这样干脆的来收拾包袱了。”

    “她是誉王的舅母,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您可是二品大将的夫人!虽是年轻了点,可按照尊卑来排,还指不定谁尊谁卑呢!”

    宋熹之听见这话,只是笑了笑,随即将方桌上自己喝剩的牛乳,直接倒到了软榻的底下。

    “我图什么?图个清净。她明摆着就是来找事的。”

    众人看见宋熹之突然动作,干脆利落的同时还有些飒。

    大家皆是一愣,可宋熹之却抬了抬眉骨,脸上还含着淡淡的笑意:“嬷嬷,您今日为我准备的牛乳呢?”

    吴嬷嬷把手里正端着的罐子递到了宋熹之的面前,被她突然转换的话题,弄得有些摸不着头脑:

    “满满一壶,姑娘你就喝了一口,余下的都在这儿呢。”

    宋熹之摆了摆手,压低了声音:“一半往床底下洒,一半留着,我还要喝。”

    第174章

    宋熹之说完这话,在众人惊讶又疑惑的目光中,淡淡的走了出去。

    只有拿着端着罐子的吴嬷嬷,明白了宋熹之到底是想要干什么,她默默的扭头,视线往床底下望去。

    “我家姑娘的心肠还真是黑啊!”

    她捂着嘴偷偷笑了笑,便将半罐的牛乳混了清水,干脆利落的往床榻底下泼去,又是搬了几个木箱子,把床榻下头堵得严严实实的。

    牛乳混杂了清水,片刻之后便会干了,干了之后也就看不出痕迹。

    只有几日之后,睡在床榻上的赵夫人,在床榻上闻见隐隐约约的臭气,这臭气如影随形,又是找不到源头。

    到最后,会弥漫到整间屋子里。

    吴嬷嬷手脚麻利的干完这一切,在屋子里点燃宋熹之常用的熏香。

    随即便用一张帕子裹着罐子,混杂在忙忙碌碌的人群里,去了另一件屋子。

    那个速度,那个反应能力,熟练的就像是做过千百次了。

    而此刻的宋熹之,也刚出了门口,走到了赵夫人的面前。

    赵夫人瞧着宋熹之的下人,正扛着大箱小箱,行色匆匆的从屋子里出来了,心里很得意,她用帕子抵了抵鼻尖,淡淡道:“识趣就好。”

    语气带着几分居高临下的轻蔑。

    辛夫人皱紧了眉头,扭头瞧着宋熹之不声不响的模样,只觉得这宋熹之突然是转了性子,她刚想开口说两句话。

    可宋熹之只是对着赵夫人笑了笑,睁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我尊您老,便把屋子收拾出来,让给您了。”

    她说着,眼眸真挚又关切:“里面正在收拾了,您还是赶紧进去吧,耳顺之年,若是在外面吹了风,冻着了身子可就不好了。”

    宋熹之刚说完这话,辛夫人便一个没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这赵夫人本来就长得老气,所以才这样恨那些年轻的狐媚子。

    宋熹之这嘴没变,还是一如既往的坏啊!

    赵夫人猛地回过神,原本得意的眼神也在一瞬间变得恼怒了起来,她气的嘴皮子都在哆嗦:“你这是什么意思?你是在说我老?”

    “本夫人如今可还未到四十!”

    一听这话,宋熹之表情变得疑惑又懵懂,却还是先发制人的道歉:“那真是不好意思,没看出来,夫人莫怪。”

    “不过长幼有序这话,是您说的。这屋子让是我的情分,不让是我的本分。您日后可别又说什么把屋子还回来之类的话。”

    “这是不可能了。”

    辛夫人也忍下了笑,严肃的点了点头:“是了,我是证人。之之想要与你好好相处,又是让了屋子又是赔罪道歉的。”

    “若是赵夫人之后还想要把换好的屋子还回来,那就是故意折腾人,这可不能够了。”

    赵夫人听见这话,冷笑了一声:“你放心,我说什么都不会把这屋子还给你们的。”

    “我是誉王的舅母,若是之后良妃娘娘要带着其他的娘娘过来聊天,我这大屋子才能坐得下人。”

    一口便是一个良妃,想来良妃日日与这种人交际,也不是个好相处的。

    辛夫人心底发起了火,还想要再说些什么,却直接被宋熹之拉着手,走了。

    赵夫人见状,终于扬眉吐气的回了属于自己的大屋子:“知道理亏,就夹着尾巴灰溜溜的跑了。”

    等进了屋子,便闻见了一阵清新好闻的香气。

    赵夫人吸了吸鼻子,对这间屋子非常的满意:“这屋子开阔,屋里还有淡淡的熏香,人住着,便是连心情也变好了。”

    而宋熹之和辛夫人那边,也刚到屋里坐下。

    宋熹之身边也没带几个下人,辛夫人便把自己的下人借给了她,几人正忙忙碌碌的又收拾着。

    辛夫人在宋熹之耳边絮絮叨叨的埋怨:“这赵夫人是个霸道又干练的妒妇,长得老气,手段却很毒辣,娘家后台也硬,所以赵大人后院是没有人的。”

    宋熹之点了点头:“确实不好相与,能让赵大人后院空无一人,手段真是可见一斑。”

    辛夫人心有余悸的摇头:“现在空无一人,可不代表一直空无一人。我可听闻了,赵大人后院从前的那些女人,早就成了死人了。”

    她拍了拍宋熹之的手:“你让了也好,忍一时风平浪静,省的跟她有什么牵扯,只是她那屋子在中间,咱们的屋子被隔了开。”

    “而且你的屋子靠近门口,想来夜里风也大些。”

    宋熹之听见这话,笑而不语。

    新屋子虽小,但是靠近院子门口,其实这才是宋熹之换了屋子的真正原因。

    她听了阿莲的话,总是觉得有哪里不对,而这间屋子在最外边,所以夜里出去活动,更加方便,也不会被人察觉。

    宋熹之想着,又是朝着辛夫人神秘一笑:“我倒是没有忍,只是赵夫人还有在这里小住十日,她怕是要忍忍了。”

    听见宋熹之这话,辛夫人很是好奇,她正想要开口,却瞧见敞开了大门外头,多了一个人影。

    是平时守山的嬷嬷,特地来各处问问院子里的情况。

    “两位夫人在这院里住的如何?方才老奴听见了几声争执,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

    宋熹之笑着摇了摇头,又是微微眯了眯眼眸:“大事倒是没什么,不过本夫人倒是想问,鹤延山上是否有很多青苔?”

    老嬷嬷听见这话,觉得有些奇怪:“院子里是有青苔?”

    宋熹之道:“不是院子里长得,是院子里有野猫的脚印,脚印上沾染了青苔,下人虽已经处理过了,可青苔滑脚,我怕还会有,便来问问。”

    老嬷嬷点了点头:“是底下人照顾不周了。不过夫人放心,这青苔不是此处的。”

    “大概是野猫在后山跑了,又闯进了院子,才有了青苔的痕迹。”

    宋熹之歪了歪头,眼眸里多了几分好奇:“后山?那是什么地方?”

    老嬷嬷眼眸沉沉,就像是回忆从前的往事:“那边也是鹤延山的一部分,与前山隔着一片竹林,十几年前是香客居住的地方。”

    “如今因为山顶的古刹关门了,而后山的山路也太过陡峭,便都荒废了,在前山建了新的院子,供贵人们居住。”

    她话说一半,语重心长的嘱咐:“那处后山,大约是没人再去了,年久失修,杂草丛生,大概是生了许多青苔,夫人们可千万别往那处去。”

    第175章

    辛夫人一听这话,觉得嬷嬷的嘱咐简直是杞人忧天,她笑着道:“那里荒无人烟,我们在院子里修养几日便要去参加封禅大典了,是不可能往那边去的。”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