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陶大师笑而不语,又端起茶壶,给他和自己各倒了一杯茶。茶是好茶,王道长却尝不出味道来,只一直盯着院子。
又过了一盏茶的工夫,大概一共半个小时,闻君止才从那种悟道入定的境界之中退了出来。
他似有所感,在漫天飞舞的桃花花瓣之中开始舞剑。
他的手中并没有剑,却仿佛有一把看不见的剑,搅动起气流,花瓣被扬起,绕着他飞舞。
“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王道长惊道,“他的悟性竟然这么高?这才半个小时啊。”
“这就是顿悟啊。”陶大师笑道,“有的人探索了一辈子,也无寸功,而有的人,只灵光一闪,就能领悟剑道。”
王道长死死盯着舞剑的闻君止,站起身来,扶着窗户道:“师祖,他用的可是我们茅山代代相传的三清剑法?他竟然从祖师的题字之中,就能领悟三清剑法?这是什么样的妖孽?”
他激动起来:“师祖,这样厉害的人物,我们一定不能放过,将他收为弟子吧?我虽不才,愿意收他为徒。”
陶大师却摇了摇头,道:“你与他没有师徒缘分。”
王道长脸上满是失望,又道:“那让大师兄收他为徒?大师兄那样厉害的人物,总不算辱没了他吧?”
陶大师继续摇头:“他虽与我茅山有些缘分,但缘分不深,我们茅山没那个福气收他为徒。”
王道长心中暗暗吃惊。
他们茅山可是上清祖庭,即便到了现代,门派内也人才济济,在炎夏国有很高的威望,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拜入茅山门下。
但师祖却说茅山没福气收闻君止为徒?而不是闻君止没福气成为茅山弟子?
这……这不是太自谦了啊。
但是,师祖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这个闻君止的来历定然不简单。
一整套三清剑法练完,闻君止收剑,手中那看不见的剑仿佛顷刻间便消弭了,只留下无数花瓣还在半空中飞翔。
他这才回过神来,便听见一个苍老却中气十足的声音道:“闻先生好悟性。”
第221章
、诡异命格
闻君止回过神就看见了仙风道骨的陶大师,连忙行了一礼:“陶大师,刚才实在是失礼了。”
陶大师笑道:“你在我陋室悟道,为我陋室增添了一笔神异,何来失礼之说?来来来,进屋来喝一杯茶吧。”
“那晚辈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闻君止随着二人进了屋中,红泥小火炉上的水开了,用来泡茶正好。
一时间,屋中茶香四溢。
三人先品了品茶,闻君止道:“陶大师,我刚才并非故意偷学茅山派的剑法,只是……”
陶大师抬起手,制止他说下去,笑道:“闻先生不必耿耿于怀。我这块陋室的牌匾乃祖师亲笔所写,挂在这里已经一千多年了,也曾有几个天资聪颖之人在此悟道。”
“若是祖师敝帚自珍,不愿意让人学了去,也就不会堂而皇之地挂出来了。你能够领悟其中的奥妙,那是你的机缘,不必为此有负担。”
闻君止赞叹道:“贵派祖师的心胸,令人敬佩。”
三人又喝了一会儿茶,谈古论今,还说了不少道经经义。
王道长越听越心惊,这位闻先生怎么知道得这么多,三千卷道藏,难道他都看过?
越听他心中越是难受。
这样的天才,不拜在茅山门下,真的是可惜啊。
“闻先生远道而来,还拿出了这枚金叶子,必是有所求。”陶大师道,“闻先生不妨明言。”
闻君止道:“既然如此,我就直说了。陶大师,在下命格奇特,五岁之时本应殒命。但有人用了续命之法,让我与一位同样命格奇特的女子定下婚约,用她的命数救了我一命,让我能够平安活到如今。”
“我这次来,是想问今后的活命之法。”
陶大师道:“既然已与那女子定亲,以后你二人结为夫妻便可,莫非闻先生想要退婚?”
闻君止苦笑一声,道:“我倒是不想退婚,但我那未婚妻想要退婚。”
陶大师问:“她知道你的情况?”
“她不知道。”
“既然如此,为何不说与她知道?”
闻君止叹息道:“当初订婚之时,她才一岁。她祖父同意我俩的婚事时提了一个要求,在她二十五岁之前,我们不能去打扰她,二十五岁之后,她如果要退婚,我们也不可阻拦。”
他顿了顿,说:“何况……我希望我和她之间的感情是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因此才来求活命之法,若是退婚也能够活,我也能面对她了。”
王道长心中暗道:此人不仅天资聪颖,连人品也好。
可惜,太可惜了啊。
他心痛得都要捶胸顿足了。
陶大师捋了捋胡须,微微颔首道:“闻先生说得也有道理。这样吧,你把你的生辰八字给我,我来测算一下,看有没有办法。”
王道长又惊了一下。
今天师祖怎么这么好说话?
以前别说让他解生辰八字了,就是想跟他说句话都难。
闻君止立刻将自己的生辰八字写在了纸上,递了过去。
陶大师只看了一眼,脸色就是一变。
他似乎有些不敢相信,又抬起头来看了看闻君止,再闭上眼睛,掐指而算。
屋子里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陶大师测算了很久,王道长更惊讶了,什么八字,需要测算这么久?
以师祖的能力,解生辰八字这种事,只要随便看一眼便有结果了啊。
足足测算了一个小时,看得王道长目瞪口呆,直到天色渐渐转黑,陶大师才睁开了眼睛。
闻君止迫不及待地问:“陶大师,如何?”
陶大师叹了口气,微微摇头。
闻君止一怔,道:“陶大师的意思是……我注定要死吗?”
“不是。”陶大师说,“阁下的八字,的确奇特。”
“到底奇特在何处?”闻君止又问。
当年那位给他算命的大师也没有详细说,或者详细说了,爷爷没有告诉他。
“从这八字上看,你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什么?”闻君止和王道长都是一惊。
什么鬼?
这里说的五行,自然是指的“金、木、水、火、土”,而三界,则是指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可是仙人的命格!
王道长忍不住问了出来,陶大师道:“正是因为你是仙人命格,却又是个凡人,所以这八字才奇特,奇特到一个凡人根本担不起这样的命格,所以你五岁之时就该命丧黄泉了。”
他顿了顿,又问:“你那未婚妻的八字,你带来了吗?”
第222章
、柏舟的命格
古代婚礼有很多流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礼必不可少。
其中问名就是男方要到女方家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
这个时候就要交换庚帖。
交换庚贴后要请大师合二人的八字,如果相克,婚事就成不了。
因此闻君止是知道柏舟的生辰八字的。
闻君止又在纸上写下了柏舟的八字,陶大师接过来,掐指一算,只听“噗”地一声,那写了生辰八字的纸竟然烧了起来。
陶大师脸色顿时一白,就像是胸口遭受了攻击一般,喉头一甜,差一点就吐血了。
“师祖!”
“大师!”
闻君止和王道长都惊呼出声,连忙上去搀扶。
陶大师摆手制止,道:“我没事。”
闻君止惊疑地问:“陶大师,这是何意啊?”
“闻先生这位未婚妻的生辰八字,我算不出,也不能算。”他道,“我这才刚刚开始,便受了天道反噬,说明这不是我能够触碰的,如果强行测算,于我功力有损。”
闻君止眉头紧皱:“为何会这样?”
“虽然我无法测算,但我知道,既然能解你这生辰八字,这位姑娘的八字肯定更加奇特,此女非泛泛之辈。”
他端起茶盏,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喉咙,说:“我这里并无为阁下解厄的办法,阁下还是等到那姑娘二十五岁之时,与姑娘开诚布公吧。”
他上下打量闻君止:“闻先生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又满腹学识,难道还打动不了一位姑娘的心?”
闻君止苦笑。
陶大师又道:“闻先生是君子,不愿道德绑架那姑娘,我也能够理解。这姑娘还有四年才满二十五,我刚才测算阁下的八字之时,发现阁下在一年半后,会有一次大机缘,或许这是转机也不一定。”
闻君止心中一惊。
一年半后会有转机?
他身体微微前倾:“陶大师,可否告知,究竟是什么样的转机?”
陶大师拈须而笑,说:“这不是我的道行可以探知的,何况早知道了也未必是好事。”
闻君止本来很失望,但如今又燃起了希望。
他起身,朝着陶大师深深地行了一礼,道:“陶大师,今日多谢你为我解惑。茅山的恩德,我铭记在心。”
陶大师笑道:“这不过是我还当日你祖先救我祖先的恩情,不敢言恩。闻先生今后只需要多行善事,便算是不辜负我茅山祖师了。”
闻君止认真道:“陶大师放心,我闻君止虽然算不得君子,却也不是小人。”
“好,好。别说那些扫兴的了,来,再来喝一壶茶,咱们好好论道。”
山峰上的桃花开得灿若烟华,花瓣飘舞,宛如神仙之境。
数日之后,长江边上,一个光着上身的中年男人正在钓鱼。
长江已经进入了十年的休渔期,休渔期内不允许打渔,只能钓鱼,而且一人一杆,不能多钓。
那中年男人一早就来了,找了一个绝佳的位置。
他的钓鱼技术还不错,平时都能有收获,可今天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坐了一天了,居然一条鱼都没有钓上来。
眼看着天色已经暗了,他只能匆匆收起鱼竿,准备回家。
可是他从坐的大石头上下来的时候,忽然脚下一滑,直接掉进了水里。
好在岸边水不深,就是下面有鹅卵石,摔得他龇牙咧嘴。
“今天出门是没看黄历吗?”他骂骂咧咧地站起来,却忽然听见水下有什么声音。
哗啦。
好像有什么东西从水面下游过。
他心中一动,不会是鱼吧。
还是一条大鱼!
怪不得今天一整天都没有钓到鱼呢,原来在这里等着呢。
他兴冲冲地爬上大石,将鱼竿一甩,重新下了杆。
不到十分钟,鱼竿就是一沉。
上钩了!还是个大家伙!
他满脸激动,要是真钓上来一条大鱼,他就能在朋友们面前炫耀一整年了。
他拼尽全力一拉,就发现有些不对。
这也太重了吧?
鲨鱼也没有这么重啊?
无论他怎么拉,都拉不上来,他有些急了,干脆跳进水中,朝鱼线被拉住的地方游去。
他摸到了鱼线,奇怪,鱼线沉得有些深。
他深吸了一口气,一个猛子扎下去,在水里睁开眼睛。
这一看,吓得他差点惊叫,被灌了两口水。
那鱼钩勾住的哪里是鱼,赫然是一只很大的柜子!
那柜子造型奇特,上面似乎还有什么花纹。
他本想靠近些再看看,谁知道那柜子里似乎冒出了一缕黑气,将江水都染黑了一缕。
第223章
、这是1口棺材
他吓得赶忙往回游,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一动,那大柜子竟然也跟着动了,朝着水面浮起。
那钓鱼的人手脚并用,好不容易才爬上了岸,忽然听见身后哗啦一声巨响,他回过头去,看见那口大柜子破水而出,被浪花一下一下地推向了岸边。
他吓得面如土色,一时间没有回过神来。
江水中怎么会有一口这么大的柜子?
看着也不像是柜子,长方形的,造型很怪异,好像有好几层,最外面还裹了一层薄绢。
难道是从上游冲下来的?
大木柜被推到了岸边,正好傍晚来遛弯吹晚风的人很多,见江中来了一口木柜,纷纷围了过来。
围观群众们对着这木柜指指点点,有人道:“我见过江上飘死人死猪的,还真没见过飘这么大的木柜子的,谁家用这么大的柜子啊,都跟个小房子差不多了。”
“谁家柜子外面还裹着一层布?这是什么布啊,看着不便宜。”
“你们说这里面到底装着什么东西啊?”
“奇怪。”忽然人群中走出一个人来,那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戴着一副眼镜,穿着一件笔挺的白色衬衣,头发花白,看着像个知识分子。
他围着这口木柜仔仔细细地看,越看越觉得奇怪。
有认识他的人问:“马老师,你在看什么呢?”
这个老头是大学的历史老师,退休很多年了。
他忽然倒抽了一口冷气,指着那木柜说:“这可不是普通的木柜,这是一口棺材!”
“什么?”围观群众都忍不住后退了一步。
“马老师,你可别吓唬我们,哪有这么大的棺材?”
“对啊,谁家棺材长这样啊。”
马老师道:“你们没见过也正常,因为这根本就不是现代人的棺材,这是商朝的棺材!”
“什么?”众人再次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