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81章

    大理寺丞眯了眯眼,没有半分犹豫,冷哼一声,道:“黄毛小儿罢了。”

    女子密探微微颔首,收回了灼灼凝视的目光。

    第356章

    李妙真的传书

    大理寺丞离开房间,顺着楼梯来到大堂,陈捕头、两名御史和杨砚坐在桌边,默然喝茶。

    桌上摆着笔墨纸砚。

    四十出头,在官场还算年富力强的大理寺丞,默不作声的在桌边坐下,提笔,于宣纸上写下:

    “不是术士”

    宣纸上还有一行字,是陈捕头写的:右手藏着东西。

    接着,是两名御史进房间与女子密探交谈,出来后,一人写“没问案子的事”,另一人写“对许银锣极为关注”。

    杨砚把宣纸揉成团,轻轻一用劲,纸团化作齑粉。

    他随手抛洒,面无表情的登楼,来到房间门口,也不敲门,直接推了进去。

    “王妃失踪了,你们打更人要负主要责任。”女子密探沉声道。

    杨砚坐在桌边,五官宛如石雕,缺乏生动的变化,对于女子密探的指控,他语气冷漠的回答:

    “有事说事。”

    “好”女子密探点头,缓缓道:“我与你开门见山的谈,王妃在哪里”

    “右手握着什么”杨砚不答反问,目光落在女子密探的右肩。

    “不愧是金锣,一眼就看穿了我的小把戏。”女子密探抬起藏于桌下的手,摊开掌心,一枚小巧的八角铜盘静静躺着。

    “司天监的法器,能分辨谎言和真话。”她把边。淡淡道:“不过,这对四品巅峰的你无效。要想辨认你有没有说谎,需要六品术士才行。”

    杨砚没去看八角铜盘,回答了她刚才的问题:“我不知道王妃在哪里。”

    女子密探的第二个问题紧随而至:“许七安在哪里他真的受伤回了京城”

    杨砚抬了抬手,道:“你问一个问题,我问一个问题。”

    斗篷里,面具下,那双幽深的眸子盯着他看了片刻,缓缓道:“你问。”

    “为什么蛮族会针对王妃。”杨砚的问题直指核心。

    女子密探没有回答。

    杨砚点头,“我换个问题,褚相龙当日执意要走水路,是因为等待与你们碰头”

    “嗯。”

    女子密探给出肯定答复,问道:“许七安在哪里。”

    杨砚摇头:“不知道。密探为什么不回京城,暗中护送,非要在楚州边境接应”

    不知道也就说,许七安并不是重伤回京。女子密探沉声道:“我们有我们的敌人。王妃北行这件事,魏公知不知道”

    分不开人手杨砚目光微闪,道:“知道。”

    女子密探离开驿站,没有随李参将出城,独自去了碗州所地方军营,她在某个帐篷里休息下来,到了夜里,她猛的睁开眼,看见有人掀起帐篷进来。

    来人同样裹着黑袍,带着只露下巴的面具,嘴周一圈淡青色的胡茬子,声音嘶哑低沉:

    “我刚从江州城赶回来,找到两处地点,一处曾发生过激烈大战,另一处没有明显的战斗痕迹,但有金木部羽蛛留下的蛛丝你这边呢”

    女子密探以同样低沉的声音回应:

    “与我从使团里打探到的情报吻合,北方妖族和蛮族派出了四名四品,分别是蛇妖红菱、蛟部汤山君,以及黑水部扎尔木哈,但没有金木部首领天狼。

    “褚相龙趁着三位四品被许七安和杨砚纠缠,让侍卫带着王妃和婢女一起撤离。另外,使团的人不知道王妃的特殊,杨砚不知道王妃的下落。”

    男子密探“嗯”了一声:“这么看来,是被天狼守株待兔了,褚相龙凶多吉少,至于王妃”

    帐篷里,气氛凝重起来。

    “等等,你刚才说,褚相龙让侍卫带着婢女和王妃一起逃走”男子密探忽然问道。

    “准确的说,他带着王妃逃走,侍卫带着婢女逃走。”女子密探道。

    “呵,他可不是心慈手软的人。”男子密探似讥笑,似嘲讽的说了一句,接着道:

    “事情很明显,他带的那个王妃是假的,真正的王妃混在婢女里。既聪明又愚蠢的做法,聪明在于他混淆了视线,愚蠢则是他这样的举动,怎么可能瞒过天狼几个。

    “危机关头还带着婢女逃命,这就是在告诉他们,真正的王妃在婢女里。嗯,他对使团极度不信任,又或者,在褚相龙看来,当时使团必定全军覆没。”

    女子密探点头道:“出手阻击汤山君和扎尔木哈的是许七安,而他真实修为大概是六品”

    她把许七安的最近事迹讲了一遍,道:“根据刑部的总捕头所说,许七安能战败天人两宗的杰出弟子,依赖于儒家的法术书籍。褚相龙大概是没想到他竟还有存货。”

    声音嘶哑的男子密探道:“不止如此,外物总有耗尽的时候,而四品的武夫过于难杀,最后的结局依旧是许七安弹尽粮绝,所以褚相龙选择抛弃他们。”

    “合理。”

    女子密探叹息一声,担忧道:“现在如何是好,王妃落入北方蛮子手里,恐怕凶多吉少。”

    男子密探轻笑一声:“没那么糟糕,出动四位首领,并让他们联合伏击王妃,蛮子们必然知晓王妃的特异之处。

    “那么,最想得到王妃的是谁”

    女子密探恍然道:“青颜部的那位首领。”

    男人藏于兜帽里的脑袋动了动,似在点头,说道:“所以,他们会先带王妃回北方,或平分灵蕴,或被许诺了巨大的好处,总之,在那位青颜部首领没有参与前,王妃是安全的。”

    女子密探赞同他的看法,试探道:“那现在,只有通知淮王殿下,封锁北方边境,于江州和楚州境内,全力搜捕汤山君四人,夺回王妃”

    男人没有点头,也没反对,说道:“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有主办官许七安没有离京,而是秘密北上,至于去了何处,杨砚声称不知道,但我觉得他们必定有特殊的联络方式。”

    “何以见得”男子密探反问。

    “许七安奉命调查血屠三千里案,他害怕得罪淮王殿下,更害怕被监视,因此,把使团当做幌子,暗中调查是正确选择。一个断案如神,心思缜密的天才,有这样的应对是正常的,否则才不合理。”

    女子密探继续道:“而且,使团内部关系不睦,三司官员和打更人互相看不惯,使团对他来说,其实用处不大,留下来反而可能会受三司官员的钳制。”

    男人摸了摸透着淡青色的下巴,指尖触及坚硬的短须,沉吟道:“不要小瞧这些文官,也许是在演戏。”

    “但如果你知道许七安曾经在午门外拦住文武百官,并作诗嘲讽他们,你就不会这么认为。”女子密探道。

    顿了顿,她补充道:“魏渊知道王妃北行,蛮族的事,是否与他有关”

    男人嗤笑一声:“你别问我,魏青衣的心思,我们猜不透。但不能不防,嗯,把许七安的画像散布出去,一旦发现,严密监视。使团那边,重点监视杨砚的行动。至于三司文官,看着办吧。”

    第二天清晨,盖着许七安袍子的王妃从崖洞里醒来,看见许七安蹲在崖洞口,捧着一个不知从哪里变出来的铜盆,整个人浸在盆里。

    王妃心里还气着,抱着膝盖看他发神经,一看就是一刻钟。

    然后,这个男人背过身去,悄悄在脸上揉捏,许久之后才转过脸来。

    “啊”

    王妃尖叫一声,受惊的兔子似的往后蜷缩,睁大灵动眸子,指着他,颤声道:“你你你许二郎”

    见鬼了吧

    这个男人她见过,正是许七安的堂弟许二郎,可是许家二郎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大惊小怪”许七安得意的哼哼两声:“这是我的变脸绝活,就算是修为再高的武夫,也看不出我的易容。”

    说话间,他把铜盆里的药水倒掉。

    “你变成你家堂弟作甚”听到熟悉的声音,王妃心里顿时踏实,狐疑的看着他。

    这女人真的没啥脑子啊,可能是一个人在淮王府耀武扬威习惯了,没人跟她搞宅斗,就像婶婶一样许七安没好气道:

    “你是不是傻我能顶着许七安的脸进城吗这是最基本的反侦察意识。”

    反什么王妃也没听懂,撇撇嘴:“我饿了。”

    “粥煮好了,外头有一只刚打的山鸡,去把修理、清洗一下,然后烤了。”许七安吩咐道。

    “噢”王妃乖乖的出去了。

    这段时间里,她学会了修理猎物,并烤熟,一整套流程,这当然是许七安要求的。王妃也习惯被他欺负了,毕竟现在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当然,王妃也是蔫儿坏的女人,她从不正面顶撞许七安,往往私底下报复。

    比如趁他洗澡的时候,把他衣服藏起来,让他在水里无能狂怒。

    又比如把叶片上沾染的鸟粪涂到猎物上,然后烤了给他吃。

    最近她寻思着要在烤好的猎物上吐口水。

    每次付出的代价就是夜里被迫听他讲鬼故事,晚上不敢睡,吓的差点哭出来。或者就是一整天没饭吃,还得长途跋涉。

    晚上睡着睡着,口水就从嘴里流下来。

    好半天,鸡烤好了,吐了好一会儿口水的王妃阴险的笑一下,把烤好的鸡搁在一旁,回头朝着崖洞喊道:

    “鸡烤好啦,我喝粥。”

    许七安吃肉,王妃喝粥,这是两人最近培养出的默契,准确的说,是互相伤害后的后遗症。

    许七安很生气,所以不高兴让她吃肉,王妃也不高兴他不让自己吃肉,使劲的报复。

    恶性循环。

    顶着许二郎脸庞的许大郎从崖洞里走出来,坐在篝火边,道:“我们今天黄昏前,就能抵达三黄县。”

    王妃面露喜色,这意味着辛苦的跋涉终于结束。

    许七安瞅她一眼,淡淡道:“这只鸡是给你打的。”

    王妃脸色倏然呆滞。

    “怎么,你不想吃还是说你又在鸡里涂鸟粪了。”许七安眯着眼,质问道。

    “你,你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王妃抓起鸡,凑到他面前,色厉内荏的说:“你自己看看嘛,哪里有鸟粪。”

    “那你吃吧。”许七安点点头。

    “”王妃张了张嘴,弱弱道:“我,我没胃口,不想吃荤腥。”

    “那就赶紧吃,不要浪费食物,不然我会生气的。”许七安笑眯眯道。

    “”她那张平平无奇的脸,顿时皱成一团。

    这时,许七安心里悸动,时隔多日,地书聊天群终于有人传书了。

    他端起粥,起身返回崖洞,边走边说:“赶紧吃完,不吃完我就把你丢在这里喂大虫。”

    王妃朝他背影扮鬼脸。

    许七安背靠着崖壁坐下,眼睛盯着地书碎片,喝了口粥,玉石小镜显露出一行小字:

    二:金莲道长请为我屏蔽诸位。

    过了几息,李妙真的传书再次传来:许七安,你到北境了吗。

    许七安放下碗,以指代笔,输入信息:今日就能抵达北境,你有查到什么信息吗。

    第357章

    三黄县

    二:我在查血屠三千里啊,我寻思着这么大的事,不可能瞒住。可是,许七安我告诉你,这个案子非常诡异。

    我在楚州边境飞了三天三夜,暂时没找到血屠三千里的位置。但我发现一件事很诡异,嗯,我在边境遇到了一小股蛮族骑兵,将他们斩杀,召唤魂魄询问,发现他们根本不知道“血屠三千里”这件事。

    李妙真直接踏着飞剑北上,比许七安要快很多,非要比喻的话,一个坐飞机,另一个游轮马车步行。

    许七安键入信息:这件事我已经知道,这个案子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另外,血屠三千里是典故啊,不是真的屠戮三千里,姐姐你好歹多读点书他在心里吐槽。

    李妙真极为震惊的回复:啊你都知道了吗,不愧是你。

    没你想的那么神,我和你一样,杀人招魂而已,只不过你杀的是蛮族骑兵,我杀的是蛮族大佬许七安继续问道:

    还有没有其他发现

    李妙真传书回复:有的,我发现楚州的物品都很便宜,不管是住客栈还是吃东西,或者买其他东西,五两银子可以花好久好久。而在大奉京城,五两银子,转瞬就没了。

    你在说什么啊许七安一脸懵逼,用了几秒才反应过来,李妙真这话简化一下就是:这里的窝窝头一块钱四个。

    所以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感慨一下楚州物价的便宜还是发泄你身为女人的购物欲

    许七安皱着眉头传书:妙真,我不太懂你的意思。

    李妙真回复说:通常来说,一个地区如果发生了战乱,那么当地的粮食等价格会飙升。但我查了楚州好几个郡县的粮价,虽有起伏,相差却不大。

    许七安明白了,她的意思是,楚州物价还算稳定,这说明蛮族虽有入侵边关,烧杀劫掠,但相对楚州纵横八千里的地域,那只是相对较小的范围。

    三:城池没有被占领

    二:我没看见,而且,如果边境城池被占领的话,蛮族就不会只劫掠边境,而不敢深入楚州腹地了。

    “在不攻城拔地的情况下,只劫掠边境百姓,绝不深入敌人腹地,嗯,这是因为害怕被包饺子,我大概明白为什么古代打战,一定要死磕城池。城池不拿下,就绝不绕过它,因为这等于把后背交给了敌人。”

    许七安小时候看电视剧,总觉得古代人脑子瓦特了,为什么非要对一座城池死磕呢,直接绕过它,去攻击下一座城池,甚至打到京城去。

    孩子的世界总是这么简单啊他心里感慨着,又见李妙真传书道:

    许七安,我现在有点怀疑血屠三千里是不是真有其事,我不知道该怎么查下去了。

    隔着地书,也能感受到李妙真的无奈和烦躁。

    她这次私聊许七安,就是为了请教他,如何继续查案。

    李妙真的怀疑倒也不是不可能,血屠三千里的案子,起因是一个残魂,一具身份不明,来历不明的残魂。

    额,这么一想,魏公、朝堂诸公以及元景帝的决定,是不是有些太轻率了

    虽然这案子肯定是要查的,但直接就派使团过来,说实话有点夸张,正常的操作,应该是派少量的人马过来探查情况,甚至派密探来暗访

    可是,血屠三千里案不存在,那么残魂又如何解释

    这具尸体是李妙真在路边偶遇,如果不是她恰好是道门弟子,懂的招魂,再过几天,死者魂魄就烟消云散了。

    所以人为安排的可能性不大。

    那位死者是北方人,因为血屠三千里之事,千里迢迢赶往京城告御状,但在距离京城八十里外,被人截杀,死于非命。

    其实我也没什么特别好的思路这样回答,会不会让我伟岸高大的形象在李妙真心里减分

    沉吟许久后,许七安有了思路,传书道:妙真,你在路边捡到的那具尸体,是江湖人士,对吧。

    二:嗯,这是你分析出来的。

    三: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北境真的发生这样的大事,谁会第一时间弹劾镇北王

    二:自然是北境的官员,嗯,遭遇血屠三千里地区的官员。

    三:棒棒哒,那么,为什么你发现的却是一个江湖人士的尸首

    二:棒棒哒

    三: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为什么是江湖人士的尸首呢

    李妙真这方面经验丰富,传书回答:仗义每多屠狗辈,有江湖人士见到惨状,心里愤怒,上京告御状很正常吧。

    许七安轻笑一声,传书道:如果是这样,那他根本不会被截杀。每人会注意到一个江湖匹夫,相应的,他就算到了京城,空口无凭,也告不了御状。

    我不和你说告御状中的黑幕,仅就事论事,一个匹夫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告的了一位亲王相信我,朝廷理都不会理。

    说到这里,许七安心里再次浮现疑惑,所以,不管是元景帝,还是魏公,亦或者朝堂诸公,在派遣使团北上这件事上,都显得有些草率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