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2章

    等几百上千株高粱玉米救过来,再把两家的房前屋后抓紧修补好,小满和徐二瑞两个小伙子直接累得躺下就起不来了。

    菜和辣椒也损失一部分。

    棉苗算是幸运儿,全部遭灾就它们躲过去,雨水充足,阳光下叶片绿得发黑,枝条开始疯长。

    江枝和徐二瑞还等着这些棉花过冬。

    巧云现在每天坐月子,带孩子,之前做的小衣服正好用上。

    暴雨已经过去几天,江枝照顾巧云都没有出门。

    趁着孩子和巧云吃饱在睡觉,她抽空在附近林子里转转,想看是否还有雷雨过后才生长的“地木耳”,也叫“雷公屎”、“雷公菌”。

    雷公菌是一种真菌,只有在潮湿没有污染的草丛中生长,新鲜时状如烂泥,干燥时蜷曲如同木耳,颜色清绿。

    作为一种独特的食材,它的营养成分高,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肪,这就比一般野菜强。

    所含钙元素大于银耳,蛋白质超过鸡蛋,氨基酸超过猴头菇、维C的成分更是在紫菜的十九倍。

    地木耳的烹饪方式也很多,烩、炒、溜、炖百无禁忌,鸡蛋、韭菜、辣椒、腊肉更是来者不拒。

    不过它的养生效果虽说很是出色,但并非什么人都能食用,毕竟它是一种寒凉性的食材,肠胃不好的不能吃。

    经常腹泻,畏寒怕冷的妇女也不能食用。

    江枝的运气不错,雨过几天的林子还真有雷公菌。

    地皮上、石缝边成团成堆的,一眼望不到边。

    这东西娇气得很,只要湿度不够,太阳晒着就会缩回地皮里,等待下一场雨的到来。

    江枝也不敢耽搁时间,直接上手就抓,一抓一大把,一捧就是一堆,篓子很快就装小半筐。

    拿回去用清水洗干净,除掉里面的杂草土砾碎石,再把它晒干存放,什么时候想吃,用水如同泡木耳一样泡发就可以吃了。

    当然,这样的好东西还得先吃一次新鲜的。

    晚上,等两家人回来,江枝就用鸡油炒了野韭菜鸡蛋加雷公菌。

    香味吸引得徐二瑞长长吸气:“娘啊!这雷公屎看着恶心,怎么炒出来还这样香?”他说着,伸手就想去捡一个尝尝。

    江枝把他的手打回去,把炒好的菜盛在碗里让他端去崖下:“你给小满他们送一碗去,别在那里吃饭,送到就赶紧回来!我们家里还多!”

    徐二瑞欢喜应一声,端着冒热气的菜就往崖下去。

    很快他就回来了,只是回来时用原碗装着一叠煎饼和凉拌枸杞尖。

    枸杞尖是枸杞的柔嫩茎尖,用沸水焯过放调料凉拌,营养丰富,脆嫩爽口,同样有清热明目、降压降脂、美容养颜的功效。

    现在满山的枸杞藤叶长得正好,小满奶不需要走远,在旁边的崖壁掐上一大把就是菜。

    如今江枝做什么稀奇古怪的吃食,两家人都没有什么意见,小满奶还跟着也学吃。

    小满奶送的菜正好,江枝和徐二瑞可以吃雷公菌,巧云还在坐月不能吃,只能喝一碗肉汤再吃些菜。

    吃过一顿雷公菌,江枝就把剩下的晾晒起来,这些干菜趁着有就赶紧收一些,一到暴晒就没了。

    暴雨过去的天气就变了,天上一丝云都没有,火辣辣的阳光照得一天比一天热,农活都得放到早晚做,中午大家就在家里歇着。

    江枝没有睡觉,趁着有徐二瑞在家陪巧云,她又进了树林子。

    雷公菌已经没有了,但这样的天气应该有木耳。

    青冈木耳是木耳种类中最有名的佳品,这里就是青冈林,腐木朽树上肯定会有。

    这一次,江枝特意带了大背篓,没有木耳就采药,反正没有空手回的。

    走了一圈,找到几堆以前砍下来的青冈木,雨水腐蚀去树皮,露出星星点点的黑豆豆。

    江枝细细看过,这些就是木耳,只是还没有长好,现在才米粒大。

    她将位置记住,只等几天后再来看。

    上山已经几个月,江枝如今已经将各处走了个大概,什么地方有什么药心中有数。

    地瓜果已经到了采取时候,另外蒲公英也需要大量挖采。

    刚上山时还干涸的山沟里现在已经水流潺潺。

    而挖折耳根时看见的浅浅水塘,被前段时间的山洪掏出一个大坑,此时远远看去波光粼粼,积下不少的雨水。

    水沟两侧崖壁陡峭,地瓜藤长得密密匝匝,映得水色绿油油的。

    要想摘地瓜果,需要爬上崖壁,而要想上崖,就需要淌过水沟。

    这些山涧水情是不固定的,水底情况自然也不明,不能随便下水。

    平时水势平就为塘,下雨水势急就是瀑,一旦下雨立即就有山洪,水沟里的不能长久停留。

    江枝没有马上靠近水塘,而是站在不远处看清楚周围情况,防止有动物过来饮水被自己堵住要拼命。

    看清楚没有异常,这才丢几块石头,打得水花四溅,还拍手踏足弄出动静,见整个山涧还是没事,等待片刻再慢慢走过去。

    水面轻轻荡漾,还没有靠近,江枝就看见一群小鱼惊慌游进水边草丛阴影中。

    第45章

    铁螃蟹、铁线蕨和酸酸草

    “啊!还真是有鱼!可惜今天没带工具来!”江枝看着那些小鱼垂涎三尺。

    这些鱼只有拇指大小,看着就像小鱼苗,其实已经长大。

    她也不知道是什么品种,只知道鱼鳞细细,用来油炸特别好吃。

    除去小鱼,水里还有几只青虾攀附着草叶。

    拇指大的田螺趴在石头上,正卖力啃着青苔。

    江枝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小满说错了,他想抓黄鳝。

    要知道这样的急水之处是不会长黄鳝泥鳅的,但石缝里会有一些小小的螃蟹和螺蛳。

    没有人会为了几条毛毛鱼爬几个小时的山来抓,也就江枝不嫌弃。

    她看看自己带的背篓,再看看崖壁上的地瓜果……

    哎!地瓜果不会跑,先抓鱼再说。

    脱下草鞋,江枝踩进冰凉刺骨的水里,先是用旁边石块垒起一道漏斗状矮坝蓄起水,再把背篓倾斜着嵌进漏斗底部的坝口,形成一个让鱼有去无回的陷阱。

    崖上的地瓜果摘下来几个捏碎丟进水里,红红的果肉散发出醉人甜香,引得鱼儿乱窜,争相抢夺。

    一些细碎的果肉随着水流向背篓方向漂去,鱼也追着向下游。

    哈哈,不错,余下的就是等待!

    江枝这次的任务还是要采地瓜果,鱼儿能不能抓住还是两字,只是当顺带的所获。

    攀扯着地瓜藤爬上崖壁,拨开藤条,就露出红褐色的地瓜果半埋在土层里。

    江枝扯过衣摆掖进腰带,立即就形成一个衣兜,不能挤压的地瓜果就塞里面。

    一把一把打成小捆的藤条丢下崖,她衣兜里的地瓜果也鼓鼓囊囊。

    突然,江枝“啊”一声,差点从崖上跌下去,赶忙抓住旁边一根灌木稳住身形。

    在她惊恐目光中,一条受惊的蜈蚣从石缝里蹦出来,又快速游动进入另外一条缝隙。

    江枝拍拍胸口:“吓死了!”

    唉!采药总会遇上这些东西,她怕多足的和没足的。

    蛇还好说,提前将草丛树丛拍拍砸砸,做到打草惊蛇就不会出问题,就是这些小家伙避无可避。

    江枝受惊,连蹦带跳的下了崖,本来蜈蚣也是一味好药材,可她抓不了。

    此时背篓里已经进了十几条鱼,江枝没有去惊动它们,而是再踩进水里,搬开水里石头,从缝隙里摸螃蟹,摸田螺。

    这里的螃蟹不是慵懒肥厚的大闸蟹。

    冬天山里缺水缺食,艰苦环境让它们将自己埋进泥里冬眠。

    山螃蟹外表跟普通河蟹是一般无二,只是背壳整体黑褐色、精干小巧没有一丝多的油脂,整个躯壳显得坚硬如铁,在前世江枝习惯叫它们为“铁螃蟹”。

    江枝抓它们不是为吃,而是为药用。

    前世爷爷曾经用铁螃蟹捣烂,混合跌打损伤的草药外敷治疗骨伤。

    大概是中医讲究“以形补形”,吃猪脑补人脑,吃虎鞭补人鞭。

    铁螃蟹浑身都是铮铮铁骨,又擅长挖洞溜缝,所以有疏通经络,强健筋骨的功效。

    对损伤、淤血、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骨折人群。

    而草药就是日常可见的铁线蕨,全草入药,消肿是其重要功效之一。

    捣烂外敷,能缓解关节肿痛和跌打扭伤,对烫伤烧伤蛇咬伤也有作用。

    另外可以用酸酸草,也叫酢浆草,同样能活血消肿。

    鲜品用酒煨热摩擦患处治疗红肿疼痛,跌打损伤,而一般红叶草比绿叶草效果更好。

    现在没酒,江枝只能混合外用。

    这样的组合虽然看着很恶心,但能给那些住在偏远山区,不方便移动,也没钱进医院的患者带来护理。

    徐大柱现在已经伤两年,不是新伤骨折,效果难以预测,只能姑且一试。

    铁螃蟹最是警觉,反应灵敏,江枝忙活一阵只抓到五只汤圆大小的螃蟹。

    丢进背篓中,又开始摸田螺。

    这里的田螺长得很大,个个饱满,江枝像捡地瓜果一样,噼里啪啦的往岸上丢,没一会就丢一堆。

    山涧水实在太凉,哪怕这时候正是中午,江枝待一会也感觉受不了,冷得直哆嗦赶紧上岸。

    提起背篓,就这一会又有几尾小鱼上当,这些鱼是高傲的,离水蹦跶几下就死,都不给人折腾它们的机会。

    只有铁螃蟹还不示弱,一边举起两只大钳对人示威,一边疯狂在背篓里打转,踩着鱼尸想找到躲藏的位置。

    没办法,江枝只好找来狗尾巴草将螃蟹绑住才安静下来。

    田螺最老实,只需要用树叶包着,它们就动也不动。

    重新装好地瓜藤,地瓜果,田螺,江枝就离开山涧往回走。

    太阳已经偏西,可还是晒得火辣辣的疼,江枝索性掰下树枝给自己编一个遮阳的帽圈,这样戴着凉快点。

    等她回到家,徐二瑞正抱着孩子笨手笨脚换尿布,旁边巧云在准备热水给孩子洗澡。

    住在山里,又湿又闷,江枝要巧云经常给孩子熬水洗澡,就连她自己不能洗澡洗头,也得用药水擦身保持干净清爽。

    巧云不解,在她印象里,坐月子是不能洗澡洗头的,就这样闷一月。

    可婆婆要自己用珍贵的盐粒擦牙,用药水擦身,比平时还看得紧,一点懒都偷不成。

    江枝的用意她哪里懂。

    妇人生产后因为身体激素变化,不仅会浑身骨头酸痛,就连牙齿都感觉到松软一些。

    用盐粒擦牙,除去防止蛀牙,还有固齿的作用。

    在我国南北朝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就记载了食盐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的作用。

    按照中医理论,食盐味咸,入肾,齿为骨之余,肾又主骨,所以,食盐能稳固牙齿,年老而不落。

    若是有条件,用青盐为最佳!

    青盐,也就是产自青海的粗盐,江枝也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但用粗粒井盐也一样。

    让小夫妻照顾孩子,江枝拿着田螺进了厨房。

    这次摸回来的螺蛳有两大碗,先仔细清洗田螺外壳,把上面的青苔刷干净,再放入水中滴几滴清油搁在旁边不管,等待田螺吐出肚里泥沙。

    趁这个空档,江枝拿着铁螃蟹,还有在路上随手抓的铁线蕨和酸酸草去崖下小满家。

    从二月底上山到现在,已经过去三月,前期铺垫足够,她也准备给徐大柱用药了。

    第

    45章

    徐大柱上药

    以前徐大柱身体羸弱不堪,人也没有求生欲,如同行尸走肉,说已经死一半都不过分。

    中医治病有一个说法是“神药两改”。

    意思是患者接受医生治疗,还需要接受某种信仰仪式和咒语,认为这样可以增强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并不认可这种方法,认为它存在欺骗和迷信的成分。

    但江枝认为,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至少需要跟施治者气场立场一致,大家是在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患者不能用一肚子怀疑和火气去服药,这样即便有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当然,若施治者本身就是骗子,他的目标是名和利,跟患者求疗效的气场也不搭,效果自然不一样。

    原身在别人印象中一直是臭名昭著的泼妇,张口就说治病,还用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小满爷恐怕会认为是拿他们开玩笑,哪怕勉强接受,内心也根本就不相信。

    再说江枝那时候也没有合适的药材可以用。

    现在大家相处几个月,已经建立基本的信任。

    而且,徐大柱精力恢复不少,也愿意配合,这就有了试药机会。

    江枝到时,小满爷扛着锄头正要出门去看麦子。

    他现在满副心思都扑在田里,眼见就有收成,一丝也不敢放松,就连见到江枝,他也是打个招呼就走。

    江枝急忙叫住他:“长庚伯,你等一下,我要给大柱上药,你要在旁边帮一把!”

    “上药?”

    小满爷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走出两步才站住,猛然转头,一脸的惊疑不定:自己听到什么了?

    江枝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回答:“我今天去找到几样药,现在天气也暖和,不怕敷药会着凉,就想给大柱试试!”

    小满爷赶紧回身:“真、真的可以用药?”

    江枝随意而又谨慎道:“这事可没有什么定数,只能先试试看!”

    她不敢给人打包票,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虽然不会出现医患纠纷,但她不想大家的积极性受打击。

    嗯,又是折腾!

    小满爷对二瑞娘口中的试试,自动转换成折腾。

    折腾好啊!

    二瑞娘折腾吃食。

    大家吃着根子果子,一个个能吃饱,身体还比以前轻快。

    折腾田地。

    苞米棉苗看着就比在村里长得好,今天他已经看见棉杆上有花开。

    以前一株棉苗最多有两朵花,今天却看见三朵齐开。

    现在又折腾大柱……

    小满爷心情激动,大柱的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再坏又能坏到哪里去,说不定真的就被她折腾出一个名堂来。

    小满奶此时坐在阴凉处,正忙给小彩霞做虎头鞋虎头帽,听到江枝过来她也没有放下针线。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