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67章

    原来小野猪这一天是不停的上山下山,既要看住家,还得准时接着人,所以到晚上就累成狗,这自然是后话。

    再说小满奶和春凤已经做好饭,两家又聚在一起,欢欢喜喜的边吃边聊。

    认领下土地,这就没有了土地的担心,毕竟山下那么多外来户,万一人家种上地,天天撕扯着也烦。

    最让大家开心的还得是春凤落户,这一下可是解了后顾之忧。

    虽然以后可以躲在山上生活,但总有不透风的墙,还是堂堂正正的行走在阳光下多好。

    江枝给小满爷和徐大柱解释:“户籍上了,以后要是那边要来追人,别私了,直接打官司。”

    徐大柱和春凤认真听着,既激动又紧张。

    江枝继续道:“到时候章县令会判春凤归徐家。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你们有孩子又夫妻恩爱,只不过会让你掏钱出来归还上聘礼。”

    这种情况是符合大众心理的,也算不上徇私枉法,章县令那里没问题。

    至于说那边那个男人同不同意的问题,那就是私下“商量”了。

    小满笑呵呵:“哥,嫂子,你们就宽心,到时候我自会去跟人商量的。”

    小满爷奶也欢喜,这可是解了心中最大的一个疙瘩,眼看着大柱一天比一天好,妮妮也是懂事能干,以后再也不担心日子过不下去。

    剩下这一年最紧要的事就是过年,用竹叶绑在竹杆上扫“扬尘”已经做了,檐沟也掏过了。

    转眼就是大年三十,没有年猪杀,小满爷早早泡上腊猪肉,再把守岁的柴禾劈好。

    没有对联可以贴,江枝把自己从县里带回来,别人废弃的字贴用晒干的马桑果熬出浆汁染红,有红纸又有黑字,一户一张的贴在门上。

    崖下是一个“喜”字,崖上是一个“宝”字,也算是应景又喜庆。

    李老实也早早上山来了,没想到他居然带来了节礼,还是眼下最需要最紧缺的。

    两斤糯米,一条一斤左右的鲜五花猪肉。

    小满奶拿到这算是贵重物品真不知道说什么好:“老实,你哪里来这些东西?这可是花不少钱的!”

    小满爷也有些意外:“我只想着你来吃一顿饭热闹热闹,你看你这……”

    李老实扯扯特意打理过,依然油腻到发亮的衣服,又摸摸自己的头发,有些得意又故意低调道:“莫得啥,就是前几天江大嫂子教我扯草药,我就拿到镇上的药铺去换钱。

    再找张军头借了几个钱,就买这点东西,你们莫嫌弃哈!”

    “哎呀,你真是太客气了!”小满爷拉着他进屋。

    有了糯米,小满奶就盘算起这次团年饭的菜谱来。

    这顿饭自然又是两家一起过,几个女人在灶间忙碌,小满爷则带着几个青壮满山找桃子树核桃树,砍上几刀喂些饭,可以多结果。

    再把房子前后绕一圈撒上灰,来年没有蛇虫蚂蚁进屋。

    团年饭在中午,江枝在巧云的帮助下做了麻辣兔丁和红烧童子鸡。

    兔子是小满家的,童子鸡是巧云养的,半年前孵出来的十八只小鸡,被鹞子吃,又无故丢失,再被流民闯山,折损到现在还有八只,其中就有四只公鸡。

    对农户人家来说,家里不下蛋的公鸡有一只就够了,这些小公鸡还没有打鸣就上了团年饭的餐桌。

    巴郡正经的宴席菜品是少有辣椒的。

    没有足够多的肉做甜烧白和咸烧白,更没有办法做酥肉和龙眼。

    小满奶取下二两五花肉剁了一小点肉沫,调和黄豆粉成糊糊,摊上鸡蛋皮,泡上蘑菇木耳,再放上几根干黄花笋干,上锅蒸成头碗。

    剩下的肉切片,码上盐和豆瓣酱,拌上混合着辣椒花椒的炒米粉,碗底铺上红薯,做成粉蒸肉。

    豆腐是一定要做的,提前几天就点好泡在水里养着,青冈凉粉也有。

    余下的炖腊肉菜头萝卜汤,炒豌豆尖、凉拌折耳根,还有沥水箜出来的白米饭。

    一个鱼形木雕,裹上一层面皮蒸熟,就是年年有鱼!

    虽然有猪肉和粮食,但平时两家人对米面肉还是省着吃,多数时候青冈粉糊糊,玉米糊糊为主食。

    今天不同,一定要丰盛。

    这一顿饭是对祖宗的祭告,也是对未来的期望。

    熬过兵荒马乱,熬过山火饥荒,终于可以给过去做一个完美告别。

    满满当当的一大屋人,李老实大概是很久没有认真过年,尤其是现在是正儿八经的当客。

    哪怕都是熟人,他坐在客位拘束又腼腆,看着桌上的菜咽口水也不伸手去挟。

    每次小满爷邀菜:“李老实,喜欢哪样挑哪样,莫放筷子!”

    他都要回一句:“老爷子,请请请!”

    徐大柱今天也上桌吃饭了,他坐不稳高凳,小满爷早就为这顿饭给他做了一个木架子,绑在腰上固定着勉强可以坐下。

    难得的圆满场景,小满爷也说几句吉祥话,每个人都笑意盈盈,这顿饭吃得是前所未有的满足。

    吃完团年饭,下午就该男丁们祭祖上坟。

    徐家的坟地都在山下,小满爷撑着木棒带着小满,徐二瑞也带上一盅酒和江枝准备的两样祭品去了,一趟又要半天时间。

    今年没有香蜡纸钱,但有一碗水饭和满肚子话要给祖宗倾述。

    第143章

    灯芯草

    徐二瑞去给他爹和爷爷奶奶上坟,江枝和巧云在家整理晚上两家人要点的长明灯和长寿灯。

    三十这一晚上要灯火不熄的燃烧通夜,祈祷来年全家红红火火,顺遂安康。

    灯油一般都是用菜籽油,现在家里的油还是最初在医棚换的,吃的都不够,自然是舍不得。

    江枝决定用桐油。

    桐油需要去专门的油坊压榨或者购买,以她们现在的条件不允许去油坊,但还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那就是“水煮”。

    用水煮的方法提取桐油是很少见的,江枝也是偶然看见的资料。

    先将去壳桐仁晒干碾成粉末,再放进铜锅里加水大火熬煮,等桐渣里油脂漂起,浮在水面就轻轻滗出浮油,最后把这油水混合物再进行熬煮,其中水汽蒸发,剩下的就只是油。

    只是这方法出油率太低早被淘汰,江枝也是暂时应急使用。

    入冬捡回来的桐子就剥壳煮油,熬了两天煮出一竹筒,够两家人烧一晚。

    一个土陶碗里倒入桐油,再放上两根灯芯草,一盏长明灯就做成了。

    李老实此时也在旁边帮忙,看着江枝变戏法似的拿出来一大卷灯芯草,心里又开始琢磨:这么多的灯芯能卖多少钱,这些灯芯草又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自己若问,江大嫂子会不会说?

    灯芯草是日常生活用品,家家户户点灯都是需要的。

    见李老实在旁边抓耳挠腮的干着急,江枝知道他是想学。

    这个时代的知识都是口口相传,要想多得一些技能,那就需要父子相传,师徒关系,轻易不会传授。

    技术失传,固步自封,也让社会发展很是缓慢。

    但是,技术也不能随便教,人品很重要。

    虽然李老实是个十处打锣、九处都有他的混子,但没犯过什么大错,还帮过一些忙,可以教他一点东西糊口。

    不过在教李老实之前,还有一话需要问清楚。

    “李老实,你那些糯米和猪肉是哪里来的?”

    现在东西可不好找,张军头的医棚肯定不会给,说找张军头借的钱,江枝不相信。

    李老实挠挠头:“去医棚借钱在镇上买的!”

    江枝沉下脸:“你在我面前要是再说谎,我以后可就不留你在山上了,张军头那里我也是可以问的。”

    听到要问张军头,李老实一下就老实了:“我说,江大嫂子你先别恼!我是把你说的药卖、卖了,没给那些外来户……不过让他们自己去挖黄荆根熬水了。”

    江枝之前教他认识花脸细辛就是送给流民治病,现在被他卖了,没有给人,害怕被骂贪财,他就瞒下来。

    江枝无语,这个李老实还真是不老实,不过她也没有出言说什么,李老实至少还让人挖黄荆,没有全部私藏。

    见江嫂子没有责备自己,李老实也来了精神:“那些细辛还真有药铺收,我挖了三天,把官道两边的田沟都找完了,嘿嘿,送去药铺,他们给了三钱银子。”

    李老实说得嘴角直抽抽,这花脸可比自己之前找的节节草贵多了,换成以前买来的杂粮面够吃两月。

    江枝盘算一下,三钱银子大概就是三百文,在现代细辛也是不便宜的,还算合理。

    三钱银子!

    江枝想到以前小野猪从李老实身上扒拉出来的碎银,现在可得把佩奇看好了,要不然又会掏别人腰包。

    江枝又问到镇上怎么有肉卖的,药铺开了几家。

    李老实道:“只有一家肉铺,不过有两家医馆开业,镇上人也不多。”

    他把事情的经过细细说完。

    这次兵乱,梨花镇这次受灾严重,商铺富户被劫掠一空,半年过去还没有恢复一成。

    其实,徐家村是遭受了无妄之灾,乱兵一般是冲击富豪大户和乡镇县城。

    偏远的村里就是有乱兵也不逗留,一有动静村民就扶老携幼躲进旁边山上,损失的财物也不多。

    但他们也小心得紧,大半年不许外人进出,直到官府发文才开始走动。

    徐家村是因为就在官道旁才遭了大难,里面没有走的村民被挟制当了人质,房屋也毁于一把火,不过因祸得福现在才被选做医棚的地址。

    现在镇上陆续有商铺开业,药铺肉铺也就有了。

    李老实想着第一次跟人家吃团年饭,就拼命找了三天药。

    顶着寒风,从天刚亮忙到天落黑,把方圆十几里的沟渠跑了一个遍,挖出药送去医馆换钱。

    赶在肉铺的最后一天买到一斤,又去粮店买来两斤糯米。

    李老实搓着手道:“我是用药钱买的,没找张军头借,他才不会借我。

    江嫂子,我不是诚心想骗你的,只是、只是不想让你知道这些药能卖这么多钱!你要是知道了,肯定会把钱要回去。”

    江枝再次无语。

    李老实这个人是有些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天天都在道德边缘疯狂试探,是世人眼中贪吃贪睡懒惰无能还小心眼的反面教材。

    现在害怕自己知道药能换钱,还想隐瞒着。

    这人虽然不讨喜,但也让人生不起厌烦之心。

    人活一世,漂如浮萍,都在随波逐流,只想让自己过得舒服点。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没钱的时候谁都是精打细算,小肚鸡肠。

    李老实这些小心思虽然不地道,可他自己找药卖钱撑场面,不损别人利益,也无大错。

    “灯芯草就是水边的杂草,要在夏秋季收,现在已经没有了!”

    江枝取出一根细长柔软,微微有些黄的草茎给李老实讲起来。

    灯芯草真的算是最普遍的植物,能生长在世界上任意一处的温暖水边。

    灯芯草的茎髓,也就是去掉外皮之后的“瓤”,植株好找,唯一的技术含量就在怎么取出灯芯来。

    “只需要用水把草茎煮过,就可以剥去外皮,取出里面的茎髓。”

    李老实听得笑容满面,满心欢喜,自己又找到一个能换饼子的方法,饥饿又能离自己远一步。

    说完这些,江枝随口又道:“小孩子晚上看见灯火就夜哭不睡,是心火盛,生口疮,可以拔全草入药熬水服用。”

    李老实听得大为震撼:“江大嫂子,你懂得真多啊!”

    就是水边随处可见的野草,又是能家用,又是能治病。

    江枝其实还想说,灯芯草还可以编床垫和枕头,方法跟草编差不多,而且灯芯草本来就有镇定安神的作用,还能有助睡眠。

    第

    144章

    按照惯例

    大年三十,蒙蒙夜雨依然悄然而至,檐下守岁的火堆依然熊熊燃烧。

    冷风吹得细雨飘飞,也孕育着来年春雨丰沛。

    按照惯例,这一晚大家不能早睡,都要烤火守岁等到午夜。

    崖下一家子关门围在屋里的火塘边闲聊吃红薯干和南瓜子,李老实在跟小满和徐大柱吹着自己曾经的辉煌历史。

    虽然时不时被小满问得哑口无言,也丝毫不影响他的发挥。

    李老实其实也是平川县的人,没有成家就四海为家,他对落户徐家村很满意。

    “老实,你现在还能在医棚混饭吃,等医棚撤销,你还是租几分地来种,以后再讨一房媳妇,好好过日子。”小满爷给出建议。

    李老实虽然落户在徐家村,但没有土地可以耕种,还得开年以后在官府那里登记租地。

    李老实嘿嘿干笑,却不接话。

    他年轻时就不想下地干活,那扁担背索实在是太压肩膀,还是扯草药轻松。

    山上生山里长,不需要灌一舀粪就能换钱。

    而且,江嫂子又教了几种药,以后够吃饭了。

    见这个人还是懒,小满爷无奈摇头。

    在普通农家人眼中,不种田,不学艺就是不务正业,不成家更是大逆不道!

    另一边,春凤和徐大柱也在畅想来年的事。

    原本江枝还想过以后采笋干能卖钱,可是在公布青冈子除涩的水煮浸泡法后,山上的苦笋也就被人破解。

    好不容易长出来的几根冬笋被人掰下水煮,这可比野菜爽口。

    卖笋的希望落空,春凤现在把心思都放在木耳上。

    不得不说,炭窑改成的窖里的温度适宜,木耳长势不错,以后自家就靠这个也比烧炭换钱好。

    妮妮靠在娘怀里,面对红红的火堆,把玩着手上的藤镯,这是爹给自己做的。

    在收割下鸡血藤之后,江枝就将其中几根枝条最好的放到旁边,教会徐大柱做鸡血藤手镯。

    只需要将鸡血藤在火上边烤边弯曲固形,再用软布磨去表皮尘土就行。

    鸡血藤不值钱,比不上金簪银镯,但女人收礼物很多时候要的是心,况且鸡血藤还有养生效果。

    于是现在过年,小满奶手上有,春凤手腕上有,就连妮妮也有一根细细的,颜色也是最鲜艳夺目的手镯。

    此时火光闪耀,藤上的星辉也在闪耀,最后都汇聚到妮妮的黑眸里,就好像亮起的小星星。

    娘回来了,爹爹能动了,自己还有这样好看的手环,真是好开心!

    住在山上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沙漏辨不清时辰,只能估计着时间。

    守夜等子时一到,小满就把早准备好的嫩竹节丢进屋外的火堆中。

    “噼啪!”“嘭嘭嘭!”

    竹节炸开,灰尘漫天飞,可每个躲闪人的脸上都是欢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过年,再怎么也要有鞭炮炸响!

    崖上,江枝家里也烧起一堆火在守岁,巧云抱着熟睡的小彩霞看二瑞在火堆里烧红薯。

    旁边还有小野猪在探头探脑的等待。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