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打开来里面干干净净的,都不用再铺什么油布,直接就可以把苞米渣往里面倒,再让人层层踩紧踩实。收青储,这是徐家村从来没有过的事,自然又引得议论纷纷。
徐根庆的娘秦氏才挨过打,一口气堵在心中正无处发泄。
此时看见江婆子这样糟蹋苞米杆,顿时欢喜起来。
哈,这是要把那么多秸秆全部沤肥?
真是疯婆子!
巴郡四季常绿,可在冬天,适合牲口吃的青草还是会大部分枯死。
除去每天在外放牛,家里还需要准备一些干草。
虽然村里现在还没有牛,可在春季分种子时,官府说过会给每个村分来大牲口。
万一真的送来,冬天可就没有草喂了。
在这里,撕下来的苞米叶和嫩些红薯藤,还有田中稻草,都是晒干后留着喂牛的草料。
只是储存上有麻烦,冬天遇到雨水多,这些东西还会腐烂。
于是会把干草绑在树杈上,晾在房顶上,生怕挂得不够高,就没有谁往地里埋的。
不止秦氏这样想,其他人一样。
田贵等人走了,徐根庆几个还在。
这些人对江枝当村长是不满意的,只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才低头听话。
这时候就在看笑话:女人啊!做事就是胡来不靠谱!
徐长明更是一种早知如此的表情:我早就说过女人当家,房倒屋塌!
本来这些苞米杆晒干还能做柴火,这就糟蹋了!
就是等田贵、徐根有那些跟着江婆子捧臭脚的人回来看见,会不会觉得他们是在当傻子。
几个人都等着看热闹,还帮忙催促村人干活快些:你们都要听江村长的话,使劲做啊,做得越多越好。
生怕村里做得慢了,会被田贵他们拦住。
苞米长得小,就连苞米杆也细,根本就不能跟现代那些高过人头,杆粗苗壮的秸秆可比。
一天时间,五亩地就割完砍完,还踩进青储池。
江枝让人把池子用油布盖好,再盖上草帘防水。
对自己的做法,江枝并没有对每一个人都解释。
要接受新事物,不仅需要时间和智商,更多的是需要知识储备。
自己没有精力把每件事都讲明白,还要每个人都懂。
现在只需要让下面的人做到听指挥,令行禁止就行。
也幸好此时“杠精”徐根生没有在,若是他看见青储,肯定要问什么叫厌氧发酵,为什么要密封……
不过江枝已经想好应付的话,若有人追问,自己就说跟家里做干菜是一个道理。
反正青储发酵得好,饲料里还有一股酒香。
现在有徐根庆和徐长明这些一惯唱反调的人突然捧场,正合她心意,连解释的话都不用说。
等到后半夜,安静的村里重新热闹起来,进城的人终于回来了。
第194章
分粮
几个人这一来一回上百里地,累是累,可精神抖擞。
等到村里,田贵拍着独轮车上的粮袋轻松道:“里面都是白米白面,大家都有份。”
徐二瑞则跟江枝叙说这两天的事情,听到被守城兵误会成偷青粮,还有章县令说不得上集市销售嫩苞米,江枝眉头都拧成“川”字,心里顿时急起来。
一个时代跟一个时代的不同,自己可真是失误了。
毕竟市场经济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在历史长河里,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才是主流。
怎么办?
自己地里还有那么多,总不能真的留着自己全村啃。
不过,接下来徐二瑞的话解了她的燃眉之急:“霍二小姐说明天会让人来看看青粮!”
好!
江枝心中陡然一松,只要来看,肯定会卖出一部分。
另外,按章县令的意思,这些东西不能公开销售,但人情往来是可以的。
自己需要麻烦霍二小姐介绍几个客户。
心情愉悦,她这才问起路途是否顺利的事,昨天早上的雨大不大,路好不好走?
徐二瑞憨憨一笑:“好走,没什么,有这样多人在,大家都很好!”
在山路上总会遇到滑坡,这些都是小事,没人受伤就不用说。
回程时他们已经看过,山坡上方的土石滑了一大堆,堵了半边路,已经被经过的人疏通。
小满遗留下来的背篓还在原地,但被泥土埋过,扁扁的,里面火镰水壶之类也被人捡走。
这里是官道,每天还是有不少来来去去的人。
可以想象,当天几个人要是避雨真的睡过去……那可就真的睡过去了!
掰苞米,做青储,进城卖粮,这两天每一个人都忙累,可看到推回来的粮车,又每个都激动起来。
之前大概只有夏秀才最闲,他手无缚鸡之力,所有体力活都没有参加。
此时,却是他最忙碌的时候。
天刚亮,粮车打开了,一袋袋的白米摆在面前。
夏秀才摊开账本,按上面早就罗列好的名字和数目开始分粮。
开春时出过工的家庭,此时都拿着布袋排队等着。
田桃和田小泉、田小溪三姐弟最是兴奋。
爹现在已经睡觉去,家里娘正给爹烧饭,就这三个孩子来领粮。
因为田贵从第一天就在帮忙干活,他的粮也最多,拿来的袋子装满,姐弟需要用棒子抬。
旁边,秦氏看得眼馋不已。
她也是来分粮的,可只分到可怜巴巴的半升,还不够铺袋底。
徐根庆根本就不相信江婆子的话,万一自己干完活被赖账,自己就白费力气。
谁愿意饿着肚子白干活,就连媳妇也不许帮忙做。
此时秦氏看着别人大包小袋的分粮,心中就只能暗骂着儿子不争气。
眼睛又飘向分粮的地方:唉!自己怎么就没有靠上去找个事做。
这一次,夏秀才只管账目,帮忙分粮的是四个妇人。
有徐根有的媳妇田氏,徐根生的媳妇皮氏,还有两家外来户的女人。
升子进,小斗出,被周围几十双眼睛盯着,女人们生怕出错,干得小心翼翼,也做得神采飞扬。
这时候秦氏虽然眼红,却不敢多说一句话,对比起别人的口袋,就连头都低了一些。
田氏踏实不多言语,可皮氏那嘴真是不饶人。
现在她家男人徐根生跟着江婆子屁股转,稍有不对就要拉着人显摆,就连皮氏也跟着耀武扬威起来。
前一天还专门来自己家来,说是看伤,可话里话外没少说自己眼皮浅,活该挨打。
还要拉儿媳也去给江婆子干活,刚才领粮又被嘲笑了。
至于那两个外来户的女人,秦氏就更恨了。
那天自己挨打,正是这两人把自己扒了裤子绑在树上。
江枝不管这里分粮的事,她把这里交给田氏在打理,二瑞小满也找地方睡觉。
自己却带着李老实几人在看地里的苞米。
徐家村的土地不是一块,而是分散开的,只是江枝接下的部分整合在一起,其他土地依然东一片西一片。
既然要马上掰苞米,江枝需要将这些地块摸一个底,到时候也好统筹安排人手。
而新修建的库房里,因为要卖青粮,田贵等人不得不停下,现在干活的就只有徐根庆等人。
昨天他们在收青储时还幸灾乐祸,现在几个人沉默着再不出声。
因为,那热闹分粮的场面跟自己无关。
徐根庆忍不住唉声叹气,他是知道自己之前做了多少活。
想想账本上自己可怜巴巴的半天时间,不用看也知道去领粮的娘肯定脸色不好看。
旁边,一个林姓外来户却是一脸喜色,使劲干活,他家的粮有媳妇去领。
想想吃饭的口粮有了,自己能干活,儿子小虎也能卖草药,这日子也就过起来了。
等江枝看过地块,正跟李老实交代清楚再掰苞米需要从哪块开始,就见田小泉跑到山地来找自己。
“江村长,分粮的田婶子叫你赶快回村里去。”
“什么事?”江枝看看天,现在才中午,霍家不可能来得这样快。
田小泉提提破裤子,笑嘻嘻道:“是巧云嫂子来了,在看分粮!”
江枝诧异:巧云怎么下山来了?莫不是山上有什么事。
她赶紧就往村里走。
巧云从逃荒上山就一直没有下来过,现在孩子还没有周岁,离不开娘,更不会随便走动。
担着心,江枝脚下急走,很快就到分粮的夏秀才那里。
此时,这里人聚成一团,对分粮的事已经不在意了。
人群里,巧云被田氏、皮氏等妇人围着七嘴八舌的问着话。
田桃儿和两个女孩子则抱着小彩霞哈哈逗玩着。
小彩霞也不认生,被陌生人抱着,胖嘟嘟、红润润的脸格外醒目。
江枝一到,那些妇女们赶紧散开,巧云抱着小彩霞迎过来:“娘!”
江枝顺手接过孩子,焦急问道:“你下来干啥?一个人抱着孩子怎么走路?万一遇到什么事怎么办?”
自己跟二瑞他们上下山都是结伴而行,巧云居然一个人带着孩子就敢走,山林子里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的。
对婆婆的生气,若是以前巧云肯定会害怕,此时她却笑了:“有佩奇陪着走,我不怕的,它把我送到村外才停。”
江枝点头:有一头野猪的确有点用,至少不担心路上遇到蛇,可这样也不安全。
“娘,我来是给你和二瑞、小满送衣服,这几天没回来,肯定汗湿了需要换洗。
还有娘要在这里住,晚上也要用蚊香,我就送一些下来!”
蚊香!
江枝一拍脑门,巧云来得真是及时,霍家要来看苞米,正好可以带些蚊香回去。
第195章
大家都受益
知道巧云来了,没一会,在张军头那边睡得昏天黑地的兄弟俩就过来。
徐二瑞抱着彩霞玩闹:“爹爹给你买了拨浪鼓,放着回山再玩!”
小彩霞也几天没见到自己爹,好一阵亲腻。
巧云拿出包袱给他:“快去换衣服,瞧你一身都臭了,衣服换了我好带回去洗。”
徐二瑞捏着彩霞的鼻子:“别闻臭爹!巧云,衣服留下我自己洗,这几天肯定都无法回去。”
他还有事要忙活,没办法回家去。
不经事不能成材,如今徐二瑞才感觉自己是个大人,该管的,能做的都多。
他想着留在村里,可却听旁边自家娘道:“二瑞,你这时候送巧云回去,记得把家里的蚊香全都带下来。”
巧云带来的蚊香就只有三盘,要交给霍家实在太少。
徐二瑞点头,让媳妇带着孩子跟野猪走,他也不放心,还是自己亲自送回去才踏实。
于是,趁着现在事少,小夫妻又上山取货。
到下午时分,霍家真的来了一辆车,同来的伙计看过苞米地,对现在有这新鲜吃食也是赞叹不已。
没有说要买多少棒,只挑出几块地的苞米定下,有多少算多少。
然后就去了梨花镇,说第二日一早再来取货。
这次终于不用再熬夜,江枝也舒了一口气。
连着这样干活,所有人都吃不消,好好休息一晚,这些苞米在天亮时准备不迟。
这一夜江枝是跟刘氏挤一铺的,把刘氏紧张得不行,到早上起来都打瞌睡。
第二日天才蒙蒙亮,村里就各家出人上工。
有过一次经历,现在大家掰苞米,分苞米已经有经验,按照之前的安排各找事做。
在防止偷懒耍滑方面,李老实更是个能干人,一通吆喝,把众人支配得团团转。
等霍家骡车从梨花镇过来,带着露水的苞米已经装筐堆放在路边整整齐齐的一长排。
数数量,装车,掏钱……苞米就这样卖出去了!
江枝顾不上擦汗,又取出十个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小藤筐子,这是徐二瑞天不亮就下山带来的。
这是为防止脆皮蚊香被折断,小满爷用细软葛藤编的小筐。
江枝对霍家伙计道:“小兄弟,你回去记得把这个交给二小姐,这是夜里驱蚊用,香味也各有不同,放在铺子里售卖什么情况请传信告知!”
竹篮里是用油纸包好的蚊香盘,数量不多,野菊花、艾叶、薄荷、香樟各有五十盘,另外江枝还写了使用说明书放在里面。
自己跟霍家是有协议的,蚊香驱蚊也可以归为药用,霍家有义务代售。
伙计显然是得过二小姐叮嘱,对藤筐里的东西也不细看,只接下就回城去。
霍家的到来好像是打开了徐家村的好运之门。
霍家骡车刚走,张军头就带着一群人过来:“江嫂子,他们也想买些青粮。”
那几人啥话还没有说,看着库房外堆放的残次品,眼睛已经在放光,连声道:“我们还以为张巡检是在开玩笑,没想到还真是有的。大嫂子,我们要买!”
这人居然张口就是全部,而且是要在最短时间里带走。
全部?
江枝都懵了。
送上门的生意就没有往外推的道理。
哪怕价格为产地直发,只是在县城零售价的十分之一也要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