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12章

    于是三天时间,这批免费进修生就把江枝地里的农活干完。

    又留下干了两天,把村里其他家的地也锄了一遍,让原本还有些意见的村民不再抱怨。

    其实最初大家都不愿意把技术外传,说只要自己村多收粮食,不要管其他人怎样。

    江枝觉得这想法不好,人什么时候都是“患不均”,别人饿肚子,自然会盯上那个吃饱饭的。

    一乱起来就成了“你有粮我有枪,你家就是我粮仓”,被人抢走还不如早早结个善缘,让大家都能赚到钱,粮满仓。

    这些来学习的不偷懒,帮着干活让村里人满意。

    其实就是大家都满意,大学生们来学习也受益匪浅。

    什么麦地中间的预留行,玉米套种,轮种,青储技术,用青储就可以多养牛羊增加农家肥……

    这些都是他们靠祖辈传下去农耕技术没有的,或者是只知道这样种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却不知道。

    已经有两年操作的田贵等人,毫不保留的把这些经验全部教给各村人,让他们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安排。

    至于还有棉花种植技术,苞米人工授粉还需要到季节再来学习,一次是学不完的,还得来干几次活。

    经验很惊喜,那些外村人一问这些技术是哪里来的,立即就有人把夏秀才背“相牛经”,吓到牛贩子的事绘声绘色添油加醋的说了。

    “你是不知道,这书里面有学问啊!什么都有,有金叶子,学好了翻书跟翻银票一样。

    你看我们村现在修学堂,让所有孩子都去念书,以后人人都懂相牛经,这些种地的事就更不在话下了。”

    前有夏秀才谈“牛身上长几个旋”,唱着歌吓傻普通人眼中精明能干的牛贩子一事,让大家知道书里有学问。

    后来江枝又把自己出门全部说成是“进城学习”。

    听习惯了,现在徐家村的人也把“人要经常出门学习”二字记在脑中,而且对学习使人进步这个道理深信不疑。

    各村里人在学习,江枝虽然没有亲自教学,也没有闲着,她在跟王小菊,徐根生他们商议蚊香作坊改进。

    前一年是让人搅拌草泥再分发给各个台子,用竹筒挤压成条再盘出形状。

    但江枝觉得太慢,这一年多时间来,她回忆起以前蚊香盘形状。

    在现代蚊香盘是两盘紧密相交,想完整掰开还是一个技术活,显然不是后来才盘上的。

    这个简单的工艺技术让江枝琢磨了一年多,昨天去看药片,她才茅塞顿开,直后悔自己真是笨蛋了。

    “先把蚊香泥压成片,再用切刀直接压出盘……”

    王小菊和徐根生,还有李老实听得一脸茫然。

    江枝说得连比带划,看大家都听不懂,她也急了:“唉,小菊,你让你哥再做一个压棉花籽那个机子就是!需要做大些,我已经让二瑞找铁匠打刀片了。”

    这次王小菊是听懂了:“婶子,你是说大的轧花机!”

    她以前弹棉花用时需要挤压出棉籽。

    把籽棉从两根滚动木棍中间留出的缝隙通过,让棉和籽分离,叫轧花机。

    “对,用来压面也一样可以,做大些三排木棍,至少能一次很宽的面皮。”江枝见王小菊听懂,这才松一口气。

    药坊制药片是先擀出药皮,再用固定模具压出药片形状就是。

    现在蚊香盘也可以一样的方法,先压成平面,再用环型刀具在平面切割下来。

    只是这螺旋环型的刀具有点考人,江枝已经用纸画出蚊香盘的双螺旋,让铁匠纹路照着打刀。

    二瑞拿着图纸进城找人加工去了,顺带也去给向德金家送“月米”。

    巧云正月初八生了小老二,前两天德金媳妇也生了,还是小满进城去正碰上赶紧回来说,现在二瑞就去送礼。

    对改进技术,怎么提高生产量,王小菊是最感兴趣。

    “滚筒压片,刀具切割……剩下的那些片泥边角料再丢回拌料桶里进行下一次压片,做好的蚊香盘需要晾晒烘干!”

    “那就还需要再建一个烘干房!”

    “这好建,药坊就有一个,有烘干房,以后晾蚊香盘就快,不担心下雨!”

    在江枝的引导下,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慢慢设计出一条土制流水线。

    至于工钱结算,江枝没有再出主意,在场的三人一个比一个人精,总会想出周全方案。

    现在药草原料已经得到解决,只要这流水线一上,日夜不停倒班,生产量翻几倍。

    王小菊三人都兴奋起来了。

    去年卖出的蚊香刚刚把村里各项开支完,没有盈利,要是生产量翻倍,就意味着大家的荷包鼓起来。

    “我还有一个建议,如果蚊香作坊要大量生产,最好是把各家土地租给那两户后来的流民耕种,也可以让石家多种地。”江枝不失时机提醒道。

    来村里落户的两户流民虽然修了房,但能种的地少,又被排除在外面作坊外面,收入有差距。

    这一点江枝也没有办法说服村民,毕竟当时就承诺过。

    村长可以收流民进村入户,但不能随意安排人进作坊,这得由小组长们决定。

    他们要想生活过得好,只能从村民手里低价租地。

    村民们想上流水线挣钱,肯定就没有以前那么多时间干农活,可以把自己的土地请人种。

    还有石家同样如此,虽然允许石家进作坊,但这一家人反应慢,动作跟别人合不上拍,反而拖慢进度。

    更何况现在上流水线,有“夺命一桶水”的王小菊在,肯定慢不了。

    石家还不如多种几亩地,地里的各种草正好喂猪。

    毕竟石家养猪还是不错的。

    佩奇的小猪崽们已经放进石家猪圈一个多月了,石家几个女人们把猪照顾得非常好。

    前半个月,小满爷奶每天都要过去指点着该做啥,石家女人们就跟着做。

    为了让猪养成定点拉屎尿的习惯,几个人不分白天黑夜轮流在猪圈边守了十天,不许猪随便拉。

    现在每天都在地里找猪草,混合着砸碎的青杠子一起喂猪。

    圈栏打扫干净,家里各间房也要扫干净。

    不干净不行,只要脏了石猴子放学回来看见,他摸黑都扫,不扫不吃饭。

    石老大和石老二在外面干活回来,如果看见宝贝儿子不吃饭,他们就要闹起来。

    第485章

    大小香的选择

    等王小菊他们说完事离开,江枝这才去看巧云。

    巧云已经生下孩子十多天了,有谭氏和合香照顾,二瑞也在家里,江枝没有再事事过问。

    才过天井就看见谭氏端着空碗出来,这是巧云加过餐。

    现在家里不缺吃食,巧云一天里总要多吃几顿。

    看见谭氏过来,江枝道:“晖哥儿今天吃饱没有?”

    小奶娃出生后,二瑞就学了徐根庆,拿着礼物请夏秀才取名字。

    夏秀才一番吟唱取名:鸿晖。

    对应的正是姐姐彩霞名字,一早一晚,朝霞余晖,日月光芒。

    听到夏秀才夸自己给女儿取的名字不错,现在儿子的名字跟姐姐的一样,二瑞心里欢喜,对夏秀才谢了又谢就回来了,于是,小奶娃就有了“晖哥”这个小名。

    听江枝问奶水,谭氏低垂着脑袋:“今天少夫人奶水够,晖哥儿吃得饱饱的。”

    江枝点点头,有奶就好,上次巧云生彩霞正是逃难时,条件艰苦奶水是足足的。

    偏偏现在衣食无忧,生了孩子奶水反而不多,好在这几天调养后,终于能让孩子吃饱。

    说起来,还是住在山上时各种草药用着方便,随手采摘的事。

    现在住村里啥都好,要就是采药麻烦,等自己有空还是要回山上住几天。

    江枝正要走,见谭氏眉眼不展,忍不住道:“大香和小香已经大了,她们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是对你这个娘不满,你别多想了!”

    谭氏瘪着嘴:“我知道两个孩子是怕我,以前我不要她们说话是对她好,要是说错了话让她爹听到又要挨打。”

    江枝道:“你也知道要为孩子好,就按孩子们的意思去吧。以前是她们要挨打,现在没人打,自然要多说话才是。”

    大年三十时,大香小香姐妹俩从莲花家回到四水堂过年。

    过完初五,姐妹俩就要走,这可把谭氏急坏了,她想让两个孩子留在自己身边。

    不料姐妹俩都不答应留下,而那时候徐根庆也登门告诉江枝,他想让两个女孩子去帮莲花,这次要给大香小香月例钱。

    江枝自然是征求大小香的意见,然后就答应徐根庆了。

    四水堂用不上大小香!

    巧云虽然生了孩子要人照顾,但家里有合香和谭氏,自己和二瑞也经常在家。

    彩霞和妮妮要上学,大小香每天也要上学一个时辰,还不如让莲花付钱雇去。

    大家都高兴了,只有谭氏不高兴,刚到徐家村她就觉得女儿们不像以前那样事事依赖自己,如今更是不喜欢在自己身边。

    可看到大香小香渐渐圆润的脸,还有脸上渐渐多起来的笑容,谭氏也知道女儿们过得好。

    现在主家答应,孩子愿意,她不得不答应大香小香跟着人走,只是这么多天还是怏怏不乐的。

    江枝劝过两次,知道谭氏终究还是要过这一关,倒是不再劝了。

    进房里去看巧云。

    这几天还不算暖和,巧云虽然下了床,还没有怎么出门。

    此时小奶娃吃饱正睡觉,彩霞趴在旁边正摸弟弟的小手玩。

    “咦,彩霞怎么没上学堂去?什么时候回来的,你在逃学?”江枝笑眯眯道。

    从章县令讲过第一堂课之后,夏秀才就开始正式上课了。

    按照村里之前约定,每天上午一个时辰的学习时间,下午又是一个时辰的学习,其他时候自由安排。

    村里大小男女一共二十个孩子,根据每个人的学习程度分成三个班。

    已经过了两岁半的彩霞和六岁的妮妮、磊娃子也背着书包上学,三人被分到小班,每天只学一二三,剩下的就是在学堂外面那段铺着卵石的路上玩。

    大小香和合香,马家、黄家孩子也是小班,没办法,这几个一样是从零基础开始。

    只是这几个孩子年纪大些,自然比妮妮三人懂事,学习机会难得,时间对他们来说很紧,上完一个时辰的学还需要回去干活。

    中班就是徐强,林小虎,徐黑子和春喜几人,徐根有家就是三个。

    这些孩子都是有一点基础,会一些算数和字的,能学的也是识字。

    让江枝感觉惊讶的是,除去早就启蒙的夏元,学得最好的几个孩子居然是田小泉和石猴子。

    从最初的夜校开始,一年多过去,几个孩子在跟着夏秀才学过《三字经》《百家姓》,现在夏秀才给这几个单独列了课表,一天要上三个时辰的课。

    现在江枝说彩霞逃课,就是因为这时候应该是下午检查作业的时候。

    彩霞摆着手噔噔噔赶紧过来:“奶,别说话吵着弟弟了!他一哭,娘又要抱。”

    江枝摸摸她的头:“好,别吵着弟弟,让你娘歇着。”

    巧云这次怀孕长胖了,现在更是珠圆玉润,听到女儿要自己多歇着,立即笑起来:“彩霞每天都怕我累。”

    就这时,妮妮已经过来找彩霞,偷偷摸摸说:“妹妹,磊娃拿了一个香酥饼到我家,快来吃。”

    彩霞立即跟着妮妮走了。

    巧云望向女儿,又看看刚出生的儿子,眉眼带笑。

    婆婆慈爱,丈夫踏实能干,儿女双全,她是感觉自己圆满了!

    这几天村里各有忙碌的,秦氏也不闲,正在她跟李老实住的仓房旁边搭鸡笼。

    之前她就到四水堂来过,给江枝说以后她不会再管莲花小夫妻的事。

    就连大香小香还是否帮忙带孩子,也让徐根庆和莲花自己作主,自己掏钱。

    她这副要把儿子彻底断奶的模样,让江枝笑话了几句,说她现在才是真正想跟李老实过日子了。

    高兴得李老实正月初一就找人帮忙要再搭一间房。

    秦氏才不怕江枝笑话,她一本正经道:“莲花现在也是当娘的人,我走了她才好当家做主。

    地里的活根庆和莲花自己干,干不了就找别人帮忙,反正我要去作坊干活。”

    她是早就算好的,李老实不喜欢干农活,自己硬拉着他下地也烦。

    还不如就做作坊干活,就两个人养两只鸡,轻轻松松赚钱养老。

    说养老还太早,毕竟两人都还只是三十多岁的人。

    江枝只感觉她是跟着李老实学聪明了,这两人从现在开始也算是要为自己活一回。

    第458章

    流水线

    蚊香作坊的流水线在一个月后建成,木工是王小菊找娘家做的。

    一个长条大木架子,下面需要移动的托盘用竹帘,只要把搅拌好的药泥放在四根轴棍之间,再摇动把柄就能挤压成片状滑出来。

    只需要用固定在木盘上的特制刀片在泥片上一压,一个个双螺旋的蚊香盘就分离出来了。

    最后再把这些蚊香盘连同竹帘送出去晾晒烘烤,完成产品生产流程。

    这样做出来的蚊香的规格大小质量完全相同,比以前靠手搓是又快又好,破损率也低。

    只要搅拌桶的原材料不停,这边压盘就可以不停,几次实验下来,王小菊她们都已经完全掌握技巧:“哎呀,婶子,这下我们一天做出来的量能当以前的三天,这下就是想不挣钱都难了。”

    古代不缺聪明才智,只是生产力的低下,而工业革命才能带来人类跨越式发展。

    徐家村人并不知道这些,他们为自己能做出如此快速的器具而激动欢呼。

    江枝也很高兴,虽然蚊香技术迟早有一天会被别人学去。

    毕竟人都不是傻子,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徐家村长期购买各种草药,这些草也是农家平时熏蚊虫用的,只要稍微琢磨一下就能被人窥破玄机。

    但事事走在前面,不固步自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就不怕别人偷学。

    现在有这个流水线,又可以把别人拉开一到两年时间。

    而且木匠是王小菊的娘家,要是说出去王小菊又要回去撕哥哥嫂子,泄露出去的时间又会推迟一两年,给了徐家村充足发展空间。

    徐根宝兴奋道:“我们碾的药粉现在就可以用上开工,等到三四月商家来,马上就能拿现货。”

    二瑞笑道:“我已经让其他村帮忙收今年的药草,只需要村里用完再去取。”

    他现在有官身,虽然不坐班,但时不时就要去县衙公事房里走动。

    这职位不大,能得的利益不小,近水楼台先得月,很多普通人触摸不到的便利,二瑞就能抢先占住。

    比如去年县衙征收几种治疗痢疾的草药,徐家村也搭了顺风车,得了不少免费的草药。

    换成没有这门路的普通人,不说需要多少银钱购买,就是去找各村各镇,会遇到多少麻烦难以预测。

    再加上各村要来徐家村学技术,这些原料也算是各村提前交的学费,以后再学那就需要再交。

    五十多个村,这些草在村里不值钱,为了面子好看,一个村至少要送上千斤的干草。

    现在库房里早已经堆满,就连晾棚下也是满满登登,足够用上几个月。

    以后的原料收购也方便,这些村里来的实习生回去会帮忙收草,都不用徐根生他们再去村里等着,只需要全县各村运回来就成。

    现在原料问题解决,生产线也有,挣钱的日子指日可待。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