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王佑齐挠挠头,于悠看不上秦之恒,连带着看不上秦之恒的朋友。以往他来这里,于悠根本不和他说话。
“都是自家人,我当然得帮着嫂子了。”
秦之恒也没想到今天于悠这么大手笔。这大米明显是于悠和丈母娘做绿豆糕赚来的。
怕带人来吃饭于悠不高兴。解释道:“我以为家里熬粥,佑齐没粮了,叫他过来喝一碗。”
于悠爽朗道:“那佑齐真是有口福了,咱今天吃好的。”
说着又去拿了个碗,把米饭匀了匀,变成了十碗。
秦之恒松了口气。
于悠是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
等大家坐好,于悠端来一盆鸡蛋羹。黄澄澄滑嫩嫩好看极了。
于悠拿起炒菜的勺子往每人的饭碗里挖了一勺子。
“锅里还有疙瘩汤,不过咱家没那么些碗了。等吃完米饭自已盛去。”
“还,还有疙瘩汤?大嫂,是白面疙瘩?”
秦之栋不确定地问道。他一个半大小子,比别人更贪吃。
“是啊,白面疙瘩,我还在里面打了个鸡蛋花呢。”
“谢谢嫂子!秦奶奶、秦伯伯、伯母,你们吃啊!”
王佑齐催促着,光是看着就已经流口水了。长辈吃了,他这个客人才能动筷子啊。
张淑英笑着夹了一口鸡蛋羹放嘴里:“好,吃,快吃!”
真是太香了!
于悠看两个孩子稳稳地拿着筷子,把米饭和鸡蛋羹往嘴里划拉,这才开始大口吃饭。
嘴里塞得满满的,脸颊鼓鼓的,让人想起水里的河豚。
秦之恒问道:“绿豆糕的盈利很大吗?能赚到这么多吃食吗?”
于悠点点头:“现在是计划经济,吃食供应不上,好卖,所以很好赚差价。”
接着感叹道:“我还听说有人把家里的黄金、古董都拿出去换粮呢。真是太可惜了!这些可都是好东西,以后拿成百上千的粮食兴许也换不回来。”
秦之恒又问:“你喜欢黄金、古董?”
于悠看傻子一样看他,这都是钱啊,谁不喜欢。
“黄金古董谁不喜欢?我恨不得每天抱着大金砖睡觉!”
饭桌上,也就他俩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其余人,已经吃完米饭喝起疙瘩汤了。
秦之恒默默记在心里,决定以后有机会的话,多收一些黄金古董。
第21章
分公粮
第二天一大早,全村人基本上都聚在了晒谷场上。
孩子们在边上玩,大人们都聚在一起算工分。
今天是生产队分粮的大日子,只要挣了工分的,都可以按照工分的多少来领对应的粮食。
刘淑珍看到曹秀一家子也来了,讥笑出声。
“二弟妹,分家的时候可是说好了,你们二房先前的工分归我们。你说你们今天还来干啥?干看着眼馋吗?”
分家后,老二一家一共就挖了几天白菜,那可怜的几个公分撑死能换一两斤粮食。
“大嫂,你也知道我们算两家人了。你没听过咸吃萝卜淡操心吗?”
刘淑珍气的直咬牙,这个曹秀,嘴皮子咋越来越厉害了!
大队长、书记、出纳已经计算好了公分对应的粮食数量。
按照工分从高到低来一户一户的发放。人们就等着叫自已名字就行。
于卫民一家自然是排到了最后。
曹秀默默算了算。
一个壮劳力,每天十公分,在他们村一年能分二百斤粗粮。
但是家里人大都不是壮劳力,村里人平均每人一年也就分上一百斤粮食。
怪不得大家饿肚子。
像她闺女嫁的秦家,九口人,五个人上工,才分了不到六百斤粮食。
自家就更别提了,她和老于都不是干农活儿的好手。想光明正大吃东西,那就得亮出别的本事。
“几位领导,我们刚分家出来,没挣多少工分,想着直接从村里买粮。你们看行不?”
郭民回答道:“婶子,这有啥不行的?咱村里的备用粮是可以卖给村民的。这钱自然也会分给村里人。”
曹秀解释道:“这不是我手上没钱么,想着和村里先预定,就放在村里库房里。我后面拿钱一点点买出来。”
郭民没想到还有这操作,朝着大队书记赵前进和村长李永德问道:“李叔、赵叔,你们看呢?”
李永德觉得村里多的粮食卖给粮站也是这个钱,没什么差别。
赵前进却更精明一些:“你打算买多少?都是自家吃吗?你确定这钱能拿得出来?”
“不瞒您说,我前两天做了点心,和供销社谈妥了长期供货。这买粮食的钱,指定能凑出来。”
“而且我只要绿豆和红豆,这数量么自然是越多越好。”
“另外要两袋子玉米面自家吃。”
三人都是一惊。
赵前进语重心长说道。
“好啊,咱们村里终于有人有别的出路了!郭民,去给你婶子记下来,需要多少豆子随时去库里领。”
成功在村里打了白条,曹秀对几个干部印象又好了几分。
秦之恒又去城里办事儿了。于悠和家里人把分到的各种粮食还有白菜全都运回家。打算去给她妈帮忙。
哪知道才出门就遇到了姚子雄。
“于悠,我特意来找你。咱俩去外边聊聊?”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姚子雄觉得于悠近来变漂亮了。对于跟她亲热也没那么排斥了。
反而有些心猿意马起来。
“有啥可聊的?我忙的很,有什么话就在这儿说吧!”
这渣男怎么这么不消停,自已没去找他要粮食,他还找上门来了。
姚子雄看左右没人,这才凑到于悠跟前低声说。
“我知道,你上次跟我闹脾气是因为我一直没给你答复。我心里是喜欢你的,为了证明,我现在就可以把自已献给你。咱们可以去小树林,我……”
于悠……
今天出门没看黄历,竟然遇到了这么一坨!
于悠二话没说,直接回身去喊小叔子。
“之栋,之栋!”
秦之栋听见嫂子喊他,立马出了屋。
“走,这秋粮也分完了,跟我去知青点搬粮食去!姚知青可是说要还咱一百斤呢。”
秦之栋一听去搬粮食,浑身有劲儿:“哎,走!”
两人直接越过傻了眼的姚子雄,朝着知青点就去了。
知青点的人领了秋粮,也喜气洋洋的。
打算各自拿出一些粮食,今天吃一顿干的庆祝庆祝。
于悠带着秦之栋和姚子雄前后脚进的门。
于悠高声说道:“刘曼姐,你们都在呢?姚知青前两天说分了粮就还我们家一百斤。没想到他这么讲信用,刚分完就去通知我了。”
“哪些是姚知青的,我叫之栋这就搬走。”
后面赶来听到这话的姚子雄,说话都断断续续的:“不,不是,于悠,我统共才分了一百多斤。”
于悠大度地说:“你放心,多的那几斤我不要,一个村子住着,多少得留点情面不是?”
刘曼看出姚子雄不愿意,可这欠债还钱不是天经地义吗?
不够吃哪怕去队上借,也不能不讲信用。
怕姚子雄继续不还,指到:“最里面那两袋子就是。于悠,你下力气干活儿磨了七个大血泡的事儿我都听广播里说了。真是好样的!”
“今天既然遇到了,我就再多句嘴。秦家虽然不好过,可从来也不是啥大奸大恶的人。好好过日子,踏实挣工分,可别干糊涂事儿了。”
刘曼就是个热心肠大姐,希望大家都过得好。
相比于前几年不好好过日子的原身,更喜欢现在的于悠。
听人劝,吃饱饭,这好意于悠心领了。
觉得刘曼这个人正直又勇敢,是个值得交的朋友。
“刘曼姐,你说的有理,我知道了。等你有空去我家里坐坐。”
“之栋,愣着干嘛,赶紧搬粮食啊!”
一袋子红薯、土豆,一袋子玉米面和各种豆类。白菜估计码在院子里了。
于悠懒得算,直接把红薯土豆留下,把玉米面和豆子全都一股脑放到秦之栋背上,让他背着走了。
“乡里乡亲的,我也不算那么清了。这些就都留下,我就要这五十斤纯粮食。大家伙儿可看好了,以后姚知青就不欠我家的了。”
于悠叔嫂俩来得快,去的也快。
剩下面色难看的姚子雄,望着剩下的红薯土豆,浑身充满阴郁的气息。
姚子雄家里三个孩子,大哥姚双全是家里的老黄牛,二哥姚跃进精明又自私。
他从小就知道家里的资源需要争,所以他做事从来没有底线。
哪成想,竟然反过来被于悠这个村姑摆了一道。
姚子雄温文尔雅的面孔再也难以维系,面容僵硬,眼里迸发出阴毒的恨意。
第22章
饿的浮肿
于家老宅后院。
于卫民正在带着于远锯木条。
他把八分的自留地分成了一米宽,二十米长的,二十个长方形。
打算搭建二十个两尺高的低矮暖棚。
顶部做成屋顶样的三角形,这样冬天有积雪也不怕。
把空间里收集的抗寒种子种下去,零度以上自然生长,零度以下盖上塑料布。
整个冬天就都能有收获。
“爸,这些木条都要插进地里吗?”
“没错,儿子,整结实点儿!”
于远认命的拿着铁锤使劲儿把木条砸进自留地。
不知道他爸抽啥风,非说冬天也能种菜!
带着他上山砍木头,回家锯木条,简直比挣工分还累。
偏偏他爸还忙的不亦乐乎。
他们这里冬天一向只吃萝卜白菜的。
要是能种别的,队里那些白菜、萝卜田收完后就不会闲着了。
还好现在是农闲,挣不了工分,随着他爸折腾也不怕。
于卫民现在很兴奋,因为他发现空间里的种子也是可以复制哒!
尽管现在没有他现代时候的实验环境好。
但是,他带来的优良种子是可以复制的,他不怕试错!
当然,塑料布还没买来。这得等她老婆攒够钱!
于家的男女老少各忙各的,村里彭家却不平静。
彭小壮自从落水后,回来就发烧了,来回反复,直到今天才退彻底。
四岁的孩子想起那天掉进水里的感觉,后怕的身子发抖。向妈妈求助。
“妈,大宝哥哥推我,我害怕!”
张菊不敢相信:“你说是彭大宝推你的?”
小壮边哭边点头。
“大宝哥哥说,家里的东西都是他的,说反正我没爸爸了,活着也是拖累他们家。”
张菊的男人彭胜利在小壮两岁时候就得病没了。
彭家没有分家,张菊母子这几年和大伯哥一家都跟着老人一起过。
张菊气的身子发抖,彭小壮不过一个六岁的孩子,怎么可能说的出这种话。
她守寡几年很是泼辣,抄起扫帚就打彭大宝,彭家很快打起了群架。
彭石头和钱杏花知道后,不但不责备大儿子一家,反而责怪小儿媳不懂事。
张菊一气之下提出了分家。
彭家分好家,张菊就挖了两斤玉米面,带着孩子来找于悠。
张菊一米六的个子,利落的齐耳短发,面黄肌瘦,说话却很爽朗。
“小壮,快,给你婶子磕头。”
于悠赶紧去扶孩子。
“嫂子你这是干啥?”
“你们两口子救了小壮的命,嫂子也拿不出啥值钱的东西,分家得了点玉米面。你们别嫌弃!嫂子还有一把子力气,有啥要帮忙的你说话。”
于悠了解到分家的事儿,愤愤不平。
“分出来也好,至少不受气了!”
“我早就想分出来,可我挣得几个公分,分不了多少粮,就怕小壮跟着我一起挨饿。”
曹秀看张菊是个通透人,插嘴道:“我这里倒是有个活儿。”
“帮我把这些糕点送去城里供销社。来回得半天的时间,多的不保证,怎么也能让你和小壮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