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0章

    五六岁的小孩子一上午都能摘一篮子。中午顶着大太阳都舍不得歇。

    还是于卫民怕大家中暑,强制让大家中午休息两个小时。

    摘完棉花,需要柴火的人家可以自已去挖棉花秸秆,剩下的,等晒上几天就烧成草木灰给梯田增肥。

    棉花刚摘完,八月底梯田里的玉米陆续熟了。人们又上山摘玉米,再一篓篓的背下山。

    集体地里,玉米苗和杂草一起长了出来,大家还要去拔草。

    活儿多的干不过来,全靠人工,十分劳累。

    全村人脸上却天天挂着笑,连孩子们犯了错,打骂都轻了几分。

    只有于悠,没事儿就拉着她爸的胳膊哭喊。

    “爸啊,你这有没有改善村里人的生活咱先不说,你闺女可是被整劈叉了!”

    于卫民当然心疼闺女,可现在梯田是集体的,粮食也是一起分,不出工不得让人说。

    “等明年,爸就把这些梯田划块儿分到户里去,各干各的。到时候啥都不让你干了。”

    第53章

    姚子雄使坏

    几个村干部开始讨论今年这些收成怎么分配。

    于卫民说道:“今年雨水充沛,老天爷赏饭吃,棉花和玉米都是大丰收。大家都下了力气,咱说说咋分。”

    郭民道:“没有卫民叔你,就是再风调雨顺,也收不来这些棉花和玉米。”他们心里明白着呢。

    赵前进说道:“你说咋分,这事儿我们听你的。”

    他现在心里万分庆幸,幸好让于卫民当了村长,才有现在的日子。

    村支部里,少有反对的声音,于卫民做起事情也顺手。

    最终还是决定今年第一年,大家干活儿都很积极,就按照人头分。

    等到明年,就把地划到家家户户,各干各的,各收各的。就彻底公平了。

    于悠此时却是叫着秦之栋和于远,上山挑着嫩一些的玉米掰了一口袋。回家放在大锅里煮了。

    煮了两大锅,够大家吃个痛快。

    香糯的煮玉米吃在嘴里,滋味儿好的没的说。

    曹秀打趣儿闺女:“活儿干不了多少,吃的倒是时刻惦记着。”

    她可是知道,摘棉花的时候于悠就和五六岁的孩子们一起。掰玉米更是看不到人。

    王月荣笑道:“她干不干的不打紧。反而是我们跟着沾了光,你看家里这一个个儿的,全都胖呼起来了。”

    秦之恒也道:“悠悠身子弱,这些日子怪累的。在家歇着就行,我多干点,带上她的。”

    看看,看看,她闺女这是成团宠了。

    谁不希望自已闺女被婆家捧着。曹秀嘴里嫌弃着,心里还是挺受用的。

    两大锅煮玉米被两家人吃了个精光。

    玉米晒干了抗吃,不够吃的年代,人们自然是舍不得煮鲜玉米吃。但以后就不一样了。

    像今年,玉米亩产六百斤上下,两百亩山石梯田,按照人头分。村里大人每人分三百五十斤,小孩儿每人二百斤。

    棉花亩产七八十斤,两百亩地,收了一千五百斤。按人头,大人分四斤,小孩儿分两斤半。

    棉花和玉米分到自家后怎么处置,村里就不管了。

    粮站都是低价收,供销社都是高价卖,还要票。家里的余粮卖不卖的都自已掂量。

    东西分下去,村里人笑的合不拢嘴。当天家家玉米饼子、玉米窝头吃了个饱。

    村里人私下里商量,拿啥感谢下村长。

    “要不是于村长想出来做梯田这样的主意,还带领大家开荒。咱能有今天这收成?”

    “谁说不是,现在咱村可是十里八乡最好过的。看看多少人家都在张罗着娶媳妇儿、起房子。反倒是闺女们,一点都不想外嫁了。”

    说起这事儿就开心,半年前还穷的娶不上媳妇。

    现在别的村儿要是知道他们有这么多粮,还不得上赶着。

    “说到底,人为咱操心操力,是咱全村的恩人。咱得想办法感谢下于村长一家。”

    人富裕了,自然显得会行事儿。大家都想要点儿脸面。

    “说起这事儿脸上也是挂不住。咱就去年腊月给了人家一颗大白菜,人家还带着咱挣了辣白菜的钱。”

    “那大伙儿说咋地?”

    有人出主意道:“咱每家拿出十斤感谢粮。有条件的拿小麦,没条件的拿玉米,大家伙儿说,行不?”

    “行,咋不行呢。”

    谁家里粮食现在不是堆的满满当当的,都快没地儿放了。拿出十斤真是不痛不痒。

    第二天,于远敞开家门口,又是一幅惊人的场景。

    一小布袋子一小篓子的,门前摆满了粮食。

    有的装的小麦,有的装的玉米,一百多户人家,就是一千多斤粮食。直接把家门都堵住了。

    这回不用大刘子说啥了,他也知道是村里人给拿来的。

    “爸,妈!快来看!”

    曹秀算计着家家户户余粮都不少,喜滋滋地收下了。

    “哎呦,这村里人真是太客气了。”

    “老于,你这回干的这事儿行。等收完集体地里的大豆和玉米,咱把多出来的粮食卖出去,换钱盖房子。”

    这草房子她生怕哪天下大雨再被压底下。

    此时的于悠,正在极度震惊中。

    九月换季,安安和宁宁早起有点发热。

    于悠哄着两人在屋里睡觉,想着空间里好像有一个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不过是动了一个拿出来的念头。

    手心里就多了这盒子药。

    不是幻觉,空间,升级了!

    于悠把感冒药给两个孩子一人冲了一袋。看着剩下的药,心里默念收回空间。手里的一盒药又消失了。

    来不及多做试验,秦之恒推门进来。

    “悠悠,孩子们好些了吗?不行就带去卫生所看看。”

    于悠看两个孩子发了些汗,应该是药起了作用。

    摸了摸头,也没刚才热乎了,手脚也不再冰凉了。温度应该不会往上走了。

    “刚发了点汗,好多了。让孩子们再好好睡一觉歇歇。”

    等到两个孩子睡醒,吃了饭,恢复了精气神儿。于悠这才松了口气。

    照顾孩子可真是比干活儿还操心。

    打发孩子们去院子里和燕燕表姐挖土坑玩儿。

    自已则是关上门,拿起茶缸,心里默念“收”,手里的茶缸没了。心里想着“出来”,茶缸又回到了手里。

    空间可以用意念收放物品了。

    于悠兴奋地去和爸妈分享这个消息。

    乡间的小路上,公社的人接到了匿名信,风风火火地往这边赶。

    出京都的火车上,安慕青拎着大包小包也终于挤到了座位上。

    公社的办事员气势汹汹,问道:“谁是村长?”

    于卫民往前站了站,“我是!不知道各位是?”

    “我们是公社的,有人举报你带着村民种自留地,不把这些土地往上报。”

    姚子雄低着头,嘴角露出几分奸笑。

    就让你们白忙活一场。

    看于卫民这个村长还怎么做下去!

    他已经把分到的粮食和棉花全都卖了,钱也藏起来了。

    这群傻子吭吭干半天,全都得没收。平白便宜了自已。

    公社的办事员大声喧哗:“你们是不是私自种地了?不交公粮,不符合规定!你和我们走一趟吧。”

    村民们不干了,纷纷挤到于卫民前头。

    “凭啥把我们村长带走?地是我们所有人一起种的,把我们全村人都拉走好了!”

    “就是,今天说啥也不能让他们把人带走!”

    “你们这是集体包庇!集体犯罪也是犯罪!赶紧把粮食和人交出来,还能宽大处理!”

    “凭啥啊,粮食就是命,你怎么不把你的命交给我们!”

    ……

    第54章

    按法规办事儿

    纸包不住火,他们种地这事儿瞒不住。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于卫民早就做好了准备。

    眼看两方快闹了起来,出声阻拦大家。

    “好了,好了!大家停一停!听我说句话!”

    村里人就是一静,等着村长发话。

    公社的人都是一愣,这帮人说停就停,怎么这么听话?

    于卫民清了清嗓子,让自已声音大一些。

    “这公社的领导们都是按章办事儿。违反政策是得查办,但不违反的话自然也不会污蔑咱们。”

    “否则,咱们告到上头去,这几位的职位也难保!”

    “几位领导你们说是不是?”

    公社的人觉得自已被内涵了,但他们能说不是吗?口号先得喊起来。

    “我们自然是会详细调查。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

    这态度才有的谈嘛,于卫民把人往台面上引。

    “几位既然是来调查这事儿的,那咱们村支部细说。”

    公社的人没想到村里人集体和他们对着干。他们今天才来了六个人,强行干啥绝对吃亏。

    自然是跟着于卫民去了。

    村民们不放心,跟着去到村支部外面站着,把村支部团团围了起来。

    几百口子,乌压压一片。

    公社的人内心吐槽了一声刁民,不得不坐下处理。

    本想把人拉走再说。到了他们的地盘,什么事都方便一些。

    可现在,这事儿,只能在这里现场处理了!

    赵前进和郭民心里急,实在不行,他们也跟着一起走。不能让人干了好事儿还为他们背罪。

    两人想着会被带走,额头上蹭蹭冒冷汗,紧张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于卫民不紧不慢地拿出村里的土地资料,和开垦荒地的法律规定。

    厚厚一沓子。

    尤其这法规,可是他闺女跑了趟县里法院特地抄写回来的。还特地多抄了几份!

    于卫民大手一挥,每个办事人员都发了一份!甭管识不识字,让他们看个够!

    开玩笑,现在可是七十年代,自已要干啥前,能不了解政策么!

    也不知道是哪个傻叉吃饱了撑的去举报,今儿说啥也得把这人揪出来!

    于卫民给几人解释道:“几位领导,你们先看看资料!”

    “我们种的不是自留地,而是开的荒山上的荒地。完全按照国家政策来的。”

    “荒地按规定是可以开的,而且产出是能全部贴补家用的。”

    白纸黑字,政策上写的清清楚楚。连出自哪一本法规的哪一页都标记上了。

    领头的人识字,不轻不重的哼了声。

    “准备的挺充分啊!政治觉悟挺高。”

    内心却是疯狂吐槽,这是个什么奇葩村长,竟然跑去法院抄法规。

    这不是专门防着他们吗!

    证明资料准备的足足的,外面还被村民们团团围着,想不承认都不行。

    就听于卫民掏心置腹地说道。

    “这还不是为了你们!要是一时抓错了人,村里人多,闹到县里市里,不得耽误几位后面的工作吗。”

    说着于卫民又拿出了一副手绘图,这图是他闺女悠悠画的第一生产队的地貌图。

    自从父女两个商量着建山石梯田,于悠就画了这幅素描,还圈定了要开发的山地。

    田地房屋、山川河流,惟妙惟肖。山石梯田的区域被特地圈了起来,一目了然。

    就算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懂。

    于卫民指着圈出来的地块儿说道。

    “咱们坚决按照国家政策走,开的都是这些荒地。能打出来点粮食,那也是今年雨水好,老天爷赏饭吃!”

    “也不知道是谁举报的,八成是故意想引起公社和群众的矛盾!”

    公社的人能说什么?

    还抓什么人?半点儿漏洞都找不到!

    反倒是举报的人,什么都没调查清楚,害他们这么被动。谁知道是不是故意的!

    领头人把举报信拿出来扔到桌上,有点儿挽回颜面的意思。

    “我们也是接到这封匿名信,按章办事儿。”

    “没成想举报不实!咱们公社和群众一直都是革命战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信已到手,人可以请走了。于卫民手急眼快,把信件拿到手里。

    “那是,那是!几位领导,我们后面还有工作要开展。这地里的豆子熟了,得早点收了交公粮,支持咱们的革命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几位看?”

    憋气,大写的憋屈!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