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66章

    几个生产队的村领导们很快赶到了。

    二队的石顺看到后,更是掰了一个大玉米直接咬上一口,嚼吧嚼吧吃了下去。

    “是真的!真有产量这么高的玉米!”

    于悠……这牙口真好!

    于卫民珊珊来迟,朝着大家喊道。

    “咱村这是走运买到高产的种子了。这些高产的玉米单独掰下来留种!”

    他现在拿出来的这种种子的特性,就在能保持几代的性状。

    等到性状慢慢变差,结的果实参差不齐的时候,农机局应该已经推广新种子了。

    蔬菜种子的事儿大家还历历在目。

    八个生产队现在种的菜种子,都已经更新换代了,全是自已留种的。

    那是又好吃又高产。

    粮食种子当然也有更好的。这点没人怀疑。

    村民们掰玉米的速度更快了。

    三队的孙大海道:“于村长,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也想要点高产的种子。”

    孙大海咬了咬牙:“我们拿自已种的玉米和你们换咋样?两斤换一斤!”×02

    于卫民……

    这倒是不用,他本身就是想着帮帮庄稼人。

    石顺说道:“于村长,我们也是没办法了。”

    “我们不像你们村有荒山能开。我们就指着集体田的产出。”

    “村里地少,那不光是不够吃啊。每个村去了的老人,夭折的孩子。有多少是吃不上,营养跟不上走的。”

    “能活下来的,那是命硬。”

    其余几个生产队的村领导们也都跟着低下了头。

    他们不是不努力啊,但他们就只会土里刨食儿啊。

    于卫民拿上大喇叭。

    “乡亲们,咱们日子好了,有能力了,干看着别人吃苦这事儿咱干得下去不?”

    “干不下去是不是?一方有难还八方支援呢!同一个公社的,更得伸伸手了!”

    “别的咱也不说了,先收高产玉米棒子。每家大概留够了自已田里需要的种子,剩下的都背去晒谷场。”

    又对二队到八队的村领导们说道。

    “你们几个生产队分上一分,等十月份集体田里的玉米下来再还。”

    又嘱咐道:“也别两斤换一斤了,拿了多少还多少就是了。可别当普通粮食给吃了!”

    石顺、孙大海一群人这下可激动坏了。

    他们真的是没想到今天能有这收获。

    怎么可能当粮食吃了,拉回去晒干就锁仓库里。

    于卫民又嘱咐道:“我可是听过种子专家说过,再好的种子种上几代就没那么大产量了。过两年,还得去买种子。”

    一行人点点头。这个他们也懂。要不然队上也不会每年都去买种子。

    能解决一两年的燃眉之急也是好的。

    大家也不含糊,当即帮着掰起了玉米棒子。

    这活儿,他们能干。而且干的心甘情愿。

    于卫民丝毫不知道,自已的这些举动,让其余村领导们逐渐在心里做了一个决定。

    他们也需要这样的领导!

    第115章

    商量婚事

    向阳公社办公室。

    一边儿坐着公社主任马伟荣、副主任冯彬、书记杨泽山等人。

    一边坐着于卫民、赵前进、郭民。

    马伟荣问到:“你们生产队要办集体榨油作坊?”

    马伟荣怀疑自已听错了,现在粮食都不够吃,哪个村奢侈的用来榨油?

    毕竟,少吃一口油没啥,少吃一口粮食就得饿肚子啊!

    于卫民:“对,村里人都没有油票,想吃点油都买不上。我们村大豆快下来了,多余的粮食就想用来榨油,自给自足。”

    “十里八乡的人也能拿粮食来榨油。”

    冯彬早就从儿子嘴里知道第一生产队不一般。对这个亲家佩服得很。

    对马主任解释道:“第一生产队现在先进得很,不光用上了耕地机、农药,还通了电。”

    马伟荣也是个实干派,来了兴趣:“哦?真的,那咱还开啥会啊,走,去现场看看。”

    一番实地走访之后,公社的领导们直接给批了条子。

    “以后第一生产队提的要求,公社优先解决!”

    毕竟他们办不到的事儿人家自已办到了,还有什么不支持的理由吗?

    他们决定了,以后第一生产队就是他们向阳公社的标杆儿。

    九月梯田和集体地的大豆都熟了,又出现了又大又圆的高品质种子,产量又暴增不少。

    这个时候人们的口号,亩产达到400斤那叫过黄河,亩产800斤那叫跨长江。

    大豆从亩产小三百斤,直接到了四百斤,直接跨过了黄河。

    玉米核算下来亩产能有九百斤,直接跨过了长江!

    两边儿的地加起来实在是不少,大家忙起来真是痛并快乐着。

    就连曹秀和于悠也没好意思继续摆烂儿。

    劳作的好处就是人们吃多少都长不上去肉,啥减肥之类的烦恼真是丝毫没有!

    金黄的大豆全都收到袋子里,交完公粮,扣除队里留种,四口之家基本能分到六七百斤。

    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十月,集体地里的玉米又熟了,收完玉米,交完公粮,扣除队里留种。再加上之前自留地那边的产出。

    一个四口之家大概能分到两千斤上下的玉米。

    再加上集体地和自留地种的蔬菜、自家冬天的暖棚、家里养的鸡、下的蛋。

    第一生产队至此,彻底摆脱了贫困的面貌。

    榨油作坊也悄然盖好了,大家农闲下来抢着来榨油。

    每人脚边都放着一个大口袋。

    “你家打算榨多少?”

    “村长说了,一百斤大豆大概能出二十斤油。我家人多,榨上二十斤油打算吃一年。”

    “我家打算榨上四十斤。过阵子想给儿子相看媳妇儿,要是成了这油也能拿得出手。”

    “我家也榨四十斤,给我闺女送点去。她刚生了娃,母子俩瘦的哦。可算能帮她一把了。”

    “真没想到以后能天天吃上油。回家我就炸点儿辣椒,蘸着玉米饼子吃,保准香儿。”

    “炸大酱也好吃!”

    “等过年的时候炸糖饼!”

    “听你们说的我觉得我榨少了,我回去再背点儿豆子来。”

    ……

    空间里。

    这阵子农忙,三人有段时间没进来了。

    光屏交流区出现了新的文字。

    “帮助村里实现通电加100积分。”

    “散播高产种子加100积分。”

    “兴建榨油作坊加10积分。”

    商城的右上角,可用福报积分已经从600变成了810分。

    然而,这还没完。

    光屏最下方,再次出现了熟悉的加粗大字。

    “已满800积分,可开启福气奖励,时效24小时,是否开启?”

    曹秀对此都有点儿阴影了。

    这次说啥也不能再整出上次那个被野鸡追的事儿嘞。

    “福气奖励已开始,时效24小时。”

    21世纪异世界交流群。

    被踢到凤仙朝:“家人们,我被皇权压迫,日子太苦了!”

    野蛮时代:“天天打野兽,盐都得自已做,试试?”

    在末世中求生:“天天喝营养液,还被丧尸追,试试?”

    逃荒大反派的作死原配:“大反派随时想嗝了我,谁懂?”

    ……

    未来实验基地研究员:“,急需七八十年代土壤一份,10积分。”

    于卫民迅速出去挖了点土回来。

    年代三侠客:“成交!”

    交易完成,商城可用积分变成了820分。

    只赚不花,不是他们三口的风格。

    三人又去商城挑选了半天。

    于悠买了一套美白护肤精华。

    这些日子把她晒得黑了不少,必须找补回来!

    曹秀买了本《野生菌鉴别》。

    她决定这次福气奖励用的稳妥点儿,等会儿就去摘蘑菇。

    于卫民买了一本《农用收割机制造说明》。

    收割太苦了,他们需要现代化!

    可用积分从820直接降到了780。

    三人出了空间就拿了大口袋去山上采蘑菇。

    于悠觉得自已像是长了火眼金睛。

    心里想着蘑菇,哪怕附近的蘑菇藏得再严实,也能被她看到。

    她负责找,她爸负责摘,曹秀负责鉴定有没有毒。

    三人一上午,摘了一大口袋。回去晒好,能吃一个冬天。

    这种收获的感觉简直不要太美好!

    而此时的秦家。

    席军和白兰大包小包的上门了。

    两人接到儿子的电话,说是打算结婚了。这可把夫妻俩开心坏了。

    这可是七十年代,孩子们都结婚早。他们儿子二十大几了还单着,真是好看不好听!

    更何况,他们对秦之雅这孩子也挺满意的。

    双方父母几乎是一拍即合,都说到彩礼和结婚请酒的事儿了。

    秦之雅把席丰拽到了外面,单独说话。

    “席丰,你怎么真把你爸妈叫来了?”

    席丰说道:“咱们都处了小一年对象了,也该进行下一步了。”

    “可咱们之前是假的啊!”

    席丰正了正神色:“之雅,我承认一开始是假的,可是后来不是了。”

    “你漂亮聪明,表面上挺厉害,实际上心软得很。刚刚好,就是我喜欢的样子。”

    “我就是,拼了命的想和你有个家!”

    突如其来的表白,让一向咋咋呼呼的秦之雅不知如何应对了。

    一颗心像是飘在了云端,整个人犹豫不决起来。

    可席丰却不给她拒绝的机会。

    掏出一枚金戒指,直接套在了秦之雅手上。

    第116章

    双双升职

    72年12月,全县召开重点工作汇报会。

    各个公社,公社下面各个生产队的领导们都来参会了。

    一个个报告都做得绘声绘色,真是人有多大胆儿,地有多大产。

    只有向阳公社,今年反常的没有任何吹嘘,都是实打实的汇报。

    他们从于卫民那里明白一个事儿,什么都是虚的,老百姓吃饱了才是实的。

    这先进,他们不争了。

    他们想要实实在在的改变。

    会后,县长潘永明桌子上多了七份请求书。

    全都是向阳公社的。第二生产队一直到第八生产队,各写了一封。

    内容大致都是相同的。

    希望第一生产队的村长于卫民来带领他们几个生产队。

    潘县长问道:“这个事儿,大家怎么看?”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