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72章

    于卫民……他是没种过,但现代时候种蘑菇的比比皆是。但他不能说出来。

    冯彬:“我倒觉得可以试试,毕竟要是不成功也没太大的损失。”

    杨泽山:“这事儿还得第四生产队和第五生产队的人配合。”

    他们三个一致同意了,人家不种,那也不能强迫吧。毕竟谁也不敢保证就能种出来。

    于卫民说道:“这样,先把四队五队的村领导们都叫过来谈谈。”

    要是他们同意就种,不同意的话就实验一小块儿,等有成果了再大面积种植。

    不过少两个月的收益就要四队五队自已多勒两个月的裤腰带了。

    没道理我带着你们致富,还得求着你们是吧!

    于卫民虽然想着为大家做点好事儿,但是,决不强求。

    第125章

    出发去买书

    接到公社的通知。四队的村长秋石头、支书王建全、队长李二虎。

    五队的村长徐大、支书刘贵、队长杨红旗屁颠屁颠儿就来了。

    秋石头:“我滴天,我没听错吧?要在林子里种蘑菇!”

    徐大:“我们那林子真能种东西?”

    都说这于书记脑子好使,这主意是一个接着一个。

    他可是打听了。二队现在弄鱼塘呢,三队的沙地也说是要换东西种。

    他们四队五队其实心里可着急了,就希望啥时候公社能给他们也出个主意。

    又觉得自已村里实在是没什么拿得出手的。

    没想到,这搁在他们手里就只能捡点木头用的林子,都能被利用上。

    六人心里都很激动。

    争先恐后抢着说道:“我们种!”

    “我们也种!”几人胸脯拍的啪啪响。

    杨泽山:“你们不怕种不出来?”

    秋石头:“那去年之前,大家不是也觉得冬天不能种出菜么?”

    “公社给我们想招儿呢这是,我们得识人心!”

    徐大也说道:“那就是失败了

    ,那也比什么都不干强。这啥都不干心里更慌。”

    “何况这玉米芯子我们有的是,这生石灰也能淘来。塑料布还有去年种暖棚还剩下不少呢。”

    于卫民说道:“那好,那咱就开干。这种植方法也没那么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说是这么说,于卫民也是纸上谈兵,他去不去现场指导基本没影响。

    干脆把菌种的培养方法和蘑菇的种植方法当场给几人讲解了一遍。又给几人大致写在了纸上。

    嘱咐道:“让村民们都种,看谁家的长得最好,看看是什么原因。光照还是浇水还是别的,吸取种的好的的经验。”

    秋石头:“明白,让我们边种边学么,下次才能种得更好。”

    徐大:“于主任,等我们种成了,村里有钱了,是不是也能办个托儿所,弄个学校?”

    “别说,这孩子们放进托儿所,那大人们是放心不少。”

    “还有我们村的小年青,没活儿干的时候,不少跑去一队听墙根儿的。现在也跟着认识几个字儿了。”

    于卫民笑道:“那感兴好,到时候你们村缺老师的话,公社给你们协调。”

    此时的第一生产队,两台联合收割机赶在小麦成熟之前送了来。

    另外两台则是直接送去了公社,方便其他生产队借用。

    收割机一下地,能够一次完成小麦的收割、脱粒、把茎杆分离这些工序。

    那速度,十个人也比不上。人们需要干的农活儿又轻松了不少。

    与此同时,于悠也开始继续优化第一生产队的课表。

    他们下放户里德高望重的齐老能在黑板上手绘世界地图。对祖国的山川河流、人文特色,更是有一定的研究。

    带着厚厚的眼镜的张老,出口成章,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事儿那是信手拈来。

    作为一个经历过现代教育的人,虽然这两门成绩从初中开始就一直吊车尾吧。

    但是不能否认除了考试环节,这些课程听起来是十分有意思的,作用也很大。

    让人们更有深度,更有见识。

    张老:“丫头,真让我们去?”

    到了他们这个岁数,经历了这么多,能安稳在这一方养老就知足了。

    于悠:“历史的魅力,地理的情节,还有谁讲的比您二位更好吗?”

    “给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讲这些能看出您二位的地位。”

    “给大老农讲明白这些,才能看出您二位的水平!您说,是不是?”

    齐老释然道:“说得对,这三尺讲台在哪里不重要,下面的人是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传播出去了,文明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这些人。”

    张老:“我们两个老家伙,看来还能有点用。”

    于悠:“岂止是有用,简直是有大用。”

    就这样,每周两节历史课,两节地理课顺利安排进了课程表。

    现在他们学校的老师,已经有八个了。

    负责教语文数学基础课程的,有王月荣、周兴安、郑光远。

    负责教其余课程的,有会计学马荣生、经济学耿双全、医学宋妍、历史张老、地理齐老。

    孩子那边的课程和村民们这边的课程是共享的。

    像于远这样半大的孩子,他们实行的是走班制。

    半天学基础的语数知识,半天去村里人那边跟着听课。五花八门的知识学的也更全面一些。

    无论大人孩子,经过这段时间的积累,少说也认识基础的八百个字了。简单的书能试着读一读了。

    这样的话,教师的最后面就可以放上书架,摆满书和报纸,让大家试着了。

    与其用积分买空间里的书,倒不如去市里淘点儿书。

    毕竟,钱比积分好赚多了。

    趁着周日于卫民休假,一家三口起了个大早去市里淘书。

    曹秀:“咱先去废品站,现在的不少书应该是被当做废品卖去了那里。”

    他们这次是为了村里来买书的,花的是村里的经费,那也是越省钱越好。

    废品站的书都是论斤卖的,认真挑一挑,能省下不少钱。

    于悠感兴趣道:“妈,你说废品站里有没有古董啥的宝贝?”

    曹秀:“那够呛,人们又不傻,但凡能换点钱儿的东西早就被捡走了。除非实在是看不出来好坏的。”

    三人转了一圈,果然,废品站里最有价值的就是老书了。

    因为大部分都是“禁止的书”,与其烧了,人们几乎都是拉来当废纸来卖,还能换点钱。

    尤其一些文学名著、外文书。

    能拿到表面上来看的学习类的书比较少,但这些可以存在空间里啊。

    一家三口好一顿找,把这些书,只要是不缺页的,都摞在一起。上下各放上一摞报纸晃人,用尼龙绳栓成一提一提的。

    每提得有二三十本。

    每个人提上两提,把称重的大爷都给惊住了。

    “咋买这么多?”

    于卫民解释道:“家里女人爱干净,非得把墙面全糊上。来一趟就多买点儿,省的不够。”

    曹秀:“我们买这么多,您可得便宜点儿。”

    废品站的大爷:“一毛二一斤,差那么一两分的,给你们抹个零头。”

    于悠……

    这也太便宜了,挂在现代时候孔夫子旧书网上,这些老书得多值钱。

    这些书买到手,三人找了个没人的地方火速收进了空间。

    第二步,去小学、初中门口立了个牌子收旧课本!

    第126章

    小爱出现

    毕竟他们要的量大,收旧课本比去新华书店买新课本可便宜多了。

    小学初中各自收了几套,但是高中都停课了,只能去新华书店问了。

    新华书店的店员倒是挺开心。

    “你们真要?我们店里压了五套库存呢,都是高一到高三全套。停课后就卖不出去了。现在在仓库放着呢。你们诚心要的话半价就拿走。”

    于卫民三口……

    这可真是大好事儿!

    等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下来,离着现在也就不到四年的时间。到时候高中的书怕是抢都抢不到了。

    几人顺便把《数理化自学丛书》也全都收了。

    看来这几年高中的课程也得让老师们安排一下了,顺便出几套复习资料和卷子。

    过几年绝对能用上。

    书买的七七八八,一家三口进了空间。

    光屏交流区出现了新的文字。

    “散播菌种培养技术加100积分。”

    “散播蘑菇种植技术加100积分。”

    “散播历史、地理知识加100积分。”

    商城的右上角,可用福报积分已经从244分变成了544分。

    嗯,就像多了存款一样,同时多了一丢丢安全感。

    21世纪异世界交流群突然有了动静。

    被踢到凤仙朝:“急!连续两个城池爆发了疟疾,谁有办法?500积分!”

    于悠一下子支楞了起来。这她会啊,她学化学的,其中就有药物合成的课程。

    这个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不就是荣获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发现的吗。

    本就是她的偶像,这个她太熟了。

    于悠又瞅了瞅,冷酷霸总貌似没上线,没法抢单子赚积分。哈哈哈!

    年代三侠客:“,我有办法!”

    被踢到凤仙朝:“成交!”

    目测那个朝代提取青蒿素多少有点儿困难。于悠干脆将黄花蒿的图片传了过去。附带药方:黄花蒿三至五钱,煎服!

    曹秀:“闺女,你这学真是没白上啊,这积分赚的不要太容易!”

    他们一家来了两年多,这次是积分奖励最高的一次了。

    商城右上角,可用福报积分直接升到1044分。

    交流区出现了新字幕。

    “已满1000福报积分,解锁智能Al系统。可以随时交流,替代本交流区的一切事物。”

    几乎是同时,所有光屏全部消失了,三人脑中同时出现了一个声音。

    “主人,我是你的专属小爱。可以随时选择呼叫小爱或者关闭小爱。”

    于悠:“爸、妈,你们能听到声音吗?”

    于卫民和曹秀点点头。

    于悠:“小爱小爱,那我们是必须同时和你交流吗?还是可以单独交流?”

    小爱:“主人,平时是单独交流的,也可以发起同时交流,对方接受了就可以的。”

    于悠乐了,这不就像可以打电话一样,相当于他们三个可以随时通话了么。这在没有手机的七十年代简直太方便了有木有。

    于悠又问道:“那异世界交流群和空间商城呢?”

    小爱:“主人,这些可以随时在大脑中查看了。”

    也就是说,不用进出空间也能和系统交流了。

    于悠继续问道:“小爱,你有自主意识吗?”

    小爱小心翼翼回道:“有一丢丢的,主人。”

    其实它们福报Al系统早就被赋予了自主意识,只要是法律法规内的事情,它们都能正常思考。

    也就是说,什么都能聊了?

    于悠和爸妈在这里为系统的升级而兴奋,丝毫不知道,辛辛苦苦抄写的两份医学分析根本无人问津。

    京市实验医学研究所。

    一封厚厚的信件被放在门卫收发室里落灰。

    收件人处写的基础医学组组长。

    但实研所基础医学组里面有好几个组长。

    所以这封信严格说起来真不知道是寄给谁的,就被留在了收发室里。

    庞明、张惠、牛元清、傅正业四个研究组长是十分犯愁的。

    他们是研究西医方向的,现在的通讯不发达,信息不流畅,想要闭门造车很难有头绪。

    傅正业说道:“你们还好些,药学的可以进行实验。我们这研究设备的真的是天马行空的干想。”

    张惠说道:“我们也急啊,现在医药种类和数量都太稀缺了,连医院都不能保证供给上。”

    此刻的他们并不知道,收发室里,一封充满希望的信件静静躺着。

    ……

    第四生产队和第五生产队很快种上了蘑菇。

    他们在地上挖了坑,铺上一层用石灰水泡过的玉米芯儿,再撒些菌种,这样循环铺上五层。

    这样等后面能够采摘五六轮。最上面再平铺上一层泥土,盖上塑料膜。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