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76章

    皮特儿和罗宾脸上露出喜色。

    可才转了没两分钟,轧机就停了下来,后面竟是一动不动了。

    皮特儿:“这是怎么回事儿?”

    他们分明把上次留的隐患修好了啊,这次的旧零件按理说不会坏这么快?难道是维修的时候不小心动了哪里了?

    于卫民脸色突变,心疼地摸着机器,说道:“本来吧,这轧机只是有些异响。现在么,修的都不能开机了!我们这台机器可是花了大价钱买来的!”

    语气跟着激烈起来:“你们这也算工程师?修成这样,你们公司必须给个说法!”

    罗宾安抚道:“别急,别急!我们再拆开看看哪里出了问题。”

    于卫民却仍是怒气冲冲:“拆啥拆,拆一次就这样了,再拆还不得报废了!”

    于悠:“就是,我们可是花了机票把你们请来的,不行,必须得让他们公司赔钱!”

    皮特儿和罗宾这才觉得事情大条了,他们没想到这群人这么愚昧。竟然说什么也不让他们再碰机器了!

    这事情要是传回公司里,他们还怎么在公司立足!以后出国出差的好事儿也落不到他们身上了。

    两人再也没有来的时候高高在上的样子,不断地用英语解释他们可以继续修,可以免费修。

    可于卫民的态度就是,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自已国家的人都能修了,还靠他们干啥!

    皮特儿没办法,妥协道:“那你们想怎样?我们不是没能力,是你们不相信而已。公司派新的工程师那又得不少时间。”

    于卫民:“还新维修师,分明是你们的产品不合格,我们这才用了多久就坏了!”

    罗宾开始冒冷汗,要是让公司知道,他们俩利用职务之便毁了公司产品的声誉,怕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又退一步说道:“是你们执意不让我们修的,最多这次的机票钱也退给你们。”

    于卫民这才悠悠道:“那我们机器坏了你们不得赔?”

    “这样吧,看在咱们两国的关系不错的情况。你们带来的零部件都留下,我们自已修!这事情我们就两清了。”

    皮特儿嘴角抽了抽:“你们自已修?”

    怕是这东西让你们拆你们都无从下手!

    于卫民:“怎么,看不起我们的维修工?我们的维修工再不济,也不会把机器修的动不了了。”

    皮特儿……

    特么的这事儿怎么就闹成这样了!

    总觉得太蹊跷了是怎么回事儿?

    全程目睹了两边争锋,却没机会插话的各个领导们……

    第133章

    被惦记上了(求五星好评)

    皮特儿和罗宾当然不知道被算计了。

    毕竟,于悠走的后门是临时开的,砖块儿都是活动的。因为有别的机器挡着,看不到这点儿变化。

    用完之后当天晚上就又垒上了。

    主打一个意想不到!

    皮特儿和罗宾意气风发来的,灰溜溜走的。不但没捞到钱,还损失机票钱和零部件。

    还不能让公司知道,只能打落牙齿活血吞。

    市长办公室。

    裴正业亲自给于卫民、秦之恒和于悠沏了茶水。

    “这次的事情多亏了你们,这次不但省了维修经费。对咱们自主研发一米七轧机也有着特别重大的推动作用!”

    国家从没想过一直依赖进口,一直在研发上努力着。

    于卫民连连推辞:“哪里的话,我们也就是有耍赖的本事。”

    裴正业没想到他会这么说,喝茶的动作一顿,半响才勾唇道:“‘耍赖?’哈哈哈!这本事好啊!”

    接着寒暄道:“你们公社的生意谈的怎么样了?”

    于卫民道:“全谈好了,还亏您给的字条儿。这进出口总公司的黄总当场就跟我们签了协议。运输队的人也给了最低的运输价格。”

    运输队给低价可以理解,黄总啥时候这么好说话了?

    裴正业压下心里的疑问,决定等过后和黄总打听打听。

    问于卫民道:“你们这次也看到津市的发展情况了,百废待兴。这里正好缺人,你有没有什么意愿挪挪位置?”

    于卫民……傻子才愿意!

    能力越高,责任越大!

    他本身就是被架上了村长,又被强行调去当公社主任。这要是再来津市,也太劳心劳力了。

    没看他折腾公社那八个生产队都折腾的瘦了吗?

    他现在觉得闺女说得对,苟着摆烂儿的人生也没啥不好的!

    “裴市长,您这就说笑了,我一个小学没毕业的人能有啥本事,还是喜欢留在自已那一亩三分地儿。”

    这话说的真诚,裴正业自然也不好为难。

    73年10月开始,向阳公社迎来了第一次意义上的大收获。

    鱼苗全都长成了两三斤的大鱼。

    二队的村民们快乐十足,干劲儿冲天。

    一条条鱼捕捞上来,按照曹秀教他们的。

    先开膛破肚,掏出内脏。抹上盐一层层码好,腌起来。

    腌好了的鱼放在晒鱼帘上晾晒,一两个小时翻一次,直到完全晒成鱼干儿。

    就可以存放比较长的时间。

    这样的鱼干儿可以炖着吃,烤着吃,还可以用来做鱼汤喝。村民们弄好了都舍不得自已吃。

    一条条装好,全都装进了火车。

    四队五队的蘑菇早就收货了几波了,晒好了。也跟着装了车。

    七队的猪,吃着豆渣长大,一只只肥头大耳的。

    八队的鸡鸭,数量多的数不清,装车后留下了一地鸡毛。

    一队、三队和六队的粮食也迎来了大丰收。余粮更是全都炸成了豆油跟着装了车。

    一次拉这么多的物资,运输队拉风的很。一路上生怕出了纰漏,都不敢停下来。一气儿就拉去了津港。

    这一年,向阳公社全部生产队,不但彻底摆脱了贫困,而且日子上直接超越了城里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空间里的福报积分直线上升到了两千五百分。

    于卫民和于悠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天知道,他们来的时候本来就想过好自已的小日子罢了。

    穿越到七十年代的第三年。终于过上了吃穿不愁,家里有余粮,空间里有存款,不,积分,的幸福日子。

    75年春,京市实验医学研究所开始频频上报纸。

    其下的基础医学组研究成果一个接着一个,大大推动了国家西医的发展进度。

    电视台的记者周承和苗青被派去做采访,心情非常激动。

    庞明、张惠、牛元清、傅正业四人是主要被采访人。

    周承问道:“庞先生,听说咱们国家洛贝林和肾上腺素的问世您功不可没,研究组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有了这么大的成就。这其中一定很艰辛吧?”

    苗青问道:“张惠女土,听说您的研究组主要负责催产素和止血剂,现在临床上也有了巨大的突破。成功救了不少的生命!”

    周承:“牛元清女土,您这边利多卡因的问世真的是心内科的奇迹!”

    苗青:“傅先生,听说b超机现在有彩色的了,还有x光机和呼吸机也开始投产了?”

    “天哪,真的是难以置信,你们真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也是国家的栋梁!”

    两人的声音抑扬顿挫,除了特意锻炼的口吻之外,不难听出其中的崇拜。

    庞明、张惠、牛元清、傅正业四人对视了几眼。

    从书桌中取出了压了一年半的信件。

    庞明说道:“一年半前,我们在自已的领域就如同盲人摸象。可以说是进展微乎其微。之所以有所改变,是因为突然收到了这封信!”

    张惠猜测道:“这封信肯定是一个医学大佬的手笔。里面的内容给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牛元清可惜道:“只是这位高人却不愿意留下姓名。这封信收件人和寄件人都没写明白。”

    要不是当初他们四个决定一起拆开,这封信还真就被这么错过了。

    傅正业:“这些荣誉,大部分应该给这个人。如果你们电视台有能力的话,帮我们寻找寻找。我们很想拜这样的人才为师。”

    周承和苗青没想到还有这么个隐情。拿着信细细看了起来。

    “阳南省份阳迁市山南县……”寄件地址就只写到了这里。

    或者说这封信根本就没有地址,这地址也是通过邮政的戳才知道的。

    媒体人的职业素养,催促着他们去挖掘这个秘密……

    远在第一生产队的于悠,早就已经接替了她爸的位置,成了村民们推选出来的村长。

    随着向阳公社逐渐步入正轨,她爸和她的担子轻了不少。她开始把大部分心思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

    两个孩子满六岁就上了小学,如今已经八岁,上三年级了。

    而第一生产队的三年级,在鸡妈于悠的带领下,远远超过了全国三年级的水平。

    第134章

    闲鱼生活

    至于福报积分,则是偶尔斗智斗勇,赚取异世界交流群的人一笔。

    这一年来竟然也稳稳增加到了三千分。

    小学部这边,由于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不是严格按照年龄划分班级。而是通过测试就能升班。

    学校也因此又加盖了好几间教室。

    一到六年级占了三间,初中占两间,高中占两间。

    安安和宁宁在家有家里人辅导,认字和算术基础打得很扎实,提前一年就上了一年级。

    学习成绩更是一路领先。

    如今安安是三年级班长,宁宁是学习委员。

    每天早上,孩子们都要到学校晨读。晨读手册是于悠设计的,人手一份手抄版。

    每天晚上,于悠都带着闺女儿子读书,培养两个孩子的习惯。

    一年级一年两个孩子就独自完成了五万字的目标,到三年级,量更是达到了一百万字。

    秦之恒则是负责教于悠母子三个学英语。

    看妈妈英语学习能力超强,安安和宁宁越挫越勇,每天都得背上几个英语单词才肯睡觉。

    曹秀每次看到都止不住点着闺女的额头。

    “拿自已会的知识去挑战两个孩子,你也好意思!”

    于悠诉苦道:“妈,你说我容易吗?我这是又重新上一遍学啊!”

    要不是为了之后能拿出来用,于悠想着速速结束学习,她也不至于装成一副天才的样子。

    谁知道这俩孩子跟她较上劲儿了,愣是被激出了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早练晚练,现在张口闭口都能用英语简单交流了。

    秦之初的闺女燕燕现在也上五年级了,学习成绩也不错!

    但最让人吃惊的却是于远。

    曹秀心疼道:“儿子,咱们学习讲究张弛有度,你这太用力了也不行。”

    她儿子现在才十五,可是已经跟着王月荣学到高三的知识了。每天不学到十一点不睡觉。

    小学跳级还好跳点儿,这初高中的知识一年学两年的却是相当不容易。

    于柔和于悠虽说也是努力的孩子,但好学程度远不及于远的一半儿。

    曹秀说完,立马瞪了一眼于卫民。

    这事儿都怪老于!给这孩子灌输的思想都是,好好学习,将来有机会学农学专业,把他的老本行发扬光大。

    这下好了,这孩子还真把这当目标了,快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了。

    可这老于倒好,给自已提前过上养老的日子了。

    每天去公社转一圈儿,回来就去山上、田间转悠。再去下放户那里算计算计。

    于卫民……

    他也不是故意的啊,主要还是这孩子吃过苦,又知道了知识的好,内驱力十足。

    他现在都觉得自已都没啥能教他的了,毕竟他自已才是个小中专毕业。

    于远的个子已经超过了曹秀,少年的声音充满了变声期的沙哑,可却唯独没有该有的叛逆。

    “妈,你别担心我,我不累。我喜欢掌握新知识,我做的都是自已喜欢的事儿。”

    曹秀:“那妈给你炖只鸡补补,你正是窜个子的时候,得多吃点儿。”

    于远把他妈拉到椅子上:“妈,你别忙活了,赶紧坐下歇歇。我跟着您啥东西吃不到,壮实着呢。”

    有于悠和于卫民两口子亲昵自然的相处在前,于远和爸妈也是心贴着心。

    曹秀眉眼都笑弯了。闺女们一个个都嫁出去了,于远守着他们,家里反而能热闹些。

    ……

    周承和苗青下了从京市到阳迁市的火车,又坐上了汽车,一路来到了山南县。

    两人再招待所住了一晚,这才开始在县里转悠。

    山南县县城里只有一个邮局,下属五个公社。这封信哪个公社的人都有可能。

    可这调查起来就有点儿大海捞针的感觉了。

    周承提议道:“咱们去各个公社办公室问问看,能写出这样一手好字的人也没多少。兴许就能打听出来呢。”

    苗青点点头:“行,能这么了解医学的人,应该是做过相关工作的。也可以从这个方面打听一下。”

    两人按照人口数量,先后去了东风公社、五星公社、解放公社、红旗公社的办公室。

    但都没打听出来什么有用的消息。

    还是红旗公社的主任崔红林说了一句。

    “你们找的人既然这么大本事,不但懂医学,文化水平还这么高,很有可能不是我们山南县本地人。”

    “倒是可以去下放户里打听打听。”

    周承觉得有理,这些下放户里的确不少学医的,还不少留过学的。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