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下放户们比他们在家吃的还好,谁懂?第139章
被人跑到公社扑了个空,这才追到了村里来。
“于主任!于主任!”
于卫民刚迷瞪一会儿,就被几个大嗓门吵醒了。
什么情况,怎么这些人看他的眼神儿就像是狼见了肉?他最近老实的很,啥也没干啊?
周立人将手里的玉米和大豆拿给于卫民看。
“于主任,我们是农科院的。看到了你们公社种出来的粮食。想问一下,这种子是怎么得来的?”
于卫民暗暗松了口气,农科院的人终于来了,这速度比他想的慢多了。
再不来,种出来的种子质量却会越来越差。
于卫民坐起身解释道:“我们也是机缘巧合买到了一小包,看着不错,就搀到了种子里种下了。谁能想到产量这么高。”
“卖的人早就找不到了,大街上一面之缘而已。”
周立人闻言有点儿失望。
就听于卫民继续道:“你们农科院也想种?说说你们的计划!”
周立人立马说明来意:“我们想收你们的种子,进行大量培育。想让全国人都种上高产种子,都能吃上饱饭。”
周承和苗青……又一个素材!
……
县领导办公室。
东风、红旗、五星、解放四个公社的领导们凑在了一起。
东风公社主任黄晓勇说道:“领导,我没本事,但也不能拖累整个公社。能不能把于主任调到我们红旗公社来?我让贤!”
崔红林:“我也让贤!”他这个公社主任还不如向阳公社一个村民过得好,当这干部有啥意思?
他恨不得直接搬到第一生产队。
“我也是!”
“我也是!”
另外两个公社主任也都表态。
县领导们觉得这一幕有点莫名的熟悉。
前两年向阳公社下面的二队到八队就集体提过请求。
当时是为了第一生产队的于村长。
现在四个公社也来提要求。
这次是为了红旗公社的于主任。
都是于卫民……
于卫民到底做了什么,让大家这么追捧?
县长潘永明问道:“为什么非得是于卫民?”
黄晓勇看傻子一样看着几位县领导。
“向阳公社种出了高产粮食,一下子就吃上饱饭了,您几位不知道?”
潘永明几人摇了摇头。
“向阳公社弄了十个大鱼塘,还种上了鱼草,您几位知不知道?”
潘永明几人摇了摇头。
“向阳公社集体种蘑菇,您几位知不知道?”
几人继续摇头。
“向阳公社养猪养鸡,您几位知不知道?”
这次没等几位县领导摇头。黄晓勇继续说道。
“行了你们也不知道!那他们把农副产品都卖去了津港你们就更不知道了!”
崔红林也跟着说。
“别的不说,于主任是实实在在能带着大家致富啊。”
“他做村长第一年,第一生产队就吃上了饱饭。”
“他做公社主任第一年,向阳公社集体脱贫。”
“这还不够吗?”
几个县领导默了默。
够!当然够!
没想到他工作做的这么好!
可谁能告诉他们,为什么年终述职的时候,他们公社却表现的很一般呢?
于卫民是怎么汇报的?貌似每次都是表示自已公社是拉车尾的。
现在,看着几个公社主任看傻子一样的眼神儿。分明是他们几个被蒙在了鼓里!
难道是故意藏拙?
几个县领导默默对视了几眼,自闭了。
怪他们下去走访的少,被瞒着的感觉忒不舒服!
可怎么杨泽山和冯彬也都配合他呢?
杨泽山和冯彬要是知道县领导们这么想,那能把于卫民威胁他们的事儿讲上一天一夜!
县长潘永明说道:“这人也有意思,看来公社主任的位置是着不下他了。”
可公社里他们能做主破格提拔,县里要是破格提拔,就有点儿棘手了。
县委书记周雪峰说道:“这个事儿看来得好好了解一下,如果是真的,就得报去市里了。”
第140章
县领导走访
国家百废待兴,不怕没位置,就怕没能人。
潘永明:“把咱们最近手头的事儿都收一收尾,咱们亲自过去看一看。”
他们在山南县做了这么久的领头人,竟然连县里发展最好的向阳公社都没考察过。
不得不说这是工作上的疏忽。
东风、红旗、五星、解放四个公社的主任听到这话都很开心。县领导们对他们的发展还是很重视的。
黄晓勇更是拍着胸脯保证道:“这次几位领导绝对不会空跑。”
第一生产队。
于卫民引导道。
“现在正是播种的好时候,我们公社的村民们手里的确有余粮,也不是不能给你们农科所。”
周立人:“我们不白拿,我们买,我这就回去申请经费。”
于卫民抬了抬手:“我们公社人不缺钱,你们干脆拿粮食来换吧。一斤换一斤,也不能让村民们太吃亏。”
不缺钱……真是财大气粗啊!
周立人:“没问题,我们还愁今年的种子卖不出去,正好拿来交换。”这样他们的经费就能更多的用在研究种植上。
于卫民正色道:“只是有一点,等你们培育出来更稳定的高产种子后,要尽快推广到全国!”
周立人……怎么觉得这个于主任好像一切都算计好了样子?
是他的错觉吧?啊?
于卫民继续说道:“你们一会儿把试验田的数量报上来,算一下大概需要多少种子。报给我们公社的会计,好安排一下。”
周立人连连点头,不管怎么说,向阳公社这么配合,这都是好事儿。
被挤到边上的周承和苗青听了全程,这才挤了过来。
于卫民:“你们两个怎么过来了?那寄信的人真不是我们公社的。”
这俩人来县里有几天了吧?怎么还没回京呢?
周承:“于主任,我们暂时不找寄信的人了。我们想采访一下您。”
于卫民看了二人一眼,起身开始收鱼竿,又收起了折叠椅。
边走边说道:“你们农科所的人可以回去了,后面的事情去和我们公社会计对接。”
“你们两个记者同志,不要在这边浪费时间了,该回京回京。我还得回去睡午觉呢,可不接受什么采访。”
说完,不理会在场的众人,直接大步流星回家了。
悠闲的乡村生活才刚刚开始,上报纸不就完蛋了?
周承:“我怎么觉得山南县的人都挺淡泊名利的?”
苗青:“你感觉错了,分明就是排斥!”
两人自打做了电视台记者后,第一次如此受挫。
可有时候,人就是越挫越勇。
周承:“咱们去照相馆!”
他就不信了,他们不接受采访,那就用照片说话。
……
冯家。
于柔和冯旭东正在商量闺女的学习问题。
九岁的月月如今是个半大的姑娘了,漂亮的眉眼讨喜的很。
冯旭东:“咱闺女比安安和宁宁还大一岁呢。上次去姥姥家,这学的东西差距可越拉越大了。”
于柔也头疼,孩子就怕比,一比做家长的就心慌。
“要不和爸妈说说,把月月转到第一生产队的小学去?”
实在是两边的教学质量差的太多了,月月这个孩子又比较要强。
冯旭东:“那倒是好,那边的课程我上次过去特意听了听,比咱这边强多了。要是行的话,那我负责接送。”
于柔想了想。
“路有点远,早中晚来回三趟太辛苦了。我回去和我妈商量一下,咱们早晚接,中午就让月月在姥姥家吃。”
冯旭东笑道:“行,还是我媳妇儿心疼我。”
又问闺女的意见:“月月,你说行不?”
月月看着爸爸,又看看妈妈,院子里爷爷奶奶正在训斥两个淘气的弟弟。
小姑娘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爸、妈,我一定好好学习。”
因为,你们给的沉甸甸的幸福……
……
作为县里最高的领导班子,潘永明、周雪峰、杨继军、肖刚这次是四人一起出动了。
几人决定把向阳公社所有生产队都走一遍。
潘永明提议道:“既然于卫民是第一生产队出来的,那咱们干脆倒着看。从八队走起。”
周雪峰:“这次既然是想看看真实的民情。那咱也别搞什么阵仗,就装成普通老百姓,去参观参观。”
四人一致通过,毕竟亲眼看到的更具有真实性。
几人骑着自行车,顺着八队新铺的水泥路就去了。
除了集体地里的活儿,八队主要是饲养鸡鸭。
杨继军惊讶道:“这鸡舍盖的,咋住的比人还好?”
没错,这些鸡住了整整两排房子,都是为了养鸡单独盖的。
几人想往里鸡舍里面看看,很快被村民柱子拦下了:“你们是哪个生产队的?这鸡舍不能随便进。”
杨继军说道:“我们是一队的,听说你们这鸡养得好,来见识见识。”
说起养鸡,柱子有点儿沾沾自喜。
“于主任大队的啊,早说啊。自已人还能不让你们看?你们从这石灰地上过去。这可是消毒的,我们这鸡打养了还没生过病呢。”
鸡舍门口撒了很多生石灰。
潘永明几人踩了一脚白,终于进去了。
可里面的情况却让他们瞪大了眼。
鸡鸭们并不是养在地上,而是养在一层层的架子上。每一层上都有一排鸡。
这些架子也很有讲究。像是一排排竹编的笼子,这些鸡从笼子里伸出脑袋吃食,拉的排泄物也从笼子的洞洞里落到地上。
至于地上,则是混了生石灰的土。
肖刚惊奇道:“这是什么养法?”
柱子笑嘻嘻道:“我们一开始放地上养来着。于主任过来看到,说是不行,不但养不了多少,还不干净。”
“大家一起谈论,最后就弄成了这样子。”
“你们猜怎么着?”
肖刚问道:“怎么了?”
柱子说道:“这些鸡不四处溜达了,吃了睡睡了吃,可劲儿长肉。出笼快,四五个月就能长大。”
“而且这鸡舍现在特别好收拾,底下的土定期换,干净得很。”
潘永明问道:“那你们这鸡,能卖出去不?”
柱子:“咋不能呢?不光我们这鸡鸭、还有这鸡蛋鸭蛋,现在可是卖去国外的。听说还能帮国家赚那啥外汇呢。”
第141章
初露才华
虽然鸡舍里面收拾的干净,可还是有股子味道。但潘永明几人却在里面待了好半天。
认真的听着柱子给他们讲解这个鸡舍的不同之处。
回去的路上,潘永明意味深长的说道:“把这个养殖方法记下来。看来这个向阳公社远远比咱们想象的要复杂啊。”
第七生产队。
潘永明、周雪峰、杨继军、肖刚站在一户人家院子里。
潘永明:“大嫂,这就是你家养的两头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