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83章

    排骨都到了碗里,陶年纶也没法儿拒绝。

    安安在一边也帮腔,“我姥姥的糖醋排骨比国营大饭店做的还好吃,你多吃点没错,否则宁宁能缠你一整天。”

    “哥!”

    宁宁丢下碗筷和安安打闹。

    见他俩如此闹腾,陶年纶看着看着,心里也轻松了许多。

    趁着二人好不容易安静下来,他才开口道:“其实,我是因为见到我爸爸了。”

    “什么?”

    “你爸爸?”

    安安宁宁二脸蒙圈。

    他们可从来没见过陶年纶的父亲,虽然陶阿姨一直坚持说他有爸爸,只是联系不上。

    但在安安宁宁眼里,或许是和燕燕一样,或许是……

    宁宁疑惑道:“见到爸爸你应该高兴啊?你不是一直想见他吗?”

    陶年纶抿唇。

    他是很想见父亲。

    因为妈妈常年被人误解、嘲笑,所以他也坚持说自已有爸爸。

    他猜,或许爸爸是懂特别多的科学家,去研发秘密武器去了。

    或许爸爸身负秘密任务,不得不隐姓埋名。

    总之陶年纶给爸爸找了很多理由。

    结果他见到的只是一个满身铜臭味的商人。

    虽然对方没有表明身份,但陶年纶能感受到,那个人肯定和自已有些关系。

    “我觉得,他和我想象当中的很不一样。”陶年纶有些沮丧。

    安安故作老成的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懂。”

    就好像他期待很久的生日礼物,结果爸爸送了他一大套练习册似的。

    简直天差地别!

    宁宁看他们两个小男生加密似的聊天有些插不上话,但却忽然问道:

    “你告诉陶阿姨了吗?”

    “没有。”

    陶年纶摇头,他自已都不满意那个人,怎么会告诉妈妈?

    “你应该告诉她的。”

    宁宁难得严肃起来,“不只是你想见爸爸,陶阿姨肯定也想见他。”

    就像妈妈出差一样,她和哥哥想妈妈,爸爸也想。

    不能自私的不告诉陶曼阿姨。

    陶年纶微怔。

    他应该告诉妈妈吗?

    宁宁的话像是点醒了梦中人,他确实觉得不满意,但妈妈不一定。

    他需要爸爸不假,但妈妈好像会更需要爸爸。

    如果爸爸出现了,妈妈就不用那么累了。

    陶年纶陷入了深思,他好像做错了事。

    ……

    秦之雅举着慈善会送来的密密麻麻的单子,上头请求的物资远远超过她的想象。

    她咋舌道:“还是嫂子有远见。”

    年前她还想将慈善事业铺的更广,好在及时收手,否则请求的单子肯定比这要多一倍。

    即便是及时刹车,但剩下的单子也足够她准备好长一段时间。

    “还真是把慈善会当救济堂了,连娶老婆的彩礼也想要被人捐。”

    秦之雅望着里头诸多不合理的需求,气乐了。

    陶曼早就过了一道手,平静道:“之前给的太干脆,让一部分人觉得咱们的钱是大风刮来的,什么都敢开口。”

    即便她们做善事时都在引导不少人自食其力,甚至是提供了不少岗位。

    但奋发向上的人还是在少数,不少人就尝到了救济甜头之后,就准备靠着救济过活。

    不得不说,许多困境都是他们自已的劣根性造成的。

    慈善基金会实在是没必要为所有人买单。

    秦之雅自然知晓,经历过田大富事件后她深刻认识到,很多人都是他穷他有理。

    就觉得基金会既然能救一次,那肯定能救第二次。

    她和陶曼喊来手底下的人,仔仔细细研究了一上午,把所有不合理的需求全都划掉。

    即便如此,剩下的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衣物一类的可以找大姐捐赠,其他的总不能全靠嫂子公司。”

    慈善基金会交在她手中经营,到目前为止都是要多少给多少,不知不觉间都累积成一个天文数字。

    光靠于悠捐助肯定是吃不消了。

    秦之雅想着上回于悠的劝告,忽然萌生出一个想法。

    “陶曼,你觉得,其他企业会不会有兴趣做慈善?”

    “啊?”

    陶曼觉得天方夜谭。

    做慈善往大了说是为社会做贡献,但自私点说不就是往水里扔钱吗?

    拿着自已的钱去救济丝毫不相干的人,哪个企业会买账?

    秦之雅却觉得不尽然。

    “就好像我嫂子家的卤菜店,就因为做公益慈善,打开了知名度,虽然他们的顾客没有捐钱,但他们消费的十块钱里就可能有一块钱被店里用来救济那些流浪汉。”

    “这是一种宣传手段,同时也能体现企业公司的社会担当。”

    不论怎么算,企业也是可以得到一些正向反馈。

    第349章

    希望小学

    最重要的还不是钱,更是因为于悠那句话。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现在因为慈善基金会的名头越来越响亮,背后的安宁集团也渐渐被人挖掘出来。

    今天他们拒绝了许多不合理的需求。

    保不齐明天那些人就会找到于悠闹事。

    不能一直一家独大。

    秦之雅打定主意要拉赞助,让其他企业也一起投身慈善行业。

    首当其冲就是大姐夫。

    面对上门的秦之雅,孙泽华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在商言商,他并没有一口答应,反而是仔仔细细询问了慈善基金会的运行模式。

    听完秦之雅天花乱坠一顿说之后,孙泽华反问道:

    “也就是说,我捐出去的钱,可以给我换一个好名声。”

    “通俗来说,是。”

    作为国营品牌,前身又是国资手表厂,孙泽华没有拒绝的理由。

    毕竟孙家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已的利益,还是z国表业的龙头企业,没有国人的支持也不会有他们的兴起。

    可孙泽华还是说出了自已的意见:

    “就目前看来,你们的慈善基金会曝光度并不理想,卤菜店全靠那一次危机处理,幸运成分很高。”

    “如果还想要其他企业加入,你得师出有名。”

    师出有名?

    秦之雅回去便一直琢磨,最后找到了于悠。

    “希望小学?”

    于悠听她描述,瞬间就蹦出了一个耳熟能详的词。

    不过在秦之雅听起来却有些陌生。

    她最初便一直在做农村助学、女子助学等公益,孙泽华一提出,秦之雅便立刻想到了捐资助学上去。

    帮助某个人太慢了。

    劝完这家还要劝那家。

    在长期走访的过程中秦之雅也发觉,根本问题并非是穷或是认知,而是学校的路途对于很多农村孩子来说太遥远。

    下放生涯让她知晓,农村孩子早当家。

    在乡下,孩子是要当半个劳动力使的。

    若是出去上学,一来一回少说也要三四个钟头。

    那地里的活可不就少了个人?

    如果能在村里建设小学,或者是几个村中间建设新学校,上学的路近了,不少人还是愿意送去的。

    毕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放学后回去不耽误做事。

    就好像于卫民当时在公社做得学堂,散学后不过十几分钟就能到家,该打猪草的打猪草,该下地的下地。

    又有地方看着小娃娃不用担心危险,又不用交钱,何乐而不为?

    村民们可比秦之雅会算账。

    “希望小学?这名字好,捐的钱不单单是为了鼓励他们读书,更是让他们的未来更有希望。”

    秦之雅一语敲定,决定就用于悠说的名字。

    于悠欣然同意。

    “建小学可不是脑袋一拍就能办成的,除了校舍,还有人员问题。”

    “这事儿还得咨询一下爸,包括你说让别的企业也加入慈善基金会。”

    “我觉得可以弄一个名誉堂,所有捐献过的企业都是名誉堂理事,选最有威望的做理事长,主持理事会。”

    如此一来,慈善基金会还多出一道社交属性。

    要知道未来许多大佬互相结识不单单靠饭局,还得靠各式各样的活动刷脸熟。

    譬如说有某个人想要搭上孙泽华这条线。

    那他就可以在慈善基金会疯狂砸钱,那么作为理事会成员的孙泽华自然对他有印象。

    更何况慈善会还是做善事,说出去不落俗。

    秦之雅马不停蹄地就去找秦伟。

    听见小女儿的各项规划,秦伟连连点头。

    “你们的想法很对,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环,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但此事我不好出面,待会儿说你逼捐反而不美。”

    “最近国内形势大好,经济特区建立后有很多华侨商人回国发展,我替你引荐一些。”

    “既然他们有心回国内,就证明他们对祖国还是有深厚情感的,和你应当是一路人。”

    秦伟让手下的人借着机会组了饭局,至于后续能不能成,还得靠秦之雅自已。

    秦之雅当然是十分乐意。

    除开老爹帮忙外,孙泽华、于卫民也让秦之雅参与了不少商业宴请。

    龙头企业的圈子很小,互相之间都有交情。

    有陶曼在身边帮着做规划,秦之雅首战告捷,结识的归国华侨都纷纷加入了慈善理事会。

    其中还有不少港商,经济特区确立后很多人开始往内陆发展。

    为了消除两岸隔阂,他们决定先为大陆干些实事。

    第一所希望小学的善款便全都来自于这批港商。

    陶曼每天跟着秦之雅忙的脚不沾地,好在陶年纶懂事,也能自已回家,简单照顾姥姥。

    但她依旧是不放心,只好去找于悠,委托她帮忙照看孩子。

    在公司里,于悠算是陶曼的顶头大老板,没有她就没有基金会。

    但私下里,于悠也是儿子同班同学的妈妈,陶曼只和她相熟,只能厚着脸皮开口。

    谁知于悠一口答应。

    “年纶交给我,你放一万个心。”

    “于总,谢谢,真的很感谢!”

    陶曼连连道谢,于悠摆手道:“陶年纶那么聪明一个孩子,又乖巧懂事,谁看谁都喜欢。”

    别说是帮忙照顾了,光宁宁围着陶年纶转那个劲儿,以后照顾着照顾着来家里也说不定。

    更何况陶年纶还是个小书虫。

    有他在,安安宁宁都没空闹腾,不是陪着写作业就是陪着看书。

    整个一带娃神器。

    她该谢谢陶年纶才对。

    自此以后,陶年纶每日都跟着宁宁同进同出。

    很快班上的同学就发现了这一点,纷纷开始询问起宁宁。

    “陶年纶为什么天天都和你走呀?上次你值日,他还特意等你!”

    宁宁得意地扬起下巴,“因为他妈妈很忙,让我妈妈帮忙照顾呀,所以陶年纶每天都去我家吃晚饭。”

    她很喜欢陶年纶,巴不得能多亲近。

    孩子的情感很是单纯,于现在的宁宁而言,陶年纶是一个很好很好的朋友。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