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06章

    算上人员和沉没成本,基本上是没有赚头。

    配件还要涨百分之三十,简直是狮子大开口。

    “原本的囤货还能用多久?”

    “当初没有一次性打款,而是采取分批的模式,对方的供货也是分批到位的。”

    手底下的人一手端着报表一手拿着计算器。

    “……满打满算,工程剩下的三分之一会因为配件‘开天窗’。”

    “先去借。”

    于悠将报表合上,“国内估计是不行了,我去找人,问问港商和那批归国华侨,能不能从其他渠道借一点。”

    但这个方法不过是治标不治本。

    关键还在于技术被人卡了脖子。

    除了米国,还有孔雀国。

    孔雀国大力发展科技和重工业,素有亚洲硅谷之称。

    不过于悠还是留了个心眼,她想方设法联系上了还在珠州的傅铎,希望由他出面去采购元器件。

    “为国家出力,自然义不容辞。”

    傅铎想也没想就点头同意,于悠也松了口气,唯恐他因为陶曼的事情和自已不对付。

    看来不是每个人都是小心眼。

    于悠感谢道:“如果和孔雀国的采购通道成了,必有重谢。”

    “于总打算给多少?”

    原本只是正常的客套,于悠也没有想好到底给些什么。

    可傅铎好像不知道客气怎么写,开门见山道:

    “通信基站建设是未来的主流,还有网络基站建设,如果日后于总公司还能中标,希望考虑合作。”

    作为海外打拼的企业家,傅铎的眼界远非国内的土老板能比。

    虽说他干的是建筑业,但进入内地后积极转型,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于悠就喜欢这种爽快人。

    比起那些说什么“举手之劳”,总欠个人情的要好上许多。

    只有各取所需,大家都有利可图的时候才会干得更卖力。

    和傅铎的合作敲定后,于悠火速联系了王弘厚,寒暄过后便说明来意:

    “希望您能帮我引荐学校的校长,我有很重要的合作想和学校商谈。”

    王弘厚最是了解自已的学生。

    哪怕是天塌了,也能说出“有高个儿”顶着这句话。

    既然能说出“很重要”,那必然是火烧眉毛了。

    “今天下午校长来院里视导,你直接来。”

    第388章

    失踪

    王弘厚和于悠先斩后奏。

    也不说什么事儿,于悠直接杀到院里堵人。

    京大新上任的校长姓曾,江西人土,见到于悠的时候还惊了惊,不过很快就稳住心神。

    于悠在京大的名气也不小,尤其是入学时要求修双学位的事情也是震惊了不少人。

    曾栋良轻轻咳嗽两声,暗含责备:“于同学,你这一出可是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曾校长,实在抱歉,事急从权,我也是太过焦急,忘了礼数,您多担待。”

    王弘厚在一旁帮腔:“曾校长,于悠这孩子什么都好,办事也风风火火的,您别见怪。”

    总之都是给个台阶下,于悠也就认了。

    若非是被惹急了,她也会慢慢来。

    “曾校长,咱们借一步说话吧。”

    “正好院里也看完了,你干脆和我去办公室吧。”

    曾栋良能成为京大校长,也有不少人脉。

    对于他来说,于悠不单单只是一个优秀的毕业生,更是国内优秀的企业家。

    同时还背靠秦家。

    重重身份之下,他也不能端个校长架子。

    要知道一位优秀的校友,对学校的帮助可谓是不可估量的。

    “坐。”曾栋良率先坐到沙发上,亲自给于悠倒了一杯白水:“我不爱喝茶,于同学将就一下吧。”

    “劳烦您,不碍事的。”

    于悠双手接过,正设想着如何开口,曾栋良像是看透了她的想法,先一步问道:

    “既然王教授说你是来办事的,那就说说看。”

    “如果有什么事,学校能帮上你,你也尽管开口。”

    “就算你已经毕业了,但你永远都是京大人。”

    话虽客套,但却也有几分真情实感。

    于悠顺势开口:“我想在咱们学校设立奖学金。”

    “原来是来帮助我们的。”曾栋良笑开,“说说看。”

    设立奖学金并非是于悠首创,在她之前,也有不少名人如此作为。

    除开个人捐助,国家、地方、哪怕是他们京大自已,也是有专门的款项用来奖励和资助学生的。

    于悠将自已的想法说了个大概。

    国外有诺贝尔奖,专门用来奖励各个领域杰出的人物。

    那么她也想效仿,在校内专门开设这样的奖学金。

    “不以成绩和绩点作为评判标准,也不考量学生是否贫困,全靠本事拿奖。”

    “各个领域的新发明、新发现、新专利,经过评审组的考核,只要是全国首例重大发现,就可以获奖。”

    曾栋良来了兴致。

    在此之前,每一项奖学金都有十分严格的条例和规章制度。

    毕竟可操作的空间太多,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很容易被人浑水摸鱼甚至是运作。

    成绩便是最直观的标准之一。

    于悠解释道:“我认为大学培养的并不是一个好学生,而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成绩好,只是他们的一部分,据我所知,很多人的才能并不在理论方面,而是实际操作上。”

    “如果他们能够勇于创新,在实践方面有所突破,是否也应该获得认可和肯定?”

    “当然,我也不否认理论研究的前瞻和重要性,理论研究有突破发现的一样可以获得奖励。”

    米国不给提供东西,她还可以找孔雀国买。

    但若是有一天,谁都不卖了,她又该怎么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脑袋的新想法,没有硬件的支持都是白瞎。

    于悠提出的奖学金中,还专门单独开设了一个项目,用来资助工业学科的贫困生。

    实业兴邦。

    她就是要从根上做出一点点的贡献。

    曾栋良心动了。

    不单单是因为有人支持京大的发展。

    更是因为于悠字字句句,都说到了点子上。

    创新型人才才是国家急需的人才。

    “于同学打算设立的奖金是多少?据我所知,诺贝尔奖金可不低。”

    设立之初一段时间的奖金就已经是三万美金,之后更是无法比拟。

    但今时不同以后,眼下的一百元都是值钱的,于悠也没有到壕至随手撒钱的地步。

    “五千元。”

    在人均年收入不过一千左右的年头,五千元已经相当诱人。

    于悠还加上一句:“一旦证实他们的新发现或新发明是可行、可持续成长的,将由我的公司承担全部的研发费用。”

    做研究有多烧钱于悠感同身受。

    即便是当年于卫民鼎力支持她,但买一些珍稀原材料的时候还是会肉疼。

    更别说科研仪器了。

    于悠给出了十足的诚意,曾栋良当即拍板同意,并且会以全校之力,组建最严谨的评审团队。

    “评奖周期就设定为每两年一次,一个方向获奖者一人,对研究领域不做限定。”

    “感谢于同学对学校,对国家,对未来的大力支持。”

    曾栋良激动地和于悠握手。

    帮人也是为已。

    只有国家日益强大,于远的事件才不会重演。

    暑假来临,于悠设立的奖学金定名“创新奖”,点燃了京大学子。

    实验室一时之间全部爆满,不少人都不回家,而是决定住在学校内。

    学术界因为此举引起轩然大波,一片热火朝天。

    正当于悠考虑要不要通过基金会找到其他理事,给不同的大学也设立创新奖时,天灾悄然降临。

    山城连续暴雨,积水高涨,洪峰过境。

    比之前更惨烈的洪灾悄然落在川渝盆地。

    机关大楼接到山城的急件之后,全员严阵以待,随时待命。

    军方立刻组织调遣人手,组织部队,开赴救灾一线。

    秦之雅反应也极快,就让陶曼和席萍盘点钱财和物资,决定去救灾。

    只是这次席军说什么都不肯。

    “之前都去了,我们就是做后方支援,不上前线,你放心吧。”

    秦之雅收拾好了东西,说什么都要去。

    她做的就是慈善事业,眼看着特大洪水爆发,怎么可能在家里待着。

    席丰面色凝重。

    “这次情况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去年不也是……”

    “郑明朗失踪了。”

    “什么?”

    郑明朗军衔不低,去前线也是坐在指挥部的,怎么会?

    席丰虽说和他较劲,却也惺惺相惜。

    郑明朗的失踪,无疑是向他们发出了预警——洪灾的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糟糕。

    第389章

    各自为战

    与此同时,于家也紧急召开家庭会议。

    川渝地区虽然不是于卫民的主要种植基地,但也有部分需要高温培育的试验田设在当地。

    “洪灾过境,最需要的就是粮食,我手底下的人已经开始清点了。”

    “旭东,百货商场里的日用品和应急食品还有多少库存?”

    曹秀不在,冯旭东也是忙的焦头烂额。

    天灾降临,一直冲在慈善前沿的于家人肯定是义不容辞。

    冯旭东干脆提拔了两个人上来暂时管事,自已则抽出身来扎进仓库。

    “储备不多,但可以从其他地区紧急调货,各个供应商之间的运货通道还是稳的。”

    轻工业发达的地方都不在中部地区,大多数都在南边。

    “时间不等人,订好了货就让他们直接送到最靠近山城的地方,再有我们的人接手送进去。”

    冯旭东点头,试探地问道:“这次我们援助多少?”

    上一回洪灾,大头都是慈善基金会出的。

    但此次的水情更凶险,端看于卫民的表情就知道,那体量不可估计。

    “有多少,捐多少。”

    于卫民大手一挥,丝毫不在意收入问题。

    他虽然说是种子公司的老板,但说到底,只不过是一个成功的庄稼人。

    在如此大的灾情面前理应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

    于卫民提醒道:“洪峰过境,一是要有粮,家园被破坏,米面粮油之类的可以缓一步,应急食物要立刻跟上。”

    “水、面包、饼干、方便面……上次那个台商不是想在商场铺方便面的货吗?让他送来,只要这次产量跟上,回头就让他上架。”

    “除了饮用水,还得运些干净的生活水。”

    “那我让厂里准备一批衣服。”于柔主动开口。

    “不止衣服,最重要的是雨棚,应急帐篷这些,姐,我们紧急采购一批防雨布,然后按照这种样式做。”

    于悠从包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图纸。

    都不需要从空间找,凭着之前的记忆就画了一张草图。

    大批的灾民得救后需要收容所。

    应急的大帐篷也是重中之重。

    同样,于家的前进的脚步也被秦之恒拖了拖。

    “权当是等物资到位,洪水还没停,前方还在探讨泄洪的问题。”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