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窗外的雪花偶有飞舞进来,立即融化,凝结成细小水珠,点缀在地板上。朱棣循着窗户望去,目之所及,银装素裹,不由心驰神往:“此等景象,当策马狂奔,若有敌来犯,雪下杀敌,染红漫漫大雪,何其壮哉!”
他被禁足在府这么久,早就想出去透透气了,但锦衣卫看得实在太严,而且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他也不敢触霉头。
李青听得出他的憋闷,只是尴尬笑笑,旋即,也望向窗外。
房屋、院墙、小路……皆是白茫茫一片,蔚为壮观。
朱高炽造完最后一片羊肉,心满意足地打了个饱嗝儿,见李青怔怔出神,好奇道:“青哥也喜欢赏雪吗?”
李青含笑点头,“在金陵可看不到这样的景象。”
“金陵几乎都不下雪,偶尔下个雪也是立即融化。”徐妙云笑道,“不过这里和金陵差远了,金陵四季如春,江南水乡独有的韵味更是鲜有能比拟,这里不过是苦寒之地罢了。”
“燕王妃此言差矣。”李青拱了拱手,“这里虽没有江南的小桥流水,但也有它的特点,苦寒中带着生机,苍凉中带着壮阔。”
李青看着极远处的长城,虽看不真切,却能感受到浓浓的历史厚重感。
自始皇大建长城外,唯大明最建长城最为上心。
一些史学家认为,建长城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了大量的人力、死了很多的人,是劳民伤财之举,甚至秦王朝因此覆灭。
修长城可谓是,槽点满满。
但李青来了这时代,他才知道长城的作用有多大。
它绝不是只给后世留下了历史文化遗产,这坚固的堡垒,对关外异族的战力削弱太大了。
更重要的是,长城不仅是明面上的长城,更是心里的长城,它伫立在那儿,百姓的心就安。
外族来了,百姓不会第一时间想着逃生,而是想着守城。
试想一下,敌人来了,城上朝廷大军奋死坚守,城下的百姓难道不感恩朝廷?
这无形之间把君民关系拉的更近了,而且还能加强民族凝聚力。
同时,长城对关外异族的心理,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它静静伫立在那儿,异族的进攻欲望、士气就会减少大半。
长城,华夏历史上最闪耀的瑰宝!
鹅毛大雪还在下着,那万里冰封的波澜壮阔,让李青豪情迸发,情不自禁的吟道: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朱棣眼睛迸发神芒,徐妙云眸泛异彩,小胖连菜都顾不上夹了,尽皆惊叹。
只听李青继续吟道: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许久,李青才从激荡中清醒,见所有人都在直勾勾地盯着他看,讪笑道:“你们……怎么了?”
朱棣心潮澎湃,脸孔涨红,激动的难以自已,嘴巴张了又张,愣是没想出该如何表达。
徐妙云见他憋的辛苦,忍不住开口赞道:“这首词前不见古人,后…很难见来者。
当,千古绝唱!”
“青哥大才啊!”朱高炽心向神往,一脸叹服。
老二朱高煦挠了挠头,小声道:“净吹牛。”
朱高炽一脸严肃,“你懂什么,这叫心性,心性……!”
第146章
如若我登临大宝
朱棣怔怔的看着李青,这一刻他对李青有了全新看法。
正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一个人的心性,和他日后成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刻,他明白了为何父皇会如此宠爱李青,也确信李青的高度绝不止于此。
再想想和李青为数不多的相处,那次招降乃儿不花,李青从未对军事上指手画脚,诚然,是因为他不懂军事,但身为监军能如此豁达,足以可见此人心胸之宽广。
才学、武艺、以及万里难挑其一的箭法,皆是常人难以企及。
朱棣不免暗叹:还好,他不姓朱!
旋即,又觉得自己太过小心眼儿,不由暗暗苦笑。
“李钦差大才,本王敬你一杯。”
“不敢当,不敢当。”李青汗颜,他只是情绪上来,借词抒情罢了,没想到朱棣会有如此转变,“下官敬殿下。”
气氛愈发融洽,饭也吃差不多了,两人转而喝起了酒。
李青借此了解了一下,近几年北平边防,以及元人的态度,但得到的答案并不乐观。
朱棣严肃道,“非本王危言耸听,你看着吧,十年之内,元人必定会大举来犯。”
“哦?”李青皱眉道,“王爷为何如此笃定?”
“这个……姑且算是直觉吧!”朱棣尴尬道,“从最近这两年守边经验来看,本王能感觉的到,元人的众多部落正在逐步融合,甚至往统一上发展。”
顿了顿,“当然,本王并未有实质性的证据,怎么说呢,本王在北平就藩了这么久,和元人打的交道太多了。
或许你会以为这是无稽之谈,但本王就是可以确信这一点!
等你回去后,还请将本王的猜测如实禀告父皇。”
到底是朱氏子孙,朱棣虽对老爹的偏心有些不满,但在大事上,他还是拎得清的。
李青点头,“王爷放心,下官一定如实上禀。”
他能看出来,朱棣说的真心,他并未轻视朱棣的猜测。
直觉这东西,说起来很玄乎,但往往命中率奇高,朱棣在北平守了这么久,和元人打了太多交道,绝不会无故有此直觉。
又聊了许久,李青起身告辞。
……
朱棣立在窗前,望着万里冰封,望着极远处的长城,久久不能平静。
“殿下……”徐妙云为其披上大氅,两人青梅竹马,她更是不到十五岁就跟了他,夫君在想什么,她岂会不知,轻叹道:“你不可……”
“妙云。”朱棣语气不甘,“如若我登临大宝,未尝不能做到词中那般,较之于我,秦王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他的眸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自信,整个人有着难以言喻的风采,“如若我登临大宝,文治、武功,我一样不落;
如若我登临大宝,定能开创出一个繁华盛世;
如若我登临大宝,定能登临瀚海,封狼居胥;
如若我登临大宝,定能书写一本璀璨的篇章;
如若我……”
“殿下……!”徐妙云颤声道,“莫要再说,莫要再说了。”
“如若我……”朱棣紧握的双拳缓缓松开,炽盛的眸光逐渐黯淡,苦涩道,“如若我是老大,该多好,该多好啊……!”
徐妙云见夫君如此,心都碎了,眼泪扑簌簌的掉,哭劝道:“妾知殿下心有不甘,可那又如何呢,立嫡立长,大哥他德高望重,仁厚贤明,你不能怪父皇。”
“大哥做储君众望所归,我不会有丝毫怨言,可父皇…为何,为何就不能……”朱棣连呼吸都在发颤,“为何就不能是我呢?”
“殿下,你别这样,妾心好慌。”徐妙云惊惧不已,“你可千万不要做傻事啊!”
朱棣颓然叹了口气,轻轻将她拥入怀中,低低道:“放心吧,我不会做傻事,我只是…只是太憋屈了。”
“嗯,妾理解,妾都明白。”徐妙云反手拥着他,“殿下,咱们不想那些不开心的事儿了,咱过好咱的日子就成。
孩子们一天天在长大,等以后,咱们还会有孙子,看着他们成长,日后儿孙绕膝,不也是一大幸事吗?”
“是啊!”朱棣挤出一丝笑意,歉然道:“夫君刚才吓到你了。”
…………
李青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布政使,与其商议边防大事,做元人来劫掠的打算。
虽然只是朱棣猜测,但做些准备没多大损失,万一元人真来了,再仓促应对,势必误事。
这种事,容不得一丝马虎和侥幸。
北平布政使非常配合,太子薨逝的事已经传遍天下,他能爬上这个位置,朝中又岂会没有关系,虽然对大局了解的并不透彻,但也猜测个大概。
官场之上没几个书呆子,别看他们平时一口一个子曰,实则个个是人精。
清楚以后李青的地位、权势,定会再上层楼,自然不会不给面子。
守城不比出征,并不算麻烦,只是辛苦了一下各司衙门的衙役,只用了十余日,便一切就绪。
距离过年只有数日了,李青唯恐有意外,又去了燕王府。
“殿下,对于元军来犯,你有几成把握?”
“五成。”朱棣道,“根据本王判断,元人要么除夕夜来犯,要么大年初一,因为这两天正是百姓家改善生活的日子,同时也守城将士最松懈的时候。”
李青微微皱眉,现在军队动不了,除了日常守城的将士,能动用的只有朱棣的三卫。
这个节骨眼儿让朱棣出府,并统帅三卫,实在太冒尖儿了点,可他又怕元人真来了。
思虑再三,李青问道:“殿下,可否先通知三卫,让其做好备战准备?”
“没问题。”朱棣满口答应,“本王这就去安排。”
“且慢安排。”李青干笑道,“下官的意思是,由下官来传达殿下的命令。”
“你……!”
李青拱手道:“抱歉,非常时期,还望殿下理解。”
朱棣苦笑两声,无奈点头。
见他如此配合,李青稍稍放下心来,钦佩道:“殿下明事理,识大体,顾大局……”
“行了,留着好听的回去拍马屁吧!”朱棣哼道:“拍本王马屁,本王也赏不了你什么。”
“哪呀,下官句句肺腑。”李青知道老四心情郁闷,腆着脸奉承几句。
他多少也有些理解,好好的不让出门,无缘无故的被禁足半年,换谁心里也不好受。
何况,朱棣不仅遵纪守法,还屡立战功,这样一个藩王被如此对待,心里有怨气实属正常。
……
除夕这天,李青登上城墙,审视着边外。
北平布政使也不陪老婆孩子了,大过年也不辞劳苦的赶来,只为在御前红人面前好好表现。
李青自是知道他的意图,但心下并无鄙夷,不管如何,这种行为值得肯定。
论迹不论心,再者,有上进心,想往上爬,也不算是缺点。
“钦差大人,你说元人会来吗?”布政使瞅了瞅关外的白雪茫茫,搓着手道,“这么冷的天,长途奔袭,一路上不知会冻死多少人呢。”
李青笑道,“不来最好,皆大欢喜。”
顿了顿,说上两句暖心话:“大过年的,布政使大人还不辞辛苦,本钦差钦佩。”
“哪里哪里。”布政使心里顿时暖呼呼的,连忙矜持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让百姓过好年,才是大明官员的第一要务。”
李青含笑点头,继续欣赏关外雪景。
一直到日暮,都未有元人到来的迹象,但李青并没有放松,元人最喜欢搞夜袭戏码,晚上攻城的突然性,于他们最有利。
李青看着冻得直哆嗦的布政使,笑道:“布政使大人文臣出身,身子骨稍弱了些,回去休息吧。”
“无妨,下官虽是一介书生,但这点儿冻还扛得住。”他义正言辞道,“士兵们扛得住,下官也扛得住。”
李青见他执意如此,也没再劝,搬张椅子坐下,趴在城墙垛口上,无聊发呆。
午夜时分,李青无聊的打个哈欠,突然发现平坦雪地上亮起一大片火点儿,正在快速接近。
“卧槽,真来了!”
李青心惊,但布政使更心惊,他到底是文官出身,哪里见过这场面,一想到待会儿元军攻城,他就腿肚子打颤。
但更让他心惊的是,钦差大人旁边一直低着头的护卫,突然沉声爆喝:“元军来了,所有人听本王号令!”
接着,迅速脱掉外面的衣服,露出一身蟒袍。
布政使凑近瞧了瞧,差点一屁股跌坐在地,“燕,燕…燕王殿下?!”
第147章
攻守战
朱棣压根就不搭理他,取出火折子吹燃,丢进火油锅中,而后拿起一旁的火把点燃,连续挥舞。
不多时,一众下属从远处赶来,单膝跪地抱拳行礼,“末将参见燕王殿下。”
朱棣雄姿勃勃,“张玉,即刻去东南角门,带上待命的八千铁骑开城迎战,按原计划执行。”
“末将遵命!”
北平布政使一听要出城,顿时心肝儿狂颤,也顾不上被禁足的朱棣为何会出现在这儿了,连忙劝道,“王爷三思啊,当务之急,是守城,而不是攻敌啊!”
他不懂军事,但他常识还是知道的,守城简单省力且有效,放着固若金汤的堡垒不守,出去迎战,绝对是吃力不讨好。
“殿下,万不可意气用事啊!”
朱棣眼睛闪烁着神芒,依旧不搭理他,继续道,“朱能,立即召来城内待命的两卫,全面接手所有城防事宜。”
“末将遵命。”朱能抱拳,匆匆离去。
“张武。”
“末将在。”
朱棣沉声道,“两卫到齐后,你率三千人,专门负责守城器械供给,不得延误。”
“末将遵命。”
……
朱棣犹如天生的王者,上位者气势尽显,此刻他的身上,有着往日没有的风采。
短短一刻钟,朱棣连下二十余条军令,每一条命令都清晰明确。
李青见他部署完毕,气沉丹田,声音悠扬,“点火!”
“蹭蹭蹭……!”
火油锅一口口点燃,随后火把燃起,远远望去如一条巨大火龙盘旋。
李青声音清朗:“坚守城墙,不得让敌人踏进长城一步,小半时辰后,我们的援军就会赶到。”
北平布政使讷讷的看着二人,突然觉得自己就是个大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