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11章

    四个理想主义混在一起,造成如此局面,倒也不难理解了。

    “求先生教我。”朱允炆长长一揖,连自称都改了。

    李青内心苦涩,事态到了这一步,已经接近失控,他又能如何?

    “皇上不听臣的,臣如何教?”

    “我听。”朱允炆信誓旦旦的保证,“先生请讲。”

    李青沉吟片刻,开口道:“第一,即刻停止削藩行动;

    第二,罢黜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让他们滚蛋;

    第三,安抚藩王、勋贵。”

    朱允炆眉头深深皱起:“第一、第三朕会酌情考虑的,第二……先生,皇爷爷就留了你们几人可做心腹,这个朕不能答应你。”

    李青扶额,他实在想不通,老朱英明一世,怎么会给孙子挑了这么三个极品。

    按理说……不应该啊!

    这时,小桂子匆匆赶来,禀报道:“皇上,燕王来了。”

    “燕王?”朱允炆脸一白,颤声道,“他杀到哪儿了?”

    小桂子一呆,讷讷道,“奴婢不懂皇上意思,燕王已在皇城王府落脚,要拜见皇上。”

    “这样啊!”朱允炆脸色讪讪,似乎觉得刚才太过丢脸,冷声道,“让他即刻前来见朕。”

    “是,奴婢遵旨。”小桂子匆匆一礼,转身告退,走了两步又顿住了,回头道,“皇上,让燕王在哪儿拜见呀?”

    “在……”朱允炆看了李青一眼,“在永青侯府。”

    他对四叔有种天然的畏惧,加上心虚,实不愿单独面对,只好让李青在一旁撑腰。

    李青也愣住了,倒不是因为朱允炆要在他家见藩王,而是他不理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朱棣竟然还敢来京师。

    就不怕朱允炆直接把他抓起来?

    这不是肉包子砸狗吗?

    但不管李青作何感想,朱棣已经来了。

    小半时辰后,朱棣龙行虎步地进了侯府。

    朱棣身材魁梧,近四十岁的年纪加上战场厮杀的磨砺,让他看起来愈发成熟、稳健。

    相比之下,朱允炆就跟个毛头小子似的。

    此刻的朱棣,身上所散发出的气势,就如李青初见蓝玉那般。

    李青甚至有种错觉,下一刻,朱棣要抽刀剁了朱允炆。

    不只他感觉到了,朱允炆也被四叔这气势惊得后退几步,左右侍卫立即上前,同时,利刃出鞘三寸。

    朱棣脚步顿住,深吸一口气,大礼参拜:“燕王朱棣,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平身。”朱允炆缓缓平静下来,和颜悦色道,“四叔来京,怎么也不提前说一声啊?”

    朱棣拱了拱手,“是臣冒昧了,臣有罪。”

    “哎?朕就一说,哪里有怪罪皇叔之意,来人……”朱允炆想命人上茶,忽觉这不是皇宫,跟前也没个下人,不由有些尴尬。

    李青起身道,“皇上,王爷稍等,我这就让人去准备。”

    ……

    凉亭里,朱棣、朱允炆相对而坐,李青打横作陪,气氛勉强算是融洽。

    “四叔这次进京,所为何来?”朱允炆抿了口茶,“离皇爷爷忌日还有两个多月呢,你不会在这儿住这么久吧?”

    朱棣放下茶杯,笑道:“臣这次来,是有事求皇上。”

    “哦?”朱允炆愣了愣,旋即含笑道,“都是一家人,四叔何须见外,尽管说,朕无有不允。”

    朱棣杀气腾腾道:“齐泰、方孝孺、黄子澄三人妖言惑众,离间我们皇室亲情,导致我们血亲相残,请皇上将此三人以蛊惑帝君罪论处,明正典刑!”

    朱允炆笑容一僵,好一会儿,才缓缓道,“四叔,湘王、周王他们的确犯了大罪,朝廷并不曾冤枉了他们。”

    顿了顿,补充道:“他们若是如四叔你这般,遵纪守法,屡立战功,朕岂会如此?”

    李青暗暗苦笑:你这话哄小孩儿还行,但哄你四叔……你可真行。

    “皇上,臣恳请你处置三人!”朱棣再次奏请。

    李青心中一动,不知怎的,他竟有种错觉,这是朱棣给朱允炆最后的机会,只要朱允炆剁了三人,万事大吉。

    想到之处,他连忙放下茶杯,拱手道:“皇上……”

    “勿要再说。”朱允炆的脸色冷了下来,淡淡道:“四叔你是戍边的藩王,职责是镇守边疆,妄议朝政可是逾矩了;

    念在四叔是顾及亲情,朕就不计较了,不过……还请四叔自重!”

    朱棣眼眸微眯,茶桌下的拳头攥得紧紧的,好一会儿,强挤出一丝笑意,抱拳道:“臣失礼了。”

    “嗯,四叔一路劳顿,还请回王府歇息吧,改日朕有闲,带你领略一下金陵四月天。”

    “臣遵旨。”

    朱棣起身长长一揖,而后对李青颔首示意,李青抱拳还礼。

    简洁的礼仪过后,朱棣转身就走。

    随着朱棣的离去,朱允炆的脸色也从多云转晴,真诚道:“先生,陪朕回皇宫吧,朕需要你。”

    “……”李青是这厮搞的真没脾气了,“臣病体……”

    “朕会改的,会听先生良言。”朱允炆情真意切,“还望先生给朕一个机会。”

    说实话,这也就是朱允炆了。

    若换成老朱,管你病不病,老子让你干,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

    一朝皇帝能如此礼贤下士,的确难能可贵。

    李青见他说的真诚,暗道:“罢了,看在老朱面子上,再给他最后一次机会吧!”

    两人来到皇宫御书房,齐泰、方孝孺、黄子澄正在帮着处理奏疏,把批改建议在纸上,夹在奏疏里,忙的不亦乐乎。

    见二人进来,三人忙起身行礼。

    李青避开圣礼,而后敷衍着说了两句场面话。

    一阵场面寒暄之后,众人落座。

    朱允炆朝李青笑道,“三位先生胸有才学,然,理政经验尚不丰富,劳烦李先生在过一遍,看看有何不合理处。”

    齐、方、黄三人倒很有气度,并未有丝毫不满,拱手请李青再阅,一副谦虚请教的样子。

    不得不说,就人品而言,三人的确担得上君子。

    李青也没客气,顺手从三人审阅过的奏疏中挑出一本,很快就皱起了眉头。

    方孝孺伸长脖子瞥了一眼,见是自己审阅的,拱手道:“学生的建议若有不妥,还望永青侯明示。”

    “确有不妥之处。”李青摊开这封赈灾请愿奏疏,“灾民不过五千人,却批了一千石粮,实在太多了,两百石足矣;

    赈灾只是救济,解灾民燃眉之急,而不是朝廷一直供养;

    余下的八百石,可以用来修段路、架个桥,赈济灾民的同时,也建设了当地;

    再比如,让当地官府出面,有活计先紧着这些灾民,其他有粮的百姓虽然少了收入,但也不至于挨饿;

    再者,一口气批了这么多粮食赈灾,当地官员可转还的余地太大了,难免不会截流,真正到灾民手中的粮食……会少很多。”

    方孝孺消化着李青话,俄顷,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接着,又顾虑道:

    “学生在做教授的时候,也曾听闻过官员截流现象存在,若只批二百石,平均下来,一人也就七斤左右粮食,要是官员再截流……”

    “不会的,饿死了灾民,地方官可是要治罪的,一点粮食和官位孰轻孰重,地方官还是拎得清的。”李青笑道,“再者,地方官上报,尤其是赈灾,都喜欢夸大,实际灾民根本没这么多。”

    “哎呀呀。”方孝孺起身长长一揖,“学生谨受教。”

    李青摸了摸鼻子,继续看了起来,但越看越无语。

    乍一看,建议都称的上是公正,但…实在败家,又是减税,又是拨钱,好在眼下国库殷实,倒也没太大影响。

    可若一直保持下去,有座金山也得败光。

    李青倍感心累,此三人应该去翰林院写写文章,著书,修史;不行做个正义感爆棚的言官,也是不错,实在不是治世的材料。

    第5章

    执迷不悟

    三人见李青又是皱眉,又是摇头,脸色都不太好看,但他们也知道,自己确有不妥之处,所以始终保持着气度修养。

    倒是朱允炆,见气氛不太好,怕三人心中有怨气,于是替李青说话道:

    “皇爷爷在世时,时常盛赞李先生是治世能臣,可堪大用。”

    接着,又把李青提出的改制国策,给三人阐述了一遍,三人听后惊为天人,大呼可行。

    黄子澄率先奏请:“皇上,永青侯这一国策,实乃治世之良药,应当尽早施行啊!”

    “臣附议。”方孝孺紧随其后,“早一日施行,百姓早一日受益,国家施政,宜早不宜迟啊!”

    齐泰微微皱眉,但沉吟片刻后,也觉得还是尽早施行出来为好。

    “臣也附议。”

    李青真的会谢,就眼下这局势,能施行吗?

    见朱允炆意动更是头大,他知道自己劝不住,于是道,“皇上,当初太祖皇帝的话,你忘了吗?”

    朱允炆一怔,点头道:“记得,皇爷爷说,等朕根基稳固,万民一心时再……”

    他脸一红,讪讪道:“三位先生稍安勿躁,眼下局势不稳,不是施政的良机。”

    他是个没主见的人,但没主见不等于傻。

    朱允炆现在是真真的感觉李青靠谱,比齐泰三人靠谱多了,也有用多了。

    而且,这是皇爷爷给自己留的唯一一个,既可以重信,又可以重用的人,他不愿让李青心生失望,于是道:

    “朕宣布,即日起全面停止削藩计划,顺带安抚勋贵、藩王;君臣一心,才能施行国策,才能让大明百姓过的更好。”

    “皇上圣明!”

    “皇上三思啊!”齐、方、黄三人大惊失色。

    黄子澄道:“皇上,若此时停手,不仅前功尽弃,而且还等同于告诉天下人,皇上此前行为都是错的,那湘王之死,可就是皇上逼……皇上,三思啊!”

    “皇上,莫要存妇人之仁,藩王不削,以后必将成为大明祸患。”方孝孺道,“恕臣斗胆,若一直放任藩王不管,皇上千秋万世之后,能放心将皇位传给子孙吗?”

    “朕……”

    朱允炆脸色瞬间难看到了极点,方孝孺的这话,可算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要是不除掉这些日益壮大的藩王,他百年之后,儿子上位,能坐稳皇位吗?

    现在连他自己都坐不稳,若是再发展数十年,那还了得?

    但说出去的话,又不好收回,只能改口道:“李先生的担忧也有一定道理,眼下大行削藩,已经导致人心浮躁,确实造成了不良影响。”

    只简单一句话,把已经说出来的金口玉言,变成了李青的建议,不得不说,小小朱还是有点东西的,尽管不多。

    李青刚升起的一点希望,又变成了失望。

    他淡淡道:“何止是不良影响啊,事态已然严峻到了极点,皇上若一意孤行,不出三个月,天下必反。”

    “永青侯这话就危言耸听了。”齐泰摇头道,“谁敢反?”

    李青冷笑道:“藩王没了活路,能不反吗?”

    方孝孺辩驳道:“何为正统?

    皇上便是正统,湘王畏罪自尽都不敢反,足以说明问题!”

    “无畏之言,误国误民!”李青再也忍不住,破口大骂:“你们三个搅屎棍,硬生生把大好局面搅成了一团乱麻,他日,被灭九族也不怨。”

    “为了江山社稷,纵是灭十族又有何妨?”方孝孺据理力争,“天下不会大乱,藩王不敢反!”

    李青给气笑了,“都活不成了,还不敢反?

    死了还要被定个恶谥,人家还不反?”

    “藩王不敢反。”齐泰开口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大秦以前,若六国联手,以六国之力,秦何以一统?

    说白了,都是各怀鬼胎,六国个个想以邻为壑,让别人出力,即便到了最后关头,也都是以保存自己为主,根本不会沆瀣一气;

    即便苏秦那般天才,他搞的六国合纵,也只维持了不久,便分崩离析!”

    “齐侍郎当真学的一手好史啊!”李青咬牙道。

    “不敢当!”齐泰客气一句,断然道:“六国灭不了秦,因为他们根本不会精诚合作,他们唯一联合的可能,就是被秦灭掉,被秦统一!

    同理,大明藩王也是一样,但他们远远无法和六国相比,因为,那时秦王还是王,如今的皇上,是皇!

    是大明唯一的主君,谁敢反?”

    齐泰掷地有声:“秦始皇能让天下无六国,莫非皇上不能让天下无藩王?”

    朱允炆热血沸腾,轻甩袍袖,“始皇可以,朕岂不可?”

    李青没有再说什么,他对小小朱最后的一丝期望也破灭了。

    想想也挺不可思议的,老朱去世还未满一年,大好局面就成了这副鸟样,大明十六帝,再找不出小小朱这样的了。

    哪怕是贪玩的正德、修仙的嘉靖、宅男万历、搞木匠的天启,也霍霍不成这样。

    当真是……不怕富二代败家,就怕富二代搞事业。

    君无能,臣亦无能。

    事已至此,大明必须要经历一次阵痛,才能扭转当前局势,不然,大明很可能会砸在朱允炆手里。

    他无力改变,即便他将小小朱偷摸干掉,也于事无补。

    皇帝死了,天下只会更乱。

    李青呼出一口抑郁之气,颓然道:“搅吧搅吧,你们就搅吧……!”

    说罢,他转身就走。

    如今这情况,便是诸葛亮来了,也回天乏术。

    主君压根不听良言,再好的谏言又有何用?

    都说刘禅昏庸,可人刘禅最起码会用人,而朱允炆……呵呵。

    李青大步走着,他已经失望透顶,对背后朱允炆的挽留也毫不为意。

    说又不听,留下来又有何用?

    御书房,君臣四人个个脸色难看。

    黄子澄气得直拍桌子,“岂有此理,简直岂有此理,永青侯恃才傲物,如此目无君上,恳请皇上治他的罪。”

    “先生消消气。”朱允炆脾气倒是极好,并未因李青拂袖而去生气。

    当然,脾气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心虚。

    一来,是他信誓旦旦的保证听纳谏言,结果却言而无信。

    二来,他知道李青的本事,也明白他是一片赤诚。

    再加上这是皇爷爷临终之际,特别交代的最重要人才,他自不会因为这个治李青大罪。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