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28章

    说吧,你想要什么?

    本王无有不允!”

    现在的朱棣,有资格说这话,虽然还未正式登基,但大局已定。

    李青想了想,“还望殿下能少杀、慎杀,即便要杀,祸不及家人。”

    朱棣沉吟片刻,点头答应:“好,我说话算数,即便是齐方黄三人,只要他们识趣儿,我绝不牵连他们家人;

    但,他们若执迷不悟,就不能怪我了。”

    “殿下虚怀若谷。”李青由衷赞道。

    他知道,朱棣是肯定要杀人的,能到这个份儿上已是极限。

    在庙堂混了这么久,李青早已没有了最初的天真。

    朱棣笑吟吟道,“这个不算,你还想要什么?”

    “没了。”李青摇头。

    眼下最重要的是先稳定局势,施政什么的,至少也得等到明年,现在说出来也没意义。

    “这可不行。”朱棣笑道,“说什么也得给你封个公,封号你自己想。”

    顿了顿,“本王知道,你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希望你能助本王,让大明繁荣昌盛!”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殿下不说,我也会尽职尽责。”李青抿了口茶,“不过功名利禄,我不在乎,若论靖难功臣,舍大师其谁?”

    “永青侯客气。”道衍谦虚道,“说起来,贫僧还要多谢永青侯不杀之恩呢。”

    “你俩……”朱棣诧异道,“什么时候结的梁子?”

    道衍笑道:“我们没有恩怨,所谓梁子皆因殿下。”

    “因为本王?”朱棣纳闷儿道,“为何啊?”

    道衍没有解释,轻叹道,“贫僧修佛数十载,不及永青侯万一啊!”

    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最是清楚,如今想想,他彻底明悟为何当初李青会那般了。

    朱棣一头雾水,不过,他现在也没心情了解,这些与大局无关的事情,举杯道,“不管你们以前有什么不愉快,喝了这杯茶,全都消了。”

    二人举杯,三人共饮。

    喝完茶,朱棣笑吟吟道,“老和尚,你想要什么?”

    转眼间,大师就成了老和尚……道衍腹诽一句,苦笑道:“贫僧都这个岁数了,荣华富贵要来何用,只想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一个两个都不要赏赐,这让朱棣很没面子。

    若是换了别人,朱棣只会觉得是在假清高,但眼前二人他都了解,知道他们是真的不在乎。

    道衍追求的是施展胸中所学,李青则是为了大明昌盛。

    朱棣突然觉得,这俩人逼格都好高。

    娘的,一个和尚,一个道士,竟把本王给比下去了……朱棣没好气道,“本王岂是忘恩负义之辈?

    该赏的,本王会赏,但你俩也得出力,谁也别想偷懒。”

    三人聊了许久,直到傍晚时分,才兴尽而散。

    ……

    翌日,清早。

    李青一大早,便来了奉天殿广场。

    群臣跪了一地,众志成城地求朱棣登基称帝。

    兵部尚书茹瑺,哭的稀里哗啦,不停嚷嚷着:“国不可一日无赤胆忠心,感天动地!

    但朱棣坚持不肯,极力表示:“本王只是靖国难、清君侧,绝不是当皇帝来的。”

    群臣再劝,朱棣再驳。

    如是者三,朱棣一脸纠结,最后实在推脱不过,只得叹道:“罢了,请太后来定夺吧!”

    不久,三宝请来了朱允炆的娘亲,吕氏。

    朱棣悲痛道:“嫂子啊,我那苦命的侄子耳根太软,被人利用,听信身边大臣齐泰、黄子澄的谗言,搅得大明天下大乱;

    弟弟我为了咱老朱家的大明江山,才出兵勤王,没想到……唉!

    我那大侄子太傻、太天真,不理解我这当叔叔的良苦用心,竟然…可惜我想救他都来不及……”

    翰林编修杨荣,立即取出纸笔,摇头晃脑的记道:“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

    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

    称呼由‘燕’变‘上’,用意不言而喻。

    吕氏强颜欢笑:“叔叔力挽狂澜,乃国家忠臣,建文不辨忠奸,致国家大乱,生灵涂炭,然…逝者已矣;

    国不可一日无君,还望叔叔莫负众臣所请,扛起大明江山社稷。”

    “嫂子你怎么也……”朱棣一脸无奈,“弟弟从未想过……”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茹瑺扯着脖子大呼,青筋直冒。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应和。

    “你们……唉!”朱棣一脸无奈,叹道:“罢了,侄孙年幼,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本王只好暂为监国。”

    群臣大呼:“皇上圣明!”

    茹瑺立即取出昨夜点灯熬油,写下的登基诏书,慷慨激昂的宣读起来……

    第2章

    恢复祖制

    朱棣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厚葬建文,然后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当然,他也没闲着,叫上老和尚一起,商讨大封靖难功臣之事。

    本来也叫了李青,但李青婉拒了,毕竟他和靖难大将不熟。

    经过商议,赐封如下:朱能,获封成国公,世爵;丘福,获封淇国公,世爵;张玉,追封荣国公,谥忠显;陈亨,追封泾国公,谥襄敏;郑亨获封武安侯,世爵……

    耿炳文、郭英没有进爵,但都增禄了,尤其是李景隆。

    朱棣知道五十万打不下北平,有多为难他,所以给他的俸禄最多。

    同时,朱棣考虑到政治正确,给兵部尚书也封了个爵位。

    封茹瑺忠诚伯,以终本身,虽然不是世爵,但好歹也是个爵位。

    朱棣打心眼儿里看不上茹瑺,但他需要茹瑺这样的人,天下尚需大治,尽快稳住局面,于他、于大明都是好事。

    ……

    借着大封靖难功臣的机会,朱棣开始京城换防,将他靖难的班底,替代原本的禁军守卫。

    十日后,京营整个对调。

    至此,朱棣这皇位总算是坐稳了。

    赏完了,接下来就是罚了。

    朱棣临朝的第一件事,不是议政,而是让百官集结在奉天殿广场。

    ————杀鸡儆猴!

    在朱棣进京的那一刻,方孝孺就被人抓进了大牢,经过这些天的牢狱生涯,老方瘦了一大圈儿,再不复当日模样。

    朱棣坐于椅上,居高临下道,“方孝孺,你可知罪?”

    “我何罪之有?”方孝孺冷笑道,“倒是你,你们……”

    他指斥群臣,“助纣为虐,乱臣贼子……!”

    接着,指着朱棣鼻子大骂:“不孝子朱棣,谋朝篡位,千秋万世之后,必遭人唾骂,子孙皆因你蒙羞,后世子孙必将夭寿短命……”

    “砰——!”

    丘福一拳将他打翻在地,方孝孺口鼻流血,仍不肯罢休,嘴上滔滔不绝。

    李青平静的看着,无动于衷。

    “一介腐儒。”朱棣满脸失望,“本闻你名气甚大,以为有本事在身,现在看,不过尔尔。”

    顿了顿,冰冷道:“拖下去……剐了,夷三族!”

    两个侍卫上前,夹起方孝孺就往外走。

    方孝孺嘴上依旧在输出,吼道:“纵使千刀万斩又如何,不孝子朱棣,我的学生、好友,会一一记下你恶行,你就等着死后被人……”

    声音渐行渐远,最后消失不见,但朱棣的脸色愈发阴沉。

    方孝孺这些话,句句戳在他的心窝,刺在他的痛处。

    朱棣眸光幽冷,开口问道:“茹瑺,你可知他的学生、好友在何处?”

    茹瑺立即恭声应道:“回皇上,臣正要向您进谏此事,奸臣方孝孺,改科举制为保举制,损公肥私,大肆给自己学生、好友,谋取官职;

    翰林院、都察院、国子监……门生遍布,不下五百人。”

    茹瑺一脸嫉恶如仇:“方孝孺区区一个教书匠,连个功名都没有,只是仗着有些名气罢了;

    昔年,曾有人向太祖皇帝臣行君臣之礼,有悲有喜。

    ……

    第3章

    魄力

    刑部大牢。

    铁铉身穿囚服,手脚戴着镣铐,四平八稳坐着,神态平和,无所畏惧。

    对面,李青说的嘴唇冒沫,铁铉仍不为所动。

    李青无奈,只得道:“你是建文的臣子,但更是大明的官员,这是何苦呢?”

    顿了顿,“建文施政期间,朝政糜烂,国力日益衰弱,这些你应该知道,如今皇上欲效仿太祖皇帝,让大明繁荣昌盛……”

    “不必浪费口舌,我是绝不会臣服于一个篡位的人。”铁铉淡淡道,“先皇施政确有偏颇之处,然,身为臣子,应当劝谏,而非似你等,卖主求荣。”

    “……”李青苦笑,“你当我没劝过吗?可惜他不听啊!”

    “都是借口!”铁铉鄙夷,“先皇是太祖皇帝钦点的继承人,是正统,燕王不过一藩王,他有什么资格继承大统?

    即便先皇崩逝,可先皇还有儿子,再不济还有吴王;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再怎么也轮不到他燕王!”

    铁铉正气逼人,朗声道:“朱棣,谋朝篡位尔,我岂可乎?”

    李青是真的无语了,却也油然而生一股敬意。

    文人风骨,不外如是。

    铁铉与齐方黄不同,那三人虽也忠心,但其行为却在谋私,且祸乱朝纲,一介腐儒,不值得同情。

    而铁铉则是一心为大明做事,尽管他效忠的对象错了,但这不怪他,是朱允炆负他。

    平心而论,李青还是想拯救一下老铁,此人确有才干,大明也需要这样的人。

    李青吁了口气,“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难道天下苍生、江山社稷,还比不上一个弱君?”

    铁铉背过身去,态度十分明确。

    面对这样的人,李青也无可奈何,轻叹一声,起身离去。

    ……

    另一边。

    朱棣控制了五军都督府后,开始整顿朝纲,重新任命、提拔了一大部分年轻官员。

    侍郎蹇义升任尚书,侍郎夏原吉升任尚书,翰林侍诏解缙升任侍读,编修杨荣为修撰,给事中金幼孜为检讨……

    这些都是在建文朝不受重用,且还相对年轻的官员。

    朱棣挥完大棒,又给了甜枣,至于之前被顶替下来的官员,谁也不敢有意见。

    因为,真正的清算开始了。

    朱棣召来北平按察使陈英,升任他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令他严查建文一党,一时间,朝堂人人自危。

    眼看越闹越大,李青不得不出言相劝:“皇上,树立一两个典型就可以了,时不宜牵连过广。”

    道衍也跟着劝道:“压得越狠,反弹越强烈,天下尚需大治,近几年边疆虽然平静,但不一定蕴藏着什么阴谋呢,我们在内耗,他们却在发展啊!”

    两人好说歹说,总算是劝住了朱棣。

    朱棣将调查建文一党,改为了彻查方孝孺。

    大棒挥了,甜枣也给了,军队也掌握了,只一个月时间,朱棣就清扫了所有障碍。

    按理说,他这个皇位可以说已经四平八稳,但他还是要办一件大事。

    ————处理建文一家。

    翌日,午朝。

    茹瑺上奏:“皇上,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爱卿请讲!”

    茹瑺道:“太祖皇帝本欲传皇位于您,但被建文矫了诏,臣斗胆,恳请皇上将建文移出宗庙!”

    “这个……”朱棣眉头微皱,为难道:“你可有证据?”

    “有的。”茹瑺立即取出‘证据’,双手呈上。

    朱棣假模假样的看了一遍,勃然大怒:“建文小儿,竟如此卑鄙……将建文灵牌移出太庙,从族谱上抹去。”

    开除族谱这事儿,朱允炆也干过,如今又被朱棣干了一遍。

    群臣个个是人精,哪里看不明白,立即行礼附和:“皇上圣明!”

    金幼孜举一反三:“懿文太子,未曾登基称帝,却被建文追赠帝王庙号、谥号,实在是……

    此做法简直滑天下之大稽,臣恳请皇上,收回懿文太子兴宗庙号,孝康皇帝谥号,改为懿文太子!”

    不待朱棣说话,群臣已呼呼啦啦跪了一地,“臣等附议!”

    朱棣纠结半晌,十分不情愿地点头答应。

    群臣高呼:“皇上圣明!”

    接着,又把朱允炆的亲娘拿来说事,既然朱标的皇帝身份没了,那吕氏的太后身份自然也要被收回。

    朱棣从善如流,将吕氏降为懿文太子妃,然后以怀念大哥的名义,打发她去给朱标看坟去了。

    同时,朱标长女江都公主,降为江都郡主;吴王朱允熥,改为广泽王;朱允熞从衡王降为怀恩王……

    李青内心五味杂陈,他知道,老四以后多半要对这些个侄子下死手。

    于是散朝后,借机向朱棣进谏:“懿文太子为国鞠躬尽瘁,如今皇上登临大宝,乃众望所归……”

    李青知道朱棣心虚,为了自己,为了子孙后代,朱棣肯定会找机会下杀手。

    但其实……根本没必要。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