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33章

    “坐,都坐。”李青清了清嗓子,“今儿先生给你们上一课哲理课,也可以说是思想课。”

    三女排排坐,眨着眸子看向李青,一副三好学生模样。

    李青见她们准备好了,问道:“我是谁?”

    “先生就是先生呀。”

    “不,先生多了去了,怎么可以代表我呢?”

    三女一头雾水,“先生是……李青?”

    “又错了,我可以叫李青,别人也可以叫李青。”

    “那…先生是谁呀?”三女已经开始迷糊了。

    李青道,“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咳咳,跑题了;

    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意识,无可替代;

    你们是红袖、怜香、婉灵,也是我的女人,但这些都是表象,难道抛开这些,你们就不是你们了?

    并不是!你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属于你们,你们不是先生的附庸……”

    巴拉巴拉……

    李青一顿cpu,成功把三女的cpu给干烧了。

    ……

    “吨吨吨……”

    李青说的嘴巴冒沫,端起凉茶一饮而尽,“不用想着变老了,不好看了什么的,都好好待着,享受你们应得便是。”

    三女讷讷点头,她们并未听懂先生话,却领悟了其中意思。

    见状,李青长长舒了口气,他还真怕三女自卑,给他来个不辞而别,甚至…寻短见。

    “好了,织造局准备得差不多了。”李青起身伸了伸懒腰,“我们回家歇两天,等钦天监选定黄道吉日再说。”

    三女点头,听了先生一席话,突然通透起来,埋藏在心底的抑郁,缓缓消散。

    织造局离家不远,坐了不到两个时辰马车,四人便到了家。

    晚上,四人极度共情,她们更为通透,负面情绪尽去。

    ……

    搞定了她们,李青专心搞事业。

    翌日,御书房。

    李青将织造局的运营规划,给朱棣说了一遍。

    朱棣一副不太聪明的样子,“啥是流水线作业啊?”

    “就是分工明确。”李青解释:“就是从蚕茧开始,收烘、煮茧、缫丝、烘丝、成绞、络丝、并丝、捻丝、牵经、卷纬、织绸、染色、烘干;

    每一道工序都有专门的人做,这样时间一久,工人熟能生巧之下,质量、产量都会越来越好。”

    李青道,“织造局代表着朝廷,代表着皇家,丝绸质量这块儿不能马虎,一旦出海,更是代表大明。”

    “说的好。”朱棣很是认可,“桑蚕、工人都谈好了吗?”

    李青点头,“就差开工了,臣就是来问皇上,开业之日是让钦天监选,还是皇上你亲自来定?”

    “朕…算了,还是让钦天监选吧。”古人多少都迷信,朱棣也不能免俗,“回头朕让钦天监尽快卜算一个好日出来。”

    顿了顿,“这些天,朕被那群大臣烦的不行,你觉得谁更适合做太子?”

    “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啊!”李青摊了摊手,“立嫡立长,自古皆然。”

    朱棣没有听到自己想听的话,神色有些不愉,“朕看老大不行,他上位必定重用文臣,朕怕到时候弄个建文第二出来。”

    “这不可能。”李青断然道,“皇上你太小看他了。”

    “可他压不住武将这是事实。”朱棣反驳道,“文臣你还不知道吗,给点好处就能上天,一旦让他们得势,大明就完了。”

    “……那你上个月为啥创建内阁?”李青苦笑道,“创建内阁,还不如直接恢复宰相制呢。”

    “放屁!”朱棣一瞪眼,“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行政权,太祖皇帝好不容易废除了,朕岂可恢复?”

    朱棣断然道:“决策权,必须牢牢把持在皇帝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如此一来,官员各司其职,而且,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他们不属于权力机构,品级也低,能极大限度的限制他们专权。”

    李青幽幽道:“县官不如现管,今日的现管,明日未尝不可超越县官。”

    “那你让朕怎么办?”朱棣火了,“整天如雪花一样的奏疏,朕就是不吃、不喝、不睡觉,也忙不过来;

    事情总要人去做,不然要那些文臣做甚?”

    李青无言以对,治理天下绕不开文臣,让战场喊打喊杀的将军去理政务,的确不现实。

    这是一个死结,你重用文臣,文臣就会崛起,但治理江山,你又不得不用文臣。

    至少目前来看,朱棣的这个机制没毛病。

    直接恢复宰相制,发展个数十上百年,说不定情况比内阁还要严重的多。

    第10章

    册立皇太子

    “敢问皇上,内阁成员都有谁呀?”

    朱棣伸了伸懒腰,“解缙、黄淮、胡广、胡俨、金幼孜、杨士奇、杨荣。”

    “这么多?”李青惊讶。

    “人多好办事,也不容易专权。”朱棣好奇道,“你似乎对内阁意见很大啊?”

    李青苦笑摇头,“倒也不全是,内阁还是有很大正向作用的,可以替皇上分忧。”

    想想贪玩的正德,不上朝的嘉靖、万历,尤其是万历,整个就一撂挑子状态,但大明依旧正常运行,全靠内阁在撑着。

    尽管他们专权,但也不能说,他们不干一点儿正事。

    总得来说,内阁的创立有利有弊,并不全是坏事。

    想到这儿,李青心理上也不再那么排斥了。

    浅谈了会儿内阁,朱棣又把话题转移到立储上面,“说真的,朕想立老二。”

    “你是皇上,你说了算。”李青面无表情道,“这是你权力。”

    朱棣叹了口气,“只可惜……他不是老大啊!”

    李青无语:啥话都让你说了,我还说个屁呀。

    见他不说话,朱棣又道:“李青你说实话,你认为他们谁更适合做储老大。”

    “抛开嫡长子身份呢?”

    “还是老大。”李青认真道,“相较于以武抑文,储君本人的能力更为重要,不是吗?”

    朱棣沉默半晌,轻轻点头:“是啊,老二就是个憨货。”

    “……”李青劝道:“储君之位不可搁置过久,还请皇上早下决断,避免内耗。”

    朱棣沉吟道,“李青,你脑子好使,有没有办法让老大和武将亲近起来?”

    “这…还真没有。”李青苦笑,“二皇子从小就跟着你混军营,这一点,老大比不了;

    尤其是靖难时,朱能、丘福等功臣,都是二皇子的战友,你让老大咋跟他比?”

    朱棣无奈道:“朕承认,多少有些偏心眼儿,但也不能全怪朕啊!

    老大那一身膘你也知道,跑两步就喘,我倒是想带他混军营,但他不行啊。”

    李青想了想,“皇上不若隔一辈儿,着重培养皇孙,让他从小亲近武将,以后对外用兵让他也跟去,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小胖是扶不动了,只能扶他儿子。

    “皇孙?”朱棣眼睛一亮,随即大点其头,“这个主意倒是不错,朕再活个二十多年不成问题,这么长的时间,足够培养了。”

    他越想越觉得可行,从小培养孙子,可比中途培养憨憨容收益大,还能保全立嫡立长的祖制。

    可谓是两全其美!

    朱棣自己得位不正,却更尊崇礼法,因为他想让自己儿孙,都得位正。

    一个人越缺什么,越想让儿孙有什么。

    不然,以朱棣的性子,也不会明明喜欢老二,却还是顾虑重重了。

    朱棣吁了口气,道:“明儿早朝你也来。”

    李青心中一动,试探道,“皇上要立太子?”

    “立了吧。”朱棣叹道,“省得文武群臣扯皮、聒噪。”

    李青笑了笑,“早立早好,省得内耗,也省得破坏了他们兄弟之情。”

    “嗯。”

    隔辈亲,隔辈亲,老朱喜欢孙子,老四也喜欢孙子。

    一想到大孙子,朱棣就情不自禁地咧起了嘴,“李青,你觉得朕的大孙儿如何?”

    李青有些想笑,一个小娃娃能看出什么啊,不过想到仁宣之治,却也不得不承认,这孙子干的确实不错。

    于是借用一句戏言:“好圣孙,大明可旺三代!”

    “是吧!”朱棣咧嘴大乐,随即又不悦道,“什么叫可旺三代,要千秋万世的旺下去。”

    李青抱拳道,“臣言语有失,还望皇上恕罪。”

    “行了行了,朕不跟你一般见识。”朱棣解了心结,心情美美哒,“你抽空去三宝那儿看看,别只顾着玩儿女人。”

    “……”李青无语,“皇上,有句话臣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吧!”

    “咱能不能来点儿干货?”

    “啥意思?”

    李青道:“比如给臣涨涨俸禄。”

    “你的俸禄不低了啊!”朱棣纳闷儿道,“不够使吗?”

    “皇上这话说的,臣是贪那俩钱儿吗?”李青一脸正经,“主要是想看看皇上心里有没有臣。”

    朱棣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就你贫,年俸再给你加五百石。”

    顿了顿,“好好干,朕不会亏待你的。”

    李青脱口道:“皇上放心,臣一定好好干。”

    话一出口,他自己都是一愣,这场景,咋这么熟悉呢?

    ……

    翌日。

    天刚不亮李青起了床,但赶到奉天殿时,还是有些晚了,只比朱棣早一点点儿。

    少顷,朱棣走上玉阶,群臣行礼,山呼万岁。

    “众卿平身!”

    “谢皇上!”

    群臣起身,分班站好。

    接着,户部尚书夏原吉出班,“皇上,臣有本奏。”

    “准奏!”

    “储君乃国之根本,皇子也早已成年,还望皇上早日册立太子。”

    “臣附议。”礼部尚书紧跟着出班。

    旋即,吏部、工部、刑部等尚书接连出班奏请。

    “爱卿言之有理。”朱棣笑了笑,给一旁的站班太监使了个眼色。

    后者会意,立即取出圣旨,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皇长子仁孝稳重,为宗室首嗣,天意所属,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子;

    皇次子,英勇善战,封汉王;

    皇三子,天资聪慧,封赵王;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皇上圣明啊!”

    文臣跪地高呼,激动的满脸通红,皇上终于册立储君了,而且,遵从礼法,立了嫡长子。

    这让他们又看到了希望,众所周知,皇长子不尚武,将来他登基,文臣日子定能好过不少。

    相比之下,武将的神色就不太好看了。

    尤其是靖难的武将,他们是老二的战友,当然希望老二做储君。

    但朱棣根本没给商量的余地,直接下了诏书,他们总不好抗旨,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片刻后,小胖一身太子服,颤颤巍巍地从御道走进大殿。

    太子服太紧了,他大气儿都不敢喘,生怕撑破了。

    小胖走到御前站立,昂首挺胸,站的笔直。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群臣下拜行礼。

    “免、免礼。”小胖不敢有太大动作,只轻轻摆了摆手,憋得满脸通红。

    朱棣看着圆滚滚的好大儿,神色多少有些失望,这扮相,实在让他喜欢不起来。

    这时代,个人形象很重要,官员入仕还讲究个五官端正,尤其能上朝官员,几乎个个是帅哥,更何况是一国之君呢?

    小胖这扮相,的确减大分。

    罢了罢了,还有孙子撑着呢……朱棣自我安慰一句,挤出一丝慈父微笑,“国务繁重,高炽你得为父皇分忧啊!”

    “儿臣遵旨。”小胖红着脸道。

    朱棣见他站的板板正正,昂首挺胸,连个虚礼都没有,笑容不由渐渐敛去,目光不善起来。

    咋回事儿,刚当太子就飘了?

    朱棣脾气上来,也不进行册封仪式了,一甩袍袖,淡淡道:“你退下吧!”

    “是,儿臣遵旨。”小胖勉强拱了拱手,昂首挺胸地离去。

    朱棣脸都黑了,岂有此理,简直岂有此理。

    他扯了扯腰间玉带,手痒难耐,“众卿若有奏本,留折待阅,散朝!”

    说完,不待群臣行礼,便迫不及待地扬长而去。

    ……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