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46章

    ……

    三日后,诸国使臣抵达驿馆,李青抽空见了三宝一面,见三宝很忙,只简单寒暄了几句。

    第二日,早朝过后,群臣并未离开,而是在奉天殿广场集合。

    广场早已摆好桌椅,用来款待使臣。

    群臣个个精神抖擞,官帽戴得板板正正,官服更是连一个褶皱都没有,十分注重个人形象。

    这边群臣准备就绪后,那边三宝、礼部侍郎、礼部给事中等官员收到消息,开始安排接使臣觐见。

    少顷,第一批使臣在明朝官员的引领下,来到奉天殿广场。

    他们长相和汉人差异不算大,黑头发,黑眼睛,只是肤色更深一些,布巾裹头,风格迥异。

    大明官员不管心中作何感想,但脸上面不改色,表面工作做的极好。

    朱棣还未来,作为大明皇帝,焉有等使臣的道理,逼格必须要拉满。

    当然,让人家等太久,就有失大国风范了,半刻钟后,朱棣姗姗来迟,时间拿捏的相当到位。

    朱棣一身崭新团龙袍,四十多岁他更显成熟、稳重,明黄色布料,尽显贵气。

    三宝先向朱棣行礼,介绍道,“皇上,他们是来自爪哇国的使臣。”

    接着,又和使臣低声说了两句,后者会意,下跪行礼:“拜见大明皇帝陛下!”

    口音相当重,勉强能听懂意思,显然是加班加点儿,死记硬背下来的。

    “平身!”朱棣神色温和,微微摆手。

    三宝连说带比划,接着,使臣谢礼平身。

    费了好一会儿时间,总算的得到有效沟通,爪哇国使臣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走到一旁落座。

    接着,又是一批使臣进来,皮肤呈深棕色,头发自来卷,群臣暗暗称奇,脸上仍不动声色,尽显大国风范。

    “皇上这是锡兰国人,也叫狮子国,他们本次就进贡了狮子。”三宝简单介绍了一下。

    随即,使臣行礼,朱棣免礼。

    然后是,阿鲁、苏门答喇、南巫里、满剌加、小葛兰……有的朱棣知道,有的不知道。

    双方交流起来不太顺畅,但也能够做到有效沟通。

    光是礼节就花了半个时辰,待诸国使臣落坐,三宝拱手道,“皇上,各国使臣都有贡品送来,要不要呈上来一部分?”

    “嗯,也好。”朱棣点头答应,一来他也好奇,二来可以体现出海的重要性,省得以后文臣聒噪。

    两刻钟后,各种稀奇东西被搬运过来。

    三宝开始介绍:“这个叫榴莲,闻着臭,吃着……”

    他吃着也臭,只好简略道,“是一种水果。”

    “这个叫骆驼鸟。”

    “这个……”

    ……

    群臣心中啧啧称奇,脸上却不以为然,一副见过大世面的样子。

    直到一只高得不像话的动物,被人牵着进来,群臣一直波澜不惊的脸色彻底变了。

    高,实在是高。

    从脚到头,足足两丈有余!

    李青一眼就认出了这家伙,讷讷道,“我滴个亲娘咧,咋把长颈鹿弄来了?”

    目测这只长颈鹿,怕不有七八米,妥妥长颈鹿中的战斗机。

    这家伙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群臣的认知,他们本以为大象已经够高了,这是什么玩意儿?

    尽管足够保持克制,但群臣仍不免露出惊容。

    就连朱棣也震惊了,喃喃道,“这他娘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长颈鹿居高临下,睥睨众人,仿佛在说:在座的各位都是渣渣。

    偏偏一副呆萌模样,让人生不出厌恶感。

    朱棣砸吧砸吧嘴,问道:“郑和,此物名为何啊?”

    三宝拱手道:“回皇上,据使臣说,它叫基林!”

    朱棣一惊:“麒麟?”

    李青无语,又有些想笑,但他受过严格训练,生生忍住了。

    不等他开口,解缙抢先起身:“皇上圣明,竟一眼就认出了这传说中的祥瑞,此物必是麒麟无疑!”

    李青扶额,有心解释两句,但当着群臣以及诸国使臣的面,又不好泼冷水,让老四下不来台。

    他这边儿正想对策呢,那边儿解缙就叭叭了起来,嘴跟抹了蜜似的,摇头晃脑道:“麋身马蹄,肉角黦黦,文彩焜耀,红云紫雾……乃麒麟也。”

    朱棣挠了挠头,这跟他想象中的麒麟,以及平日见的雕塑,好像不太一样,可又与古籍中描写很像。

    再加上这玩意儿这么高,不是瑞兽能长这么高吗?

    渐渐地,老四咧嘴笑了起来。

    群臣见状,立即起身恭贺:“皇上治国有方,天降祥瑞于我大明……”

    巴拉巴拉……

    李青捂脸,丢人呐,太丢人了。

    这要是让数百年后的人知道,怕不得笑掉大牙。

    趁着群臣目不转睛地看‘麒麟’,李青来到朱棣跟前,附耳道:“皇上,这不是麒麟,是长颈鹿,亦或说,长脖子鹿。”

    “鹿?”朱棣一脸不信,轻声回道,“朕读书少,你莫骗朕,鹿的脖子哪有这么长?”

    李青忍着笑道,“基林在人家那儿的意思,肯定不是麒麟。”

    朱棣蹙眉沉思片刻,轻声道:“麒麟现世,显大国神威!

    于百姓、于朝官、于海洋贸易,有百利而无一害。”

    他哼哼道:“不管这东西是个啥,现在它就是麒麟了。”

    朱棣一指长颈鹿,爽朗笑道:“李爱卿,你说此为何物?”

    李青呆了呆,拱手道,“麒麟!”

    话一出口,李青不由一怔,这个桥段好熟悉啊!

    ————————

    ps:今晚有些事儿,就两章了哈(*^▽^*)

    顺便提一嘴,朱棣把长颈鹿当麒麟这是个真事儿,不过长颈鹿是郑和第四次出海带回来的,哈哈哈……《瑞应麒麟图》就在故宫呢。

    再说个有意思的,朱棣指鹿为麒麟后,日本也跟着叫长颈鹿为麒麟,韩也是。

    第29章

    犯了众怒

    长颈鹿是不是麒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说它是麒麟。

    其实群臣又何尝不知真相,这玩意儿和古籍的描述确实像,但都知道麒麟绝不可能长这样。

    不过,官场之上,个个都是人精,谁也不会在这事儿上较真儿。

    加上这大家伙谁都没见过,即便真有那个心,也无法证明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一时间,长颈鹿成了全场焦点。

    它也不怕生,呆萌呆萌地看着众人,十分讨喜。

    朱棣欲借此达到政治目的,为了出海的政治正确,当即命画工为其作画,并让解缙附上颂文。

    他深刻意识到这是个宣扬国威,提高自己统治地位的大好时机,于是在筵席散后,让人牵着这头麒麟在京师逛。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帝王都十分注重百姓的认同感、归属感。

    圣君出,祥瑞降!

    这头麒麟的出现,正好能达到这一目的,朱棣自不会放过。

    京师大街上,万人空巷。

    百姓淳朴,却也愚昧,他们没有见过麒麟,也没见过这玩意儿,天子、官员都说这是麒麟,那它就是了。

    即便一些稍微有见识的,也不敢和朝廷对着干,甚至部分人为了彰显自己,也表示这东西就是麒麟,自己曾见过。

    就这样,大家都认准了这就是麒麟。

    当所有人的认知达成一致时,那事物的本质就不重要了。

    无论是长颈鹿,还是麒麟,都只是个名字罢了,所谓瑞祥,也是人们赋予的。

    所以,把长颈鹿当做麒麟有问题吗?

    没有问题!

    想通这些,李青释然一笑,回家拉上几女看热闹。

    “哇,好大!”婉灵吃惊道,“麒麟居然这么大!”

    怜香红袖也满脸惊诧,她们从没想过,世上还有这么高大的动物,不过想到这是麒麟,又释然了,神兽嘛,越离奇,越符合常理。

    在这个没有高楼大厦的时代,‘麒麟’妥妥的鹤立鸡群,即便人潮汹涌,百姓依然能看清它的模样。

    麒麟的出现,让所有人都开心不已,认为祥瑞必定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于是乎,麒麟成了京师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加上以讹传讹,麒麟从两丈多高,传到了五丈。

    百姓这么传,朱棣也愿意让他们这么传,等消息传出京师,麒麟的高度已不可想象。

    ……

    夏原吉忙得脚不沾地,但忙的开心,忙的痛快,这次宝船带回来的财富太多了。

    除了大量的金银、玛瑙、翡翠之类宝物,还有胡椒、紫檀等许多在大明珍贵且稀缺之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大明珍贵的东西,在海外诸国却不是,此外,半数以上的交易,都是以物易物的方式,收获颇丰。

    那长数十丈,宽十数丈的宝船船舱,几乎装的满满当当,外国人不稀罕这个,他们稀罕的是大明的丝绸、瓷器……

    夏原吉嘴巴都要咧到耳朵后了,这是要发啊!

    百姓穷,可富绅却都富得流油,只要有好东西,不愁没人买。

    “这下国库有钱了。”夏原吉一脸欣然,嘀咕道,“就算皇上再能花钱,一时间也花不完。”

    但他终究是小瞧了朱棣花钱的本事,在得知此次通商的收益后,朱棣立即开始了他的碎钞之路。

    扩建织造局、瓷窑,加强对茶叶的管控,除了大量的花销之外,进一步压缩了富绅的来钱路。

    群臣激烈反对,但反对无效。

    一波钱撒出去后,朱棣接着武装军队,给军队加装两千门大炮、三万套盔甲,同时,拨了个三十五万士兵,半年军饷的款项,为北伐做准备。

    连续两条政策,严重威胁到了文臣的利益,群臣自然百般反对,但他们的反对,并未影响朱棣的决心,他们也没能力阻止。

    接着,朱棣下令疏通运河,欲要将南北全面贯通。

    这下,夏原吉也坐不住了,不是通运河不好,而是太烧钱了,这几项政策下来,下西洋赚的钱非但一个子儿攒不住,反而还得倒贴。

    这时代没有挖掘机、运输车,全靠人力一点点挖,其费钱程度可想而知。

    “皇上三思啊!”夏原吉苦着脸道,“国库钱财,根本经不起这么花,饭一口口吃,事一件件做,等以后国库富裕了,再逐步实施才是上策啊!”

    “少废话,朕做的哪件事,不是利国利民?”朱棣怒道,“这也没钱,那也没钱,大明的赋税,贸易的收益都去哪儿了。”

    去哪你心里没数吗,前两条就花的差不多了……夏原吉苦着脸道,“皇上,真没钱了啊!”

    “朕不信!”

    夏原吉:“……”

    不待群臣激烈反对,朱棣又颁布了一条政策。

    ——建都北平!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一再忍让的文臣,甚至部分武将都坐不住了,文臣当即开撕,弹劾朱棣背弃宗庙,弃国弃家……

    朝堂乱成了一窝粥,大多数官员愤慨激昂,就差指着朱棣鼻子骂了。

    他们敢这样骂,因为他们有底气,太祖皇帝,在金陵开国建都,迁都就代表着否定太祖皇帝。

    而且,太祖皇帝就埋在金陵,开国之君埋南边儿,后继之君埋北边儿,这样大不孝的行为,不骂你骂谁?

    当然,众臣子反对的真正原因,是他们的根儿在南方,不愿意背井离乡的去北平。

    去了北方就无法利用官员身份,为家族谋福利,无法圈钱了;

    再者,江南气候宜人,北平乃苦寒之地,时不时还有沙尘暴,鬼才乐意去。

    僵持许久,最终朱棣玩不起,打死了两个骂的凶的言官,草草散朝。

    ……

    御书房。

    李青、道衍,与朱棣相对而坐,太监退下后,朱棣将迁都的想法简单说了一下。

    “中原自古祸患,皆来自北方,独守江南实乃下下之策,且易滋生腐败。”朱棣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若将京师重地迁至北方,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会死命相守,可保长治久安。”

    “皇上英明。”二人拱手。

    “朕不是听你俩拍马屁的。”朱棣道,“朕是让你们想想办法,如何摆平群臣。”

    两人对视一眼,皆无言以对,这次是动了群臣的根儿,根本不是简单用计谋就能行得通,况且,那些人也不是傻子。

    沉默良久,道衍开口道,“皇上,不若折个中,迁都长安,亦或天下之中的洛.阳。”

    朱棣摇头拒绝:“朕不是让你们折中的,迁都北平,朕势在必行。”

    道衍:“……”

    见二人不说话,朱棣有些恼了,“你俩平时一肚子坏水儿,这会儿都去哪儿了?”

    李青苦笑道:“皇上这是个死结,不管用什么手段,他们都不会同意的,除非……”

    “除非什么?”

    “硬迁!”李青道,“以天子之威、帝王之势,迫使群臣同意。”

    道衍微微颔首,“想让群臣心甘情愿的同意迁都,根本不可能,若要迁都,只能用下策。”

    朱棣无奈道:“真就没有其他办法了?”

    二人摇头。

    “行吧!”朱棣叹了口气,“来人,去传锦衣指挥使纪纲过来。”

    ~

    锦衣卫全面出动,在百官家门口整日整日地晃荡,也不拿人,就那么干晃悠,让群臣心里发慌。

    一连数日后,朱棣再次提出迁都,群臣仍旧激烈反对。

    朱棣也不勉强,只是没过几日,就有几个大官查出重大贪污受贿罪行,被押上了断头台。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