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东宫。
朱瞻基气急败坏道,“爹啊,你是不是傻?
你这样,二叔做梦都能笑醒。”
他想不明白,老爹平日一向老实本分,今儿是咋了,“爹,听儿子一句劝,跟爷爷认个错,事情还有转还的余地。”
“儿子,你就那么喜欢待在这儿?”小胖苦笑摇头,“这可不是个好地方,做皇帝也没什么好的,爹是没得选,若有的选,我早就回北平了。”
朱瞻基憧憬道:“九五至尊啊,谁不想?”
“我不想!”
“……”朱瞻基气急,“爹,你是太子,是嫡长子;我是太孙,是嫡长孙;
这本来就是咱们的,你干嘛往外推啊?”
小胖皱了皱眉,骂道:“你被权力冲昏了脑袋,去书房读书去,没有我的允许,不得外出。”
“爹……”
“快去。”
朱瞻基满脸落寞,“孩儿遵命。”
……
翌日,早朝。
一向不上早朝的李青来到奉天殿,寻摸了个位置站下,等着老四到来。
这一等,就是一个时辰,直到旭日东升,朱棣才姗姗来迟。
李青一看就知道,这厮多半是昨夜风流太过,起晚了。
昏昏欲睡的群臣见皇上来了,顿时精神一振,行君臣大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朱棣摆了摆手,坐回龙椅,瞧了眼一旁的站班太监。
小太监会意,取出圣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召曰:
漠北一战,大破瓦剌,斩敌数万,参战士兵,补发两个月俸禄,小旗、总旗补发四个月俸禄,百户、千户半年;
赏武城侯、安平侯、武安侯……黄金百两,绫罗绸缎二十匹;
永青侯斩瓦剌首领马哈木,居功至伟,赏黄金千两,绸缎百匹,加兵部尚书衔!
钦此!”
将士们出生入死,理应获得奖赏,朱棣这个武皇帝,自然不会亏待他们。
“臣等,谢皇上隆恩。”武将们个个喜气盈盈,下拜行礼。
文官们却是个个脸色难看,兵部尚书罢黜、侍郎被斩、内阁尽皆下狱,太子被禁足……现在皇上又大赏武将,他们脸色能好看才怪。
尤其是李青担任兵部尚书,更是让他们如鲠在喉。
兵部尚书名义上是管军事的,实际上就是个文职,并不负责打仗,而是配合调度军需,兵部尚书没有兵权,就是个文职。
什么时候,勋贵也能担任文职了?
文官心里憋屈,不是一般的憋屈,比洪武朝的文官还难受。
洪武朝的文臣虽然也不受重视,但好歹有个盼头,太子朱标,地位坚如磐石。
而永乐朝的太子,不是被禁足,就是身边的文臣被下大狱,简直令人绝望。
“皇上,国库吃紧啊!”户部给事中出班奏道,“下半年的赋税刚进京,就有大半用作通运河、建新都上面,这才八月份儿,下一波赋税,要到明年五月份,还有近一年时间……”
“无妨,朕自有办法。”朱棣不以为意。
夏原吉出班,“敢问皇上,有何良策?”
“预先增收明年赋税。”
“万万不可。”夏原吉脸色一变,“皇上,百姓穷啊,若提前增收赋税,势必让百姓更加艰难,甚至难以维持生计,到时候会有大量流民出现,甚至……激起民变。”
“皇上三思。”文臣尽皆拜倒,“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朱棣也不急,等文臣吵吵的差不多了,才道:“朕何曾说过,要提前增收百姓赋税了?”
夏原吉稍稍松了口气,疑惑道:“那皇上的意思是……”
“收地主富绅的。”朱棣道,“夏原吉,朕交给你一个任务。”
“皇上请说。”
“重新丈量土地。”朱棣道,“尤其是地主,给朕丈量仔细了。”
夏原吉拱手道:“臣遵旨!”
大部分文官听到这话,人都傻了,这还让不让人活啊?
第64章
兄弟情深
朱棣幽冷的目光扫过众人,轻笑道:“众卿可有意见?”
众卿当然有意见,意见大了去了,却无一人敢提。
一方面,是慑于帝王之威,但更重要的是,朝堂之上讲的是个名正言顺,他们没有正当理由反对。
而且,这个时候谁敢唱反调,无异于不打自招,肯定会被列入重点清丈土地对象。
官场之上,个个是人精,这个道理他们自然明白。
“既然没有意见,那就尽快实施。”朱棣笑道,“夏原吉,这件事由户部领衔去办。”
“臣遵旨。”夏原吉拱手称是,面露欢喜之色。
这项政策实行出来,定能极大程度缓解国库的财政问题。
朱棣又道,“太子仁厚贤明,前两天发生了些误会,即日起,仍由太子辅政国事。”
挥完大棒,也得给点儿甜枣儿,恩威并济才是上策。
果然,此话一出,文臣们脸色好看不少。
一场大朝会就此结束,但李青明白,以文官的精明,很快就能想到正当理由,来反对政策实行,少不得要扯几天皮。
……
下了早朝,李青并未出宫,而是跟着朱棣去了乾清宫,为徐妙云诊治。
徐妙云的身体状态的确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孩子太多的缘故。
除了夭折的第四子,共育有三个皇子、四个公主,一人生了八个,朱棣的子女一多半都是她生的,这无疑给她造成了极大的身体负担。
“皇后如何?”朱棣不复朝堂上的威严,满脸紧张,“不要紧吧?”
李青蹙眉沉思片刻,提笔写下一副药方,“早中晚各一副,坚持服药。”
见李青不正面回答,朱棣不由神色一暗,心里隐隐有了几分不祥的预感。
徐妙云轻笑道,“皇上莫忧,臣妾自觉并无大碍。”
闻言,朱棣的脸色好看一些,“嗯,皇后你坚持服药,肯定会好起来的。”
吁了口气,朱棣起身道,“你先休息吧,朕有些国事要处理,忙完再来看你。”
徐妙云点头,“国事要紧,莫因臣妾误了国事。”
朱棣笑笑,起身往外走去。
见状,李青拱了拱手,跟着退了出去。
……
走出大殿,朱棣的神情凝重起来,“皇后的身体究竟如何了?”
“不太乐观。”
“你也没有办法?”
李青苦笑道,“臣也不是无所不能。”
朱棣黯然片刻,“皇后还能再活多久?”
“这个臣也不敢保证。”历经马皇后一事后,李青吃一堑长一智。
“五年?”
“……”
“三年?”
李青依旧默不作声,在他看来,也就一两年时间,甚至更短。
朱棣恼了,“朕想知道个答案,就这么难吗?”
“皇上,断人生死者,除了地府阎罗,就是江湖骗子。”李青无奈道,“臣实在没办法给皇上答案,不过,臣会尽最大努力医治皇后娘娘。”
朱棣沉默片刻,烦躁地摆了摆手,“你先去兵部熟悉熟悉,关于皇后的病情,你好好想想对策。”
李青点头,告辞离开。
~
兵部衙门。
李青一到,兵部郎中、主事就迎了上来,执礼甚恭。
官场之上,讲究的就是个场面,不管这些人心里如何想,但面子上都过的去。
简单应酬两句,李青开始熟悉政务。
现在有了正式官职,李青的悠闲时间就少了,别的不说,以后的早朝得天天上了,这对爱睡懒觉的他来说,着实痛苦。
忙活了小半天,又去上了个午朝,李青这才得以清闲,回家吃午饭。
下午,李青没再去兵部,而是研究如何诊治徐妙云。
不同于马皇后,徐妙云从最初发病时,就是他医治的,不存在小病拖到大病的情况。
准确来说,徐妙云并没有明显病症,而是生太多孩子导致了身体亏空,透支太多生机,五脏俱虚。
这些年,尽管锦衣玉食,一直服用滋补之物,却也只能缓解。
与马皇后一样,徐皇后也扮演着贤内助的角色,老四这倔驴,也只有她能拉得住。
李青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用针灸,外加暗中真气治疗,尽量延长她的生命。
敲定治疗方案后,李青又给三女仔细瞧了瞧,幸赖,她们并无潜在病症。
申时。
小胖来访,两人刚聊没几句,憨憨也来了。
今日的憨憨,一改往日做派,不仅对李青客气,对瞧不上眼的大哥也极为礼遇。
朱高煦东一句,西一句的拉扯,但几乎都是在叙过往种种,聊兄弟之情。
见此情况,二人都隐隐猜出了几分,小胖道,“老二,你是有什么难处吧?”
“昂。”朱高煦不好意思笑笑,“大哥,父王说让我就藩云.南,我……去那地方无异于流放,你能不能跟父皇求求情?”
“这个好说。”李青接过话,“汉王不想去云.南,太子你就跟皇上说说,给汉王改个封地便是。”
顿了顿,“汉王放心,下官也会帮你进言的。”
朱高煦脸色一僵,皮笑肉不笑道,“我谢谢你啊!”
“客气,客气哈~”李青含笑道。
朱高煦气结,但又不好发作,只得求助小胖,“大哥,你是不是烦弟弟了?”
“这话说的,大哥怎么会烦你呢?”小胖正色道,“咱们是亲兄弟,大哥喜欢你还来不及呢。”
“大哥真好。”朱高煦强忍着肉麻,做出一副感动模样。
兄弟情深,感天动地!
不料,小胖接着又道:“二弟以为,青州如何?”
“啊?这……”朱高煦傻眼,莫说青州,就是苏.州,他也不想去,他要的是留在金陵,争夺太子之位。
憨憨之心,路人皆知。
李青自不会让他得逞,于是接言道,“青州不错,就这么定了,明儿早朝下官就向皇上进言。”
他一副自己人模样,大气道:“汉王不用谢,这些都是下官应该做的。”
“你……”朱高煦气得快要吐血了,想想金豆子,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他明白,李青和老大是指望不上了,一甩衣袖,愤然离去。
待他离开,李青这才道,“汉王就藩,于他于你,于大明,皆有莫大好处。”
小胖点头,叹道:“是啊,大明不能再折腾了。”
两人又聊了许久,聊皇后病情,聊新国策,直到傍晚时分,小胖才起身告辞。
~
翌日,早朝。
皇帝踏入金銮殿,群臣山呼万岁,君臣大礼过后,李青率先出班。
“皇上,臣有本奏。”
朱棣扬了扬下巴,“爱卿请讲。”
“皇子成年就藩,历来如此,如今汉王已过而立之年,却还逗留在京师,于理不合!”李青朗声道,“臣以为,还是让汉王尽快就藩为好。”
此言一出,朝堂百官尽皆侧目。
武将们眉头紧皱,文臣们却是喜上眉梢。
礼部尚书率先出班,“李尚书言之有理,臣附议。”
“臣也附议。”刑部尚书紧随其后。
接着,两部侍郎力挺自家老大,随即,吏、户、工,三部尚书、侍郎,尽数声援。
最后,六部给事中,都察院御史,七成以上的文官尽皆附和。
于公于私,他们都不想让汉王上位!
武将们心里有些不舒服,却并未激烈反对,他们没有反对的理由,加上皇太孙尚武,汉王就藩也不是不能接受。
“这个……”朱棣有些犹豫。
尽管之前他已答应李青,也确实准备让老二就藩,但真到了这一刻,他还是有些舍不得。
一来,他是打心眼儿里喜欢朱高煦,二来,他也不想打破这种平衡。
老大做事,老二监督老大,在他看来,这种模式才是健康的朝堂格局。
李青知道朱棣的心思,但眼下的大明,不能再内耗了,于是再次奏请,“恳请皇上,让汉王就藩!”
文臣紧随其后,连声附和。
同时,他们看向李青的眼神也变得友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