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70章

    ……

    东宫。

    朱瞻基气急败坏道,“爹啊,你是不是傻?

    你这样,二叔做梦都能笑醒。”

    他想不明白,老爹平日一向老实本分,今儿是咋了,“爹,听儿子一句劝,跟爷爷认个错,事情还有转还的余地。”

    “儿子,你就那么喜欢待在这儿?”小胖苦笑摇头,“这可不是个好地方,做皇帝也没什么好的,爹是没得选,若有的选,我早就回北平了。”

    朱瞻基憧憬道:“九五至尊啊,谁不想?”

    “我不想!”

    “……”朱瞻基气急,“爹,你是太子,是嫡长子;我是太孙,是嫡长孙;

    这本来就是咱们的,你干嘛往外推啊?”

    小胖皱了皱眉,骂道:“你被权力冲昏了脑袋,去书房读书去,没有我的允许,不得外出。”

    “爹……”

    “快去。”

    朱瞻基满脸落寞,“孩儿遵命。”

    ……

    翌日,早朝。

    一向不上早朝的李青来到奉天殿,寻摸了个位置站下,等着老四到来。

    这一等,就是一个时辰,直到旭日东升,朱棣才姗姗来迟。

    李青一看就知道,这厮多半是昨夜风流太过,起晚了。

    昏昏欲睡的群臣见皇上来了,顿时精神一振,行君臣大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朱棣摆了摆手,坐回龙椅,瞧了眼一旁的站班太监。

    小太监会意,取出圣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召曰:

    漠北一战,大破瓦剌,斩敌数万,参战士兵,补发两个月俸禄,小旗、总旗补发四个月俸禄,百户、千户半年;

    赏武城侯、安平侯、武安侯……黄金百两,绫罗绸缎二十匹;

    永青侯斩瓦剌首领马哈木,居功至伟,赏黄金千两,绸缎百匹,加兵部尚书衔!

    钦此!”

    将士们出生入死,理应获得奖赏,朱棣这个武皇帝,自然不会亏待他们。

    “臣等,谢皇上隆恩。”武将们个个喜气盈盈,下拜行礼。

    文官们却是个个脸色难看,兵部尚书罢黜、侍郎被斩、内阁尽皆下狱,太子被禁足……现在皇上又大赏武将,他们脸色能好看才怪。

    尤其是李青担任兵部尚书,更是让他们如鲠在喉。

    兵部尚书名义上是管军事的,实际上就是个文职,并不负责打仗,而是配合调度军需,兵部尚书没有兵权,就是个文职。

    什么时候,勋贵也能担任文职了?

    文官心里憋屈,不是一般的憋屈,比洪武朝的文官还难受。

    洪武朝的文臣虽然也不受重视,但好歹有个盼头,太子朱标,地位坚如磐石。

    而永乐朝的太子,不是被禁足,就是身边的文臣被下大狱,简直令人绝望。

    “皇上,国库吃紧啊!”户部给事中出班奏道,“下半年的赋税刚进京,就有大半用作通运河、建新都上面,这才八月份儿,下一波赋税,要到明年五月份,还有近一年时间……”

    “无妨,朕自有办法。”朱棣不以为意。

    夏原吉出班,“敢问皇上,有何良策?”

    “预先增收明年赋税。”

    “万万不可。”夏原吉脸色一变,“皇上,百姓穷啊,若提前增收赋税,势必让百姓更加艰难,甚至难以维持生计,到时候会有大量流民出现,甚至……激起民变。”

    “皇上三思。”文臣尽皆拜倒,“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朱棣也不急,等文臣吵吵的差不多了,才道:“朕何曾说过,要提前增收百姓赋税了?”

    夏原吉稍稍松了口气,疑惑道:“那皇上的意思是……”

    “收地主富绅的。”朱棣道,“夏原吉,朕交给你一个任务。”

    “皇上请说。”

    “重新丈量土地。”朱棣道,“尤其是地主,给朕丈量仔细了。”

    夏原吉拱手道:“臣遵旨!”

    大部分文官听到这话,人都傻了,这还让不让人活啊?

    第64章

    兄弟情深

    朱棣幽冷的目光扫过众人,轻笑道:“众卿可有意见?”

    众卿当然有意见,意见大了去了,却无一人敢提。

    一方面,是慑于帝王之威,但更重要的是,朝堂之上讲的是个名正言顺,他们没有正当理由反对。

    而且,这个时候谁敢唱反调,无异于不打自招,肯定会被列入重点清丈土地对象。

    官场之上,个个是人精,这个道理他们自然明白。

    “既然没有意见,那就尽快实施。”朱棣笑道,“夏原吉,这件事由户部领衔去办。”

    “臣遵旨。”夏原吉拱手称是,面露欢喜之色。

    这项政策实行出来,定能极大程度缓解国库的财政问题。

    朱棣又道,“太子仁厚贤明,前两天发生了些误会,即日起,仍由太子辅政国事。”

    挥完大棒,也得给点儿甜枣儿,恩威并济才是上策。

    果然,此话一出,文臣们脸色好看不少。

    一场大朝会就此结束,但李青明白,以文官的精明,很快就能想到正当理由,来反对政策实行,少不得要扯几天皮。

    ……

    下了早朝,李青并未出宫,而是跟着朱棣去了乾清宫,为徐妙云诊治。

    徐妙云的身体状态的确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孩子太多的缘故。

    除了夭折的第四子,共育有三个皇子、四个公主,一人生了八个,朱棣的子女一多半都是她生的,这无疑给她造成了极大的身体负担。

    “皇后如何?”朱棣不复朝堂上的威严,满脸紧张,“不要紧吧?”

    李青蹙眉沉思片刻,提笔写下一副药方,“早中晚各一副,坚持服药。”

    见李青不正面回答,朱棣不由神色一暗,心里隐隐有了几分不祥的预感。

    徐妙云轻笑道,“皇上莫忧,臣妾自觉并无大碍。”

    闻言,朱棣的脸色好看一些,“嗯,皇后你坚持服药,肯定会好起来的。”

    吁了口气,朱棣起身道,“你先休息吧,朕有些国事要处理,忙完再来看你。”

    徐妙云点头,“国事要紧,莫因臣妾误了国事。”

    朱棣笑笑,起身往外走去。

    见状,李青拱了拱手,跟着退了出去。

    ……

    走出大殿,朱棣的神情凝重起来,“皇后的身体究竟如何了?”

    “不太乐观。”

    “你也没有办法?”

    李青苦笑道,“臣也不是无所不能。”

    朱棣黯然片刻,“皇后还能再活多久?”

    “这个臣也不敢保证。”历经马皇后一事后,李青吃一堑长一智。

    “五年?”

    “……”

    “三年?”

    李青依旧默不作声,在他看来,也就一两年时间,甚至更短。

    朱棣恼了,“朕想知道个答案,就这么难吗?”

    “皇上,断人生死者,除了地府阎罗,就是江湖骗子。”李青无奈道,“臣实在没办法给皇上答案,不过,臣会尽最大努力医治皇后娘娘。”

    朱棣沉默片刻,烦躁地摆了摆手,“你先去兵部熟悉熟悉,关于皇后的病情,你好好想想对策。”

    李青点头,告辞离开。

    ~

    兵部衙门。

    李青一到,兵部郎中、主事就迎了上来,执礼甚恭。

    官场之上,讲究的就是个场面,不管这些人心里如何想,但面子上都过的去。

    简单应酬两句,李青开始熟悉政务。

    现在有了正式官职,李青的悠闲时间就少了,别的不说,以后的早朝得天天上了,这对爱睡懒觉的他来说,着实痛苦。

    忙活了小半天,又去上了个午朝,李青这才得以清闲,回家吃午饭。

    下午,李青没再去兵部,而是研究如何诊治徐妙云。

    不同于马皇后,徐妙云从最初发病时,就是他医治的,不存在小病拖到大病的情况。

    准确来说,徐妙云并没有明显病症,而是生太多孩子导致了身体亏空,透支太多生机,五脏俱虚。

    这些年,尽管锦衣玉食,一直服用滋补之物,却也只能缓解。

    与马皇后一样,徐皇后也扮演着贤内助的角色,老四这倔驴,也只有她能拉得住。

    李青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用针灸,外加暗中真气治疗,尽量延长她的生命。

    敲定治疗方案后,李青又给三女仔细瞧了瞧,幸赖,她们并无潜在病症。

    申时。

    小胖来访,两人刚聊没几句,憨憨也来了。

    今日的憨憨,一改往日做派,不仅对李青客气,对瞧不上眼的大哥也极为礼遇。

    朱高煦东一句,西一句的拉扯,但几乎都是在叙过往种种,聊兄弟之情。

    见此情况,二人都隐隐猜出了几分,小胖道,“老二,你是有什么难处吧?”

    “昂。”朱高煦不好意思笑笑,“大哥,父王说让我就藩云.南,我……去那地方无异于流放,你能不能跟父皇求求情?”

    “这个好说。”李青接过话,“汉王不想去云.南,太子你就跟皇上说说,给汉王改个封地便是。”

    顿了顿,“汉王放心,下官也会帮你进言的。”

    朱高煦脸色一僵,皮笑肉不笑道,“我谢谢你啊!”

    “客气,客气哈~”李青含笑道。

    朱高煦气结,但又不好发作,只得求助小胖,“大哥,你是不是烦弟弟了?”

    “这话说的,大哥怎么会烦你呢?”小胖正色道,“咱们是亲兄弟,大哥喜欢你还来不及呢。”

    “大哥真好。”朱高煦强忍着肉麻,做出一副感动模样。

    兄弟情深,感天动地!

    不料,小胖接着又道:“二弟以为,青州如何?”

    “啊?这……”朱高煦傻眼,莫说青州,就是苏.州,他也不想去,他要的是留在金陵,争夺太子之位。

    憨憨之心,路人皆知。

    李青自不会让他得逞,于是接言道,“青州不错,就这么定了,明儿早朝下官就向皇上进言。”

    他一副自己人模样,大气道:“汉王不用谢,这些都是下官应该做的。”

    “你……”朱高煦气得快要吐血了,想想金豆子,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他明白,李青和老大是指望不上了,一甩衣袖,愤然离去。

    待他离开,李青这才道,“汉王就藩,于他于你,于大明,皆有莫大好处。”

    小胖点头,叹道:“是啊,大明不能再折腾了。”

    两人又聊了许久,聊皇后病情,聊新国策,直到傍晚时分,小胖才起身告辞。

    ~

    翌日,早朝。

    皇帝踏入金銮殿,群臣山呼万岁,君臣大礼过后,李青率先出班。

    “皇上,臣有本奏。”

    朱棣扬了扬下巴,“爱卿请讲。”

    “皇子成年就藩,历来如此,如今汉王已过而立之年,却还逗留在京师,于理不合!”李青朗声道,“臣以为,还是让汉王尽快就藩为好。”

    此言一出,朝堂百官尽皆侧目。

    武将们眉头紧皱,文臣们却是喜上眉梢。

    礼部尚书率先出班,“李尚书言之有理,臣附议。”

    “臣也附议。”刑部尚书紧随其后。

    接着,两部侍郎力挺自家老大,随即,吏、户、工,三部尚书、侍郎,尽数声援。

    最后,六部给事中,都察院御史,七成以上的文官尽皆附和。

    于公于私,他们都不想让汉王上位!

    武将们心里有些不舒服,却并未激烈反对,他们没有反对的理由,加上皇太孙尚武,汉王就藩也不是不能接受。

    “这个……”朱棣有些犹豫。

    尽管之前他已答应李青,也确实准备让老二就藩,但真到了这一刻,他还是有些舍不得。

    一来,他是打心眼儿里喜欢朱高煦,二来,他也不想打破这种平衡。

    老大做事,老二监督老大,在他看来,这种模式才是健康的朝堂格局。

    李青知道朱棣的心思,但眼下的大明,不能再内耗了,于是再次奏请,“恳请皇上,让汉王就藩!”

    文臣紧随其后,连声附和。

    同时,他们看向李青的眼神也变得友善起来。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