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72章

    李青这一病,就是半个多月,直到清丈田亩的官员下乡,他才有所好转,勉强上个午朝。

    木已成舟,官员们也只能望洋兴叹。

    这次清丈田亩,利益受损者不止是官绅,勋贵也受到了极大波及。

    他们也贪,在老家都聚拢了大量田地,几乎个个是地主,这次清丈后,损失的钱财不是个小数目。

    这些,朱棣自然明白,因此,他对勋贵明里暗里做了一番赏赐,用以安抚。

    国库没钱,但他可以印钞。

    这次,李青也没劝住,朱棣一口气印了两千万贯钞,用作朝廷开销,官员俸禄一半米,一半钞,其余宝钞,全都用作新都建设、通运河。

    没办法,国库是真没钱了,宝钞贬值和朝廷破产只能选一个,朱棣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

    好在大明宝钞坚挺了数十年,并未造成大动荡,眼下,宝钞信用还是很能打的。

    印钞意味着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也不一定是坏事,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发展。

    不过,这是建立在经济发展,能跑过通货膨胀的基础下。

    就目前而言,超发两千万宝钞,大明完全能吃下,没有任何问题。

    李青谨慎观察局势,发现超发宝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钱都花出去了,带动了就业率,加大了宝钞流通。

    虽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些许物价上涨,但在可接受范围。

    时间一天天过着,李青这个兵部尚书,很会偷奸耍滑,没有仗打,兵部还是很清闲的,除了给皇后诊治,上朝打卡,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家里。

    刊印永乐大典的事宜,由户部夏原吉在做,李青倒也乐得自在。

    不过,每一版大典印出来,他都弄了一套,一册不落。

    现收藏的永乐大典,已有近两千册。

    ……

    十二月,瓦剌部脱欢前来朝贡,朱棣接受了他们的朝贡,并重开茶马贸易。

    接着,鞑靼部也前来朝贡,朱棣一样让礼部接待,适当加大了些贸易规模。

    与此同时,运河也到了收尾阶段,新都建设也工程过半,可谓是形势一片大好,唯一不好的是徐妙云的身体。

    朱棣见媳妇儿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索性将国家大事交给太子,带着老婆回了北平。

    美其名曰是去查看新都建设进度,实际上就是去旅游了。

    朱棣一走,文臣们立即来了精神,旧事重提,嚷嚷着频繁清丈土地的危害。

    小胖身心俱疲,只好找李青商议。

    客堂,两人相对而坐。

    小胖愁容满面,苦笑道,“父皇只是暂离京师,他们就集体反弹,若是父皇哪天不在了,还不得造反啊!”

    他现在是越发感到力有不逮,这一大摊子事儿,他还真玩不转。

    李青沉默片刻,“官绅反抗是早晚的事儿,早点儿显露出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提前有个准备,真到那一天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朱棣对官绅太狠了,反抗在所难免,眼下只是开胃菜。

    真要哪天朱棣崩了,虽说官绅不至于造反,但肯定会有动乱发生。

    小胖沉吟片刻,道:“过刚易折,若一直这样下去,到时候绝对出事,我准备扩宽规则!”

    “如何扩宽?”

    “清丈田亩改为五年一次。”小胖道,“我仔细算过,全国清丈一次,大概需要一年时间,三年一次的确有些频繁,对政务也有一定影响;

    水至清则无鱼,绝对的光明不可能存在,只能尽量让光明多一些,黑暗少一些;

    天下不可能没有贪官,也不可能所有人都一心为国。”

    李青点头,忧虑道:“五年一次也无不可,只怕开了这个口子,文官集团会变本加厉。”

    “若是那般,就杀!”一向温和的小胖,头一次展露杀伐,“杀人手段必不可少,让他们明白,不遵从规则的下场。”

    “当然,朝廷也要做出部分让步,不能逼迫太甚,让他们有可转还的余地,不然,天下真可能大乱。”

    小胖忧虑道,“若再一直这么下去,等不到父皇千秋万世,他们就可能乱起来。”

    “这个应该不会。”李青摇头。

    “一定会。”小胖严肃道,“青哥你关注的都是大局走向,对朝中暗斗不了解,现在的事态就很严重了。”

    李青还是觉得不太可能,问道:“朝局如此,你父皇不知道?”

    “他只管大事,小事儿上从来不管,都是我在处理。”小胖叹道,“朝堂之上,谁也不会一上来就展露目的,都是一点点试探,等到图穷匕见之时,大势已成。”

    “这些,你没跟皇上说吗?”

    “说了,他不听啊!”小胖苦笑,“他认为只要有铁血手腕,文官集团就乱不起来,但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

    他胖脸满是凝重,“其实文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官绅一体,而且,不只是文官,还有勋贵。”

    “开国勋贵、靖难勋贵、国戚,这类群体的能量,比之富绅只强不弱,随着大明的发展,勋贵、国戚会越来越多,还有藩王……”

    “青哥难道忘了,我爹这个皇帝是怎么来的了吗?”

    李青一滞,神色也凝重起来。

    小胖又道,“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真正忠君并不多,他们更在意的是自身利益,说句不好听的,大明皇帝只要姓朱就成了,谁给他们谋求利益,他们拥护谁!”

    他语气略显疲惫,“当初建文之所以会败,不是就是因为勋贵利益严重受损吗?

    就拿这次清丈土地来说,勋贵利益受到的损害并不比文官小,更有甚之;

    他们之所以老实,是因为有父皇在,他们没得选,可若是父皇百年之后就不一样了。”

    “你是说……汉王?”李青皱眉道。

    “不管是汉王,还是赵王,亦或天下所有藩王,谁能抗拒九五至尊的诱惑?”小胖道,“当文武百官暗中允诺拥护,你猜他敢不敢揭竿而起?”

    李青沉默,良久,才道:“你有什么办法?”

    第67章

    再去北平

    “平衡规则!”小胖认真道,“让勋贵、富绅出血,却也不能逼急了他们,要始终保持在一个度,不让他们危害到江山社稷,也不至于让他们急眼;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在规则中做事,方能举重若轻,消弭祸患。”

    李青问:“你希望我怎么做?”

    “帮我劝劝父皇,他不能再任性下去了。”小胖苦笑道,“我这个儿子说话,远不如青哥你好使。”

    李青微微点头,“现在吗?”

    “青哥要是没什么事儿,就走一趟吧。”小胖道。

    “我倒是没啥事儿,不过……”李青皱眉道,“京师这边…你一个人应付的过来吗?”

    “这个还是没问题的,至少文臣我能稳住,至于武将……父皇还活着呢,他们也不敢妄动。”

    “好,我明日就赶往北平。”李青点头,“要不要让他即刻回京?”

    “这倒不必,让他心里有个数就成。”小胖唏嘘道,“母后身体……让她度过一段快乐时光吧,再者,也不差这一时片刻。”

    李青轻‘嗯’一声,劝道:“局势也未必有你想的那般危急,大明军队的制度相当完善,你父皇身体还不错,藩王也无兵权,乱不起来的,放心吧。”

    “建文在位时,军队制度也好,可结果呢?”小胖摇头,“青哥你还是没看透彻,官绅并非指文官,勋贵何尝不是官绅?”

    李青哑口无言。

    他现在更觉得古代皇帝,并非如后人以为的那般,呼风唤雨,为所欲为。

    很多时候,皇帝都不得不妥协。

    甚至,历史上很多昏庸皇帝,并不是真的昏庸,而是迫不得已的妥协。

    想想也是,皇帝坐拥天下,难道他想亡了江山社稷?

    但凡脑子正常的人,都会想把天下治理的更好,留给子孙一个盛世江山,名垂青史。

    可古往今来,能做好的却寥寥无几。

    王朝的兴盛,大多时候都在王朝建立前期,而随着既得利益的人越来越多,后世之君会越来越差劲儿。

    亦或许,不是他们本身差劲,是手上的权力越来越小,做什么都有心无力。

    ……

    晚上,李青叫来三女,“丫头们收拾一下,咱们出一趟远门。”

    “去哪儿呀?”

    “北平。”

    婉灵诧异道,“这么远,都快过年了,不在家吗?”

    “有些公事,却也不是很紧要。”李青笑道,“年就在北平过了。”

    顿了顿,“当然,你们要不想去,那先生一个人去。”

    “我们去。”三女果断点头。

    难得先生出公差还能带着她们,三女自然不愿错过。

    李青笑道:“多带些厚衣服,那里可不比金陵,冬天冷着呢。”

    “哎,好。”三女笑意盈盈,怜香问,“先生,北平那儿是不是可以看到雪啊?”

    “那是当然,那里的鹅毛大雪下起来没完,能淹没脚脖子,甚至小腿呢。”李青笑道,“到时候带你们赏赏雪景,堆堆雪人什么的。”

    三女自幼在金陵生活,都没怎么见过雪,金陵气候宜人,即便冬天偶有下雪,也都是立即消融,对雪景很是向往。

    红袖问:“什么时候出发?”

    “明天,好久没带你们出去转悠了,今年咱们过个别样年。”

    “嗯,好。”红袖笑着答应,“那妾去嘱咐一下下人。”

    ~

    翌日。

    一大早,李青一家便乘着豪华马车出了门。

    马车宽敞舒适,铺着厚厚的地毯子,十分柔软,躺着睡觉都不成问题。

    李青这次出行很低调,连护卫都没带,只带了两个马夫,除了小胖,谁也不知道他是去北平。

    一路走走停停,耗时近二十天,才抵达北平。

    李青去了之前监视朱棣时,下榻的客栈,跑堂活计已经换了,柜台老板也变成了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还好,羊杂汤味道没变。

    热腾腾的羊杂汤,配着葱油饼,那叫一个地道儿。

    一碗羊杂汤下肚,浑身热乎乎,暖洋洋的。

    三女起初对羊杂是拒绝的,但经不住李青诱惑,很快就真香了,配上胡椒,个个吃的鼻尖儿冒汗。

    (ps:郑和下西洋后,胡椒的价格降低了十倍不止,已逐渐平民化。)

    “嗝儿~!”

    三女靠在椅上,揉着肚子满脸陶醉,婉灵感叹道:“瞅着不咋好看,还怪好吃哩,分量也真心不少,还不贵。”

    李青笑道,“金陵是京师,物价自然高些。”

    北平的物价确实低,这一碗羊杂,也就是金陵一碗面的价,一张超大葱油饼,也才十文钱,一顿饭下来,四人只花了五十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讲究精致,北方讲究实惠。

    这里的饭馆,饭菜分量都很足。

    吃饱喝足,已经临近傍晚,怕三女冷,李青额外加了些钱,让伙计多弄来了几个炉子。

    外面冰天雪地,屋里却是暖洋洋的,别有一番滋味。

    客栈的床不小,四个人挤挤,还是能够睡下的,这时代也没有针孔摄像头,拴上门,想咋来咋来。

    ……

    第二天,李青半晌午才醒。

    三女早已起床,梳妆完毕,她们穿着厚厚的对襟小袄、棉裤,外罩褶裙,胖了一大圈儿,虽然上了岁数,却格外喜人。

    李青伸了伸懒腰,起身道:“走,出去逛逛吧!”

    三女顿时喜笑颜开,怜香期待道,“外面下雪了呢,好大的雪。”

    李青一边洗漱,一边笑道,“别急,马上带你们去看。”

    红袖道:“妾去让伙计弄些吃的来,先生吃过早饭,咱们再出去吧?”

    “你们吃过没?”

    “吃了。”

    “那就走吧。”李青伸了伸懒腰,“我现在不饿,中午带你们吃顿好的。”

    半刻钟后,四人出了门。

    这时节的北平,万物萧索,雪花一片接着一片,每一片都有大拇指甲盖那么大,连成一片,没走一会儿,三女就白了头。

    李青的头套面具上,也积了白雪。

    红袖轻笑道,“先生,我们这也算是白头偕老了呢。”

    看着不再年轻的她们,李青轻声感慨,“是啊!”

    四人漫步在大雪天,欣赏着难得雪景,珍惜着眼下时光,聊着欢快话题。

    雪很大,路面已经积了层厚厚的雪,走在上面‘咯吱咯吱’响,说话时呼出的热气,凝结成白雾迅速消散。

    朔风呼呼刮着,尽管几女穿的厚,久了也有些扛不住,却又不愿回去。

    李青挨个给她们渡了股真气,三女顿时身上暖洋洋的。

    这些年来,先生时常给她们传渡真气,她们对这手段早就见怪不怪了。

    一连走了小半时辰,红袖猛然想起了什么,问道:“先生,你不是说有公差办吗?”

    “这不正在办公差的路上吗?”

    “带着我们办公差?”婉灵诧异道,“难道朝廷也要在此地建织造局?”

    “当然不是。”李青笑道,“去见个人。”

    朱棣带着徐妙云回北平,并未大肆宣扬,朝中也只有高层官员知道,三女也猜不透要见谁。

    “去见谁啊?”

    “去了你们就知道了。”李青怕吓着她们,笑道,“不是什么大人物,放平心态。”

    三女点头。

    又走了两刻钟,四人来到燕王府门口。

    看着四周的锦衣卫,三女更是疑惑,就连大大咧咧的怜香,也是神情严肃,小声道,“先生,咱们到底要见谁啊?”

    “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李青笑了笑,上前给锦衣卫千户报明身份。

    千户在确定他身份后,立即进府禀报,不多时,又走了出来,“永青侯请。”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