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79章

    其实,一百二十万两白银都还有些许富余,这些小胖知道,但更知道一点油水不让人沾,也不现实,真那样做了,事儿根本办不好。

    这时,礼部尚书叹了口气,道:“既然国库吃紧,那礼部这拨银就算了吧!”

    拢共就一万两,还挤个屁呀,这钱,礼部不要也罢!

    “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是再给礼部拨点儿。”小胖沉吟片刻,道,“这样,经费提高到三万两。”

    顿了顿,又道:“这两年财政一直紧张,幸赖诸位鼎力办事,孤做主,每人赏银五十两白银,以资鼓励。”

    “谢太子殿下赏赐。”

    小胖笑着点头,“夏爱卿还需尽快将海外货物,以合理价格卖给有钱富绅,以便朝廷运作。”

    “臣遵太子谕令!”夏原吉拱手称是。

    一顿操作过后,小胖扣出来两百七十多万两,几乎弄出来一半,几人也欣然接受。

    小胖总有办法!

    解决了分赃不均的问题,小胖起身道:“诸位去忙吧,奖赏到时随月俸一起发放。”

    “臣等告退。”众人拱手告退。

    “三宝、李爱卿留步。”

    二人回头。

    小胖道:“跟我去御书房一趟。”

    ……

    御书房。

    朱棣半靠在椅上,手里拿着《永乐大典》,看不到面部表情。

    三人行礼:“臣(儿臣)参见皇上。”

    大典移开,朱棣一张阴沉的脸露了出来,“有事儿?”

    “有事儿。”小胖点头。

    李青补充:“好事儿。”

    三宝道,“皇上,有钱了。”

    三人一唱一和,朱棣的脸色好看几分,“多少钱啊?”

    小胖拱手道,“父皇,经过仔细计算,户部能挤出一百万两,吏部能挤出一百五十万,工部能挤出三十万。”

    “哦?”朱棣大为惊诧,嘴角情不自禁地上扬,旋即又压了下去,假惺惺道,“一下子挤出这么多,不会误事儿吧?”

    “不会,这都是经过详细计算过的。”小胖保证道。

    听到这儿,朱棣才的笑意才展露出来,“嗯,不错。”

    随手把大典放在桌上,“都坐吧!”

    三人谢坐。

    朱棣问道:“三宝,此次贸易你估个大概数值,到底带回来多少钱?”

    “金二十七万余两,银四百七十余万两,此外还有大量的紫檀木、胡椒、麝香……”三宝斟酌了一下,“保守估计,总值大概在八百万两上下。”

    “嗯,不少了。”朱棣颇为满意,仔细算了算,“除去下次出海的货物的成本,以及吏、户、工部的开支,应该还有三百五十万两。”

    一下子有钱了,朱棣腰杆又硬了起来,“五十万两拿来造船,一百万入内帑,余者,用作运河的收尾工作,尽快全面疏通,再剩下的用作建都;

    高炽,你些个事你多上上心。”

    “是,儿臣遵旨。”

    朱棣办了自己想办的事儿,心里愉快起来,“来人,准备酒菜,朕要犒劳朕的大功臣。”

    “皇上不必如此。”三宝笑道,“臣已经饮过庆功宴了。”

    李青打趣道:“三宝你是不饿了,皇上可还没吃呢。”

    “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朱棣瞪了他一眼,拉着三宝走到前堂坐下,亲热的不行。

    现在,三宝是他的宝儿,李青都不香了。

    “三宝,这次回来多住一段时间,等歇足了再下西洋。”朱棣笑道,“若是在家闲的无聊,可以去龙江船厂逛逛。”

    “臣遵旨。”三宝欣然点头。

    海上波澜壮阔,但风景再好,也比不上故乡。

    不多时,酒菜上齐,几人举杯共饮,唯有小胖,一副没吃饱的样子继续造,最后被朱棣叫停。

    “吃吃吃,就知道吃,明日起,给朕好好减肥!”朱棣冷哼道:“别想偷懒,朕会监督你。”

    “……是,父皇。”小胖生无可恋地点点头,觉得人生都失去色彩。

    李青趁着喝酒之际,朝三宝打听道,“三宝,你有没有见过一种作物,黄黄的,个头跟拳头似的,埋在土里……”

    三宝茫然,缓缓摇头。

    “还有一种作物,果子也是埋在土地,是红色的,可以生吃,也可以烤着吃、蒸着吃、煮着吃,甚至磨成粉后,能用来做饼子,地下是果子,上面是藤……”

    三宝依旧摇头,“没见过。”

    李青有些气馁,不死心道:“还有一种作物,比人长得还高些,结出来的果子是黄色的棒子,脱粒后金灿灿的,每一粒大小有小拇指甲盖那么大……”

    这次,三宝没再摇头,而是一脸诧异的看向李青,“先生也见过这作物?”

    第78章

    佛郎机,永乐米

    “啊,我之前……”李青突然顿住,狂喜道:“这么说来,你真见过这种作物了?”

    “嗯。”三宝点头,“我带回来一些,过两天舰船靠岸,先生可以看看,应该是先生说的那种。”

    他补充道:“未完全成熟时,是不是还能煮来吃?”

    “对对对,就是那个。”李青大喜过望,“你带回来多少?”

    “这个……”三宝山笑道,“不多,我是当稀罕物带回来的,那东西做的饼口味还可以,但吃多了上火,还拉喉咙,除去路上的消耗,也就百来石。”

    李青有些遗憾,不过既然找到了,下次出海就能大规模引进,这可真是个好消息。

    “三宝,你是在哪个国家发现这种作物的?”

    “佛郎机,是这几次航海,去最远的一个地方。”

    三宝道,“那个国家的人特别喜欢海上冒险,并也掌握了火器制造,虽然不如我们,但威力也不俗;

    不过,他们的造船技术很差劲儿,很多人都死在了冒险上。”

    顿了顿,“本来宝船是没准备去的,当时都要返航了,结果遇到两国交战,我去劝架,这才认识了弗朗机人,他们被我大明的强大折服,便邀请我们去他们国家做客……”

    三宝说了一下,当时的经过。

    李青挠了挠头,他也搞不懂佛郎机是哪个国家,但这并不重要,他在意的玉米。

    “他们国家这种作物很多吧?”李青问。

    “不算太多。”三宝道,“这种作物,也是他们从其他国家带回本土的,并未得到广泛种植。”

    见李青露出遗憾之色,问道:“先生是想把这作物在大明广泛种植?”

    “嗯,这作物抗旱性很强,可以在山河数省容易遭遇旱灾的地方种植。”李青道,“而且亩产也比小麦、水稻高一些,还能完美错开小麦种植时间。”

    “这样啊!”三宝笑道,“如果是用作种子,绝对绰绰有余。”

    顿了顿,好奇道:“先生,这作物咱们大明根本没有,我也是第一次见,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个…咳咳,我在一本书上看过。”李青打了个哈哈,继续确认,“棒子是不是半尺长,也不用像稻谷那样去壳,直接磨成粉,就可以做饼?”

    “对,就是那样的。”三宝轻笑道,“若不是知道先生一直在京,我都以为你跟着船队一起出海了呢。”

    两人聊得火热,朱棣父子俩一句话也插不上,跟个傻子似的听着,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眼见俩人聊嗨了,连他这个皇帝都不在意,朱棣脸上有些挂不住,“咳咳……那个,朕说两句。”

    二人止住话题,看向朱棣,“皇上请说。”

    娘的,我说啥呀……朱棣不由尬在那儿。

    还好,小胖及时解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物也是如此,在国外的作物,并不一定适用在大明种植啊。”

    李青笑道:“如今有百来石种子,眼下错过了种植,不过明年可以在全国试种,合不合适,试试便知。”

    朱棣见不得李青得意,哼道:“你似乎对这作物很有信心啊?”

    “呃……根据书上的描述,这种作物的确能在大明种植。”李青点头。

    他知道,绝对行!

    “皇上,一共就那么点儿种子,即便真不行,也没什么损失。”李青认真道,“一旦可行,那对大明好处多多。”

    朱棣略一犹豫,点头道,“那就试试,不过…要是不行,损失你来承担。”

    接着,又道:“朕知道你有钱!”

    “……”李青翻个了个白眼儿,“那要是成呢?”

    “要是成了,朕赏你黄金千两。”

    “好,成交!”李青爽快答应。

    虽然赌注不对等,但他知道答案,自然乐得如此。

    玉米都有了,土豆、红薯应该也有才对啊……李青不甘心,索性找来纸笔,把印象中的土豆、红薯画给三宝看。

    这一画,还真有收获。

    “这个好像真有!”三宝指着土豆,有些不确定道,“不过和这个还是有一定出入,佛郎机那儿的会开花。”

    “对,这东西是会开花。”李青欣喜若狂,“花下面是不是土黄色,拳头大小的种子?”

    三宝摇头:“这我就不知道了,我当时以为这东西就是花呢。”

    “……”李青无奈,没得到想要的答案,他是百爪挠心。

    土豆和玉米不一样,它的产量非常高,要是能引进大明,可以极大程度的改善百姓生活。

    有的充足的食物,人口才会迎来暴涨。

    李青恨不得现在就让三宝出海,但终究是忍住了。

    三宝看到的究竟是不是土豆,还在两可之间,三宝漂了两年多,再不让人休息,未免太过分。

    李青认真道:“三宝,下次出海一定要好好看看这东西,若真是它,那对大明的好处无与伦比。”

    小胖好奇道:“这东西也能吃?”

    “吃吃吃,就知道吃。”朱棣骂道。

    “皇上息怒,这东西真能吃,且亩产极高。”李青估算了一下,保守道:“亩产至少是水稻的四倍以上,甚至更多。”

    “啥?水稻的四倍?”

    “嗯。”李青认真道,“而且它也不像水稻那么娇贵,非常好侍弄。”

    朱棣一脸狐疑,“朕读书少,你莫骗朕!”

    “皇上若是不信,再打个赌如何?”

    “赌了。”朱棣道,“之前赌的是你的家产,现在赌你的俸禄吧!”

    老四的算盘打的不可谓不响。

    “没问题。”李青爽快接下,“皇上若是输了……?”

    “黄金千两!”

    “成交!”

    ……

    ……

    两日后,宝船回归。

    一得知消息,李青就跟着三宝,迫不及待地去了长江港口。

    来到存放玉米的船舱,三宝解开麻袋,捧出一捧玉米,微笑道:“先生,是这个吧?”

    “是它,是它,就是它……”

    李青激动的有些语无伦次,上前也捧出一捧玉米,满眼放光。

    手指微微张开,玉米粒落进麻袋,响起‘哗啦啦’的清脆声,李青一脸陶醉,似乎这声音比婉转悠扬的琴声,还要悦耳。

    “好东西呀好东西。”李青满脸笑意,“虽然只有百来石,却也足够在大明各省试种。”

    三宝笑道:“看来这次出海,最大的收获不是那八百万两财富,而是这黄金米种子。”

    “黄金米?”

    “呃……我随口起的。”三宝讪讪道。

    “挺好的。”李青也没纠正,毕竟,名字只是一个代号。

    再说,这是三宝发现并带回来的,他有权命名。

    李青笑道:“以后百姓提到黄金米,就不得不提三宝你了。”

    “呵呵……”三宝矜持笑笑,满脸欣喜。

    青史留名的诱惑,没人能抵挡。

    这时,验完金银的朱棣,在锦衣卫的陪同下走了进来。

    “皇上请看,这就是三宝带回来的黄金米。”李青抓起一把让他看。

    三宝在一旁解释,“这东西磨成粉后,可以像小麦那样做饼子,不过,不如小麦细腻……”

    “看着确实不错。”朱棣频频点头。

    口感什么的无所谓,只要能吃管饱就成,毕竟现在还有百姓吃不饱呢。

    “这颗粒真大啊!”朱棣捏起一粒啧啧称奇,“要是能像稻子那样种,这一亩地下来,还不得产个七八石啊!”

    三宝苦笑道,“这东西不能种的太密,不然就不结棒子了。”

    接着,补充道:“弗朗机的计量方式和大明不同,具体亩产多少臣也不知,不过,应该不低于水稻。”

    朱棣点点头:“这东西可有名字?”

    刚不是说黄金米了嘛……李青刚欲提醒,三宝抢先道,“还请皇上赐名。”

    “呵呵……”朱棣淡淡一笑,“就叫它永乐米吧!”

    第79章

    大明耕地田亩

    “皇上,你是懂起名的。”李青拱了拱手,语气揶揄。

    朱棣脸上一热,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朝身后的锦衣卫道,“去把这些永乐米运回宫交给太子,好生存储。”

    “臣遵旨。”

    一群锦衣卫上前,开始搬运,李青趁机抓了一大把,寻思着在家种上一些。

    虽然已经错过了种植季节,但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如今不过七月中旬,加上金陵气温高,只要后期注意一下保温就可。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