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在他的打压下,白莲教已经销声匿迹,几乎都没听过白莲教风声了,如今一下子闹出这么大动静,朱棣如何忍得?朱棣眸光幽冷,难掩震怒:“唐赛儿有没有韩山童、刘福通的能力且不说,但我大明,绝不是元廷;
造反?呵呵……是要付出代价的!”
“啊~哈哈……”朱棣气笑了,咬着牙道,“这次就让那娘们儿看看,什么叫吊民伐罪!”
李青、小胖静默无言,都明白,这次不杀是不行了。
~
次日,京营提督总兵官安远侯柳升,都指挥使刘忠,亲率五千精兵前往镇压。
随着大军出发,朝堂反而安静下来,没人再骂朱棣了,也没人敢拿动乱,来反对迁都了,都在紧张观察着局势。
这次事态之严重,乃大明开国之最,谁都知道此次事件过后,将会有很多人,抄家灭族,人头落地。
李青也在时刻观察着局势,朝廷锦衣齐出,驿站八百里加急,实时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往京师。
七日后,京营精锐赶赴山.东益都,唐赛儿的白莲军坚守险要,卸石棚寨。
安远侯观地势险要,强攻损失惨重,故围而不打,断其水粮。
白莲军凭险而守,然,山高无水,没多久就支撑不住了,唐赛儿无奈乞降。
朱棣看到奏报,长长舒了一口气,事态总算是稳定住了。
李青也轻松不少,也明白,此次过后,将再无人敢反对迁都。
但很快,事情就迎来了反转。
唐赛儿以‘寨中食尽,并且无水’为由诈降,将明军主力诱骗至城东有水的地方,而后集中兵力,趁夜向明军发起进攻,杀死都指挥使刘忠;
当明军主力回援时,唐赛儿已指挥白莲军从容转移。
与此同时,诸城、安丘、胶州等地,先后出现十几支起义军,后被唐赛儿逐一收编,白莲军一度达到两万余人。
事态正式走向失控……
这时,朱棣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永乐大帝的风采尽显。
他力排众议,否定了所有人的建议,包括李青的立即增援提议。
朱棣下达谕令:新都建造工程全面停工,工匠遣散回家,先一步止住民间舆论,让白莲军无法借着反抗暴政的机会,发展壮大;
同时,令蓟州、真定、济南……等地军队全面戒严,将防止事态持续恶化。
以上两条谕令过后,直接掐断了白莲军的生存空间,同时,将白莲军牢牢困在了即墨附近州县,根本不给其流窜的机会。
当此时也,朱棣这才下令,山.东卫所军,前去镇压叛乱。
谕令下达后,在山.东沿海负责防备倭寇的都指挥卫青,率先带兵赶到。
卫青和安远侯相互配合,前后夹击,白莲军腹背受敌,不到数日光景便大败,四处逃窜。
大明军队的战力,根本不是起义军能比的,两万多人的队伍,被不到八千明军杀的片甲不留。
仅这一战,便诛杀白莲教两千多人,俘虏四千余人,其他卫所兵还未赶到,大事就此定矣。
唐赛儿起义来得快,去的也快,从起事消息传到京师,到势大,再到被镇压,前后总共月余时间。
动乱被镇压后,接下来,便是清算的时候了。
朱棣不是心慈面软之人,这次的动乱根本不是民变,什么只惩恶首,胁从不问,白莲教都冒出来了,再不杀还留着过年?
于是乎,所有俘虏全部被砍头,这还不算完,他们的妻小被官府没收为奴,男丁沦为工奴,女丁沦为官妓,永世不得翻身,子子孙孙皆如为奴。
朱棣要树立典型,震慑天下!
让全天下看看,加入白莲教的下场。
这就完了?
不,还有!
山.东布政使、参政、参议、按察使、按察副使、佥事……所有高官皆斩!
——罪名是包庇、放纵叛乱。
但朱棣的怒火远不止如此,他以此罪名,开始彻底清算,凡是白莲军去过的地方,地方县官、县丞、主簿、刑名、狱卒、捕快……不仅是官,吏也没放过,全部砍头。
大明的官不多,但吏不少,朱棣这一下子,就杀了三千多人,不可谓不狠。
至此,消息传遍天下,官员对白莲教忌惮,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连带着正规寺庙也受到了波及。
为了头上的乌纱帽,也为了小命儿,地方官开始对寺庙、尼姑庵进行严厉排查,很多和尚、尼姑被迫还俗。
虽然不仁道,但无形中也提高了社会劳动力,这些人整日敲敲木鱼,啥活不干就有大把香油钱,整就是吸百姓血汗。
他们的还俗,有百利而无一害。
朱棣在位十八年,前十七年加在一起,也没这一个月杀的人多,杀的群臣胆寒。
尤其是文官,更是心胆欲裂,仿佛看到了太祖在向他们招手。
朱棣杀的这些人,几乎全是文官体系的人,武将基本没动。
趁着这次机会,朱棣再次抬高武将地位,对参与镇压叛乱的将官挨个封赏,战死的士兵、将官,抚恤金丰厚。
同时,朱棣也为武将树立了一个典型,正面典型。
山.东沿海负责防备倭寇的都指挥卫青,一步登天,直接升至山.东指挥使。
朱棣此举,无疑在表明:朕是爱你的,跟着朕干,吃香喝辣!
这一套相当管用,武将尽皆归心,纷纷上奏疏,赞同迁都。
稳住军队,朱棣的腰杆登时就硬了,文官集团也知大势已去,捏着鼻子纷纷促请。
不料,这时朱棣却不干了,表示清算没完。
首恶唐赛儿还没找到,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怀疑有人在包庇唐赛儿,要严查、彻查。
地方清算完了,该清算朝堂了!
第96章
迁都
“算了吧父皇,差不多行了。”小胖劝道,“不能再杀下去了。”
“不,这事儿没完。”
朱棣这次摆明了要把事情做绝,他的性子和他爹一样。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趁着武将归心,不把毒瘤拔除了,以后这些人一旦势大,再想办就千难万难了。
“高炽,你以后做不了一个好皇帝的。”朱棣语气难掩失望,“国强才能民富,而民富却并不意味着国强;
朕知你心系百姓,想做一个仁君,可若是国力不强,百姓日子过得再好又能如何?
宋朝最富,尽管官员贪腐,世家大族掌权,百姓生活仍比现在的大明要好上很多;
但…若没有强盛的国力,敌人打进来了怎么办?
没有国家的保护,百姓就是待宰羔羊,就是鱼肉,任人予取予求。”
朱棣断然道:“想做一个群臣爱戴,百姓歌颂的皇帝很容易,但…这只是当世人以为的好皇帝;
你的仁慈,会给后世之君留下隐患,会为大明留下隐患!”
小胖无奈道:“父皇,儿子是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却也不会以损耗国力为代价,儿臣没你说的那么不堪;
儿臣仁慈,是因为父皇你……总得中和一下不是?”
朱棣怔了一下,缓缓点头:“你说的也有道理,不过……算了,我看你也硬不起来。”
顿了一下,朱棣认真道:“你的仁君人设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啊?”小胖满脸诧异,“父皇这是何意?”
“朕有瞻基。”朱棣对好大儿的嫌弃溢于言表,“再说了,你也不是个儿,朕百年之后,有他接管军队,朕没什么不放心的,至于你如何不重要。”
小胖满脸受伤,“父皇你这就过分了,我做了那么多事儿,你不夸我也就算了,还老是贬我,我有功于社稷。”
“你瞅瞅你这一身膘!”朱棣嫌弃道,“跟个石碾子似的,哪有一点儿帝王风范。”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
朱棣别过头去,不再看他,“一边去吧。”
“……”
~
锦衣卫全面出动,全力搜查妖妇唐赛儿,接连一个多月,愣是没找到这个人。
唐赛儿就像凭空消失了一般,亦或说,本来就不存在。
朱棣恼火至极,却也无可奈何,于是,调转枪口,直接严查在京官员,主要集中在江南文官。
不料,仍是一无所获。
一点官员勾结地方的证据都没查到,所有人都是清白的。
朱棣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于是逮着小胖揍一顿,“是不是你包庇那些官员了?”
“冤枉啊!”小胖欲哭无泪,“这有我啥事儿啊?
父皇你是知道我的,我没那个胆子啊!”
朱棣愤愤地又踹了一脚,“滚吧!”
——
没有达到目的,朱棣不甘心,于是找来李青想对策。
“皇上,收手吧!”李青也不想他再这么搞下去了,至少现在不能再搞了,“先迁都,任何事儿都没有迁都重要。”
朱棣沉吟片刻,轻轻点头:“现在群臣尽皆同意迁都,明儿我就让钦天监卜算吉日,尽快迁去顺天府。”
不过,他还是不死心,性格使然,朱棣不是一般的多疑,因为建文的失踪,让他老是有种‘总有刁民想害朕’的感觉。
这么多年了,他就没睡过一个踏实觉,连亲儿子都不信任,可见他有多么多疑。
“李青,你说,查不出来的原因是什么?”朱棣道,“但说无妨,涉及太子也没事儿。”
“首先排除太子。”李青苦笑道,“皇上,他是你儿子,是你看着长大的,他是什么人你还不知道吗?”
朱棣默然,“那问题出在哪儿?”
“事情过了这么久,才开始调查,足够他们从容布置,销毁证据了。”李青道,“兴许,从朝廷发兵时,他们就开始运作了;
至于唐赛儿……”
李青蹙眉想了想,“我怀疑这就是杜撰出来的人,兴许压根就不存在,平叛将官不都说了嘛,至始至终,就没见过这娘们儿。”
“唐赛儿有没有其人并不重要,即便真实存在,并且逃了也无打紧,经此一事白莲教再也成不了气候。”朱棣摆了摆手,“朕忧虑的是那些人竟能滴水不漏。”
顿了顿,“你说有没有可能,是锦衣卫高层被渗透,亦或收买了?”
朱棣有此怀疑,主要是纪纲被憨憨拉拢一事的发生。
连憨憨那种憨货,都能拉拢锦衣卫,让他对锦衣卫的信任,几乎荡然无存。
“嗯……也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李青道,“但这不重要……”
“这还不重要?”朱棣拔高声调。
“迁都,尽快迁都。”李青认真道,“任何事也比不上迁都重要,皇上,趁热……啊不,趁着百官都同意,赶紧迁了吧!
也别让钦天监算吉日了,先迁了再说,本来计划的是三月初迁都,这都五月了,不能再拖了。”
他苦口婆心道:“不管皇上想做什么,等迁完了都,再说不迟。”
“瞧那你急得,真是皇上不急太监急。”朱棣揶揄,“放心吧,这次无人敢再阻挡迁都。”
~
话是这么说,但朱棣还是听进去了李青的话。
次日便提出迁都,仅过两日,迁都便正式进行。
翰林院、都察院打头阵,接着是六部,主流勋贵,太孙朱瞻基亲率一万京军,以漕运方式运送粮草至顺天,接着小胖领着老婆孩子迁去新都。
朱棣则是掌着大军,按兵不动。
迁都比想象的还麻烦,五月初开始迁,一直迁到八月份,各部衙门才先后到位,当然,在此期间,政事也一直在处理。
大明各地官员递的折子一劈为二,一半送来给朱棣,另一半送去给朱高炽。
中秋过后,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先后上奏,表示一切妥当,恭请皇帝移驾。
朱棣依旧不慌不忙,派贴身太监去打探一番,得到确认后,这才跟丑媳妇见公婆似的,扭扭捏捏地率大军赶往北平。
……
一切尘埃落定,都立冬了。
官员们暂住衙门,武将们暂住军营,勋贵们待遇最好,住的是集体公候府。
虽然略显拥挤,但相比之下,条件已经很不错了,同时,朝廷也给出了补贴政策,供群臣选择。
李青是最后一个去顺天的,他在卖东西。
他已经不年轻了,离退休也没多少年了,即便以后再入仕途,也不能用永青侯这个身份,他没儿子继承,所以只要是能卖的,几乎都能卖了。
要不是侯府是太祖皇帝赏赐的宅院,没法变卖,他都想把侯府卖了。
不过李青也没客气,偌大的侯府,空空荡荡的,很是寒酸。
额外弄了笔银子,李青这才带着三女赶往顺天。
~
永乐十八年的一场雪,比永乐十七年来的更晚一些。
然,百官还是遭不住,上早朝四更天就得起床,那一路的风刮起来跟刀子似的,武将体格健壮还能承受,文官就不行了。
北方的雪一旦下起来,就没完没了,且还不会化,起初一踩一个坑,没过脚脖子,后来冻硬了,稍微不慎就是‘狗吃屎’,那滋味儿……就别提了。
大明规定,官员上朝,只有三品以上才能乘轿骑马,余者只能步行。
当然,并不是说三品以下的人不能坐轿出行,而是不能乘轿上朝。
每日上朝的达近千人,要是都坐轿子,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六部大员还好,普通官员就遭不住了,不能坐轿子倒也罢了,更关键的是他们没资格进殿。
近千人官员中,能进奉天殿者也就百人,余者都是在殿外站着。
寒风凛冽,雪花飞舞,他们的心拔凉拔凉的,人也拔凉拔凉的,个个生无可恋,呜呼哀哉。
这大明朝的官儿,也太他娘难当了吧?
第97章
于谦
文官后悔了,顺天样样不如金陵,抛开繁华程度不谈,单是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就让他们苦不堪言。
娇生惯养的文官,哪里受的了这个苦,但……后悔也晚了。
来都来了,想走哪有那么容易。
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做了官,谁也不想这么放弃,文臣们嘴上抱怨,却没一人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