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03章

    同时,又派出两万五千人,将这些俘虏整个围拢起来。

    做完这些,也到了午夜时分,朱棣毕竟年岁大了,精力不济,便把事情交给了孙子打理。

    朱瞻基都二十好几的人了,又有朱棣、小胖,从他小时候就手把手的教,办事一向稳妥。

    李青没什么不放心的,也准备回营休息。

    “李尚书留步。”

    “怎么了?”

    于谦沉吟少许,还是说出了心中的疑惑,“李尚书,下官觉得……鞑靼首领脑子好像不太好使。”

    他想表达的并不是鞑靼首领傻,而是这里面有蹊跷之处。

    李青明白,别说于谦了,他也有这种感觉。

    想了想,笑道:“有俘虏在,明儿找个通汉话的俘虏一问便知。”

    第115章

    情报

    次日,清早。

    李青伸了伸懒腰,翻个身准备再睡一会儿,刚要睡着朱瞻基就走了进来。

    “青伯,醒醒。”

    “啥事?”李青无奈起坐身。

    “好事。”朱瞻基神情振奋,满眼的血丝和疲惫,都难以掩盖他的喜悦,“有瓦剌部的情报。”

    李青怔了怔,一下就不困了,“仔细说说。”

    朱瞻基把事情简单说了一下,“这些都是阿鲁台的得力大将,阿失贴木儿提供的情报,想来不会有错。”

    “都投降了,按理说他应该不敢提供假情报。”李青微微点头,旋即又道,“对了,此次一共收获多少牛羊,多少俘虏?”

    朱瞻基道,“具体数字还没统计出来,不过,远没有预料的多,牛羊加在一起,应该在一万三千多头左右,骆驼有两千多……”

    说到这儿,他的眉头也深深皱了起来,“还有一个更蹊跷的地方,他们的老弱妇孺也不多,只有三千余人。”

    “这么说,他们应该早就转移了。”李青皱眉道,“可既如此,他们为何还要死战一场,死上那么多人才选择突围撤退呢?”

    “是啊,我也觉得这场仗诡异,很多地方都经不起琢磨,透露着不合理。”朱瞻基挠了挠头,“但明明又是我们明军占了大便宜,鞑靼这是图什么啊?”

    李青掀开被子,披上外套穿上鞋子,“皇上起了吗?”

    “我过来时还没。”

    “走,随我去帅营,先把事情搞清楚再说。”李青拉上朱瞻基就往外走。

    ~

    “什么?俘虏了阿鲁台的大将,瓦剌的情报也有了?”朱棣的起床气瞬间消弭无形,搓着手道,“快快收集战果,这回搂草打兔子,捎带手把瓦剌也得揍一顿。”

    “皇上,你不觉得这里面有些不对劲儿吗?”李青问。

    朱棣反问,“瓦剌入侵哈密,该不该打?”

    李青无言。

    朱棣又问:“是直接把瓦剌收拾了,还是这么回去,改年再来一趟?”

    李青怔了怔,微微点头。

    说实话,在他心中,打瓦剌的必要性,犹胜于打鞑靼。

    不过,这一仗打下来,虽然战果斐然,却透露着各种不合常理,他总觉着不是那么得劲儿。

    “皇上,要不还是先见见那位阿失贴木儿,以防上了敌人的当。”李青建议道。

    朱棣点头:“这是自然,用兵这方面,朕向来谨慎,瞻基,你去把那人给朕带来。”

    “孙儿遵旨。”

    “别急着走。”朱棣想了想,又道:“俘虏控制好,全部绑起来,严加看管,只放他一人自由。”

    朱瞻基点了点头,见他没别的指示了,这才拱手离去。

    对于朱棣的安排,李青也没说什么,或许文臣会说有失大国风范,但他觉得有效就成,要什么面子。

    没多大一会儿,一个大胡子的中年人被押进了大营。

    中年人很识时务,屈身行礼:“小臣拜见大明皇帝陛下。”

    “平身吧!”

    “谢大明皇帝陛下。”阿失贴木儿起身,头一直低着。

    朱棣抿了口茶,慢条斯理道,“听说你知道瓦剌的情报?”

    “这是地形图。”阿失贴木儿从怀中取出地图,双手奉上。

    朱瞻基上前接过,转呈给朱棣。

    李青伸长脖子扫了一眼,由于角度的关系,并没看出什么东西。

    朱棣看了好一会儿,收起地图,起身朝朱瞻基道:“带他下去,好生招待。”

    好生招待有两层意思,一是让这人吃好喝好,二是把他看好了,别出什么纰漏。

    这些潜台词,朱瞻基自然听得明白。

    待阿失贴木儿被押走后,朱棣将地形图扔给李青,“你也看看。”

    李青接过,展开,盯着看了好一会儿,抬头看向朱棣。

    “如何?”朱棣问。

    “不像是假的。”李青道,“瓦剌大营,很可能就在那处区域,但……我觉得这个人多少有些问题。”

    “什么问题?”

    “他一直不敢抬头,好似生怕别人认出了他。”李青皱眉道,“既然选择了投降,也没必要遮遮掩掩,有古怪。”

    朱棣嗤笑道:“元人不习教化,却也知道最基本的礼节,何况他是大将,又通汉语,自然不敢直视朕;

    别说他一个俘虏了,就是在朝堂上,百官又有谁敢直勾勾的盯着朕看?”

    说着,不满的瞪了他一眼。

    也就李青敢了,这厮几乎没把他当皇帝。

    李青讪讪点头:“是这么个理儿哈~”

    被朱棣这么一说,他也觉得是自己想多了。

    只是,他还是没能搞懂,这一仗鞑靼为何要这么打。

    ……

    ……

    俘虏是没有人权的,被绑着双手,混在牛羊骆驼中,如牲畜一样被驱赶。

    经过这几日休整,于谦总算是缓过来了劲儿,同时也习惯了行军辛苦,只是这次行军染上了酒瘾,一日不整两口,浑身不得劲儿。

    “吨吨吨……”李青连灌几口酒,馋的于谦直咽口水,又不好意思开口。

    李青隔三差五就给他整一壶,奈何他酒瘾越来越大,每次都早早喝光了。

    做人要知足,不能贪得无厌……于谦暗暗想着,别过头去,眼不见为净。

    “哈~好酒。”李青欠欠儿的声音响起,“再来两口。”

    于谦百爪挠心,暗地里直咽口水。

    太馋人了。

    “于谦。”

    “下官不喝。”于谦摆着手,眼神望向他处。

    “……”李青咂吧咂吧嘴,取下已挂在马鞍上的酒袋,“行军辛苦,整两口吧。”

    于谦意动,却还是摇头拒绝。

    李青又让了一次,于谦恭敬不如从命,接过酒袋灌了两口。

    “给你。”

    “留着慢慢喝吧。”李青伸了伸懒腰,“慢点喝,军中的酒不多了。”

    于谦脸上一热,讪讪点头。

    “李尚书,这次是要进攻瓦剌吗?”

    各路将领都已知晓,这并不是什么机密。

    李青点头:“去年瓦剌进犯哈密,虽然没有敢占领,但也不能坐视不理,不给他一个教训,以后只会更加肆无忌惮。”

    “那是该打。”于谦建议道,“不过最好还是提前算好时间,赶在白天开战,这样才能把我军战力发挥出来。”

    李青笑道:“皇上早已部署妥当。”

    “那就好。”于谦放松下来,靠近了李青一些,轻声道:“一味的打仗并非上策,正如尚书大人你所说,想在空旷的草原上全歼敌人,几乎不可能,打仗远不如贸易来的划算;

    关外也是有好东西的,比如:人参、雪莲、皮草、战马……这些都是财富,双方若是能加大贸易,互通有无,大明不仅不用耗资出兵,反而可以赚大钱。”

    “嗯,你说的对,但不全对。”李青道,“诚然,打仗是为了让他们更规矩的做生意;

    可若只着眼于利益,那就不行了;

    要知道,大明在发展,他们也在发展,过多的贸易有助于他们发展迅猛,一旦他们势大,绝对会再次进犯中原。”

    李青叹道:“他们视劫掠为天经地义,不要妄想着和这些人讲道理,无论是鞑靼、瓦剌,亦或兀良哈,皆是如此。”

    顿了顿,“想必你也听过一句话: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何为养兵?

    难道只是让士兵吃饭?不,是让他们保持战力!

    是,大军北伐一次会花不少钱,但得到的并不只是看得到的战果,还有很多看不到,却更为重要的东西。”

    李青举例:“比如,打仗可以提高士兵的作战素质;可以让敌人畏惧,甚至胆寒,从而不敢侵扰大明,可以培养将才……

    随着五年一次的田亩清丈,以及摊丁入亩,百姓迁徙、开荒……这些国策的施行,未来的大明定然是越来越富足,

    然,一个国家若只是有钱,却没有强大的军备,如何保护国家,乃至百姓的财富?

    宋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李青笑道:“子还曰过呢,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第116章

    隔辈亲,隔辈像

    听了李青的讲解,于谦如醍醐灌顶,对战争的偏见也随之消弭。

    “于谦谨受教。”于谦心悦诚服,“尚书高见。”

    直到这时,他才真正理解了李青的话:少说,多看,多学。

    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还得往更深更远处想……于谦决定抛开读书人、文臣的身份,以公正角度,更深层次的看待战争。

    只是有一点他还是不理解,这位尚书为何要苦心竭虑的培养他。

    于谦皱着眉,冥思苦想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抬头看了李青一眼,发现李青也皱着眉。

    李青也有一事不明,那就是这一战的蹊跷之处。

    想了许久,他也没个头绪,索性不去想了。

    反正,这一战斩敌过万,收获大量的牛羊、骆驼等牲畜,且还俘获了大几千俘虏,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战果。

    ……

    ……

    七日后,大军距离瓦剌部仅剩百余里。

    毕竟是鞑靼降将的情报,朱棣也不想直接莽上去,于是,李青又当了一次斥候兵。

    不同的是,这次是白天赶路,朱瞻基也跟着他。

    两人并驾齐驱,驰骋在大草原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

    “青伯,你说这里会是瓦剌营地所在吗?”

    “很有可能。”李青回道,“那人都投降了,按理说不敢公然行骗,况且还有那么多俘虏,即便他不怕死,也不会不顾那些人的死活;

    而这处区域水草格外丰美,且有险可守,这一路行军,地势和地图也完全对得上,十有八九就在这儿了。”

    朱瞻基点头:“上次夜晚作战,爷爷不让我上战场,这次改换白天了,到时候非杀得瓦剌哭爹喊娘。”

    顿了顿,“青伯,到时候咱们比一比如何?”

    “比什么?”

    “比谁杀的敌人多。”朱瞻基自信道,“虽然单打独斗我不是你对手,但这并不意味着,战场厮杀我也不如你。”

    “呵呵……行啊!”李青笑道,“赌注是什么?”

    “一百两黄金!”

    “成交!”

    李青爽朗一笑,猛地挥了挥马鞭,“驾……!”

    “青伯你等一下我,那是爷爷的马,你可别抽坏了。”

    “多管闲事,又不是你的马。”

    ……

    一路疾驰,很快就距离地图上标注瓦剌大营的地方,不足五十里了。

    同时,头顶也合乎情理的出现了海东青。

    李青射了几箭,没射中,索性也没去管它们。

    朱瞻基也不在意,他们穿的是元人服饰,又只有他们俩,不怕会因此暴露明军。

    不过,为了安全起见,两人放缓了速度,压低帽檐,扮做打猎的牧民。

    期间,还遇到一支巡视的瓦剌军,由于距离尚远,对方虽然看到了他们,但并未多想。

    还当是自己人出来打猎了呢。

    临近中午,二人来到一处土坡上,极目远眺。

    “青伯,那些小白点儿,想来就是瓦剌的帐篷了吧?”朱瞻基有些不确定。

    李青目力极好,他看得更真切,点头道:“不错,这里果然是瓦剌大营所在;

    事不宜迟,咱们赶快把情报传送回去!”

    上一次的意外,让他警惕心大涨,加上这次带着朱瞻基,李青不敢丝毫大意。

    好在返回去的路上,无惊无险,二人下午申时便返回大营。

    ~

    “真是瓦剌所在……”朱棣神情振奋,当即道,“传令:埋锅造饭,造两顿,再多炒些米,将士们吃饱就睡,子时起床,直接吃现成的,完事发兵。”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