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12章

    “都这么大……好吧。”关于年龄,李青比她们还敏感,给怜香倒了一杯,“慢慢喝,尝尝味儿就行了。”

    说着,又给红袖、婉灵各倒了一杯。

    这是宫里的御酒,入口柔,一线喉,度数也不高,三女曾经也时常饮酒,喝个几杯无甚打紧。

    怜香很快喝完,怯生生道,“先生,妾能再喝一杯吗?”

    “不能喝了。”

    “好不好嘛,行不行呀……”

    “好好好,”李青好笑,“一人三杯,再喝完可就真没了。”

    撒娇女人最好命,怜香笑嘻嘻道,“先生最好啦。”

    吃了火锅,又喝了几杯温酒,三女都觉得有些热,“先生,外面好多雪,咱们去堆雪人吧?”

    “好。”李青答应。

    大过年的,图的就是个开心,不过,为保险起见,李青给她们渡足了真气,以防染了风寒。

    雪还在下,但已经小了许多,风也停了,零星雪片预示着这场雪即将退场。

    李青亲自动手,弄了个一人高的雪墩墩,“好了,你们开始吧。”

    办了张椅子坐下,捧上一杯热茶,看着三女一点点雕琢,李青不禁暗想:要是她们还和当初一样年轻该多好,打打雪仗更有年味儿。

    时光一去不复回,往事只能回味……

    她们手很巧,不多时,栩栩如生的李大将军出炉。

    ‘李青’一身白色铠甲,傲立雪中,茕茕孑立,有生顶天立地的豪迈,也有形影相吊的孤独。

    李青看得出神。

    他难过她们的年华逝去,她们难过他的孤独无依。

    长生,注定寂寞如雪。

    不知何时,手中的热茶已悄然冰凉,表面凝结了层薄薄的冰渣,李青一饮而尽,透心凉。

    甩了甩脑袋,驱散负面情绪,李青起身也加入了堆雪人的队伍。

    一下午的时间,堆了四个雪人,‘李青’不再孤独。

    ……

    年假匆匆过去,正月初四,百官上朝,李青进宫向朱棣辞行。

    中殿。

    朱棣嘱咐,“那些人心眼儿都脏,你可别老了老了,阴沟翻船。”

    “放心吧,我不是那种吃亏的人。”

    “这倒是,”朱棣也觉得有些过于谨慎,和小看李青了,点点头:“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你这次去江南带上东厂小德子。”

    “好。”带着宫里的人,也方便办事,李青问,“皇上,边外局势如何了?”

    元人统治中原近百年,很大程度上被汉化了,过年的习俗他们也有,也会改善生活。

    不同的是,汉人改善生活都是用钱买,而元人则是会来场劫掠。

    草原上的冬天,日子更加难过,也是相互劫掠的高峰期。

    “瓦剌有没有遭遇鞑靼袭击?”李青有些担忧。

    朱棣揉了揉眉心:“消息还未传来,朕也不知瓦剌有没有遇袭,不过…大概率会遇袭。”

    说到这儿,他有些后悔,“早知如此,当初就下手轻点儿了,现在的瓦剌太弱了,实力严重不对等啊。”

    “也不能这么说。”李青对削弱瓦剌没有半分后悔,笑道,“如若不是这样,瓦剌又岂会心甘情愿地投向大明怀抱?

    也正是因为实力不对等,所以鞑靼才会对瓦剌穷追猛打,妄图吞并;

    真若实力相当,他们反而不会大规模作战,甚至会暗中联手,染指中原。”

    朱棣怔了一下,脸上浮现一抹笑意:“你说的也有道理,不过…瓦剌还是不能倒,要是他们劲儿不往内使,定然会往外使,

    草原一旦统一,大明边关将再无宁日。”

    顿了顿,“关外局势朕会紧盯,你办好朕给你指派的差事便可,安内比攘外重要,内部出了乱子,危害更大。”

    朱棣罕见露出凝重之色,“这一系列改革,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朕分身乏术,你多辛苦一下。”

    他从怀中取出一物,“带上这个!”

    李青接过一看,《如朕亲临》。

    第128章

    宁王

    舰船上。

    李青斜倚在柔软舒适的软榻上,百无聊赖地翻看着《永乐大典》,三女倒是兴致颇高,叽叽喳喳个不停。

    “先生,咱们先去哪儿啊?”

    李青打了个哈欠,“先在金陵落脚两天祭孝陵,然后去江.西。”

    之所以先去江.西,是因为瓷器的货源就在那儿,从源头开始整顿,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运河疏通后,下江南的便利就体现出来了,走水路既快且稳,也不颠簸。

    李青含笑道,“路还长,留着精力等到了地方再释放,都歇着吧。”

    “我们不累。”

    “……”女人对游玩,逛街之类的休闲活动,精力最是旺盛。

    李青摇头失笑,继续翻阅《永乐大典》,大典已经刊印到十五期了,每一次刊印,李青都买了全套,目前已经收集近两千册了。

    对大典的觊觎之心,李青从未打消。

    又翻看了一会儿,李青眼皮子越来越重,很快沉沉睡去。

    再次醒来,已是深夜。

    李青帮三女掖了掖被子,来到甲板吹风。

    月光皎洁,水面波光粼粼,夜风夹杂着水汽,沁人心脾的冰凉。

    “李尚书也没睡啊?”于谦的声音从背后响起。

    李青转过头,见他手里拿着酒葫芦,人也带着三分酒意,好笑道,“你什么时候成酒蒙子了?”

    “哪有。”于谦不好意思笑笑,“自从北伐回来,就喜欢没事儿整两口,但不喝醉。”

    “有个嗜好也没什么不好。”李青笑了笑,见于谦打了个哆嗦,顺势坐了下来。

    于谦也跟着坐下,顿感夜风小了许多,也不那么冷了。

    “我是睡醒了。”李青解释了一句,“倒是你,怎么这么晚了还不睡?”

    “下官有晕船的毛病。”于谦讪讪道,“白天昏昏沉沉很困,却睡不着,晚上好些了,反倒精神起来了。”

    李青哑然失笑,“习惯就好,这可比行军轻松多了。”

    “嗯,说的是。”

    于谦又灌了口酒,想邀李青共饮,又怕被嫌弃,找了个话题:“是先去金陵吗?”

    “嗯,代皇上去孝陵看看。”李青点头,“随后去江.西。”

    “江.西?”于谦问,“瓷器?”

    “不错,遏制货源,才能遏制走私。”

    于谦深以为然,接着又问:“那贼寇呢?”

    “剿!”李青无语道,“不然我大老远来一趟干嘛?”

    “下官不是这个意思,”于谦眉头微皱,“尚书大人,其实走私贼寇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无害民之举,就只是单纯地想挣些钱,改善生活;

    他们触犯了律法,但罪不至死。”

    “我有说要杀吗?”李青失笑道,“剿寇剿寇,是让寇消失,不是让人消失。”

    闻言,于谦大感轻松,拱手道:“下官愚钝。”

    李青起身拍了拍屁股,“这里风大,你别再生病了,去船舱大厅聊。”

    “哎,好。”于谦点头,有种他才是六十多岁老头子,李青是二十多岁年轻人的感觉。

    ~

    于谦吹燃火折子,点上一根蜡烛,放在二人中间,室内光线亮堂了许多。

    “真不困?”李青问。

    “不困。”

    “那说说倭寇吧!”

    于谦点头,开始讲述:“倭寇有真有假,但假倭寇的祸害程度,不比真倭寇小,他们不但抢钱,还抢人,甚至杀人。”

    “可有具体情报?”

    “这倒没有,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伙人都在海岛上住着……”

    “等一下。”李青抓住重点,“他们是一伙的?”

    “是的。”于谦点头,“据百姓说,建安知县称海岛太远,又不确定他们具体在哪儿驻扎,想拿下极为困难,所以才致使百姓遭到迫害。”

    顿了顿,“当然,也不排除是建安知县不作为,甚至与倭寇同流合污,故意这么说。”

    于谦叹道:“当时下官能驱使的人不多,想查下去也有心无力。”

    “你做的已经很好了。”李青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吧,这次他们落不了好。”

    于谦露出欣喜之色,这位尚书的本事,他信得过。

    ~

    又聊了会儿,李青见于谦眼皮子直打架,便让他回去休息了。

    藩王、世家大族、贼寇走私、倭寇劫掠……李青靠在椅上,眉头微微皱起,此行要解决的事项还真不少。

    本来觉得半年时间不少了,这么一细想,时间还真不富裕。

    ……

    接下来的日子,李青开始一步步规划解决办法,也不那么无聊了。

    一晃,半个多月过去。

    金陵,长江口。

    官员们早早地就候在这儿了,李青一下船,众人立即涌了上来,大礼参拜。

    李青昂首挺胸,代朱棣受礼。

    接着,众官员起身,作揖行礼,李青还礼。

    好一番冗长礼节,又是一番寒暄,李青这才得以清闲。

    他没去别处,先带着三女回永青侯府,然后,让于谦带着二百东厂番子,先一步去福.建建安查倭寇。

    时间宝贵,李青不想浪费分毫。

    安顿好后,已是下午,李青简单吃了个午饭,便去了礼部,说了下去孝陵的事儿,让他们准备一下。

    本来这是小胖的活儿,但小胖要是来了,朱棣就忙了,于是朱棣让李青来办。

    从礼部出来,见时间还早,李青转而去了曹国公府。

    ~

    “呦,你这个大忙人怎么来金陵了?”五十多岁的李景隆,已然有了白发,但精神头很足,“我说什么来着,岁数到了,该老还是得老,瞧瞧,连拐棍都用上了。”

    李景隆的毒舌,从蓝玉转移到了李青身上。

    当年蓝玉揍你,我就不该拦着……李青翻了个白眼,“你懂个屁,这叫逼格。”

    “得了吧。”李景隆撇了撇嘴,“少不得背地里已经空流泪了。”

    李青拳头硬了硬,他总算理解蓝玉为啥一言不合就揍这厮了,嘴巴是真毒。

    “那我走?”

    “你看你,我说啥了啊?”李景隆一脸无辜,“走,进屋。”

    ……

    酒菜上齐。

    两人边吃边聊。

    “李兄啊,咱们分开后,我这生活过得可真是无趣的紧。”李景隆长吁短叹,接着又问,“这次来不光是去祭孝陵吧?”

    李青点头,直接道:“江南走私你参与了没?”

    “瞧你说的,我是那种人嘛?”李景隆翻了个白眼,“曹国公这个爵位不能葬送在我手里,再说了,我也不缺钱,嘶……”

    李景隆突然吸了口凉气,惊诧道:“你是来查这个的?”

    “嗯,怎么了?”

    “这里面的水深啊!”李景隆皱起眉头,“朝廷那么多人,谁不能管啊,你说你都一把岁数了,逞这个能做甚?”

    “是兄弟就把知道的告诉我。”李青听出了弦外之音。

    李景隆问:“真要管?”

    “不管不成。”李青摊了摊手,“皇帝下了死命令。”

    李景隆沉默片刻,苦笑道:“我就一说,你就一听,因为我也没有证据。”

    “这你放心,我是绝不会拖兄弟下水的。”李青道,“只要给我指个方向就成。”

    李景隆有些不好意思,“不是兄弟不仗义,这一大家子……况且,我也真没证据。”

    “你已经够意思了。”李青笑道,“不用过意不去。”

    李景隆蘸了蘸酒水,写下一个‘宁’字。

    李青惊了一下,“还有吗?”

    “他是源头。”李景隆道,“至于他下面的人……我也不想告诉你,得罪的人太多,对你没啥好处,摁住了他事情也就解决了,没必要再得罪旁人。”

    李青知道李景隆的苦心,也没再问下去。

    事实上,他也没想非要打破沙锅查到底,反正过几年就开海了,没必要扩大打击面,只要能解决眼下的走私案就成。

    “多谢,来,喝酒。”李青含笑举杯。

    “你年纪大了,还是少喝点儿吧。”

    李青心里涌起一抹感动,旋即就听到李景隆的下文:“你是钦差,万一喝死在我府上,这可咋整?”

    “……”

    ~

    半个时辰后,李青稳如老狗,李景隆却醉了八分,说话都磕巴。

    “兄弟,你是不知道我有寂寞,连个知心好友说话都没有……”李景隆嘴碎子不停。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