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18章

    二人唯唯诺诺,也不敢邀功,一个劲儿赔着笑脸。

    ……

    四月底,李青来到浙.江。

    布政使、指挥使、按察使……一众官员,尽皆到来。

    李青如法炮制,继续采用不讲理战术——要么把倭寇剿除干净,要么在座的各位,去见阎王!

    这么好做的选择题,浙.江地方官自然知道如何办,当下便马不停蹄地去办了。

    之所以这么顺利,都归功于唐赛儿叛乱,朱棣大开杀戒,如若不然,李青这一招,还真不见得这么好使。

    地方官吏清剿倭寇热火朝天,李青却优哉游哉,带着小妾游起了西湖。

    眼下虽过了阳春三月,但依旧是游西湖的好时节。

    李青租了艘小船,荡漾在湖面上,听琴弄曲儿,下棋垂钓,好不快哉。

    ……

    大半月后,浙.江倭寇尽剿,李青转战江.苏,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好用。

    何况,福.建、浙.江两省的剿倭行动,都完成的很好,江.苏地方官还能说什么?

    只能拿出十二分的精力,全力剿寇!

    李青继续游玩,逛灵隐寺,游姑苏园林……

    ~

    五月下底。

    朱棣的圣旨来了,召他即刻回京。

    李青没办法,只得将事务交给于谦、小李子共同完成,自己带着三女赶赴京师。

    他隐隐有种不详的预感,京师多半是又闹腾起来了,而且闹腾的还不轻。

    说到底,还是朱棣老了啊!

    不仅是他老了,那些善战的大将也老了,不说久远的开国功臣后代,就算是靖难功臣后代,也没几个能拿的出手。

    这些功臣的后代自成一系,享受着父祖辈的福荫,却没啥本事,俨然和官绅无异,甚至能量之大,犹胜官绅。

    随着发展,他们的利益逐渐和文官世家一致,渐渐地,勋贵已经无法用来制衡文官了。

    当然,大明军队的实力依旧强盛,且不缺大将,只不过,这些大将没有形成派系,也无法和文官体系的官绅抗衡。

    更别说,以后的勋贵也会进入官绅体系了。

    “难搞啊……!”李青长长一叹,嘴角泛起一抹苦笑。

    “先生……是不是又在为国事操劳?”婉灵试探着问。

    李青轻轻点头:“嗯,朝堂局势不太好。”

    “恕妾放肆,妾以为……先生这是庸人自扰。”

    “哦?”李青讶然,“怎么说?”

    婉灵笑着说:“世上哪有事事顺心如意的啊,如先生这般的好人更是少的可怜,绝大多官员,都是先为自己的小家考虑,再为大明这个大家考虑,甚至……”

    “甚至大部分官员,为了自己的小家,损害大明这个大家。”怜香口无禁忌,替她说了出来,“那些个读圣贤书的人,可没几个好东西。”

    红袖瞪了她一眼,怜香恍然惊觉,讪笑道:“先生,我不是说你哈。”

    “嗨,没事儿。”李青自嘲道,“先生可不是什么读书人,我连科举都没参加过。”

    “所以呀,”婉灵继续道,“人人为己,仅极少数人为公,这一小撮人呢,或许可以改变少部分事情,甚至一个时间段的事情,但……

    无论这些人再如何努力,也难以改变本质,何必徒增烦恼?”

    红袖接言:“是呀先生,你别老是给自己增加负担,你又不欠谁,干嘛那么累呀?”

    “就是嘛。”怜香小声咕哝,“再说了,先生你又改变不了,还不如放平心态呢。”

    李青怔了一下,苦笑不已。

    ……

    六月十五,京师。

    李青下了马车,第一时间进宫复旨。

    乾清宫。

    朱棣斜倚在软榻上,听完李青的讲述,满意笑道:“干的不错!”

    “都是仰赖皇上天威。”李青说了句套话,问:“皇上,你提前召我回来,可是……?”

    “嗯,出事了。”朱棣苍老的脸上透着些许疲惫,“瓦剌要不行了。”

    “什么?”李青心中大惊,“这才多久啊,怎么就……”

    顿了一下,狐疑道:“不是瓦剌故意传递的假情报吧?”

    “真不行了。”朱棣叹道:“现在的瓦剌,比昔年兀良哈还要弱些,这是锦衣卫、东厂、以及边外斥候打探的来情报汇总,你看看就明白了。”

    李青上前接过折子,展开查看。

    朱棣做着讲解:“正月瓦剌遇袭,折损五千人,牛羊七千余只,二月下旬,鞑靼再次袭击瓦剌,劫掠妇孺、牛羊无算,四月底,瓦剌再次遇袭……”

    “从年初到现在,瓦剌一共遇袭三次,如今兵马不过三万,妇孺丢失大半,牛羊更是折损严重,已经无法开展大的贸易了。”朱棣忧虑道:“如若坐视不管,瓦剌挺不过今年,届时,蒙古可就真统一了啊!”

    “如果是这样,那是该出兵。”李青神情凝重,旋即捕捉到重点,“百官反对?”

    “不错。”朱棣脸上浮现一抹抑郁之气,“六部、都察院、内阁……全部反对,包括你兵部的两个侍郎,就没一个同意的。”

    “所以……”

    “所以朕把他们都下了大狱。”朱棣哼哼道。

    李青没有接言,静待下文。

    朱棣沉默片刻,苦涩道:“李青啊,朕说话有些不好使了。”

    李青也沉默了,朱棣的政治土壤,终究比不上老朱肥沃。

    许久,李青开口问道:“皇上打算如何?”

    “这一仗,朕必须要打!”朱棣苍老的眸光中焕发着奇异色彩,“蒙古绝不能统一。”

    李青没有多余废话,直言道:“需要我怎么做?”

    “不能等了,瓦剌已经撑不住了,但朝廷也离不开这些官员,

    如今朝廷政务,以及正在施行的各项国策都陷入了停滞状态……”朱棣道,“明儿朕把这些人放出来,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先把兵部按住。”

    “明白了。”李青点头。

    迟疑了一下,他还是将宁王和地方官过从甚密的事儿,给朱棣说了一下。

    “宁王。”朱棣眼睛眯了眯,随即又摇了摇头:“藩王不能再动了,如今朕已老,高炽又管不住军队,唉……!

    自建文削藩起,削藩就已是藩王逆鳞,朕也是趁着靖难之役的威慑,才削减了藩王三卫,若换到现在……呵呵。”

    朱棣有些落寞,“英雄终会迟暮,朕老了啊!”

    第136章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指点点

    朱棣的确老了,老的不只是他,还有政治土壤。

    当然,最主要还是因为李青这个变数,导致的一系列变故,比如:清丈耕地、摊丁入亩、南民北迁……

    这些政策严重侵害了官绅利益,这才让矛盾提前爆发。

    ~

    永青侯府。

    李青前脚到家,朱瞻基后脚就到了。

    “关于朝局,你爷爷已经都跟我说了。”李青叹了口气,“确实不容乐观啊!”

    “那你有什么好办法?”朱瞻基有些焦急。

    李青翻了个白眼儿,“他都没有好办法,我能有什么办法?

    硬来呗!”

    “来硬的?”朱瞻基目光一凝,旋即皱眉道,“眼下这关头……怕是不妥吧?”

    “都这时候了,还考虑这些?”李青哼道,“蒙古要是统一了,大明将边关将再无宁日,相比这个,其他任何事儿可以让步。”

    “我明白,可是……”朱瞻基担忧道,“这些人目前已经沆瀣一气了,真要是逼急了他们……”

    “放心,我会出手!”

    李青淡淡开口,逼格超高。

    朱瞻基稍稍放了心,好奇道:“青伯,你有什么办法,跟我说说呗,也好让我安心。”

    顿了顿,“我倒也没什么,主要是我爹,你是不知道,他现在愁的呀……一顿就吃四碗饭。”

    “……不少了。”李青有些无语,“回去告诉你爹,不用太过担忧,天塌不了。”

    “好吧。”朱瞻基怏怏点头,却仍有些不甘心,“青伯你到底要用什么办法啊?”

    “天机不可泄露!”李青高深莫测,一副山人自有妙计模样。

    朱瞻基见他实在不愿说,也只好作罢。

    “青伯,你身子骨还好吗?”

    “还行,怎么了?”

    “要不咱试吧试吧?”朱瞻基跃跃欲试,打败李青是他长此以往的目标。

    如今李青都拄拐了,他觉得他可以了。

    “没问题,但得讨个彩头。”

    “五十两黄金如何?”朱瞻基问。

    “再加点儿。”

    “一,一百两?”朱瞻基试探着问,不知怎地,他忽然有种不祥的预感,觉得自己赢不了。

    但很快,朱瞻基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在一天天精进,青伯却在一天天变老。

    “那来吧!”李青拿出长枪递给他,二人来到院里,“你是晚辈,你先出招。”

    朱瞻基讷讷道:“你用什么?”

    “拐杖!”李青扬了扬手中的拐杖,黄花梨木镶着金边儿,映着阳光格外耀眼。

    “你确定?”

    “来!”

    朱瞻基不再客气,去掉枪头,深吸一口气,“青伯,我要上了。”

    “废话真多。”李青翻了个白眼儿。

    “致命节奏——!”

    朱瞻基欺身上前,长棍划破空气,嗡鸣声呼啸而来,一根根棍子残影叠嶂,令人眼花缭乱。

    呵,天真!

    李青微微一笑,不疾不徐地抬起右手拐杖,

    “啪哒哒……”

    短暂对撞过后,李青瞅准机会,拐杖穿过层层残影,直捅朱瞻基胸膛。

    李青不快,但朱瞻基攻势过猛,想反手格挡已经晚了。

    “嚯~”

    朱瞻基轻叱,靠着腰马合一,硬生生在拐杖捅到前,侧身躲了过去,并迅速拉开距离。

    “再来!”

    朱瞻基战意盎然,挽了个枪花,再度逼近,这一次攻势更猛。

    显然,之前他恐伤了李青,有所保留。

    只是……然并卵!

    不管朱瞻基攻势多猛烈,李青总能恰到好处地接下,并且十分轻松,但偶尔的一次还击,就能让他手忙脚乱。

    一刻钟后,朱瞻基的攻势逐渐放缓,李青开始反攻。

    “突突突……”

    朱瞻基身体颤抖,像是被机关枪扫荡一样,不受控制地往后退,浑身酸疼,连续退了十几步,最终跌坐在地上,一脸怀疑人生。

    “你输了,掏钱。”

    “我……我身上没带。”

    “那明儿来补上。”李青伸出左手,朱瞻基握住,拽着站了起来。

    “青伯,你真六十多了?”

    “可不咋地,我跟皇上同龄。”李青笑着岔开话题,“当年青伯年轻那会儿,也是十里八乡的俊后生。”

    “真的假的啊?”

    “你皇爷爷知道,你爹也知道。”李青傲然道,“不是咱吹,在洪武十五年——二十年那段时间,就没一个比我英俊的,包括那‘眉目疏秀,顾盼伟然’的李景隆。”

    “我不信。”

    “你爱信不信。”李青翻了个白眼儿,“别忘了我的钱。”

    “钱钱钱,你就知道钱。”朱瞻基幽怨道,“青伯,你是不是对我藏了一手?”

    李青冷哼:“手不溜,怨袄袖。”

    “……”朱瞻基闷闷道,“可这差距也太大了,你都六十多的人了,咋还这么牛呢?”

    “再过两年就打不过你了。”李青拄着拐杖,腰也弯了下来,“唉,年纪大了,看着精神,实则毛病一大堆,只是身子骨硬朗,还未爆发罢了。”

    “可你都六十多了……”朱瞻基狐疑道,“青伯,你该不会真是修仙的吧?”

    “修你个大头鬼哦。”李青情绪有些激动,伸手在他脑袋上敲了一记脑瓜崩。

    这一下,力道不轻,疼的朱瞻基眼泪打转。

    “我都当爹的人了,你还打我?”朱瞻基有些恼了:刚才切磋也就罢了,如今跟你好好说话,也挨打?

    我爹都没舍得打过我!

    李青也觉得有些过分,但认错是万万不会认错,他板着脸道:“你爷爷,你父亲,对你寄望甚深,这种无稽之谈,你也信以为真?

    昔年,秦始皇那般神武,就是因为求什么长生,导致二世而亡!”

    “秦亡是因为秦始皇大建长城,大兴土木建阿房宫、建陵寝,百姓苦不堪言,秦二世登基后,更是倒行逆施,官逼民反,这才造成了陈胜吴广起义。”朱瞻基学的一手好史。

    “好啊,这么说,你是想修仙啦?”李青冷哼:“成,我回头就跟你爹,你爷爷说说,赶快换人培养。”

    朱瞻基气道:“你看你,我就那么一说,至于嘛你?”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