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战场之上,士气的作用性太大了,胜败的因素有很多,但士气无疑是最重要的那个。消息传至战场,瓦剌军士气大振,鞑靼军却是心惊胆战。
他们被明军支配的恐惧还没消除,听说明军来了,顿时士气大幅度跌落,手中的弯刀挥舞时,都没那么有力了。
阿鲁台不知情报真假,但心里却打了个突,立即赶往后方。
“轰、轰、轰……”
零星的炮声接连响起,阿鲁台顿时脸色大变——明军真来了。
待他赶到后方时,明军已经杀上来了。
瞭望台上,穆卓儿沉着脸,几乎要滴出水来,见阿鲁台过来,直接道:“明军来了,我们……撤。”
阿鲁台身体一颤,沙包大的拳头,青筋直冒,“王,就差那么一点点儿啊,真要这么放弃吗?”
穆卓儿痛苦地闭上眼,“撤。”
“是。”阿鲁台无奈,这次投入太大了,没能一鼓作气拿下瓦剌,实在是血亏。
……
“鞑靼要撤了。”李青敏锐发现了情况,当下,也顾不上等朱瞻基的后续部队了,一甩长枪,“列尖刀阵!”
如此重创鞑靼的大好机会,李青怎会错过。
绰罗斯·伯颜帖木儿抽出马鞍上的弯刀,瓮声道:“瓦剌的勇士们,与大明军一起杀敌。”
他才十四岁,但长的很结实,几乎和成年男子无异。
“且慢。”
李青赶忙拦住他,“你看着就行。”
脱欢已经死了一个儿子,李青不想他再死一个,倒不是良心发现,而是目前大明需要瓦剌这个盟友,在草原上牵制鞑靼。
若是连续两个儿子,都死在他手里,李青自己都过意不去。
更重要的是,李青觉得这个绰罗斯·伯颜帖木儿,憨厚、讲义气,未来大概率是个好控制的人。
再者,拢共就几十个人,上不上战场几乎没有影响。
李青朝瓦剌护卫道:“你们滴,保护世子,懂?”
护卫中有习得汉话的人,闻言重重点头。
李青放下心来,静等了半刻钟,见阵型一成,提起一口真气:“杀……!”
近八千精锐骑兵,杀入战场。
明军气势如虹,鞑靼军却是士气大跌,且厮杀已久的他们体力下降的厉害,很难招架。
随着三千营精锐的加入,鞑靼被搅得阵脚大乱。
“噗……”
李青长枪一捅,刺中一个鞑子,旋即将其挑飞,狠狠掷了出去,撞倒一大片,落马的鞑子很快被战马踩踏成肉泥。
“噗噗……”
李青一马当先,枪出如龙,杀伤力骇人。
先锋主将如此勇猛,对士气的鼓舞不可谓不大,三千营的精锐骑兵本就勇武,被这一激发,战力更是惊人。
八千人的气势,不亚于一万二。
~
另一边。
察觉到鞑靼后撤,且阵型大乱的脱欢,喜得都要跳起来了。
同时,他也想起了之前李青的叮嘱——前后夹击!
明军都来帮他了,他要是不遵从约定,事后免不了秋后算账。
再者,被鞑靼霍霍了这么久,他心里也憋着一股火,此时不报仇,更待何时?
脱欢振臂高呼:“瓦剌的勇士们,鞑靼气数已尽,报仇的时候到了,给我杀……!”
被欺压已久的瓦剌军,终于到了扬眉吐气的时候,一个个红着眼开始反击。
战场上,金戈相接的厮杀声,更为猛烈。
“撤,快撤,”穆卓儿轻喝:“不要恋战。”
阿鲁台也在焦急大吼,努力收拢士兵,有效,但效果不大。
因为,李青这八千人,已经把战场给搅浑了。
小半时辰后,鞑靼军总算收拢了残兵,不料这时,朱瞻基到了。
“雁形阵堵住鞑靼退路,火炮手架炮准备!”朱瞻基没有下令冲锋,而是堵在鞑靼的撤退路线上,摆开架势,准备给鞑靼迎头一击。
雁形阵辐射的范围最广,但相应的也最好被突围。
尤其是骑兵,以雁形阵围堵,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不过,凡事都要结合实际,如今的鞑靼军,已经没了斗志,更没了体力,想突破雁形阵就得花一番功夫了。
即便如此,想靠雁形阵堵住鞑靼,也不容易。
但不要紧,雁形阵后面是明军的火炮手,火力覆盖面极广。
“轰轰轰……”
火炮手动作娴熟,填药、装弹、点燃引线、发射、清膛……一气呵成。
“砰砰砰……”
火铳手三段式射击,杀伤力不俗。
“嗖嗖嗖……”
弓弩手也没闲着。
完完全全的降维打击,在热武器的加持下,再勇武的草原英雄,只要挨上,便难逃饮恨西北的命运。
“盾牌兵上前。”朱瞻基见鞑靼不计死亡的突围,雁形阵岌岌可危,立即改变阵型。
挡是挡住了,但没完全挡住,不过很大程度减缓了鞑靼的突围速度,这也给火炮手,提供了发挥的时间。
血肉之躯,终究难扛火器,这一番炮轰,让鞑靼损失惨重。
其中,有很多战马受了惊,乱冲乱跑之下,间接造成了不小伤亡。
穆卓儿心都在滴血,这场豪赌她输了,输的彻彻底底,连之前赢得都赔进去不算,还搭上了老底。
这一刻,她自信心被击得粉碎。
“@#%……”
嘈杂声再度响起,穆卓儿回头去看,是瓦剌杀过来了。
她嘴角不由泛起一抹苦涩: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啊!
穆卓儿深吸一口气,开始不计伤亡,不计代价的撤军。
终究是骑兵,明军想全歼,无异于痴人说梦,到底还是让鞑靼突围成功了,但鞑靼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仅是突围,就折损了近万人。
临走之时,她回头扫视了眼战场,人头攒动,并没看到她想看到的人。
轻叹一声,快速离开。
……
此一战,鞑靼折损空前严重,撤走时,所余战力不足两万。
一手好牌打稀碎!
瓦剌折损也不小,大战过后,算上受伤的士兵,战力也不过万余。
明军的伤亡最小,收获却是最大!
鞑靼这次折损太严重了,没个十年八年的休养生息,根本缓不过来劲儿。
瓦剌仍不是鞑靼对手,还得跟着大明混。
草原没有统一,有生力量也大幅度减弱,李青担忧的事终究没有发生。
第147章
一石三鸟
战斗结束了。
鞑靼元气大伤,瓦剌也消耗过甚,未来十年内,大明边关将会迎来真正和平期。
明军暂时在瓦剌部驻扎休整,并未追击鞑靼,即便追击,也很难对其进行剿杀。
无他,草原太广袤了。
更重要的是,草原上可不止鞑靼、瓦剌两个部落,中小型部落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
李青曾做过估算,草原上的总人口大概在350万~500万之间,这其中,不乏有超过万人的武装部落。
消灭鞑靼并不是最优选,鞑靼没了,还会有第二个鞑靼,瓦剌同理。
真正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让这两个部落半死不活,保留他们的草原霸主地位,同时,通过削弱他们两家实力,让中小型部落有反抗他们的能力。
这一来,草原上的争斗便不会止歇。
~
打扫战场全由瓦剌人在做,明军没有参与,瓦剌为明军提供丰盛的食物,作为回报,战场物资,明军分文不取。
一来,朱瞻基瞧不上这点儿东西,二来,带回去太麻烦了。
而折损过重的瓦剌,也需要进行补给,以便继续和鞑靼争斗,基于此,朱瞻基十分大方。
…
五日后,朱棣姗姗迟来。
脱欢受宠若惊,大摆庆功宴。
宴席上,朱棣接受了瓦剌各部主将的朝拜,又画了些大饼,便提前离席,回中军帅营休息了。
李青没有吃席,跟着朱棣回了军营。
“皇上,你哪里不舒服?”
“没哪儿不舒服,就是有些疲倦。”朱棣似乎喜欢躺着,一进帅营便斜倚在床榻上,轻笑道,“此战过后,未来很长时间他们都闹腾不起来了。”
“是啊!”李青一脸欣然。
朱棣叹道:“外患已平,接下来就是内忧了,不知朕能否在死之前彻底解决。”
李青默然,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即便再给朱棣十年,二十年,依然无法解决。
除非朱棣妥协,让利给官绅,但朱棣显然不会那么做。
“李青啊,朕有种预感,”朱棣苍老的面容上,浮上一抹担忧,“这次回去后,势必会出乱子。”
“皇上你想多了,能出什么乱子啊?”李青笑安慰,“你好好休息,过些时日咱们就回去,不会出乱子的。”
嘴上这么说,李青心里却不这么认为,他也有种强烈直觉,这次回去要出乱子。
一切皆因朱棣老了。
不久的将来,大明将会迎来权力交接,这是所有人都能预见的,这次离京数月,那些个人精岂会安安分分?
少不得,已经谋划好了,就等皇帝回京呢。
朝堂的水太深,官场上个个人精,李青也拿捏不准他们会使什么阴谋诡计。
不过,他并不是很担忧,毕竟,自己还拿捏着他们痒处。
朱棣瞅了李青一眼,似是听到了他心里活动,直言道:“你那一招行不太通,那些个人不会自己出手的,想一招吃一辈子,简直痴心妄想。”
顿了顿,“你总说朕喜欢打破规则,这次,你比朕还要过分,虽说达到了目的,却也将双方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他们绝对没证据,证明是我动的手脚。”李青信心满满。
朱棣嗤笑:“不需要证据,聪明人只看结果。”
李青沉默。
“李青啊,老实说…朕后悔了。”朱棣有些无奈。
“后悔什么?”
“当初真应该立老二。”朱棣道,“如果立了老二,就没这么多事儿了。”
李青摇头:“真立了汉王,于江山社稷并非好事,天下需要大治,随着战事减少,文官崛起是必然的,再者,若军队持续成长,一旦失控,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朱棣笑了笑,没有反驳,却仍坚持己见。
只是,现在说这个,已经没有意义了。
“其实皇上也不用太过担心,”李青笑道,“虽然太子不尚武,但太孙尚武啊。”
“你太天真了。”朱棣摇头,“朕问你,第一顺位继承是谁?”
李青噎了一下:“太子。”
“这就是了。”朱棣苦笑:“即便第一顺位是瞻基,也不见得高枕无忧,无他,从龙之功大过一切。”
李青的心脏倏地一紧,失声道:“你是说,武将有谋反的可能。”
“可能性极小,”朱棣摇头,“除非文官集团效仿建文朝的齐方黄;
不过,有了前车之鉴,他们未必敢。”
“也是。”李青略微放松,齐方黄的下场有目共睹,他们只要脑袋没秀逗,万不敢学三人。
而军中的制度十分严明,武将造反难度极大,这也是老朱、朱棣敢一直提高武将地位的原因。
“皇上春秋鼎盛……”李青想安慰几句,却发现朱棣已经睡着了,便止住了声音。
上前帮朱棣检查了一下身体,并没有明显病症,但五脏六腑都已显露衰败迹象,大病症没有,小病症一大堆。
随着年龄的增加,器官衰老,免疫系统下降,这些都是必然,李青也无能为力。
趁朱棣熟睡,悄悄给他渡了一股真气,李青离开营帐。
天很蓝,草很青,风中夹杂着青草和尘土的气味儿,一切都是那般美好……
李青仰脸望天,怔怔出神。
……
“想什么呢?”
一道声音将李青从出神中拉回现实,转头望去,朱瞻基面颊通红地走来,“皇爷爷睡了?”
“睡了。”李青点头,“你这是喝了多少啊?”
“没办法,盛情难却,皇爷爷又不在,我再端着架子,实在有些说不过去。”朱瞻基摊了摊手,来到李青跟前,不顾形象地坐在草地上,“往鞑靼大营送鞑靼尸体的事儿,由瓦剌来做,他们对鞑靼恨之入骨,欣然同意。”
毕竟那么多尸体,有感染瘟疫风险,朱瞻基自然不想明军涉险。
“嗯,皇太孙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