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28章

    “没问题,宜早不宜迟,咱们走吧。”

    ~

    乾清宫。

    朱棣听完二人的建议,陷入沉思。

    良久,他缓缓摇头:“你们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朕以为……不能让那群人尝到甜头。”

    李青并不奇怪,朱棣要是痛快答应,那才出乎意料呢。

    朱瞻基却还想努力一把,“爷爷,折中不算妥协。”

    “放屁!”朱棣骂道:“说了多少次,别学你爹别学你爹,咋就不听呢,这次折中,以后还要折中,先例不能开的道理懂不懂?”

    “那江南贼寇的事儿……?”朱瞻基眼光询问。

    “嗯……”朱棣看向李青。

    李青摇头:“皇上,臣老了。”

    这次朱棣倒没强迫,兴许是他自己也老了,能体会有心无力的感觉,想了想道:“那就让东厂、锦衣卫的人出马。”

    “瞻基你记着,这朝局就像是拔河,一步也不能让。”朱棣教道,“你若手段不强硬,吃亏的必定是你,别学你爹那一套,更别学官场的中庸之道,

    中庸,中庸,到最后就真庸了。”

    朱瞻基不怎么认同,却也不敢反驳:“孙儿谨记。”

    ……

    朱棣虽然老了,但依旧是那个手段强硬的永乐大帝,眼里不容沙子。

    第二日,一厂一卫大规模出动,浩浩荡荡地前去江南剿寇。

    朱棣打击走私的决心,让群臣心惊胆战。

    同时,也让他们愤懑。

    自宋以来,朱棣绝对是官绅最痛恨的汉人皇帝,没有之一。

    他对官绅的剥削和压榨,已经到了变态的程度,朱元璋都要逊色三分。

    但这样做也很危险,李青都心惊肉跳,真怕朱棣把人逼急了,重蹈的覆辙。

    海上贸易这块蛋糕,盯着的不只是世家出身的文官集团,还有勋贵集团。

    在利益的趋势下,两股势力很可能走到一起,一旦他们联手,那后果就严重了。

    朱棣自然明白这些,于是,让东厂严密监察百官,时刻关注着风吹草动。

    这一来,君臣关系更加紧张,矛盾进一步加深。

    朝堂的火药味儿浓重到了极点,但凡有一颗小火星儿,便是一场大灾难。

    …………

    PS:这一章很长,算两章吧!(*^▽^*)

    第149章

    交趾乱了

    朝堂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就连于谦这个都给事中都感觉的出来。

    五品以下官员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一个弄不好,来场大清洗。

    五品以上官员心生愤懑,不过没过去几年,当时山.东省一级官员几乎被屠戮殆尽,谁也不想当出头鸟。

    朝堂陷入诡异的平静,但这股平静并不能让人心安,反而有种暴风雨来临的前兆。

    幸赖,炸药桶并未爆炸,一切源于小胖的从中调和。

    但,也只是暂时稳住了,矛盾并未消除,只是隐忍不发罢了。

    李青知道,迟早要爆出来!

    ……

    日子一天天过着,转眼又到了年关。

    北平的冬天一如既往地寒冷,百官哆哆嗦嗦上朝,哆哆嗦嗦下朝,都恪守规矩,虽无人抱怨,却莫名让人感到有些不安。

    要放年假、发红包了,大过年的,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谁也不想多事。

    群臣继续忍耐。

    永乐二十二年,大年初一。

    朱棣依照惯例,给百官发了红包,不过这次却没有再画饼,例行公事后,便回去歇着了。

    群臣拜年、送祝词、收红包、拜别皇帝、出宫,一切都那么和谐,却有种割裂的违和感。

    大家都在演戏,且演的很假。

    ~

    永青侯府。

    李青堆雪人的手艺暴涨,三个雪人虽不说惟妙惟肖,但也有七分相似。

    遗憾的是太阳高高挂,雪人并不能维持多久。

    “快看快看,是不是像不像?”李青洋洋自得。

    婉灵笑嘻嘻道:“没我们的像。”

    “你们三个堆一个,我一个堆三个,效果当然比不上你们。”李青好笑摇头,拍了拍手上的雪,“我出去一趟,傍晚前回来。”

    “大过年的,先生要去哪儿呀?”红袖取来大氅披在他身上,“哪有大年初一串门的呀?”

    “去看看三宝,他明儿就走了。”李青舒展了下身子,“估计要喝些酒,晚饭按你们胃口来。”

    …

    三宝半躺在椅上晒着太阳,五十多岁的他已有了白发,常年在海上漂泊,使他看起来比同龄人苍老许多。

    大过年的一个人,就那么静静晒着太阳,显得孤独且凄凉。

    “三宝,”李青唤了声。

    三宝从假寐中睁开眼睛,见是李青过来,起身笑道:“先生来啦?”

    李青笑着把礼物放在一旁桌上,疑惑道:“下人呢?”

    “哦,这不是过年嘛,我让他们回去过年了。”三宝请他进屋。

    “不用,就在这儿晒晒太阳挺好。”李青从桌边搬了张椅子坐下,“明儿就走了?”

    三宝点头:“旧港的施进卿病故,皇上令我过去一趟,让施济孙接替其父位置,下半年还要赶季风,时间不多了。”

    “辛苦了。”李青轻声说。

    旧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一趟可不近。

    “也没什么,都习惯了。”三宝笑容很治愈,“这些年虽然苦了些,却也波澜壮阔,不枉人间走一遭。”

    他依旧是那么豁达,数十年过去,变得只是年龄,那颗赤子之心从未变过。

    “我送你。”李青说。

    “嗯,好。”三宝乐呵呵点头,“皇上赏了我御酿,要不喝点儿?”

    “好啊!”

    府上下人都被打发回去过年了,也没有像样的下酒菜,但两人酒兴很高。

    人一上了岁数,就喜欢絮叨以往的事儿,李青也不例外。

    昔日那个少年,如今已是半百老人,实难不令人唏嘘。

    “三宝,下半年还要出海?”李青问。

    “嗯。”三宝放下酒杯,“贸易货物准备的差不多了,大概在七月份出发。”

    顿了一下,“这次我准备走得更远些,看看能不能找到先生说的红薯。”

    “有线索吗?”李青对现在的世界格局远没有三宝了解,毕竟,他连大明历史都不太熟。

    “没有,”三宝摇头,旋即又笑道,“永乐米、永乐豆都存在,证明先生的那本书所言非虚,红薯既然存在,我就有信心找到。”

    李青由衷道:“大明有你,幸甚啊!”

    “先生太抬举我了。”三宝好笑道,“三宝能有今日成就,全仰仗皇上英明神武,若无皇上的雄才大略,怎么显着我了?”

    李青笑声爽朗:“皇上固然圣明,但……你的功劳也不容忽视,千百年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依然会被人传颂。”

    三宝眼眸发出亮光,“是么?”

    ……

    次日,三宝出发,李青送行。

    回到家,李青继续躺尸,双耳不闻窗外事。

    南民北迁还在继续,走私也未杜绝,总得来说,还不算坏。

    元宵节后,朱棣又开始张罗北伐事宜。

    百官劝阻,朱棣不听。

    其实,现如今已经没有北伐的必要了,鞑靼、瓦剌元气大伤,根本不敢来侵犯大明。

    朱棣当然明白,但他北伐本就不是为了打仗,而是借北伐的由头带兵亲征,通过掌控军队巩固皇权,以此控制朝局。

    武皇帝的权威,远比文皇帝大的多。

    朱棣不想放权,哪怕他明日就死,今日也要将权力牢牢攥在手里。

    文官集团自然看得明白,若放在以前,他们断然不敢强硬阻拦,但现在不一样了,朱棣老了,他们的胆气儿也壮了。

    因此,反对声空前强烈。

    一时间,弹劾朱棣的奏疏满天飞,诸如: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掏空大明国力……

    朱棣不在乎,一律留中不发:朕就是要带兵,天王老子也拦不住,朕说的。

    小胖辛苦维持的平衡,被朱棣这么一弄,瞬间打破。

    群臣见奏疏不管用,干脆当面骂,朝堂之上,唾沫横飞。

    朱棣也不惯着,骂得轻的罚俸,骂得重的打板子,骂得凶的关昭狱。

    双方矛盾彻底爆发,谁也不让着谁。

    ~

    三月初,本该是出征的日子,但朱棣却并未动身。

    ——交趾乱了。

    蓝山起义的黎利,对明军发起进攻,义安府几近沦陷。

    交趾布政使黄福上疏:《交趾之所以如此激烈反抗,皆是因为太监马琪残暴,逼得人家不得不反;

    惹出祸端后,马琪因恐皇上治罪,畏罪自杀;

    黎利已占领义安府部分区域,目前正在平叛。》

    朱棣看到这封奏疏,敏锐的意识到,这其中有猫腻。

    一个太监搅得交趾大乱,逼得人造反?

    这种事朱棣是不相信的,不是说太监马琪有多好,而是马琪根本没这么大能量,即便他真使坏,也万难造成如此大的乱子。

    一个可怕的事实摆在眼前:交趾布政使,镇守大将联手了,不但如此,他们和朝中的某些人,也联系密切,并统一战线。

    交趾是西洋贸易的交通命脉,是宝船补给的地方,一旦失去交趾,西洋贸易将会大大受阻,甚至搁浅。

    朱棣震怒,交趾为何出事他门儿清,皆因西洋贸易。

    他还活着呢,这群人就敢如此狂妄,要是他死了,还不得闹翻天?

    朱棣当机立断,立即派张辅率军前去镇压叛乱,同时面授机宜,叛乱平定后,把布政使,镇守大将一并带回来。

    不杀不行了!

    ……

    李青忙碌起来,忙着和张辅、夏原吉调度军需。

    于谦也被李青抓了壮丁,忙得脚不沾地。

    前后忙碌了一个多月,张辅出发了。

    忙完这些,朱棣的大寿也到了。

    朱棣本想即刻出征,小胖却想给父皇过个生日。

    左右耽搁不了几日,朱棣便也同意了。

    人上了岁数,对亲情也珍惜起来,朱棣也不想错过和儿孙亲近的机会。

    皇上过寿,可是了不得的大事,皇宫内外忙的不行。

    就连赵王朱高燧,都不远千里地从藩地赶来。

    汉王朱高煦没来,自从二次就藩后,他似乎就没打算认朱棣这个爹了。

    第150章

    再起波澜

    四月十七。

    上午,群臣就汇集在奉天殿广场。

    李青这次没掐着点儿,提前赶来寻摸个位置坐下,静等开席。

    过了会儿,朱瞻基过来,群臣起身行礼,“见过皇太孙。”

    “免礼免礼。”朱瞻基摆摆手,“不必拘礼,都坐吧。”

    说着,来到李青跟前坐下。

    李青人缘不好,这桌就他一人,朱瞻基说话也没什么忌讳。

    小声道:“青伯,我爹求皇爷爷放了蹇义他们。”

    “放就放呗。”李青不以为意,“皇上要亲征,朝中总得有人干活,不然你爹哪儿受得了。”

    “皇爷爷很生气。”

    “然后呢?”

    “然后放了人。”朱瞻基忧虑道,“我看皇爷爷对我爹意见很大,似有改立之意。”

    李青嗤笑:“想什么呢,都这会儿了,他哪里会有这种心思,无非是想吓唬一下你爹罢了,他们俩理政观念不合。”

    顿了顿,“你爹都不急,你急个锤子,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皇帝不急,太监……”朱瞻基话说到一半,回过味儿来,脸都黑了,“你埋汰我是吧?”

    “我说什么了?”李青一脸无辜。

    “行了,懒得跟你计较。”朱瞻基问道:“皇爷爷过完寿辰要去北伐,你去不去?”

    李青挠了挠头:“皇上没通知我,不过……应该去吧。”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