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51章

    “才吃那么点儿就饱了?”

    “真饱了。”婉灵道,“吃多了不消化。”

    李青怔了怔,不再勉强。

    她们……真的老了。

    尽管李青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真到了这时候,他还是无法坦然接受。

    可他也没什么办法!

    连引以为傲的真气,都效果不大了,他还能如何?

    李青忽然没了胃口,起身道:“我去院里消消食儿。”

    ~

    漫天飞雪飘落,院里的积雪堆了厚厚一层,丫鬟扫了一遍又一遍,仍无法扫尽。

    李青对下人一向温和,极少说她们,几个丫鬟商量了一下,决定等到雪晴再扫。

    枝丫上全是雪,被压弯了枝头,整个侯府银装素裹,目之所及白茫茫一片,李青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往年这时候,三女都会堆雪人,今年却没有。

    “呼~”

    李青呼出一口热气,很快化作白雾,随即消失不见,他伸出手,掌心朝上,一朵朵雪花飘落在掌心,很快融化,顷刻间就汇集了一汪清水。

    “好快啊!”李青收回手,嘴角牵起一抹苦涩,满脸的落寞,喃喃低语:“长生真是寂寞如雪。”

    李青漫步在雪中,心中孤独寂寥。

    风雪的寒无法影响他,但心中的凉,却让他倍感孤寂。

    走了不知多久,直到肩膀、头顶,尽是积雪,他才醒过神。

    叹了口气,正准备回屋去,一个小丫鬟迈着小碎步匆匆上前,“老爷,管家说太子来了。”

    “大过年的,他来干嘛?”李青嘀咕一句:“我知道了。”

    前院客堂,朱瞻基正坐在椅子上搓手哈气,冻得跟孙子似的。

    见李青过来,忍不住抱怨:“你这也太抠门了,家里连个炭盆儿都没有。”

    “我又不在前院,摆它干嘛?”李青走到椅前坐下,“这大过年的,不宫里待着,在来我这儿做甚?”

    朱瞻基说道:“过完这个年,海运就要正式开始了,江南市舶司,以及各地方官儿,一下子估计也应对不过来,我想去南方看看。”

    “军队没问题了?”

    “嗯。”

    “你父皇的意思呢?”李青又问。

    “已经征求了他的同意。”朱瞻基道:“父皇让你和我一起去。”

    李青纳闷儿:“用得着我吗?”

    “父皇是这样说的。”朱瞻基道,“他说海运一开,势必滋生腐败,尤其是在最初的时候;

    此外,还有藩王、勋贵等复杂因素;

    父皇是怕万一有人对我不利。”

    李青好笑道:“没必要这么小心吧?”

    “我也这么觉得。”朱瞻基无奈道,“但他这么安排,我能有什么办法?”

    顿了顿,“现在我接管了军队,六部的意见相当大,为了避嫌,我只能带些厂卫过去,父皇的意思是让我先接手南京事务,顺便……肃清吏治。”

    “原来是要搞事情啊!”李青笑了,“不过,南京也确实该搞搞事情了,自迁都以来,那里几乎成了三不管,官员腐败肯定严重,估计官绅勾结也不在少数,

    开海在即,必须得先把这股邪风压下去。”

    李青问:“什么时候动身?”

    “正月初六。”

    “成,没问题。”李青点头,“还有别的事儿吗?”

    朱瞻基想了想,“父皇近些日子气色不太好,你给他开些滋补的药吧,内阁和六部的侍郎,大概要三月初才能回来,我们再一走,他就更忙了。”

    “好。”李青起身道:“药不能乱开,得先诊病才能治病,我们进宫。”

    ~

    乾清宫。

    小胖难得清闲,靠在椅上听曲儿赏舞,桌上放着蜜饯、点心,还有温好的酒,小日子那叫一个滋润。

    正享受呢,听到李青和儿子来了,小胖大呼扫兴,挥退了舞女,正了正身姿,这才宣二人觐见。

    李青二人进来时,正好碰见出来的舞女,两人不由腹诽:小胖(我爹)真会享受啊!

    想当年,朱元璋也干过这事儿,只可惜舞女没能进宫,就被言官一顿弹劾,最后不得不放弃。

    显然,在这方面上,他不如他孙子。

    “来啦。”

    “来了。”

    双方都有些尴尬。

    小胖清了清嗓子:“什么事儿啊?”

    李青扫了眼小黄门,几乎不用小胖吩咐,他们就自觉退了出去。

    李青这才道:“太子说你气色不太好,让我给你看看。”

    “我感觉挺好的呀。”小胖犹豫了下,伸出胳膊,“既然来了,那就看看呗。”

    “嗯。”李青上前把脉,习惯性的皱眉。

    “你看你,又这样。”小胖已经免疫了,“你也学会太医那一套了。”

    许久,李青收回手,“皇上,你有些虚啊!”

    “哪虚……”小胖本能反问,旋即醒悟过来,讪讪道:“开些药补补也就是了,不是多大事儿。”

    “……”李青翻了个白眼儿,“除了虚,你的血压也有些高。”

    他认真道:“你以后不要太劳累,更不要熬夜,少近……克制一下自己,就是不要剧烈运动……”

    “嗯,知道了。”小胖点头。

    “真都记住了?”李青有些不放心的问。

    “放心吧。”小胖有些不高兴了:当着儿子的面,青哥你这是干啥呀?

    “我会控制住我自己,不会累着自己。”

    李青这才放心,提笔写下药方,“一日一次即可。”

    “嗯,好。”小胖收起药方揣进怀里。

    朱瞻基见老爹有些尴尬,于是岔开话题:“父皇,明儿是大年初一,从明日起,就正式进入洪熙元年了,今年是特殊的一年,要不要多些准备?”

    “不用,往年如何,今年还如何。”小胖不在意道,“不过是改了个年号,没什么好特殊的。”

    接着,严肃起来:“不过,江南开海事宜你可得多看着点儿,一项好的国策,若是执行不好,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尽是弊端。”

    “儿臣明白。”朱瞻基保证:“父皇放心,此次下江南,儿臣定让江南吏治清明。”

    “嗯。”小胖看向李青,“这次你也去吧,瞻基一个人我不放心。”

    “好。”李青再次叮嘱道,“不过,你也要保重身体,忙不过来就让六部去忙,别啥事儿都自己扛着,那样还要臣子干嘛?”

    小胖失笑道:“放心好了,我拎得清。”

    李青见他真听进去了,也不再多言。

    简单说了下江南的事,李青起身告辞。

    ……

    大年初一。

    群臣拜年,皇帝画饼、发红包,大家一团和气,个个脸上洋溢着喜色。

    过年本就是一件开心的事儿,又有红包拿,谁不开心?

    流程还是那个流程,群臣领过红包,表达感恩之后,陆续离开,回家过大年。

    永青侯府。

    大红灯笼高高挂,春联红火,到处洋溢着喜庆,新的一年,国丧期也过了,就连府上丫鬟也都披红挂绿,打扮起来。

    今日是个艳阳天,三女坐在院里晒着太阳,谈论着往事。

    见先生回来,怜香笑道:“先生领了多少红包呀?”

    “二十两银子。”李青来到桌前坐下,抓了把瓜子儿磕着,“过几天先生要去南方一趟。”

    “先生要去很久吗?”婉灵问。

    “不确定,可能三个月就回来,也可能得小半年,或者更久些。”李青道,“先生尽量早些回来。”

    三女年龄大了,不适合长途奔袭,李青不想她们再来回奔波,受劳累之苦。

    反正又用不了太久,还不如让她们在家呢。

    这次的工作量比较大,即便跟去,李青也顾不上她们。

    “先生一定要保重身体,尽早回来。”婉灵一脸不舍,红袖、怜香亦是如此。

    李青笑道:“最多也就半年,不会太久,这次不是打仗,不会有什么危险的,你们在家好好的,我到时候给你们带礼物回来。”

    “嗯,好。”三女也笑了,红袖道:“先生说话可要算话。”

    “那当然,你们都想要什么类型的礼物?”

    怜香说道:“红袖姐说的是半年之期。”

    “半年足够了。”李青保证,“大概率用不了这么久。”

    ~

    说笑一阵儿,暖阳隐入云层,温度一下降了不少,李青便和她们回了屋。

    李青拿起桌上的《三国演义》翻了翻,“我这有不一样的三国故事,你们要不要听?”

    “好呀。”

    “话说,从汉末年……”李青拿出说书人的气势,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和原著不太一样的三国。

    他复刻的是电视剧三国,相比原著,电视剧更有趣味性,加之独有的演绎,让三女如痴如醉。

    一连几日,李青整天说书,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总算讲到了大结局。

    三女意犹未尽,惊叹道:“先生你讲的比书上的还要精彩。”

    “啊哈哈……”李青笑道:“等我从江南回来,再给你们讲更精彩的故事。”

    三女笑吟吟点头:“说话算话。”

    “说话算话!”

    第20章

    我,李景隆,绝不当叛徒

    马车宽敞,铺了一层厚厚的毯子,中间摆放着火炉,暖软舒适。

    李青、朱瞻基相对而坐,一人持黑子,一人持白子对弈,李青跟前放了堆满金豆子,都快放不下了。

    218手后,朱瞻基无奈叹了口气:“我输了。”

    “拿钱!”

    “……”朱瞻基无语:“没钱了,金豆子都输给了你。”

    李青很不满,“没钱你还接着下,真是浪费感情。”

    “我以为我能翻盘……”朱瞻基气苦道,“行了行了,不下了,咱们还是谈谈正事儿吧。”

    “行。”李青把桌上的金豆子扒拉进掌心,揣进腰包,“你说。”

    朱瞻基眼睁睁看着金豆子被李青尽数收走,满脸的肉疼,细细算来,这些年光是输给李青的金子,就不下千两黄金。

    就这,这还不算被套路走的金子。

    要是全都算上,至少有三千两黄金。

    他越想越心疼,没好气道:“你说。”

    李青赢了钱,心情大好,也不跟他一般见识,“南京六部的实权并不大,且从六部下手的话,容易打草惊蛇,我们先从地方官开始办。”

    “具体从哪儿开始?”

    “苏.州吧!”李青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先从这两个最富庶的地方下手。”

    朱瞻基问:“藩王呢?记得你前两年下江南查出海上走私,宁王就参与其中,且还占了大头。”

    “你现在就想动藩王?”李青诧异。

    “不然我来玩儿的啊?”朱瞻基哼道,“光是清理地方官儿,亦或南京六部,根本治标不治本,必须要从根部下手。”

    李青衡量了下利弊,确认道:“你真要动藩王?”

    “你觉得他们能翻天?”朱瞻基反问,接着哼道,“现在海运初开,他们还未得到成长,正是下手的好机会,若放任下去,等到以后想动了,他们也成了气候,早解决早好。”

    李青一想也是。

    朱瞻基这话在理,在开海之前动手,绝对比开海后动手要好的多,况且,各地藩王有半数以上都无法参与海运。

    不是不想,而是地理原因,无法参与其中,或许以后他们能间接参与,但也只能拿小头。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

    朝廷这么做,不但不会得罪那些藩王,反而会让他们心理平衡。

    “既如此,那咱们直接去南京。”李青道,“到地方后,查出参与走私的藩王,而后让他们人来,打开天窗说亮话。”

    “这倒是个好主意,但问题是……他们肯来吗?”朱瞻基皱眉道,“要是父皇来了,倒是一句话的事儿,我……只是太子啊!”

    不说其他人,单说宁王,朱瞻基见了都得叫上一声:“十七爷。”

    太子地位尊崇,但终究不是皇帝。

    李青笑了:“其实并不难,既然你这个太子没用,那就找个有用的。”

    “谁说我这个太子没用了?”朱瞻基不忿地抗议一句,问,“什么有用的?”

    “太祖!”

    “太祖都……”朱瞻基一怔,“你的意思是…打着祭祖名义让他们来?”

    “对喽,”李青笑道,“能参与海上贸易的藩王,都是南方的藩王,让他们赶来祭孝陵,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你也是打着祭孝陵的幌子来南京的。”

    “高,实在是高。”朱瞻基大点其头,笑道:“那就这么办了。”

    ……

    太子仪仗队相当豪华,所以赶路进度也不快,用了大半个月,一行人才来到南京。

    这不是微服私访,所以提早就通知了六部官员。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