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说着,体内真气疯狂运转,灌输给小胖……“青哥……”
“别说话,马上就好,马上就好……”李青起身去拿针盒,他太急了,一个没注意把椅子都踢飞了数米。
“哗啦啦…!”
“没事,没事哈……”李青碎碎念着,拿过针盒打开、消毒,深吸一口气,平静激荡的情绪。
呼~可以了……李青捏起针,在小胖百会、内关、涌泉,连扎三针,轻轻捻动,“他们过会儿就来,你不用担心,也不用害怕……”
他安慰着,心空空的,胃酸酸的、胸闷闷的……
“我不怕,青哥你也别怕。”
“我才不怕呢。”李青声音有些大。
小胖只是笑,看着李青,温和的笑。
……
“父皇……!”
人未至,声音先传了过来,俄顷,朱瞻基着急忙慌地冲进来,只着白色小衣,披着黑色大氅。
“父皇。”朱瞻基走到榻前跪下,张了张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嗓子仿佛被堵住了。
“你这孩子……”小胖慈祥地笑笑,“这三九的天儿,穿这么薄不冷啊?”
“儿不冷,儿不冷……”朱瞻基摇着头,声音嘶哑,大颗大颗的泪珠滑落。
小胖的育儿理念和朱棣完全不同,也正是因为小胖从小在棍棒中长大,所以不想让儿子和他一样,于是对儿子特别宽仁,几乎没红过脸。
父子感情格外好,犹胜普通人家父子。
“皇上……”又是一声悲戚的轻唤,张皇后提着宫裙快步走来,来到榻前……抹起了眼泪。
这种场面,女人总是表达能力奇差,张皇后除了哭,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莫哭了,我这不是还没死的嘛,省点儿力气,有哭的时候。”小胖自以为很幽默,但这个笑话委实过冷,比三九的天儿还冷。
这最后关头,说话最多的居然是当事人,而旁观者却只有抹不尽的眼泪。
小胖没有多愁善感,没有回忆往昔,没有遥想当年,只是说着家长里短。
有对媳妇儿说的,有对儿子说的,很琐碎,也很片面,完全连贯不起来,想到什么说什么。
母子二人点着头,流着泪。
~
殿外嘈杂声响起,紧接着,小黄门走进来,低声细语:“皇上,各部大人来了。”
“宣!”
片刻后,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一群人涌入内殿,俯身拜倒。
“微臣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小胖苦笑:都这时候了,还什么万岁。
他撑着想坐起身子,奈何这动作对他来说已经成了奢望,体内的那股暖流,也只能让他吊着一口气罢了。
“朕驾崩后,传位太子……太子仁孝宽厚,他日定将成为一代明君,卿等应尽心辅佐。”
一群人俯首称是,满脸悲切的等着下文。
然而,小胖却没了下文。
托孤这种事也就是个形式而已,再者,太子朱瞻基已经二十六岁,早已成年,且心智成熟,小胖自然不会给这些人权力,用来限制自己儿子。
“皇上……还有吩咐吗?”杨士奇壮着胆子问。
小胖缓了口气:“去外殿候着吧。”
“臣等遵旨。”群臣俯身行礼,满心不甘地退出内殿。
本以为托孤能分些好处,却不料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苦涩的同时,也有种理所当然的感觉。
太子……的确不需要他们担担子。
屋内只剩小胖一家三口,李青。
小胖连续喘了几口气,看向窗子,“外面天亮了吧?”
李青转身打开窗户,上前道:“亮了,过会儿太阳就出来了。”
“嗯……”小胖轻哼一声,沉默下来,挺长一段时间后,他再次开口:“青哥。”
李青走到榻前蹲下,“你说。”
“还翻得动吗?”
“翻得动,”李青轻声说,“青哥我呀,能连翻200个不喘气呢。”
第34章
少了一抹鲜艳
李青退后几步,紧了紧腰带,将擦拭银针的绢布,撕成布条做绑腿,一副短打扮的样子。
“数数青哥能翻多少?”
“嗯…”
李青小腿紧绷,身体略微下沉,下一刻腾空而起,接着腰部发力,身体来了个360°大旋转,稳稳落在地面。
双脚触地的瞬间,轻轻一点,再次腾空而起,空中扭转身体,落地、腾空……
李青舞得极快,动作行云流水,没有丝毫停滞,越舞越快,如旋转的风车一般……
脑海中,‘幻灯片’不停闪过,李青跟头翻转不停,动作流畅,极具观赏,如初见时一样。
床榻上,小胖面容满是怀念,嘴角带着一丝回味的笑,晨曦透过窗户洒将进来,地板金黄,他的脸也漾起光彩。
许久,许久……
他极力坚持着,却终究无力,晨曦逐渐失去光彩,画面开始模糊。
他轻声呢喃着:“青哥莫翻了,小胖…数不清了……”
沉重的眼皮缓缓闭合,脸上淡淡笑意逐渐定格。
“父皇,父皇……!”
朱瞻基撕心裂肺的嚎啕,张皇后悲怆的哭出声来。
李青止住身形,潸然泪下。
“皇上……”外殿,群臣悲呼,哭声一片。
……
皇帝驾崩,宫中忙碌起来,更换缟素,群臣也纷纷回家准备。
李青拖着沉重的步伐,失魂落魄地回到家,换上丧服,失魂落魄地往外走。
“先生……”婉灵叫住他,递上来一块生姜。
李青微微摆手,没去接。
再来到皇宫,已是缟素一片,到处都是哭声。
“哭~”
“皇上呐……”
“停~”
又是这一套,可李青麻木的心,仍不可避免地悸动,甚至超越以往。
入眼满是缟素,入耳都是哭声……
太阳躲进云层,晴朗的天气逐渐阴沉,朔风刮起,扬起悬挂着的白色灯笼,扬起白色衣袂,扬起心中波澜……
下雪了。
一朵晶莹的洁白雪花落在睫毛上,模糊了李青视线。
雪越下越大,给整个皇宫染上一层白色。
……
……
……
三日后,朱瞻基即位。
临近年关,加上先皇刚驾崩,朱瞻基没有大动作,只是按部就班地处理政务。
一切都恢复了正常,大明王朝这座庞大的机器,不会因为谁的离去而停止转动,哪怕是皇帝。
李青有种说不出的惆怅,说不上悲痛欲绝,却有着浓浓的怅然若失。
在朱瞻基即位后第一个早朝露了一面,便宅在家里不出门。
他好累,什么都不想干,只想就这么闷着。
数日后,放年假了。
国丧期间,府院里没有披红挂彩,年味儿少了很多,生活也少了一抹鲜艳。
大年初一。
本是个给新皇拜年的日子,往年李青都起大早,喜气盈盈地去领红包,今年却一直赖在床上不起,婉灵催了好几次,他才起床。
新皇刚即位,哪怕不要红包,也不能不给这个面子。
李青到时,朱瞻基已经在发红包了。
轮到李青时,朱瞻基轻声说:“你先别走,等会儿随我去御书房。”
“好。”
~
群臣散去,二人来到御书房。
朱瞻基挥退侍候着的小黄门,“青伯,过完年我打算整顿朝局。”
李青没有意外,这符合朱瞻基的性格,事实上,朝局也是该整顿了。
“你打算怎么做?”
“改制度。”
“怎么改?”
“放权。”朱瞻基道。
李青大感意外,眉头逐渐皱起:“太祖、太宗一直牢牢把控着权力,便是仁厚如你父皇,也未曾下放权力,你可想好了?”
“想好了。”朱瞻基道,“太祖创业,奠定了大明王朝,太宗二次创业,将大明抬上一个新高度,构建了大明的骨架;
他们为大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现在,到真正发展的时候了。”
朱瞻基轻叹:“这些天,我日思夜想,最终发现,唯君臣共治,才是上上之策;
只有这般,才能让大明再进一步,让盛世延续下去,让盛世不再只属于大明王朝,让它属于所有人,让百姓也享受到这盛世的繁荣。”
李青沉思,如朱瞻基所言,永乐盛世,的确和百姓没有太大关系,永乐的盛世只属于王朝。
事实上,永乐一朝的百姓,过得并不算好!
太祖建立大明;太宗下西洋、修运河、征交趾、伐漠北;仁宗南民北迁,开海解禁。
三位帝王将大明的基础打得无比夯实,现在到了真正兴盛的时候了。
“欲要放权,先要强权,”李青道,“绝不能让他们野蛮生长,不然后继之君定会被架空。”
朱瞻基点头:“这是自然,紧箍咒我已经想好了。”
“是……?”
“太监!”
李青恍然:“也只有他们了。”
单论忠心,太监对皇帝的忠心,远胜百官,这一点毋庸置疑。
因为他们的权力,皆来自皇帝!
“具体规划想好了吗?”
“还没。”朱瞻基微微摇头,“这不是先给你说说嘛,听听你的意见。”
李青瞥了他一眼:“你不是挺自信的吗?”
朱瞻基脸上闪过一抹尴尬,“之前是我自负了,现在坐在这个位置上后,我愈发感觉任重道远,需保持一颗谦虚、进取的心,我一人的能力也确实有限。”
“你能这么想,已是最大的进步。”李青难得夸他。
这一次,朱瞻基没有自得,满脸真诚的说:“青伯,父皇走了,我也伤心的紧,但…日子总是要过的不是?
人要往前看,你一直闭门不出可不行,我需要你,大明需要你,百姓也需要你……”
“行了,少给我戴高帽儿。”李青斜睨了他一眼,“年后,我会上午朝的。”
早朝你是绝口不提啊……朱瞻基微笑:“如此最好。”
李青起身道:“我去看看你父皇。”
“一起。”
……
又有什么好看的呢?
除了一副棺椁,压根就看不到人,只是睹物思人罢了。
但李青还是待了许久,待下葬后,他连棺椁也看不到了。
都说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可有些离别,注定不会再重逢。
直到现在,李青依旧没从阴霾中走出来,时常梦到那个憨态可掬小胖墩儿,愁容满脸大胖墩儿……
正月初九,小胖下葬的日子。
哭丧队伍连成一排,群臣嚎啕痛哭,有些是因为皇帝离去而伤心,有些则是因为迁都。
他们知道,随着两位帝王的下葬,将再无迁都的可能。
李青一路扶棺至献陵,亲眼看着棺椁葬入深深的墓穴,久久未语,仿佛心也跟着葬了进去。
一股风来,风沙迷了眼。
……
次日,朱瞻基正式登基。
年号:宣德。
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减免了百姓部分赋税,文武百官也都或多或少得到了好处,个个喜庆盈盈,和昨日的悲痛欲绝形成鲜明对比。
又是忙碌的一天,李青回到家,靠在躺椅上懒得动弹。
“先生,别难过了。”婉灵轻声说,“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你要学会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