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放心吧,闹挺不了多久。”李青笑了笑,“对了,这段时间本官疏于政事,关外的局势如何?”于谦放下茶杯,道:“边关未受到侵扰,但草原并不太平,鞑靼仍是草原第一大部落势力,时常侵犯其他部落,正在逐步壮大。”
“哦?”李青皱眉道,“现在发展到什么规模了?”
“尚书放心,离昔日巅峰差的远呢。”于谦一丝不苟的脸上,难得露出笑意,“永乐二十二年那一战,鞑靼折损太过严重,大本营遭到污染后,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发展,
根据分析,他们现在的可战之力在四万上下,不超过五万,不足以威胁大明。”
李青笑着点头:“瓦剌呢?”
“瓦剌有大明茶马贸易政策扶持,发展迅速,”于谦道,“虽还赶不上鞑靼,却也能与其分庭抗礼,不再一味的挨打。”
李青沉吟片刻,“鞑靼有没有进攻瓦剌?”
“未曾!”
“不对劲。”李青皱眉道,“鞑靼不会不明白,若一直放任瓦剌不管,迟早会被超越,甚至会被吞并,岂会眼睁睁看着瓦剌做大?”
于谦微微点头,突然他脸色一变,忙道:“会不会是他们达成某种协议了?”
“不排除这种可能,但可能性不大。”李青沉吟道,“草原部落一向视劫掠为天性,况且他们之前的仇怨太大了,我倒更倾向于鞑靼在憋大招。”
顿了顿,“这件事你多上心,待朝局平定后,明军得再出去一趟。”
打不打仗不要紧,但得保持武力威慑。
不然,时间一长,难免不会有人起异心。
包括大明一直扶持的瓦剌。
“下官记下了。”于谦拱手。
两人又聊了会儿,于谦告辞离去。
送走于谦,李青也不禁沉思起来,以他对鞑靼的了解,对方绝不会如此老实。
不进攻大明还可理解,毕竟他们现在实力不允许,可坐视瓦剌做大就很可疑了。
“嗯…不管他们又搞什么阴谋诡计,在大明绝对的实力面前,都将土崩瓦解。”李青冷笑,“想一家独大?痴心妄想!”
不过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朝局,内部不稳的情况下,朱瞻基无法亲征。
“得抓紧了。”李青轻声说:“明儿我得添把火。”
……
次日。
奉天殿。
李青到时,六部、内阁、都察院已经开干了。
趁着皇帝还没来,一群人开始了互怼模式,此前唯唯诺诺的都察院,现在重拳出击。
毕竟老本行就是言官,他们喷起人来战斗力爆表,饶是六部树大根深,也有些遭不住,尤其内阁也在使坏。
六部一打二,已经有些吃力了。
过了会儿,朱瞻基踏入大殿,群臣行礼。
君臣之礼过后,不用朱瞻基发话,他们就自发相互攻讦起来。
俨然又是一出好戏。
李青早有预料,所以做足了准备,掏出腰包里的瓜子儿嗑了起来。
这一阶段的争斗,他不打算下场。
朱瞻基也超然世外,静静欣赏着他们互喷。
双方互喷了小半时辰,最终图穷匕见,都察院、内阁统一口径:六部反对是做贼心虚,大明地方官儿,自下而上沆瀣一气,欺君害民。
六部大动肝火,激动的表示:诽谤,都是诽谤!
都察院表示:你们要心里没鬼,就让我们去查。
六部哑口无言。
朱瞻基见火候到了,清了清嗓子,开口拉偏架:“都察院、内阁的担忧不无道理。”
“皇上,不可听信他们一面之词啊!”以蹇义为首的六部大佬拜倒,悲愤道:“臣等一心为国,岂会做出那等恶劣行径?”
朱瞻基温和道:“诸位爱卿朕是信得过的,但地方上的官儿,朕却不能完全相信,老话说得好,山高皇帝远。”
“皇上英明。”佥都御史奏道,“我们都察院愿为皇上眼线,为皇上监察天下各地,揭发不法官员。”
“嗯,甚好。”朱瞻基笑吟吟点头,接着又朝蹇义等人道,“诸位爱卿莫忧,朕这么做不是怀疑你们,而是为了社稷考虑。”
顿了顿,“六部承担了大多数内政,你们的辛苦朕都看在眼中,自不会亏待了你们。”
六部听到皇帝有做出让步的意思,情绪逐渐平稳下来,希冀的看着他,期待着他的‘补偿’。
朱瞻基道:“朕欲设立临时巡抚之职,统管省级一切事务,由六部中层官员担任。”
蹇义等人一怔,旋即神色大喜,简单一衡量得失,立即借坡下驴:“皇上圣明!”
这下,六部满意了,都察院也满意了,你好我好,朝堂气氛一片和谐。
可有人不满意,那就是内阁。
内阁成员不满到了极点,他们发现自己就是个大SB。
任劳任怨的为皇帝分忧,甚至脸都不要了,最终人六部、都察院都捞到了肥差,唯有他们,人得罪了个遍,毛都没捞着一根。
“皇上三思!”金幼孜出班,“巡抚的权利太大了,容易造成乾纲独断。”
这话,表面看是在反对六部,实则是反对皇帝。
凭啥呀,人家都有好处,就俺没有?
朱瞻基笑笑:“内阁的付出朕也看在眼中,五品的官职确实委屈了你们,嗯…这样,往后内阁阁臣,皆具有大学士职衔。”
内阁不语,大学士只是个名衔,并无实权地位。
朱瞻基又道:“目前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六部中尚书、侍郎的空缺也需及时补上,杨士奇听旨。”
“臣听旨。”杨士奇连忙上前,跪听圣旨。
“你兼任兵部侍郎,佐助李卿处理兵部事务。”
“臣遵旨。”
“黄爱卿。”
黄淮上前行礼,“臣在。”
“你兼任户部侍郎,佐助夏卿处理户部事务。”
“臣遵旨。”
“金爱卿。”
“臣在。”
“你兼任工部左侍郎。”
“臣遵旨。”
“杨爱卿兼任工部右侍郎。”
……
朱瞻基三下五除二,给内阁找了个兼职,并将他们从五品提到了三品。
内阁升了官,六部也没什么损失,尚书之位还是原班人马,工部的尚书也是由礼部的侍郎担任,可以说根基依旧稳健,且多了个内阁小弟。
这一来,内阁和六部的关系,一下子从敌对双方变成了上下级。
蹇义等尚书暗暗冷笑:娘的,看俺们怎么治你们几个。
杨士奇等人喜悦过后,也回过了味儿,脸色不禁难看起来,官儿是升了,但以后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尘埃落定之时,朱瞻基又下达一条部署:
内阁大学士有审议官员呈递奏议之权,并可以提出适当答复,张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此为票拟;
皇帝批准后无需复议,直接贯彻!
如此一来,内阁的权势直线上升,真正意义上和六部分庭抗礼。
但这只是表面上,实际上真正权势直线飙升的是朱瞻基本人,因为批不批在他,且有了可绕开六部的渠道。
这一下,六部真恼了:太宗那么霸道,都没你这么欺负人!
第41章
一锤定音
朱瞻基此举,真正意义上加固了皇权。
可以说,一旦事成,他将是最具有实权的皇帝。
朱元璋、朱棣都是权势超大的皇帝,但他们靠的是武将,靠的是铁血手段,并非在制度上压人一等。
而朱瞻基则不同,内阁的提升,让皇帝和六部争权,变成了内阁帮皇帝和六部争权。
六部哪肯答应,一旦同意,那六部真就成了照本宣科行事部门,权势可谓是一落千丈。
“皇上三思……!”六部官员呼呼啦啦跪了一地。
朱瞻基语气淡淡:“这是朕一思再思,再思而三思后的决定,诸卿莫要再论。”
你说不论就不论啊……六部肺都快气炸了,连带着增设巡抚的收获感,也荡然无存。
“皇上,内阁实权过大,于江山社稷危害甚大!”
蹇义、夏原吉两个最有实权的大佬,语气坚决:“请皇上收回成命。”
朱瞻基心说:果然,没这么容易解决,不过没关系,早就料到你们会有这么一出了。
他看了眼李青。
这次,李青没有躲避,他也想尽快解决朝堂上的事儿。
待局势平稳后,大力发展南方贸易,北方开荒,然后去草原上溜达一圈,秀完肌肉后,他也好功成身退。
一道清朗的声音响起:“皇上,臣有本奏!”
群臣循声望去,见是李青出班,嘈杂的大殿立即安静下来。
“李卿有何本奏?”
李青拱手道:“皇上,内阁实权过重,于朝局弊端过甚,若无六部牵制,祸患无穷。”
闻言,六部官员神色一缓:果然,李青虽然混账,但终究是自己人,紧要关头胳膊肘还是往里拐。
一时间,他们望向李青的目光前所未有的和善,甚至有人反思以前把李青看的太不堪了。
内阁如临大敌,唯恐皇上收回成命。
黄淮眉头一皱,便要出班相驳。
杨士奇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他:你傻呀,跟李青斗能有好果子吃吗?
眼下局势尚不明朗,这么急着站出来,恋权之嫌太大了。
黄淮读懂了杨士奇的眼神,不甘的回班。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集在李青身上,六部暗喜,内阁紧张;
都察院却是神态平和,满脸轻松,反正他们的那一份儿已经吃到了,至于内阁和六部……去他们的吧,俺们不掺和。
之前还和内阁统一战线的都察院,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内阁。
朱瞻基神色不悦:“你也质疑朕?”
“臣只是实话实说罢了。”李青语气淡淡,逼格十足。
六部:李尚书威武!
内阁:就显着你了是吧?
朱瞻基嗤笑道:“朕此举是为更好的分工,更高效的执政,莫非你有更好的办法?”
“微臣不才,确有办法。”
“是吗?”朱瞻基哼道:“说来听听。”
李青道:“吏部尚书应该有反驳票拟的权力,常言道:智人千虑必有一失,皇上圣明不假,但难免有所纰漏,
内阁的票拟,必须要有人质疑!”
“臣附议!”蹇义当仁不让地站了出来。
内阁:不要脸!
朱瞻基纠结半晌,怏怏道:“好,依你。”
内阁有些急,他们可不想来一个碍事儿的。
六部也有些急,仅一个吏部尚书碍内阁事儿可不行。
“皇上,臣还有本奏!”李青又道。
闻言,双方只得按耐住性子,静听下文。
“准奏。”朱瞻基语气有些不满。
李青仿若未闻,继续道:“皇上此举实在不利于朝局,除内阁外,必须还要有一方势力介入,以达到相互制衡的效果。”
都察院精神大振:这不就是俺们吗?永青侯牛逼!
六部眉头紧锁,内阁也满心愤懑:都察院这是走了什么狗屎运?
朱瞻基哼道:“少卖关子,直接说是什么势力吧?”
“宦官!”
刷!!!
所有人都是目光一凝,随即脸色大变,东厂的亏刚吃过,他们可不想重蹈覆辙。
“皇上三思。”六部、内阁几乎同时开口。
“众卿稍安勿躁。”朱瞻基双手下压,“李卿,为何是宦官?”
“因为宦官不隶属任何部门,只服务于皇上,因此,他们最为合适。”李青说。
话刚落音,反对声不绝于耳。
六部、内阁,甚至连都察院都下了场,在他们眼中,宦官就是皇帝的奴才,哪有参与朝政的资格?
他们从心理上瞧不起这类人,甚至不把他们当人。
“皇上可知秦朝的赵高,指鹿为马,致使秦朝二世而亡?”
“皇上可知汉末十常侍,祸乱朝纲,致使汉分三国?”
“皇上可知宋朝童贯,穷凶极恶,导致靖康之变?”
“皇上可知唐朝的大太监,权力大到了能废立天子的地步?”
……
朝堂彻底炸锅,有人劝皇帝,有人朝李青开喷,骂的那叫一个难听。
李青一脸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