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77章

    叱咤朝堂数十年的李青,告老还乡的风口也彻底淡去,南直隶的官员在多次上礼,未见回馈后,便不来了。

    见没人再关注他,李青跟三女说了下出趟门,便一人一骑去找师父了。

    这么多年了,也是该尽尽孝道了。

    毕竟……师父也不能长生。

    李青骑着马一路疾驰,沿着当年进京的路,赶往那个小道观。

    小老头,这次你可别再推辞了,让弟子给你做些什么吧……李青挥舞马鞭,星夜兼程。

    这不是他的最后一段路,却是很多人的最后一段路,他想给这些人,同时也算是给自己,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师父、婉灵、怜香、红袖、李景隆、朱允炆,这为数不多的几人,都是他现在最重要的人。

    他都想陪着,陪着他们走完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不到十日,李青便赶至了山脚下。

    青山依旧,并未因冬季的到来而褪色。

    李青吸了口气,冰冰凉凉,夹杂着草木气息,沁人心脾。

    沿着蜿蜒山路,李青一路向上,来到了阔别已久的小道观。

    屋檐下。

    一个发丝如雪的小老头,和一个年过半百的大老头正在下棋,气氛和谐。

    “不行不行,我走错了,这步不算。”小老头耍赖。

    大老头也不计较,笑呵呵的说:“好好好,重来重来。”

    他们很忘我,并未察觉到李青。

    许久,在小老头不停耍赖下,总算是以他胜利而告终。

    这时,二人才发现李青。

    李青撩袍拜倒,大声道:“不孝弟子李青,前来接师父颐养天年。”

    第55章

    红薯、辣椒

    这次,张邋遢没有矫情。

    师徒三人收拾东西,雇了辆马车赶往金陵。

    朱允炆有些担忧:“师兄,会不会有人认出我?”

    “放心吧,就你现在的模样,即便是李景隆当面,也断然不会认出你的身份。”李青笑言,“建文已死,是所有人的共识。”

    朱允炆点点头,回头望了眼生活二十余载的青山,轻声叹息。

    小老头倒是看得开,没有丁点儿多愁善感,还是那么豁达,躺在车轿里呼呼大睡。

    ……

    紧赶慢赶,总算是赶在除夕这天,回到了金陵城。

    除夕夜。

    李青告知了三女张邋遢、朱允炆的真实身份,她们起初震惊,随后又释然了,有先生长生在前,再离谱的事也不是不能接受。

    三女敬茶,张邋遢体验了把当长辈的感觉,享受天伦之乐,老头子难得正经,三个徒媳妇儿每人一颗固本培元的丹药。

    吃完年夜饭,李青搬来早就准备好烟花,在院里燃放。

    “滋滋~突突…啪啪啪……”

    一朵朵烟花冲向天空,漆黑的夜空炸出绚丽花瓣,璀璨且美好……

    然,烟花易冷,美好总是短暂。

    过完年,李青去了衙门,称二人是自己失散多年的表亲,给他们安排了个合理身份。

    以李青如今的身份地位,这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

    做完这些,李青真正放松下来,过起了悠闲的退休生活。

    跟三女下下棋,带朱允炆出去领略大明的繁荣,和李景隆去戏园子听听戏,喝喝酒。

    有时皮痒了,跟师父试吧试吧,每次都被揍得很惨。

    平静,悠闲,且惬意……

    这期间,李景隆多次和朱允炆打照面,但并未认出其身份,而后者早已释怀,昔日被坑之事,都释然了。

    许是冥冥之中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缘分,李景隆和朱允炆倒成了好友,俩人有时还背着李青去看戏。

    生活很愉快,李青珍惜每一天。

    南直隶虽然没有实权,但京师朝局的变动,都会第一时间传至这里,有李景隆这个包打听在,李青想不知道都难。

    宣德三年,正月初。

    下西洋的三宝终于回归了,不仅为大明带来了巨额财富,且还带回来了宣德薯。

    李青得知后是开心的,同时,也是无语的。

    这孙子真够损的,一点武德都不讲,也不怕老四给他托梦。

    变了,真的变了。

    全面开海,红薯、土豆、玉米的提前引进,都十足改变了历史。

    这些东西,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

    有了充足的食物,百姓便不会饿肚子,国家自然趋于平稳。

    百姓是最容易知足的,他们的要求真的很低,只要不挨饿,有衣穿,就足够了。

    他们是朴实的,勤劳的,所求只是温饱而已。

    李青真的很开心,跟张邋遢炫耀:“师父,你说大势不可逆,我这不是逆了吗?”

    换来的,却是张邋遢的白眼儿,“为师说的大势,是王朝结构,是阶级人心,而非你以为的那样;

    当然,你这也是大势,但不是改变了大势,而是铸就了大势。”

    “不管怎么说,弟子我做到了。”李青洋洋得意。

    张邋遢笑着点头:“嗯,你做的很好。”

    老头子很少这么正式的夸他,他开心得像个孩子。

    ……

    正月底。

    三宝来金陵。

    昔日的少年,如今已是耄耋老人。

    满头的白发,满脸的沧桑,脸上的沟壑很深,虽笑起来依旧恍若昨日,正能量满满;但,终是夹杂着浓浓的迟暮感。

    三宝比李景隆还小一些,看着却比李景隆老了很多。

    这些年的航海生涯,严重透支了他的身体。

    看着这样的三宝,李青莫名心疼。

    多年不见,如今相逢却又不知从何开口,唏嘘良久,最终问道:“还好吗?”

    “还好。”三宝笑着点头。

    “走走走,进屋。”李青拉着三宝的手往屋里走,“咱哥俩好久没聚过了,今儿得好好喝一杯。”

    金陵前些日子连着下了好几天雨,空气中弥漫着湿冷,李青便让人端来了火锅,汤汁咕噜噜翻滚,肉片忽上忽下,热气腾腾,有种初夏的感觉。

    “别客气,就跟在自己家一样。”李青热情招待着。

    “哎,好。”三宝笑吟吟地拿起筷子,夹了一块涮肉,赞道:“美味,在船上可吃不到这个。”

    李青嗓音温和:“喜欢吃就多吃些,你这趟出海功莫大焉,也着实太辛苦了,在海上漂泊了那么久,得好好歇歇。”

    “皇上放了我长假。”三宝笑呵呵地举起酒杯。

    “那好啊!”李青举杯跟他碰了一下,笑道,“既然放了长假,就在金陵住下来吧,咱们热热闹闹的。”

    三宝老了,且没有子嗣,李青不想他一个人孤孤零零。

    三宝笑笑:“我这次来不全是为了拜访先生,还有公务呢。”

    “什么公务?”李青不解道,“你不是说皇上给你放假了吗?”

    “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帮皇上履行赌约来了。”三宝笑着说,“皇上喜得龙子,说输了你一千两黄金,命我给你送来。”

    “龙子……不会是朱祁镇吧?”李青嘀咕。

    “……”敢直言准太子名讳的也只有你了,三宝惊叹道:“先生真乃神人也,这都能算到。”

    “啊哈哈……太宗这一脉的字辈我看过,到皇子这一代,最后一个字正好轮到金,‘镇’有博压之意,没想到真被我猜中了。”

    李青打了个哈哈。

    三宝也没深究,说:“见先生心切,一进金陵地界便先一步赶了来,黄金还在后面,对了,除了黄金,三宝也给先生备了份礼物。”

    “嗨~咱都是自己人,送礼可就见外了。”李青佯装不满。

    三宝笑道:“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一些调味品罢了。”

    “调味品?”李青好奇道,“是什么啊?”

    “宣德椒。”三宝说,“与生姜、芥辣,味道相近,但辣味更足,口感也更好。”

    辣椒?

    李青眼睛一亮:这可是火锅必备啊,云贵川的百姓有口福了;

    不过…朱瞻基这厮倒真是和他爷爷一个样,也不管贴不贴切,上来就安上自己年号,真不愧是爷俩;

    唉…只可惜小胖命苦,不然就叫洪熙椒了。

    李青有些遗憾。

    “是不是火红火红的,里面有籽儿?”李青问。

    “嗯。”三宝再次惊叹,“先生你可真是神了。”

    “呵呵……我曾在书本上见过。”

    “原来如此…”三宝释然,旋即又问道,“先生可还知其他作物?”

    李青想了想,“还有红红的柿子,不过不是咱大明的柿子,它不像水果,更像蔬菜,可以生吃,也可以炒菜,亦或煲汤;

    也是一种高产作物,不过,缺点是无法像永乐豆、永乐米,永…宣德薯那样,可以长时间储存。”

    说到这儿,李青忍不住腹诽:叫着可真拗口,还不如叫土豆,玉米、红薯呢;

    要是有一天,番茄引进大明,不会叫什么宣德茄,亦或宣德柿吧?那可太艹了!

    三宝暗暗记下,心说:要是此生还能出海,定要寻得此物。

    一场酒喝到中午,黄金也送了来。

    李青并未太在意,反倒是对那几麻袋干红辣椒稀罕的紧,寻思着下次吃火锅,定要来个变态辣。

    下午,李青带着三宝在城里闲逛,跟他讲现在的大明繁荣。

    李青认真说:“大明有今日之繁荣,三宝你功不可没。”

    “先生谬赞了。”

    “哎?我说的可都是实话。”李青笑着说,“皇上已经明确表示:他日定要让史官修一本《郑和传》,书写你的丰功伟绩,流传于后世。”

    三宝沧桑的眼眸闪过一丝亮光,“真的吗?”

    “那当然了,我回来时,《太宗实录》已经在修了,其中就有你呢。”李青点头。

    三宝欣然中带着感动,“太宗一脉待我不薄。”

    你待他们一脉也不薄……李青心说。

    第56章

    都会走的

    三宝婉拒了李青的善意,只待了几日,享受了下金陵的繁荣便回去了。

    临行前,李青送上早已准备好的药方:“这个可以滋养身体,弥补亏空,多注意保养身体。”

    “嗯,好。”三宝收下,嘱咐道,“先生也要爱惜身体才是。”

    李青笑着点头:“皇上放了你长假,歇好了常来玩儿。”

    “好。”

    ……

    送走三宝,李青又恢复了躺平摆烂的生活,整日混吃等死。

    这种慢节奏的养老生活,很平淡,却也很温馨。

    李青很喜欢。

    日子一天天过着,朝中的事也时常传来,有李景隆这个大嘴巴传递,李青对京师的大事小情,都有个模糊概念。

    事实证明,朱瞻基并不需要他操心,人家做的很好。

    南民北迁的策略已经行不通了,朱瞻基便用了另一种办法:有偿招人垦荒。

    这一招虽然比不上百姓迁徙带来的开荒热,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大明的耕地亩数。

    此外,朱瞻基还时常出宫,去市井微服私访,体验民间疾苦。

    祖孙三代中,李青对朱瞻基的感情最淡,却也对他最满意。

    同年八月,朱瞻基再次带兵北巡。

    这一招,是学的朱棣。

    ——通过带兵控制军队,进而控制朝政。

    尽管朱瞻基已经不太需要用军队来巩固自己皇权,但他还是这样做了。

    因为他和朱棣一样,谨慎且多疑。

    大明现在富裕了,北巡一次的花费也不算大,一年去两次也完全负担的起。

    宣德四年,春。

    朱瞻基命人送来了一幅画,名为《宫中行乐图》。

    李青打开一看,直呼好家伙。

    射箭、投壶、打猎、蹴鞠、马球……甚至还有类似后世高尔夫球的锤丸游戏。

    画中有皇帝的近侍,太监、锦衣卫;也有皇帝的臣子,文官、武将;当然,也有朱瞻基本人。

    君臣一起玩游戏,气氛和谐。

    由于扫黄,官员们的娱乐没有了,朱瞻基又给他们找了个娱乐方式。

    不过,李青怀疑是朱瞻基本人就爱玩儿。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