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96章

    他当初自阉时,都没这么害怕过。

    “朕可以放你一马,但你也要好好珍惜。”朱祁镇淡淡道,“下次,你就去地下解释吧。”

    “没有下次,没有下次了。”王振忙不迭道。

    朱祁镇挥了挥手。

    王振连连叩首:“奴婢告退,奴婢告退……”

    朱祁镇将天子剑悬挂在柱子上,心说:王振这人够狠,够坏,朕就缺这样的人,且暂时找不到平替他的人了,且看他后面表现吧。

    顿了顿:母后那儿也得敲打敲打了,之前有太皇太后在,默许她有些小动作以便制衡,以后可不能对她再宽容了。

    朱祁镇目光湛湛,心怀激荡:五年,五年,属于我的皇权,我要统统拿回来!

    他平复了下激荡的心情,走出乾清宫。

    刚出大殿,就遇到于谦。

    朱祁镇停下步子,“于爱卿可有急奏?”

    于谦点头:“瓦剌快撑不住了。”

    “瓦剌…”朱祁镇眉头皱了皱,“真是扶不起的阿斗,贸易那么大,他们竟还不是鞑靼对手。”

    于谦叹道:“瓦剌是富了,但实力不行,有不少货物都被鞑靼抢了去。”

    “所以……于爱卿有何良策?”

    “出兵援助。”于谦无奈道,“眼下也只能如此了。”

    朱祁镇怦然心动,对一个皇帝来说,没有任何一样权力可以和军权相比,而想要掌军权,发动战争是最有效的途径。

    “出兵援助…”朱祁镇目光大盛,但很快,他又冷静下来,“不能出兵。”

    “为何?”于谦不解,“皇上可知,一旦瓦剌灭亡,草原会是怎样一番场景。”

    “朕自然知道。”朱祁镇道,“鞑靼统一草原,必将窥伺中原。”

    “那皇上……?”

    朱祁镇道:“可你有没有想过,大明一旦出兵,瓦剌为了自身利益考虑,势必将大明拖入战争泥潭,草原广袤,想打赢不难,但想找到他们并决战就困难多了;

    要是想一举歼灭,更是痴心妄想。”

    顿了顿,“不止如此,大明发兵还会引起草原各部落恐慌,出于靠棵大树好乘凉的心态,他们一定会向鞑靼靠拢!”

    于谦哑口无言,良久,心悦诚服道:“皇上英明!

    不过,瓦剌不能亡。”

    “朕明白!”朱祁镇想了想,“既然贸易物品无法提高他们战力,那就援助他们火器,大炮、火铳,炮弹……统统援助。”

    “啊?”于谦大吃一惊,“这…会不会不妥?”

    “没什么不妥的,草原盛产牛羊,但资源并不算太丰富,冶铁工艺更是低下,即便给了瓦剌,他们也无法照葫芦画瓢的仿制。”朱祁镇道,“不过…这件事不能摆在台面上,于爱卿和宣府杨洪私交甚笃,可以让他暗中操作。”

    于谦脸上一热,“臣遵旨。”

    他和杨洪可不是简单私交甚笃,都结亲了,他的胞妹,嫁给了杨洪的胞弟,除此之外,还有礼部侍郎王直,王直的胞妹也嫁给了杨洪胞弟。

    三人结了姻亲。

    地方上有杨洪,朝堂上有于谦、王直。

    于、王二人共进退,加上张辅,即便如此,三人也只能勉强抵抗日益壮大的内阁。

    在这复杂的局势下,张太皇太后也只能维持不出乱子。

    朝局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

    “臣这就去办。”于谦拱手道。

    “朕刚好要去东苑一趟,送送老师。”朱祁镇笑着说。

    其实他并没想去东苑,只是想陪着于谦走一路,让某些人看到自己和于谦亲近,进而提高他在朝堂上的地位。

    仅此而已。

    于谦突然觉得,皇上仿佛一下子成长了好多好多……

    ~

    宫门口。

    李青百无聊赖地等着,他打听到于谦进了宫,就在这儿堵他。

    没时间了,李青只能读于谦这条存档,以便迅速入局。

    第6章

    相遇,试探

    李青暗暗盘算着从哪里入手,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先让小皇帝掌军。

    文臣、武将,天然不对付!

    如今文臣势大,想打压文臣,只能让武将起来。

    而武将崛起的最好途径,就是建立军功,换言之,也就是发动战争。

    李青心说:也不知好圣孙到底给我开了啥挂。

    取得于谦信任不难,取得小皇帝信任就难了,他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皇帝不用也白瞎。

    不过,他并不是很担忧。

    朱瞻基布的局他看不透彻,但并非完全不了解。

    比如于谦。

    若非朱瞻基操作,于谦没可能混到这个地步,此外还有张辅和于谦统一战线,可以说,朱瞻基已经把他布的局,整个强化了一遍。

    他完全可以通过于谦,进而取得小皇帝信任。

    朱祁镇…唉,也不知究竟如何……李青暗叹。

    来大明这么久,他对所知的大明历史,已经不再那么相信了,比如朱棣的下西洋政策。

    在后世人眼中,这就是个赔钱的买卖,但实际上却是朱棣建立不世之功的资本。

    没办法,史书是文人为首的官绅写的,一切不利于他们利益的,都会进行加工,甚至夹带私货。

    明实录可不是寥寥数笔,整部明史录高达一千六百余万字,平均每个皇帝一百万字。

    这可不是,而是通篇文言文,精炼到极点的文字,记录着皇帝的一生;

    它没有标点符号,没有故事结构,甚至没有断句。

    上任皇帝的实录修好,下任皇帝都是草草看上几眼了事,要知道,一册书拢共也就数万字。

    那么多本堆在一起,谁有闲工夫看的完?

    这其中,可操作性很大。

    但也不是说,明史没有可信度,事实上,绝大多数都是真实的,比如皇帝下了什么诏书,升了谁,贬了谁,杀了谁……这些都是真的,可上面却不会记载皇帝为何这么做。

    以至于,后世的史学家,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历史就像是蒙了层神秘面纱的女子,令人向往,且想揭开,然而,它的真面目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没人能说得清。

    李青改变了,改变了很多。

    那些所知不多的历史,已然没了参考价值,他甚至觉得,即便不来,那一战也未必会发生。

    亦或,大明的衰落并不是因为那一战,而是……在朱祁镇没成年的这些年。

    以如今的朝局混乱程度,再过十年,必定作用到民间。

    李青思绪飘飞,愣怔出神。

    这时,于谦和朱祁镇联袂走出宫门。

    李青就站在宫门口最显眼的位置,两人都看到了他。

    二人同时停下步子,怔怔的看向李青。

    于谦自入京时,李青便戴着面具,所以他并未识破李青身份,但却有种难以言喻的熟悉感、亲切感。

    甚至在看到李青这一瞬间,身上的千钧重担顷刻间消弭无形,特别放松。

    朱祁镇怔怔看着李青,满脑子都是:他来了,他真的来了,父皇真没骗我,真有这么一个人。

    两人看着李青的同时,李青也在看着他们。

    昔日那个瘦高个的年轻人,如今已四十出头,眉宇间有着沟壑,是经常皱眉留下的痕迹,

    他有些发福了,也有了沧桑感,发丝中不再是乌黑,夹杂着雪白。

    和于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身穿龙袍的少年,他很稚嫩,还处在长身体的阶段,唇角有略黑的绒毛,尚且称不上胡子,身子很单薄,个子也还不高。

    小家伙儿皮肤比他爹白,长得也比他爹俊俏。

    但终究还是个孩子。

    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十三岁少年,却是整个大明的主人。

    三人对望,良久……

    李青回过神,躬身行礼:“微臣参见吾皇万岁!”

    “平身。”

    “谢皇上。”

    第一次相遇,很官方。

    当着小皇帝的面,李青不好跟于谦多言,退到一旁,让二人先走。

    但俩人都没走。

    于谦迫切想弄清楚,自己为何会对这么个年轻人产生别样情绪。

    朱祁镇却是为遇到命中之人,而庆幸。

    “皇上……”

    “老师,朕交代你的事情,抓紧去办吧。”

    二人同时开口,但朱祁镇是君,于谦便先让他把话说完。

    听闻,于谦只好暗暗压下心中疑惑,拱手告辞。

    临走前,深深望了李青一眼。

    朱祁镇走上前,直视着李青。

    李青拱了拱手,看着他,目光平和:“皇上可有吩咐。”

    朱祁镇平复了下心情,“随朕进宫。”

    …

    乾清宫。

    李青看着龙椅上的朱祁镇,突然觉得这少年,比自己想象的要成熟许多。

    他没有开口,小皇帝这一出,多少出乎他预料。

    终于,朱祁镇先开口了,“你知道先帝吧?”

    “先帝之名,威扬四海,臣自然知晓。”李青说。

    朱祁镇秀气的眉头皱了皱,“朕的意思是,你认识先帝吧?”

    “先帝贵为国君,天下谁人不识君?”

    朱祁镇不再问了。

    他起身问:“你叫什么名字?”

    “李青。”

    “好名字!”朱祁镇官方的赞了句,便没了下文。

    李青也沉得住气,事实上,他还没弄明白小皇帝为何如此。

    难道朱瞻基都告诉他了?应该不会,那厮一向重承诺……李青暗暗想着。

    “朕幼年登基,主少国疑,朝中大小事务皆有太皇太后处理。”朱祁镇又开口了,“虽贵为国君,然无半分权势;

    重务由太皇太后,民政有杨士奇为首的内阁阁臣,军务有张辅、于谦;

    多赖臣子忠心尽力,才有今日之大明!”

    朱祁镇看着李青,看到了失望。

    他眸中惊喜一闪而过,继续道:“大明多年无兵事,军纪腐败,军心散乱,战斗力直线下降;

    幸赖有镇守大臣,这才挽回了些局势;

    国不与民争利,朝廷主张的海洋贸易已停,交趾、暹罗、缅甸等部也失去了控制,他们现在排明性很强;

    但,那又如何?我大明地大物博,有无他们没任何影响!”

    朱祁镇笑问:“李卿以为,朕的观点可对?”

    “皇上以为呢?”李青反问。

    朱祁镇笑容一收,重新坐回椅上,“这不是朕的观点,这是世人眼中的朕之观点。”

    李青点点头,“皇上现在可有实权?”

    “明日起,太皇太后还政于朕。”朱祁镇说。

    “皇上执政后,可有把握收回皇权?”

    朱祁镇默了下,“会很难,既得利益者已经很多了,朕…有权无势,百官对朕的固有印象已经形成。”

    顿了顿,“古语有云: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朕现在很是忧虑,李卿可有高见?”

    这一番试探,朱祁镇很满意,李青达到了他的预期。

    李青也很满意,这小皇帝比同龄的朱瞻基毫不逊色,奈何没朱瞻基那么好的命。

    “掌军权!”

    朱祁镇眉头微皱,缓缓摇头:“出兵草原,影响极大,先帝定下的制衡策略,很可能会崩溃。”

    “我的意思是,打暹罗、缅甸。”

    “这就更难了。”朱祁镇没计较他的自称,既然试探已过,那也没必要藏着掖着了,“官绅不得经商,是针对的地方官儿,京中这些掌权的,可不在此列;

    他们靠着海洋贸易赚的盆满钵满,又岂会让朝廷重启海运?”

    “杨士奇之子杨稷,在家乡横行不法,强抢民女,无恶不作,纵凶杀人十数起。”李青道,“依大明律,杀他十次都不多。”

    “杨稷?杨士奇?”朱祁镇眸光大亮,小脸遏制不住的欣喜。

    好一会儿,他才平复下来。

    在心里过了一遍,又道:“是条妙计,然,并不妥。”

    第7章

    先生大才

    李青:“?”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