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朱祁镇想了想,缓缓摇头:“没有,不过好了不少。”“是皇上你看着好了不少,事实未必如此,甚至可能变得更差了。”李青说:“文臣心思缜密,也最是擅长表面工作,而长期以往下去,军队早晚被文臣渗透。”
听到后半句,朱祁镇脸色凝重起来。
“先生的意思是,取消镇守大臣?”
“差不多吧。”李青说,“若你不放心,可用太监代替,不过整顿军队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朱祁镇缓缓点头:“不过,这次只怕不会那么轻松了。”
“是啊!”李青叹道,“但总得做不是吗,皇上想做一个真正的帝王,巩固皇权是必须的。”
顿了顿,又问:“对了,英国公那边如何了?”
“战事预计年底前结束,大概在明年二月,大军便能全部返回。”朱祁镇说,“麓川那边果然出了乱子,但不算大,尚在可控范围。”
李青微微点头,“既如此,那便开始吧,从提出,到争议,再到尘埃落定,最快也要数月,
而眼下,这个时间节点刚刚好。”李青说,“终会图穷匕见,不如趁着这个机会,一鼓作气。”
朱祁镇握了握拳:“好!!”
第28章
遵守规则
朱祁镇暗暗分析这个计划可行性,以及实施后带来的影响。
毫无疑问,取消文官镇守军队后,会严重打击到整个文官团体,这对身为皇帝的他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
但文官集团绝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利益受损,他们定会激烈反对,甚至会搞些上不了台面的动作。
具体是什么他不清楚,但肯定不会让他好受。
这些年边军、卫所兵的腐败问题,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而一旦失去约束,定然变本加厉……朱祁镇思索良久,最终道:
“那就改派镇守太监吧!”
朱祁镇对军队本就不太放心,加上李青曾说过,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军队想改天换日,只需发动一次大兵变即可。
这句话太触动他了,朱祁镇本就不多的安全感,更是岌岌可危。
太监虽然诟病满满,但论忠心,他们远胜文臣武将。
因为他的所有权势,皆来自皇帝。
李青心道:“果然,这小皇帝还是继承了老四一脉的多疑。”
“派镇守太监可以,但不能让他们执掌军权,只给其监督之权便可。”李青认真道,“太监掌兵,祸患无穷。”
“那是自然。”朱祁镇说,“只是让他们帮朕看着军队而已,先帝曾说过,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带兵打仗什么的,肯定还是要交给武将。”
李青见他如此,笑道:“别的就没什么了。”
朱祁镇问:“既如此,那我们何时动手?”
“明日如何?”
“那就明日。”朱祁镇是个急性子,欣然同意,“是直接在朝堂上开门见山,还是先投石问路,徐图后进?”
李青想了想,“无论怎么试探,最终还是要拿到朝堂上来议的,试探也没多大用,直接提吧。”
顿了顿,“这次不同之前出兵、废除保举,这回是真正意义上损害了他们的权益,所以得改变策略。”
“怎么说?”
“将辩论题,改为选择题。”李青说:“除取消镇守大臣外,再颁布其他不利于文官的国策,混淆视听,让他们的劲儿使不到一块儿去,从而有效削弱他们的力量,
最后,皇上你退一步,只执行我们要执行的这条……”李青将计划和盘托出。
朱祁镇听得频频点头,赞道:“先生果然大才。”
突然,他想到了什么,笑道:“想来,这就是所谓的折中之法吧?”
“哦?”李青诧异道,“皇上也知道这个?”
“先帝曾对朕说过。”朱祁镇笑着点头,欣然道:“这一来,成功几率定会大大增加。”
李青笑了笑,“不能大意,还得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嗯……”朱祁镇沉吟少顷,问:“先生,其实有个问题,我一直没太想明白。”
“你说。”
朱祁镇道:“若我直接颁发中旨,会是如何?”
少年天子最是意气风发之时,在朱祁镇看来,谋划算计终究是落了下乘,如果能令行禁止,何须如此费劲儿。
“中旨,是帝王意志的体现,中旨是由皇帝亲自颁发,不经过翰林院、礼部;
可以说皇帝颁发中旨,臣子是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李青说,“但这终究是明面上的,实际并非如此。”
朱祁镇皱眉道:“先生是说,中旨不过是唬人的,其实压根儿就没用。”
“也不能这么说。”李青摇头,“事实上,中旨还是有很大用处的,不过,前提条件得是有一部分臣子拥护,才能达到效果;
当然了,皇上你颁发中旨,群臣肯定是要执行的,至少表面上要执行,但他们有很多办法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出乱子,最后让皇上你不得不收回成命。”
李青看着小皇帝,认真道:“皇上,有句话你要牢记。”
“什么?”
“遵守规则。”李青说。
朱祁镇没太听明白,“什么意思。”
李青叹道:“帝王和臣子的较量就像一场游戏,既是游戏,就要遵守游戏规则,若打破规则,那这游戏就没了玩下去的必要。”
朱祁镇好像明白了些,“先生的意思是,若朕强行逆势而行,终遭反噬是吗?”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李青点头,“皇帝不是神,这偌大的江山,最终还是要找人帮忙管理,皇帝做不到独治,还得和臣子共治才行;
所以,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守规则。”
朱祁镇微微点头,神色颓然,“朕明白了。”
…
送走朱祁镇,李青回到椅子上继续晒着太阳,脑海中却在计算着此事带来的影响。
毫无疑问,取消镇守大臣这一策略,一经摆到朝堂上,君臣之间的关系必定出现裂痕。
而他自己,也将彻底站在文官集团的对立面,想逃避都做不到。
“无所谓,得罪人的事我干的多了,管他呢。”李青轻声自语:“大不了以后不在朝堂混也就是了。”
他并不在乎官职、权势什么的,在他看来,这些还不如安安稳稳地享受生活呢。
他回来就是解决问题的,只要能将问题解决,在不在朝堂没什么打紧,甚至届时朱祁镇留他,他都不一定同意。
相比朝堂,他更喜欢和老头子游山玩水。
“唉…也不知道老头子现在在哪儿,说好的忙完事就来找我,这都过去多久了。”李青嘟囔着起身,走出小院。
这件事意义重大,阻力也定然不小,光靠他和小皇帝,很难推行下去。
还得有帮手才行。
念在杨溥上次表现优异,李青再一次找到了他。
没有任何隐瞒,李青计划全部告知了杨溥。
杨溥有些犹豫,“你可想好了,这件事影响太大了,皇上毕竟年幼,一旦他顶不住压力,那你绝对第一个倒霉,甚至因此丢命。”
“我明白。”李青不在意笑笑,“不知杨大学士想好了没有?”
杨溥神色复杂地点点头:“我倒无所谓,即使失败,受到的影响也不大,主要是你,说真的,我真不想你这么年轻……”
“放心好了,我惜命着呢,还没寻死的打算。”李青笑着说。
杨溥无奈道:“真不知该说你无畏,还是勇敢了。”
“嘴长在你脸上,你想咋说咋说。”李青摆摆手,“那就这么说定了,我还有些事,失陪。”
杨溥望着李青离去的背影,心说:“但愿你能有那个李青的好命。”
~
于谦小院。
李青开门见山,和盘托出。
于谦自然没的说:“明日朝会,定鼎力相助!”
……
乾清宫。
朱祁镇叫来御马监中的一众大太监,开始画饼。
御马监可不只是养马的,它是二十四衙门之一,其权势不亚于司礼监分毫。
其辖下有掌印太监、监督太监、提督太监,再往下还有监官、掌司、典簿……是一个实权极重的部门。
几个大太监能混到这个职位,自然是个个心思机敏,一看小皇帝私下召见,还屏退左右,他们就知道,多半是要被重用了。
“皇上,您有什么吩咐尽管说就是。”御马监掌印太监率先表态,“上刀山,下火海,奴婢眉头都不带皱的。”
“俺也一样。”监督太监紧随其后。
“俺也一样。”其他人附和。
朱祁镇满意地点点头:“朕的确有事要交代你们。”
战术性地停顿一下,朱祁镇正色道:“永乐年间,太宗曾任武官镇守地方,同时,也在宦官中挑选了有谋略的人同往,而今日,却只见镇守大臣,不见宦官随行,朕心不安啊!”
“奴婢小有谋略,愿同前往。”掌印太监压抑着惊喜,恭声拜道。
“俺也一样。”
朱祁镇微微摇头,“相比文臣,朕更信任你们。”
几个大太监一呆,紧跟而来的是,难以置信的狂喜。
他们都意识到,越俎代庖的机会来了!
……
第29章
环环相扣
次日。
天蒙蒙亮。
群臣如往常一样,进午门赶往奉天殿。
不料,却在奉天殿广场,看到了早已等候着的朱祁镇。
今儿是怎么了?百官一脸懵!
历来朝会都是臣子等皇帝,今儿竟然整个反过来了,简直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各位大人在自己位置站好了,今儿皇上在这儿开朝会。”御马监各大佬维持秩序。
百官心中抱怨:这冰天雪地的,在外面上朝还不得冻坏人啊。
他们平时在殿内上朝习惯了,穿的衣服并不厚,哪受得了这苦。
抱怨归抱怨,但谁也不敢说出来。
毕竟大多数人,一直都是站在殿外的。
苦熬了一刻半钟,终于,所有人都到齐了。
站班太监见皇示意,立即尖声喊道:“朝会开始。”
“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打着颤行礼。
朝会才开始,他们就冻得受不了了,倒是后面的小官儿,平时都在殿外上朝,穿的都厚,也习惯了,并无不适。
“众卿平身!”朱祁镇微笑道。
“谢皇上。”
群臣起身,回班,打哆嗦。
朱祁镇微微一笑,朗声道:“自古文死谏,武死战,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群臣听的一头雾水,不知这小皇帝打的什么主意。
李青却是有些意外,他本以为小皇帝会让他来上奏,没想到小皇帝竟然亲自下场了。
这一来,李青倒不用站在文官集团对立面了。
但同样的,朱祁镇也没了退路。
朱祁镇说了一堆套话,直到没词儿了,才话锋一转:“但现在镇守大臣皆出自文官,这一点就很不妥,朕决定,即日起,将所有镇守大臣召回,且废除文臣镇守地方的制度。”
“刷——!”
众大佬齐齐变色,这对他们的影响太大了。
此制度一旦更改,那他们的权势将大幅度缩水,不少文臣都想到了洪武、永乐朝,被武将支配的恐惧。
“皇上三思!”郭琎率先出班。
现如今他地位水涨船高,作为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他必须得站在前面,才能稳住他的天官地位,形象。
“且慢三思。”朱祁镇打断道,“朕还没说完呢。”
“……是。”郭琎讪讪回班。
朱祁镇继续道:“太祖规定,官员凡是满七十岁,须致仕还乡,朕看着众卿一把年纪,还要为国事操劳,真是于心不忍,遂决定,即日起,恢复祖制。”
“啊?”
这下,众大佬都傻眼了。
郭琎七十一,胡濙六十八,王骥六十六,杨溥七十,刘中敷六十九……
按朱祁镇这个逻辑,这些人不是原地退休,就是在退休的路上。
能混到尚书、侍郎的人,没几个年轻的,一是考科举就浪费了大把光阴,二是熬资历。
从新科进士,熬到侍郎、尚书这个职位,打底也得二十年,甚至更久。
于谦是因为李青,外加当初骂朱高煦,让朱瞻基极为欣赏的缘故,才得以迅速攀升,其他人可没这么好的命。
运气差点儿的,在翰林院一呆就是十几二十年,甚至永远出不了头。
好不容易熬到这个位置,谁想走?
人走茶凉的道理谁都明白,杨士奇便是前车之鉴。
可问题是,这条真就是朱元璋规定的制度。
他们还真不好直接顶回去。
朱祁镇这神之一手,着实打得他们措手不及。
“众卿放心,你们为朝廷鞠躬尽瘁,朝廷自然不会亏待你们。”朱祁镇豪气道,“所有年满七十致仕还乡的官员,朝廷依旧会发放俸禄!
按…原本俸禄的一半发放,延续五年。”
谁在意这点儿俸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