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五月初,张辅传来八百里加急情报。
大军已至福.建境内,祸乱程度并不大,但闹事地太过分散,可能要多费些时日,大概在中秋前后才能平定。
朱祁镇着人八百里加急回信,明喻张辅,不用顾忌什么,该怎么打,如何打,自己决断;
同时,叮嘱王振,不得掣张辅的肘,只管跟着混军功就好。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个道理朱祁镇明白,更何况此人是张辅。
想要人打赢,打的轻松,就得赋予权力。
六月初,江浙先后传来军报,称倭寇基本平定,只剩下一些小股倭寇负隅顽抗,但已不成气候。
两省的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指挥使……连名上奏,促请重开海域。
朱祁镇邪魅一笑,明喻两省高官:但凡还有一个倭寇在,海域就不能重开,锦衣卫、东厂番子会暗中监督;
发现谎报军情者,无论官职大小,皆以通倭罪论处!
末了,还加上一句:朕这也是为了江浙的百姓着想!
第60章
下三滥
朱祁镇这一手太招人恨了,却也有奇效。
江浙是大明最富的两个省,也是海洋贸易最火热的两个地方,尤其是,贸易中利益最大的丝绸产业。
两省的丝绸大户加起来,撑得起大明的半壁江山。
而朝中不乏家在两省的官员,不说那些富绅,单是京官就扛不住。
商船在港口停一天,损失的银子就比他们的月俸多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是一般的难受,但他们终究是撑住了,且让江浙两省也撑住了。
理由很简单,虽然商船不得下海,但作坊还在生产,短期还挺得住。
当此时也,李青献了一策:让东厂、锦衣卫出面,协同江南织造局,去收购丝绸大户的丝绸。
当然,是以大明的市价收。
这种几乎空手套白狼的做法,让某些人气得跳脚。
大明一匹丝绸才四两白银,卖到海外大多在二十两上下,这一买一卖,朝廷一匹丝绸就能赚十六两上下。
朱祁镇一算账,这不是捡钱吗?
当即下严令:三个月之内,必须收上来七十万匹丝绸!
先定个小目标,抢……赚他个一千万。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他不知道的是,这七十万匹丝绸,都称得上抄家了。
但朱祁镇不管,东厂、锦衣卫更不管了,他们奉旨办差,才不顾那些大户死活呢。
这一来,江浙平倭的力度空前强大,仅一个月就荡清了倭寇。
朱祁镇有些遗憾,不好失言的他,只能撤回收缴大户丝绸的御令。
不过这段时间,也足足收了二十万匹丝绸,净赚三百万两白银。
比宣德一朝开采出的矿银,还要多近七十万两。
如此一来,朱祁镇总算明白李青为何只着眼于海上贸易,却对银矿不甚在意了。
确实,和做生意相比,银矿那点儿钱,还真只能算是小钱。
一下子尝到这么大甜头儿,朱祁镇哪里肯错过,还要另想办法,再抢…收购丝绸,却被李青阻止了。
“皇上,事情远没有表面上这么简单。”李青劝道,“该收手了,他们肯服软主要还是心虚,毕竟倭寇大多都是假的,再者,也怕皇上真的用兵;
眼下已经到了火候,再强行收购,只怕会……重起祸乱。”
“真赚钱呐。”朱祁镇有些不舍。
李青好笑:“以后朝廷全面重开海洋贸易,赚钱的时候多的是,没必要在意这点儿,做事总得有个度不是?”
“唉!朕身为一国之君,却还要遵从规则,真是憋屈。”朱祁镇气苦。
李青宽慰道:“遵从规则的不止是皇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一样,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真若谁都不守规矩了,那吃亏最大的还是皇上。”
朱祁镇轻轻点头,笑道:“先生总能在紧要关口,让朕及时清醒。”
“皇上客气。”李青客气了下,提醒道:“不过皇上,这次的便宜可不是白占的,你可能要付出点什么。”
朱祁镇眉间一挑:“怎么说?”
“具体我就不知道了,这可是三百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这么大的亏他们不会白吃。”李青道,“庙堂争斗就像两个高手博弈,双方实力相差无几,你吃了他一个车,他也能吃下你一个马。”
朱祁镇不屑道:“那朕可要看看,他们怎么吃朕的马。”
他不以为意,连动乱这样的事都压下了,他不信江浙还能翻起浪花。
但很快,他就见识到了对手的厉害。
七月中旬,江浙两省传来东厂番子、锦衣卫的密报。
《民间诽谤圣上者,不在少数,
有人言:皇上并非皇太后所生,乃宫女所生;
有人言:皇上并非先帝骨血,是从宫外抱进来的;
有人言:正统并非正统;是心虚才定此年号;
……
悠悠众口,堵之不绝,两省境内谣言四起,根源无从查起。》
朱祁镇看完密报,气得直骂娘。
这手段太脏了,不是一般的脏,却让他无从下手。
严查吧,倒像是心虚,不查吧,又像是默认,查又查不出个所以然来,偏偏这个对一国之君来说,最为重要。
如何证明我爹是我爹,我是我爹儿,这是个问题。
就算朱祁镇能证明,百姓那么多,他哪里证明的过来。
朱祁镇被恶心坏了,他没想到这么下三滥的手段,也有人用的出来。
在有心人的传播下,消息很快传出两省,甚至京师都有人传,几乎闹到了天下皆知的地步。
朱祁镇百口莫辩,只能广发诏书先是澄清,后又严惩造谣者。
直到现在,他才明白李青所言不虚。
在朱祁镇这一通的操作下,确实起了效果,百姓喜欢吃瓜,但谁也不想招灾,渐渐地,也就没人传了。
不过,朱祁镇仍是抑郁难消,这次闹这么大,保不齐千秋之后,后世人如何说呢。
这可是法统上的大事,他岂能不在意。
“别被朕逮到,不然朕非活寡他三千刀不可。”朱祁镇无能狂怒。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摊上这么一档子事儿,他算是倒了血霉。
七月底。
王振先一步赶了回来。
“皇上大喜,福.建骚乱基本平息,中秋之后大军便能班师。”王振满脸谄媚的说。
“你怎么不跟大军一起回来?”朱祁镇问。
王振脸色一僵,他自然不会说是张辅烦他了,赶他回来的,只是道:“奴婢这不是想尽快让皇上得到这个喜讯嘛。”
“喜讯朕数日前就知道了。”朱祁镇笑着打量了一下王振,“嗯,黑了不少,却也不似先前那般孱弱了,看来你这次没少吃苦。”
王振忙道:“能为皇上吃苦,是奴婢的福分。”
“放心,赏赐少不了你的。”朱祁镇笑着说,随即,又补了一句:“千秋之后,朕之一朝的史书,必有你王振一席之地。”
“谢皇上,谢皇上隆恩。”王振连连叩首,激动的满脸通红。
对他来说,后面一句话,比前面的赏赐要重要多了。
太监也求名,甚至对名垂青史的执念,比文臣还浓郁。
他们没有子孙后代,但若是煌煌史册中有他们一笔一划,那便是最大的慰藉了。
王振那个开心,一回司礼监,就把对食叫了来,两口子好生庆祝了一番。
三日后,
黔国公来报。
麓川宣慰使思机发谋反,率军侵占大明辖制的孟定、湾甸,大肆杀掠;缅甸、暹罗蠢蠢欲动,战事有蔓延至云.南的迹象。
黔国公请求增援二十万军队,一再表明十万火急。
这一下,乱子有些大了。
朱祁镇有些慌,京军还没回来呢,即便回来也需时间休整,边军不能妄动,卫所兵…一时间也调不过来。
还有主帅人选……都是问题。
他急召李青、于谦入宫,商议大事。
于谦直接请战:“皇上,臣愿前往麓川平叛。”
朱祁镇不好意思拒绝,却也不想答应,一来,于谦是文官,二来,于谦的势力够大了,虽说只是侍郎,但实权远超尚书。
还有个唯他马首是瞻的吏部尚书王直,再让他带兵,会有失控的风险。
李青建议道:“皇上,当务之急是先调卫所兵来,同时,九边也要抽调人手,不用多,一个地方五千人就成。”
“主帅呢?”
李青想了想,道:“英国公举荐杨洪,臣也以为是合适人选。”
朱祁镇摇了摇头,直接给否了。
原因无他,杨洪也是于谦的人。
“皇上,奴婢倒是有个人选推荐。”一旁的王振小声说道。
李青皱了皱眉,于谦也有一丝愠怒,倒不是生气皇上不用杨洪,而是气一个太监也敢插手军务。
朱祁镇饶有兴趣地打量了眼王振:“是谁啊?”
“兵部尚书,王骥!”
第61章
臣不才
“王骥?”李青皱眉冷笑,“王公公,你是收了人家多少银子,竟如此为他说话?”
按理说李青是臣,王振是奴,两人不在一个级别,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实权,比之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毫不逊色,甚至有内相之名。
相较之下,李青这个正七品的都给事中,根本没资格与之相比。
但李青还是说了,不为其他,就要看看朱祁镇的态度。
是我重要,还是王振重要?
王振恼怒,他自问给足了这个御前红人面子,可李青如此不通世故,让他下不来台,他如何不生气。
刚要说话,朱祁镇先说了,“王振,你收了人家多少银子?”
“……”王振委屈极了。
“皇上明察。”王振跪下,连磕几个响头,委屈道,“奴婢一个子儿也没收啊,奴婢举荐王骥,是为了皇上着想,大明着想,真真的没有私心啊!”
“大明还不需要一个太监来指手画脚。”于谦道。
王振气结,哼道:“于侍郎,你是兵部的侍郎,王骥的兵部的尚书,何以咱家举荐王尚书,你如此激动?
哦,是了,你是怕王骥压你一头是吧?”
“你……”于谦想骂人,但当着皇上的面,忍住了。
王振却不依不饶,继续拱火:“皇上,杨洪和于侍郎有姻亲关系,他自然想让杨洪出战,他这是有私心。”
朱祁镇抿了口茶,脸色已经有了些阴沉。
见状,王振不再说这个,转而又道:“皇上,王尚书是兵部的尚书,于侍郎是兵部的侍郎,于侍郎也是文臣,他可以自荐,王尚书自当可以被举荐。”
“好了。”朱祁镇摆手,“都安静一会儿,别吵。”
王振不再说话,大殿安静下来。
朱祁镇沉吟片刻,朝李青道,“先生,你怎么看?”
京中的人信不过,地方上的人更信不过,大军主帅还得从京中选。
唉,这还没夺回大权呢,你就开始搞权术制衡了,真是服了你了……李青无奈道:“皇上,臣不才……”
朱祁镇:“?”
王振:“??”
于谦诧异地看了李青一眼,当即打断:“皇上,臣觉得不妥。”
在他看来,李青能力是有,但没有威信,一个七品官儿率大军二十万,简直是儿戏,不会有人服气。
除非李青自爆身份,但那样且不论后果,也得有人信啊!
难道挨个跟人解释?
“先生莫要说笑。”朱祁镇也不信李青有那个本事,“先生之才,在朝局,在江山社稷,打打杀杀是粗人干的,朕可舍不得让先生冲锋陷阵。”
李青无奈,仗还没打,就开始人心不齐,他能怎么说。
只好退而求其次,“皇上误会了,臣不是自荐挂帅出征,而是……想请御令去交趾走一趟。”
“交趾?”朱祁镇不解道,“去那儿做甚?”
“劝前汉王为国效力。”李青说。
朱祁镇摇头道:“这没什么意义,朕已去过书信,他明显是不肯帮忙。”
“臣有把握。”李青语气笃定。
朱祁镇失笑道,“先生的能力朕是相信的,可这……不说成功与否,单说路远且阻,云.南那边又火烧眉毛,时间上也来不及了啊!”
“地方上有灾情,地方官都喜欢夸大其词,更何况是军国大事?”李青道,“暹罗、缅甸刚被镇压不久,哪会立即押上全部身家?
算上情报的时间差,思机发谋反最多不过两个月,眼下黔国公还守得住。”
李青建议道,“皇上可给予黔国公一些特权,比如募兵抗乱,再多划拨去一些粮草军械,这样可以给他减轻很大压力;
情况是紧急,但还不至于紧急到天倾在即的地步。”
朱祁镇到底年少,虽聪明睿智,却没经历过大事。
一见军情奏报,他当即慌了神儿,如今被李青这么一说,他心里好受多了。
“嗯,是这么个理儿。”朱祁镇点头道,“于爱卿,你即刻发公文八百里加急送往云.南,命黔国公务必顶住,钱粮随后就到,朕会尽快调集大军增援。”
“臣遵旨。”于谦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