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80章

    朱祁镇吸了口气,淡淡道:“成,那便依太后所言,明日册立太子!”

    “真的?”孙氏都惊呆了,多少年了,儿子还是头一次这么听话。

    第133章

    册立太子

    次日。

    朱祁镇高调宣布立太子。

    这本是件值得开心的事,却没几人开心的起来。

    小朱见深才一岁多,才刚学会走路,贞儿牵着他,歪歪倒倒地来到奉天殿前广场。

    刚赶回来的王振,一见准太子来了,立即三步并作两步,将贞儿挤开,自己上手牵着。

    “大皇子,随奴婢来。”王振让自己表现的亲和些,奈何平日凶狠表情做的太多,他自以为的慈祥,也就……那熊样儿。

    小朱见深挣扎着往后退,扭头去看贞儿,可贞儿却低眉垂目,恭敬地远远站在一旁,目不斜视,完全不看他,小家伙儿情绪顿时就上来了。

    皇子尊贵无比,小家伙儿虽然不是嫡皇子,却也是皇长子,加上孙氏的偏爱,待遇几乎和嫡出没差。

    平时都是抱着的,今日因为册立的缘故,一出后宫就他走路,走到这儿已经有些累了,又见大姐姐不管他了,当即小屁股一坠,蹲坐在地上。

    王振一下就犯了难,生拉硬拽打死他也不敢,可这种场合又不好直接抱,顿时僵在那儿。

    群臣双眼直勾勾的看着王振,就瞅他毛病呢。

    阉货,胆敢有逾矩之举,弹不死你!

    王振肠子都悔青了,自己出这风头干嘛,皇长子不过一岁多,囫囵话都不会说,表现再好有个屁用。

    但现在再想还给贞儿,已是不能。

    “这个…大皇子,今儿是个喜庆日子,您走两步,走两步哈~”王振苦着脸挤出笑,瞅着更难看了。

    小家伙儿好似被恶心到了,‘咿咿呀呀’地往回抽手,试图摆脱他的束缚。

    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哪有力气,但王振不敢跟他较劲儿,万一弄疼了大皇子,一嗓子哭出来,就够他脱层皮的,于是赶紧松了手。

    小朱见深就那么蹲坐在地上,左瞅瞅,右瞧瞧,他还是头一次见这么多长胡子的人,十分新奇。

    左右文武大臣,侧身面向他,微微躬身以示尊敬。

    这时,朱祁镇起身来到儿子面前,轻轻挥一挥衣袖。

    王振如蒙大赦,无声行了个礼,忙不迭退到一边。

    “站起来。”朱祁镇嗓音清朗,威严中带着一丝宠爱。

    尽管不是最心爱女子所生,但到底是他第一个儿子,求子多年而无果的朱祁镇,自然心生爱惜。

    小家伙儿对老子还是熟悉的,老子经常抱他,他说话还费劲儿,但已经能听懂话了。

    小朱见深吭哧吭哧站了起来。

    朱祁镇眼中宠爱更甚,牵着他走上椅子前,父子俩坐到宽敞的大椅上。

    王振眼疾手快,立即小跑到群臣面前,取出袖中圣旨,缓缓打开。

    群臣齐齐拜倒,跪听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

    朕自登基以来,夙夜兢兢,未至倦勤,祖宗付托至重,不敢自逸……皇长子朱见深为宗室首嗣,乃天意所属,今,立为皇太子,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正位东宫。

    钦此!”

    “臣等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参见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

    群臣叩头行礼。

    “平身!”朱祁镇嗓音温和。

    “谢皇上。”

    接下来,便是一系列繁琐仪式。

    授册宝官、读册宝官、捧进册宝官、受册宝官内使,将朱见深围得密不透风,文武百官分作两排,按品级依次排开。

    接着,宫廷乐队奏响雅乐,朱祁镇起身,在侍卫簇拥下进奉天殿。

    小朱见深在引导官的引导下,进奉天门,在殿前丹陛(台阶),由引导官引导,拜位侍立。

    他太小了,很快就累的不行,但这已经是最简化的了,不太必要的仪式全取消了,但有些东西没法取消。

    接着,小朱见深又被安排去太庙鞠躬,一拜再拜,敬告祖宗。

    再然后,去中宫拜谢皇后。

    简化版搞完,已临近中午,小朱见深在去东宫的路上,就累睡着了。

    至此,朱见深成了太子,而东宫也成了他的新家。

    在老子驾崩之前,这里就是他一直住的地方。

    宫女、太监、翰林学士,朱祁镇各挑了一些,用来伺候太子朱见深日常饮食,以及学习。

    办完这些,午朝时间都过了。

    朱祁镇不好表现出立太子的功利心,也没留群臣,大家回衙门的回衙门,回家的回家。

    显得十分睦睦。

    ~

    东宫。

    小朱见深睡醒后便开始哭闹,突然换了一个陌生环境,他很不适应,吵着要回家。

    太监、宫女连忙去劝,去哄,但压根没用。

    国之储君何其尊贵,奴婢们不敢拖延,很快就禀报给了朱祁镇、孙氏,以及小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

    对此,后宫两人也没有办法。

    太子册立后住东宫这是规矩,无论年纪大小,为的就是防止后宫干政。

    虽然这样并不能避免,但毕竟是祖制,明面上谁也不好违背。

    孙氏找到朱祁镇,提出让贞儿去照顾小朱见深。

    朱祁镇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贞儿是太后的人,可转念一想,贞儿也算是他的人,

    且贞儿照顾小孩子的确细心,儿子也喜欢跟着她,便同意了。

    贞儿在听到自己要去东宫,并长久的负责照顾皇太子,简直幸福地快要晕过去了。

    终于,再也不用在后宫待了。

    这种如履薄冰,勾心斗角的日子,她是实在不想再体会了,以前她没得选,以后她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

    次日。

    一上朝,朱祁镇就接到一份紧急军情。

    ——鞑靼寇边。

    兵力十余万,多个关卡遭遇突击,鞑靼攻势之猛,令人心惊,大同方向告急。

    在接到这情报的第一时间,朱祁镇首先想到的便是阴谋,这是有人设的局,好让他不去边关查案。

    但随即他又醒悟过来,这种情况的可能性非常低。

    谎报军情的罪过,一般人承受不起,再者,这么大的谎,根本撒不圆。

    鞑靼竟然真来寇边了!

    多少年了,草原上的这俩邻居多少年没敢进犯大明了,如今居然敢来犯大明,朱祁镇的第一反应是欣喜。

    这不是妥妥送上门来的战功吗?

    还能以此掌控军权,可谓是两全其美。

    说实话,他压根没把这俩邻居放在眼里。

    朱祁镇有膨胀的理由。

    他老太爷朱元璋把元人赶出了中原,建立大明;他太爷朱棣把元人打得落花流水,望风而逃;他父亲朱瞻基出兵漠北,硬生生把北伐打成北巡,所到之处,就没一个敢蹦哒的。

    祖上如此辉煌,明军威武,他怎能不膨胀。

    什么鞑靼、瓦剌,要不是为了珍惜大明国力,朕早就想出征了……朱祁镇歪嘴想着。

    但他却忽略了祖上那般辉煌,是因为祖上军事能力足够强,帝王权势足够大,而他……在这两方面是欠缺的,非常欠缺。

    “朕要出征!”朱祁镇干劲儿满满。

    群臣呼啦啦拜倒:“皇上三思……!”

    “皇上万金之躯,不可轻离中枢啊!”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一国之君怎可轻涉嫌地?”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这些都是为人臣子的事,怎么能让皇上亲自操劳。”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劳皇上亲征,是臣等的失职啊!”

    ……

    朱祁镇只说了一句,便被群臣五花八门的话术给顶的直翻白眼。

    他怒极反笑:“太祖、太宗、宣宗,哪个不是马上皇帝?

    怎么,朕就那么差劲儿?

    别以为朕不知道你们的心思,不就是怕朕掌军权,然后对付你们吗?”

    “皇上怎能如此说?”群臣也是气得不行,一脸遭受羞辱的愤慨。

    事实上,他们的确有这个心理,但不完全因为这个。

    更大的原因是,他们不相信朱祁镇有这个能力。

    该说不说,这些人或许不清廉,或许损公肥私,或许私德不好,但从心理上来说,他们并不愿看到大明遭灾。

    何况,这位爷仗是一次都没打过。

    第134章

    于谦说的对!

    朱祁镇积压已久的郁气,以及从小抑制的逆反心理彻底爆发。

    这一次,他是真怒了。

    你们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朕让郕王监国,你们说要立国本,朕也允了,你们的要求朕都满足了,现在又说不能出征?

    合着好处全让你们得了去了……朱祁镇一字一句:“朕要出征!”

    “皇上三思……!”群臣训练有素,整齐划一。

    朱祁镇看着满堂下跪的群臣,心中郁气更甚。

    “好啊,一个个的,都公然抗旨是吧?”朱祁镇冷笑,“朕就问一句,谁是皇帝?”

    “……”群臣无言以对。

    官场是个很重视规则的地方,群臣或好或坏,但都在规则中做事,因为皇权大于一切,他们致力于将皇帝拉入规则圈,从而变相保护他们。

    因此,在朱祁镇让郕王监国,并册立太子之时,他们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也默认皇帝出征。

    但眼下不同了,鞑靼十余万大军寇边,这其中太过凶险,他们不得不打破规则。

    朱祁镇有愤怒的理由,向来都是皇帝打破规则,再不济,也是皇帝打破规则后,群臣反制。

    但,群臣率先打破规则,这还是头一次。

    这次治不住,以后更难治……朱祁镇猛地一拍御案,恨恨道:“现在,不同意的起身上前。”

    枪打出头鸟,群臣不愿皇帝出征,却也不愿第一个跳出来,都想别人带头,然后随大流。

    王振阴恻恻地瞧着群臣,一脸凶狠,尽显狗仗人势之态。

    一时间,朝争陷入僵局!

    这时,于谦站了起来,跨前一步:“臣反对皇上亲征!”

    “为何反对?”朱祁镇愤怒的说,对于谦第一个站出来,他非常生气,但细想想,这又符合于谦的风格。

    朱祁镇哼道:“鞑靼进犯大明,朕身为一国之君,难道就坐视不理吗?”

    “鞑靼进犯大明,自然要给予反击,但皇上乃九五至尊,身系万万黎民百姓,不可轻涉险地。”于谦义正言辞。

    “那太宗亲征、宣宗亲征怎么说?”朱祁镇冷冷问。

    于谦无言,他能怎么说?

    总不能当着群臣的面,说你朱祁镇比不上太宗、宣宗吧?

    这时,见已有人出头的群臣,也来了劲儿,立即起身上前。

    “于尚书言之有理,臣附议。”

    “臣附议。”

    “臣等附议。”

    “放肆,放肆……!”朱祁镇气得满脸通红,强忍着掀桌子的冲动,咬牙道:“散朝!”

    谈是谈不下去了,但朱祁镇若是哞足了劲儿要出征,群臣是拦不住的,他们再狂,还能把皇帝绑了不成。

    一大群人心中无奈,却也不得不散去,出宫后聚在一起,商议应对之策。

    于公于私,他们都不想朱祁镇亲征。

    “你怎么还不走。”朱祁镇坐在龙椅上生闷气,见于谦还四平八稳地站在朝堂上,不由更是生气,“朕都说散朝了,你没听到吗?”

    于谦也不生气,拱手道:“臣有肺腑之言,想奏于皇上。”

    “朕不想听。”

    于谦恍若未觉,自顾自道:“皇上天资聪颖,机智果决……”

    全是好听话,朱祁镇心中的郁气稍稍缓解了些,斜睨着于谦。

    刚才人多的时候不说,现在人都走了,你说这个有啥用……朱祁镇闷声道:“行了,说但是吧。”

    于谦点头:“然而,皇上没打过仗,根本不了解战场之凶险,十余万人的骑兵,说起来好似就是个数字,但真在战场上厮杀起来,那等惨烈又岂是言语能够描述?

    万马奔腾够壮观了吧?

    但若是翻十余倍呢?”

    “呵呵。”朱祁镇冷笑:“你不会真以为鞑靼来了十余万骑兵吧?”

    于谦一怔,微微颔首:“的确,为了体现情况危急,军报可能有夸张成分,但皇上万金之躯,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去中殿说吧。”朱祁镇缓缓起身,接着朝王振道,“速传英国公张辅进宫。”

    “是。”

    ~

    中殿。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