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没问题。”李青笑着说,“你乐意在哪儿住,就在哪儿住。”“谢谢干爹。”小李宏开心一笑,接着,又确认道,“干爹年前都不走是吧?”
“不走。”李青点头。
小家伙儿这才放下心来。
逛了一圈儿,李青买了些礼品,带着小家伙儿去了李家。
跟小李宏父母闲聊一会儿,李青留下干儿子,告辞离开。
他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织造局,想顺便了解一下如今海商情况。
…
小六子更胖了,走起路来身上肥肉一颤一颤的,少说也有两百斤开外的体重,配上他不高的身材,几乎都成圆的了。
“咱家见过李钦差。”小六子艰难行了个礼。
李青笑呵呵地扶起他,解释道:“公公少礼,我这次可不是钦差。”
“是这样啊。”小六子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笑道,“那咱家见过李大人。”
他并不相信,李青大老远来金陵,不是办皇差,还是休假的不成?
李青倒也不点破,就这样误会也挺好,到时候若要办事,反而会方便许多。
“织造局现在情况如何?”
小六子忙正了正身姿,汇报道,“自海上贸易份额重新划分后,织造局就完全能做到自给自足了,不用再收购沈记的货物,但收入也相应的下滑严重。”
顿了顿,“当然,总体来说还是赚钱的,只是没以前赚得多了。”
李青道:“账本呢?”
“呃…大人稍后,咱家这就让人去取。”小六子搓着手道,“那个…大人啊,皇上对织造局可是有了新的指令?”
“暂时还没有。”李青抿了口茶,道:“那个沈鑫现在如何?”
“那厮现在是赚着了,奶奶的,那可是大把大把的搂钱啊。”小六子眼红不已,“他现在的摊子是越铺越大,听说苏杭两地都快占了半壁江山……啊呸,咱家失言,咱家失言。”
说着,给了自己俩大嘴巴。
李青好笑不已,这种事儿实在没必要计较,索性当没听见。
“他能做到这一步,没少跟直隶的人送钱吧?”
“这个……”小六子迟疑了下,点头道:“大人对咱家有提携之恩,咱家不瞒大人,沈鑫的确是大手笔,金陵的官儿就没有没拿过他好处的。”
“哦?”李青笑着说,“看来公公也拿过了?”
“啊哈哈……是。”小六子讪笑道,“不过,咱家可没有损公肥私,别人都拿,又是白给,谁不要啊?呵呵……”
李青也笑着说:“和光同尘嘛,本官不是不近人情之人。”
接着,笑容一收,严肃道:“不过,说一千道一万,差事才是重中之重,朝廷现在急需用钱,公公莫要主次不分。”
小六子连忙保证:“大人放心,咱家不敢忘。”
“嗯,”李青脸色缓和下来,问道:“你方才说他大手笔,有多大?”
“呃…最次也是千两,但凡有地位,说上话的官儿……”他压低声音说,“他允诺每年都是这个数。”
“两万?”
小六子点头。
有点意思……李青嘴角牵起一抹玩味:这厮有些野啊!
第35章
沈鑫的选择
账本对不上,原因无他,小六子贪了,但贪的不多。
“大人不是外人,咱家不瞒你,锦衣卫、东厂的这些金陵弟兄,以及司礼监的几位公公,都要时常给些好处。”小六子讪讪道,“要想马儿跑,不给马儿吃些草怎么行,望大人理解。”
李青心中闪过一抹无奈,在这个充满人情世故的时代,又有几人能洁身自好?
他没有在这上面计较,只是提点道:
“小错误可以理解,但大错误可就不容商量了,你在这儿收入很多,光是那个沈鑫就够你吃的了,做人要知足,眼红你这差事的人可不少,司礼监不乏有能力的人,会拍马屁的更不少。”
“是是是,大人教训的是,咱家以后……改正。”小六子赔着不是。
李青没有再上纲上线,这太监还行,至少不贪得无厌,对他也够坦诚。
出了织造局,李青去了沈家。
沈鑫得知他来,不敢怠慢,亲自迎进院,好酒好菜好招待。
他对李青还是有感激之情的,若无李青,就没有现在的他。
“大人今日能来,草民欣喜不胜,今日可要不醉不归啊!”沈鑫哈哈笑着说。
李青跟举杯他碰了一下,一口饮尽杯中酒,接着,酒杯重重砸在桌上。
“当——!”
菜碟抖了抖,沈鑫眼角也不禁跟着抖了抖,讪讪道:“大人,这是……?”
“上次我给你说过,做人要知足,都忘了是吧?”李青沉声道。
沈鑫脸色一僵,赔笑道:“大人说的哪里话,草民可不敢忘。”
顿了顿,“草民可都是足额交税,不曾占朝廷半分便宜。”
李青嗤笑:“看来你是铁了心要执迷不悟下去了。”
“大人这话何意,草民一向遵纪守法啊!”沈鑫满脸不解。
“你是我提拔上来的,所以我想给你一条活路,当然,你若不愿,我也不强求。”李青淡淡道,“你现在停下来,我保你无恙。”
沈鑫脸色难看:“大人之前答允过让我做大,甚至染指苏杭,怎么我做到了,你反而不满了呢?”
“我是答应过你,”李青不否认:“你若凭借真本事,那我无话可说,但你怎么做大的,你心里明白。”
“之前的手段也上不了台面啊!”沈鑫苦笑:“大人,你也是混朝堂的,应该知道真若堂堂正正,很难成事,适当的用些手段,纯属正常。”
李青叹道:“你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同时,也太高估你自己了。”
“草民不敢。”沈鑫道,“俗话说的好,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草民不敢保证什么,但有一点可以保证,绝对会足额交税。”
在他看来,发财只要带上有身份,有地位官员,他们自会为自己站台,同时,自己又足额交税,为大明带来大量税收,那便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可他却忘了,自己只是一介草民。
他把那些个官儿想的太简单了,也把他们想的太好了,同时,也太高估了自己。
沈鑫傻吗?必然不傻,他很聪明。
不过,聪明不代表理性,在钱财如潮水一般的冲击下,他已彻底沉沦。
李青知道,现在的沈鑫,十头牛也拉不回来,除非把他杀了。
对李青来说,杀一个人简直不要太容易,但杀了沈鑫,金陵城的欣欣向荣,也将会受到极大波及。
而且,他之前的布局,也将支离破碎。
产业链还是不够成熟,沈鑫现在不能死,当然,李青也不想他死,这个人有用,且用处不小。
“沈鑫,终有一天你会后悔的,到那时,很可能会万劫不复。”李青认真道:“我现在劝不住你,但你只管记着,人心不足蛇吞象。”
沈鑫的下场如何,已经可以预定,十年,甚至都用不到十年,他就会被榨干。
不过,到那时产业链也完善了,有没有他,对大明无甚影响。
而且,大明的生态会更好,一鲸落万物生!
但沈鑫总归是有贡献的,如果可以,李青也不想他落个家破人亡下场,于是道:
“若有一天,你觉得大祸临头,可以去找我,只要不是丧尽天良,能保你,我会保全你身家性命。”
“呃……草民多谢大人了。”沈鑫心里不以为然,却也不敢得罪李青。
他知道李青本事,更知道李青非寻常官员。
沈鑫连忙招了招手,府上管家立即将准备好的木匣送上来,他接过打开,笑道:
“大人来一趟不容易,沈某也不知大人喜欢什么,只能送些俗物,大人喜欢什么,就买一些。”
一千两面额的银票,厚厚一沓,少说也有五万两之巨。
“看来你是真没少赚啊!”李青嘿嘿笑道。
沈鑫脸色讪讪:“都是交过税的,正常所得。”
“好意心领,但不用了。”李青摆摆手,“话已说尽,走了。”
说罢,扬长而去。
…
出了沈家,李青又去看了三个丫头,回家时,天都黑了。
朱祁镇贱兮兮的说:“老爷子没吃上你做的菜,可有脾气呢,你小心点儿。”
“还是先顾好你自己吧。”
“啥意思?”
李青没有说话,但出了拳。
~
次日。
李青又去看了两个老朋友。
第三日,去看了下老朱。
礼部只当他是代天子上香祭祖,还特意派人准备一番。
望着老朱画像,李青唏嘘不已,时间过的好快,一晃都这么多年了啊!
上了香,接着开始说大明现状,李青絮叨许久。
老朱很高冷,也不吭气儿,就李青一个人说。
最后,李青轻声道:“它很好,他…也很好,都很好。”
~
接下来的日子,李青便不怎么出门了。
宅在家陪师父打打拳,和朱允炆下下棋,有时无聊,也会揍一顿朱祁镇,打发无聊时光。
并非李青手贱,而是朱祁镇嘴贱。
…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树叶一点点枯黄,不经意间悄然飘落,树枝光秃秃,干干瘦瘦。
街上,百姓加衣,看着臃肿了许多,立冬没多久,清早说话时,就开始冒白气了。
“今年的金陵,似乎又稍稍冷了些。”李青轻声自语,眉头微蹙。
“客官,刚出炉的大肉包子,要不来点儿。”小老板推销道。
李青回过神,看着那肉包确实喜人,问道:“多少钱一个?”
“大的五文钱,超大的十文钱。”小老板市侩的说。
他口中的超大肉包,也就和京师的大肉包差不多。
金陵的物价挺贵的,比京师还要贵些,当然,也有平民一些的东西,比如菜包,三文钱就能买到。
“给我来点小肉包。”
“没有小肉包。”小老板讪笑着说,“只有大肉包,和超大肉包。”
见李青穿着丝绸,他没推销菜包。
“那来点儿这个小些的肉包吧。”
“这是大肉包。”小老板纠正。
“……来二十个吧。”
付了钱,李青一手抱着油纸袋,一手拿着肉包啃,嘴里嘟哝着:“真贵,奸商。”
但味道还是挺不错的,没到家,李青就炫了一半。
看着半袋包子,李青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全塞进了肚子。
拍了拍肚皮,李青暗暗寻思着:回家就说光顾着晨跑锻炼,忘买了。
反正家里下人每天都会做早饭,又饿不着人。
“嗝儿~真不错。”李青嘿嘿笑道,“吃独食的滋味儿真不错。”
……
第36章
曾经的美好
李青没有再管沈鑫。
这厮的下场已经注定,李青甚至都想好如何发配他了。
‘哗啦啦……’外面下起了雨夹雪,李青打开窗,水汽随风吹进来,冰冰凉凉。
“还没到冬至,气温就这么低了……”李青蹙眉自语,热气自口鼻喷出,化作白雾随风飘散,融于空气中。
他不禁想起,当初和姚广孝在鸡鸣寺,论大明国运的场景。
当时,姚广孝以天道计算周期,算出大明以后会遇到严寒天气,并拿历史来举例。
现在看来,已经开始应验了。
这么快么……李青有些惊诧,但细想想,他又发现有许多蛛丝马迹,并非无迹可循。
事实上,从他穿越之初,就发现大明的气候跟后世不一样,要寒冷一些。
但当时他并未多想,只是主观以为,后世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污染了空气,造就了全球气候变暖。
如今看,或许并不是那样,而是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循环。
一股无力感油然而生,朝局虽然艰难,但只要他努力运作,也还是有可能扭转一下,但气候……实在无能为力。
现在大明的基本盘已经改变,未来如何,他不敢确定。
如今人口都破亿了,再过数十上百年,大明人口将会有多少?
两亿、三亿,还是更多?
至少就现阶段而言,粮食绝对够吃,且还有不少剩余,但……以后呢?
以后随着人口增加,严寒逐渐加剧,粮食还够吃吗?
所谓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温饱线以上,若饭都吃不饱,谈何经济繁荣。
李青踌躇起来,他突然觉得人口太多也未必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