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42章

    “干爹骗人,孩儿都知道,”小家伙儿带着哭腔,“朱爷爷明明是……呜呜呜……”

    李青嗓音温和:“干爹没有骗你,朱爷爷正在去新家的路上走着呢。”

    “可他明明住在棺材里呀。”

    “因为……路远且阻,身躯太重,他只能轻装上路呀。”李青搂着小家伙儿,嗓音轻柔。

    “真的吗?”小家伙儿止住哭,没那么伤心了。

    李青含笑点头:“真的。”

    ~

    七日后,张邋遢回来了。

    他扛着一截特别粗大的圆木,直径足有一米,长近一丈,乃是举世罕见的极品金丝楠木。

    “那口棺材的木料太差了,配不上小朱。”张邋遢放下木头,“可不能委屈了小朱,他可是我的关门弟子。”

    “嗯…师父说的是。”李青哑声说,不禁红了眼。

    他知道,这是小老头给自己准备的。

    但李青没法劝,这是师父的选择。

    这么极品的木料,可不能浪费,于是李青去了金陵最好的棺材铺,花重金购买了最好的图纸,然后又买了各种木匠工具。

    回来后,师徒俩切割木材,抛光,组装……

    师徒俩都很沉默,安静地打造棺材。

    期间,朱祁镇也想帮忙,但被二人拒绝了。

    足足忙活了五日,师徒俩打造出一口极品金丝楠木棺椁,一口足以配得上朱允炆,且让帝王都艳羡的棺椁。

    李青将朱允炆放进金丝楠木棺椁中,同时将朱允炆的生平也放了进去,上面记录着朱允炆的一生。

    此外,李青还放了一些各种作物的种子,以及诗词经史、道家典籍。

    朱允炆喜欢耕种,喜欢收获,喜欢读书。

    有这些相伴,料来他不会寂寞,不,他肯定不会寂寞,除了这些,他还有亲人。

    他的父亲、爷爷,奶奶,都在孝陵,又怎么会孤独呢?

    ~

    孝陵,有军队驻守,想埋进去个人并不容易,但师徒俩何许人也。

    二人都能夜闯皇宫,夜闯皇陵自不在话下。

    试探了几次,摸出规律后,便直接下手。

    深更半夜,月黑风高,师父望风,徒弟刨土。

    李青在朱元璋的孝陵,高举锄头,挥舞不辍。

    他速度极快,只一个时辰功夫,就挖出一个足以容纳朱允炆棺椁的墓坑。

    二人合力将棺椁平稳地放进墓坑,一铲一铲的掩埋,同时埋进去的还有师兄弟情,师徒情。

    安葬后,李青将松软的土踩实,而后又在表面撒了厚厚一层干土,边撒边踩,直到没有破绽,才放下心来。

    一切都很完美,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墓碑。

    师徒俩看着平坦的地面,静立许久,直到东方亮起启明星,才不得不离开。

    ~

    家里少了口人,冷清了许多。

    朱祁镇也不似以前那么贱了,连开玩笑的频次都降低下来,少了个拌嘴的人,生活少了许多乐趣。

    明明家里张灯结彩,但却没了年味儿。

    朱祁镇不禁怀念起上一次过年,上次年味儿多浓啊,一家人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就连和面时挨揍,都令他怀念。

    转眼……唉,这该死的岁月就是个小偷。

    朱允炆走了,家里的生意也没人打理了,师父不喜欢管这些,小李宏还是个孩子,李青便把生意交给了朱祁镇。

    金陵是有官员见过朱祁镇的,却也只局限于见过,事实上,没几个人敢直勾勾的盯着皇帝看。

    就连京师的官员,都两年没见他了,加上主观以为他在草原,以及朱祁镇自身的改变;

    可以说,只要朱祁镇不穿龙袍,真就是被瞧见,也不会被认出来。

    不过为安全起见,李青还是让他出门时注意点儿,并给他重新规整了形象。

    李青亲自操刀,把朱祁镇颌下胡须刮得干净,只留唇上的胡须,虽只少了浓重的络腮胡,但朱祁镇却跟换了个人似的。

    “尽量把事交给下人做,你自己把握大方向即可,”李青嘱咐道,“你在草原晒黑了不少,往后尽量多晒晒太阳,彻底告别以前的细皮嫩肉。”

    “……知道了。”

    “别跟个怨妇似的。”李青没好气道,“除非你想一直禁足在家,否则必须做出改变。”

    朱祁镇轻叹:“我明白。”

    他递上按李青要求写的‘小作文’,问道:“这就要走了?”

    “嗯,元宵节都过去了这么久,我也该回去了。”李青轻叹,“许多事还要做,现阶段我不能停下。”

    朱祁镇沉默少顷,愧然道:“辛苦了,这边儿我会帮你看着的。”

    李青撇了撇嘴,朝张邋遢道:“师父,我…回京了。”

    “嗯,去吧。”张邋遢倚在躺椅上,翻了页书,头也不抬。

    李青愧然收回目光,看向朱祁镇:“好好过你的日子,平时多孝敬老爷子,不然我回来腿给你打断。”

    “……这还用你说吗?”朱祁镇满脸无语,“再说,我也不敢惹老爷子啊。”

    “知道就好。”李青哼哼道,牵上马缰绳,“走了。”

    “先生。”朱祁镇突然开口。

    “又怎么了?”李青回头,满脸不耐。

    朱祁镇目光真挚,轻声说:“对不起!”

    李青怔了怔,随意笑笑:“都过去了,以后好好生活便是,走了,不用送。”

    说罢,牵马出了门。

    翻身上马,李青拎着缰绳,再次回头,良久不前。

    他不知在等什么,或许……在等那拄着拐杖的老人送他吧。

    但他……等不到了。

    “驾~”

    马鞭落下,马儿迈开蹄子,驮着李青离开。

    走了的人已经走了,留下的人也要走下去……

    ~

    ps:写作是件快乐又痛苦的事,因为会把自己代入进去。

    第38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景泰二年。

    二月下旬,李青返回京师。

    超出假期近一月,他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于是家都没回,便直接进了宫。

    朱祁钰倒没说什么,只是简单问了下江南织造局的事。

    不得不说,新老板还是很够意思的,李青足足休了半年的假,俸禄却照常发放,不少一厘一毫,由于谦代领。

    虽说没几个钱儿,但这个态度很讨喜。

    不辜负别人善意,是李青的做人准则。

    当然,那种带着强烈目的行贿,以及给点小恩小惠,就想他卖命的除外。

    比如,当年还是燕王的朱老四,一只羊腿就想剥夺他监军的权利。

    李青放下茶杯,道:“皇上,距京师保卫战已近两年,该着手草原部落势力了。”

    歇了半年,是该做些事了,李青也想让自己忙碌起来,走出故人长辞的阴霾。

    “暂时不用。”朱祁钰笑道,“先生还不知道吧,瓦剌年前来朝贡了。”

    “朝贡?”李青怔了一下,“所以……”

    “朝廷扩大了和他们的贸易往来,瓦剌也愿意继续向大明称臣纳贡。”朱祁钰心情不错。

    这是继保卫京师后,他的另一政绩,同时,也从侧面抬高了他的政治地位。

    连如今草原上最强的瓦剌部,都向他称臣效忠,足以证明他对外夷的威望,比之大哥丝毫不弱。

    朝局趋于稳定,漠北称臣纳贡,短短两年,就有如此政绩,这让朱祁钰很有成就感。

    “朕让户部计算过,草原上的那些皮货经过加工,销往海外能卖个好价钱,至少是大明的三倍以上。”朱祁钰笑着说,

    “不过,人参就不怎么太吃香了,除了日本、朝鲜两国,其他诸国不认这玩意儿,但也不要紧,大明就能完全消化,无非是少赚一些罢了。”

    他笑的开心,提前还贷有望。

    李青想了想,问:“这次是皇上主张,还是百官的建议?”

    “是百官的建议,也是朕的主张。”朱祁钰说,见李青没有预料中的喜色,他狐疑道,“莫非先生发现了什么隐患?”

    “倒也不是。”李青微微摇头,“双方加大贸易,是互惠互利的良策,这样做还能有效抑制战争发生,草原部落虽然彪悍凶残,却也只是求生存罢了。”

    朱祁钰放松下来,笑着打趣道:“朕还道是先生不赞同,亦或察觉出其中有问题呢。”

    “问题…也是有的。”李青点头,“诚然,这是个稳赚不赔,且还能让边关安稳的策略,但并非有百利无一害。”

    “啊?”朱祁钰讶然,随即笑容收敛,蹙眉道:“先生的意思是,这样会让瓦剌做大,进而统一草原。”

    “不,瓦剌统一不了草原。”李青断然道,“统一草原的只可能是鞑靼部。”

    “嗨~朕还当是什么呢。”朱祁钰身子后仰,舒服地靠在椅背上,轻笑道,“只要瓦剌统一不了草原,其他事儿就都不是问题。”

    又能赚钱,又能减少战事,使边关平稳,在这样的利益面前,一些小问题无关紧要。

    李青端起茶杯,抿了口,道:“皇上,事情总有两面性,不能光看一面。”

    “先生不妨明说。”朱祁钰心中一动,坐直身子,示意李青说下去。

    “皇上可知瓦剌内部不稳?”

    “这个朕知道,瓦剌来朝贡时,使臣说了这事儿。”朱祁钰点头,“但在朕看来,加大贸易后能有效提高瓦剌首领,伯颜帖木儿的威望,从而不给鞑靼部可趁之机。”

    “皇上说的很有道理,”对于这个观点,李青相当认同,但症结也就在此处。

    李青分析道:“皇上你想想看,随着贸易往来加大,瓦剌越来越富有,会不会有更多的草原部落,加入他们?”

    “嗯…应该会。”朱祁钰微微颔首,“如先生所说,草原部落也都是求生存,有更好选择他们不会不选;

    不过,也如先生所说,瓦剌是外来户,他们很难实现统一。”

    “问题就出在这儿,瓦剌是外来户,所以只有势力没有地位。”李青道,“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草原部落加入,内部矛盾定会进一步激化,草原上认可的是成吉思汗后裔,而瓦剌都不是草原本地人;

    当海量的草原部落加入后,就会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而且贸易总归是有数的,根本满足不了草原所有部落;

    不患寡,患不均;待到那时,草原各部落首领振臂一呼,瓦剌必被群而攻之。”李青道,“瓦剌根本扛不住,要么回老家,要么被草原部落吞噬;

    再然后,便是统一了。”

    李青叹道:“届时,大明对瓦剌的扶持,将会变相转移到号称草原正统的鞑靼身上。”

    “这……”朱祁钰变了脸色,他没想到自认为绝佳的策略,竟埋藏着这么大的隐患。

    “先生可腹有良策?”

    “瓦剌具体情况不得而知,现在讨论解决之法也没什么意义。”李青微微摇头,“我得尽快走一趟。”

    这次朱祁钰没说什么,他已经意识到了严重性,同时,也领会到了传家宝的厉害。

    李青目光之长远,对大局的理解之深刻,简直……恐怖!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朱祁钰暗暗想着,旋即又觉得不对,毕竟李青是这么年轻。

    “先生都需要什么?”朱祁钰问,“需要多少人?”

    李青想了想,道:“两万人就够,五千作战兵,一万五补给,粮草要多些,因为还要招抚上次投靠大明那些人的家眷。”

    “没问题。”朱祁钰满口答应,又问:“两万少不少?”

    “不少了,上次一战鞑靼部折损严重,伤疤还没好呢,”李青摇头,“至于瓦剌,现在他们正是求着大明的时候,更不会对我们用兵。”

    “倒也是。”朱祁钰点头,“什么时候出发?”

    “越快越好。”李青道,“瓦剌已经内耗挺长一段时间了,一味的放任不管,有失控风险。”

    朱祁钰没再矫情,走到御案前坐下,提笔写了道御令交给李青,道:

    “先生和于爱卿相熟,你们又都是朕的肱股之臣,朕也没什么可操心的。”

    李青笑笑:“臣告退。”

    …

    出了皇宫,已临近傍晚,李青索性直接去了于谦家。

    于谦还没回来,李青跟于冕聊了几句,便跟驴子唠,直把驴子唠的草料都吃不香了。

    天色黯淡,于谦才回来。

    见李青来了,他眼中闪过一抹惊喜,欣然笑道:“先生你可算是回来了,我还以为你又要续假呢。”

    “有点事耽搁了。”李青笑问,“如今朝局平静,你怎么还这么忙?”

    “今儿太子的课程有些长,在东宫多待了会儿。”于谦笑了笑,“先生什么时候回来的?”

    “下午刚回来,进宫一趟就来你这儿了。”李青拍拍驴子,转身道:“我来找你有正事。”

    于谦一怔,点头道:“咱们去书房说。”

    …

    “先生是怕瓦剌尾大不掉,进而让草原有统一可能?”

    “不错。”李青轻叹:“这种情况很可能发生,不可不防,真若让草原统一,那以后大明边关很难平静。”

    于谦沉吟道:“先生什么时候去?”

    “尽快,你这边尽快准备粮草辎重,明儿我去京营找石亨,”李青道,“这次不是打仗,不用做什么部署,一切从简从快。”

    “明白。”于谦点点头,提醒道,“先生此次前去草原,于情于理要去看一下太上皇,太上皇回不回来先生做不了主,但要不去看望,回来难免有人鸡蛋里挑骨头。”

    顿了顿,“仇视先生官员不在少数,此外还有太后……最起码带回一封太上皇的亲笔书信,以便让有些人闭嘴。”

    李青笑着点头:“这个我知道。”

    其实,他都已经准备好了。

    …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